病主法上路5年多,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癌症患者死前1年接受安寧療護比率,連3年下降,國內安寧病床占床率平均僅6成,部分區域一床難求,部分床位卻空蕩蕩,國人善終路艱難。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兼任教授邱銘章團隊完成全台首份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餘命研究,整體存活中位數為7.69年,3分之1以上患者存活逾5年、3分之1逾10年,呼籲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至少規畫14年照顧計畫,60歲被診斷失智,需規畫12年照顧計畫。
衛福部保護司統計,老人保護通報案件數近5年來成長超過五成,去年案件量高達2萬2540件,以言語羞辱、貶抑等精神暴力占最大宗,其次為肢體暴力。通報案量雖增加,但保護司分析2020年到2022年期間50件重大老人家暴案件後發現,有66%無通報紀錄,代表許多高齡長輩在受暴致死或重傷前,都沒有被現行保護網絡接住,通報背後仍有大量黑數,老虐實際情況遠比數據更為嚴峻。
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你如何準備。
全台失智症人口已經突破30萬人,造成失智照顧量能愈來愈沉重,而如今全球的失智照護都走向「社區化」,社區互助更是一大理想目標,例如日本、瑞典等國陸續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其實台灣也不例外。 打破照顧圍籬的「屏安村」,就是台灣第一處採取開放式照顧高齡及失智長者的環境,靠著整合社區多元資源,甚至透過科技,例如具有藍牙技術的「屏安福」,形成強大的支持網絡,提供失智症患者持續的照顧。究竟他們具體是如何讓居民打破迷思,與失智長輩共存的呢?
台北地檢署偵辦京華城案,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昨天裁定無保請回。北檢不服,已擬具相關事由,依法於今天下午5點,向該院提出抗告書,請求轉呈台灣高等法院撤銷原裁定。檢方於8月31日依貪汙違背職務收賄與圖利罪,聲押禁見柯文哲與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台北地院審理,昨天凌晨3點裁定柯文哲請回、彭振聲羈押。
台灣從南到北擁有不計其數的登山步道,有經典熱門路線,也有隱藏版祕境。而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愈來愈多人挑選出遊時會將無障礙設施視為首要考量,選擇步道時也會在乎路面是否平整、行動不便者或輪椅可否通行、沿途是否有設置廁所等等。以下就來看看民眾推薦的20條步道路線,以及專家分享該如何為親友規畫一趟安心愉快的無障礙行程,讓每個人都能親近山林、享受大自然洗禮。
日本每年逾10萬人「介護離職」,當中有人不僅為父母辭掉工作,有女性連結婚都放棄了。日本人所謂的「介護毒親」是怎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子女會被鎖定,又該如何奪回自己的人生?
高齡已是現在進行式,想要將來不麻煩別人,如何規畫老後生活、打造適合的居所,成了現代人重要課題。為此,有專家提醒老後的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究竟該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3位專家給的3帖藥方。...
台灣面臨高齡化、少子女化夾擊,家庭人口數下降,照顧壓力上升,導致老人虐待事件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老人保護通報數成長近3成,施暴者以兒女、媳婦等直系親屬為主,比率達半數以上,施暴方式以精神暴力最多。
台灣長照家庭中,有將近一半(超過45%)由男性擔任照顧者,而相較於女性在照顧困境中悲傷苦情的姿態,男性照顧者多是以壯烈犧牲的形象現身。 專家指出,男性照顧者因為比較不擅社會連結,在照顧困境中,更容易憤世嫉俗、關閉心房,甚至排拒他人的協助或外來資源,導致自己在封閉的環境中做照顧,並在遭遇挫折時採用極端手段。事實上,男性照顧者也需要幫忙,但方法或許和女性有所不同,究竟旁人該如何提供協助呢?
60歲的艾先生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導致手足反目、夫妻失和、眾叛親離,讓他感到孤獨無依。為此,他總是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別人不用像我這樣照顧?」 事實上,如今在台灣的長照家庭中,已有逾四成五由男性擔任照顧者。而男性成為主要照顧者後,會比女性更容易因為照顧責任和其他家人逐漸疏離,甚至誤會、失和,這將導致獨自承受的照顧者感到孤單。到底照顧者該如何與妻兒、手足溝通,才能讓他們成為照顧路上的神隊友?或許可以從以下過來人分享的經歷一探究竟。...
公立幼兒園首次推出暑假平價延長照顧服務,吸引非常多學童參與,不過,偏鄉公幼師資本來就少,教育部7月起補助「加置照顧服務人力」人事費,共2.5億元台幣,竟然也只看得到吃不到。暑假剛過一周,偏鄉公幼教師普遍出現校長兼打鐘還得當廚工的狀況,教師們指出,一人顧全班,不能上廁所、也不敢喝水,再這樣下去遲早得膀胱炎。
台灣年逾65歲的老年人口多達400多萬,衛福部國健署試辦「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篩檢(ICOPE)計畫(5年期),目前已進行到第3年,但累積篩檢34萬名長者,還不到整體高齡人口的10%。
40多歲的蘇先生是兒子照顧者,他基於孝道將失智母親接來同住,卻因母親的混亂行為,搞得家庭失和,妻子鬧離婚;80歲的盧爺爺則是配偶照顧者,因太太無法自主行動而決定用皮帶自製綁帶,將自己和太太綁一起,方便活動,沒想到卻讓太太滿身淤青,導致被通報家暴。 事實上,在台灣,像蘇先生及盧爺爺這樣的男性照顧者,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多。這30年來,男性照顧者的占比已從一成增至四成五,究竟是什麼讓男性照顧者比例愈來愈高,幾乎等同於女性?專家觀察,男性照顧者和女性照顧者有3點不同,而其中兒子與先生,所要面對的議題也不同,他們該如何尋求幫助,以避免發生照顧殺人憾事呢?
衛福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均於今天上路,前者納入10大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多達247萬人。
政府的政策或許是興利,但往往擔心善意被濫用,所以最後推動時卻變成是防弊,申請外籍看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變老也是需要學習的。如今台灣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齡化,對每個人來說,變老都沒有前例可循,新一代的老人也有自己心中理想的老後樣貌。人生四十載投入高齡照顧的蔡芳文根據多年觀察,發現老後樣貌分為4種,而如果想要達到享受生命的狀態,就必須趁早做好3項準備。...
大叔向來是許多家庭的支柱,但人生走到某個階段,不知為何,「男主外、女主內」悄悄變成了「男主內、女主外」,男性「不再是大男人」,女性的自主意識也提高,大家都同意「退休應該共好,而非彼此折磨」。專家建議,別讓女性視退休老公為災難,大叔必須自強,跟上老婆的腳步。但想要走出另一個人生舞台談何容易,熟齡大叔們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家人又該如何適當給予支持?
物理治療師法於2023年1月上路,大幅鬆綁執業場域等限制,目前全國共8532名物理治療師,但8成以上在醫院、診所服務,其餘自行開業,社福、長照機構住民理應最需復健治療,卻遭逢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