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能不能治好,看糞便就知道?研究證實「便便細菌」成預測指標
肝癌在台灣癌症死因中位居第2,但從糞便中檢測體內胃腸道細菌的好壞,竟可以提早預知肝癌治療成效!台北榮民總醫院及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共同提出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若是胃腸道菌相「這2大好菌佔較多」,就可預測肝癌免疫治療成效較好、存活時間較長,死亡風險更下降達7成。
延伸閱讀:
肝癌高危險群「這4種檢查」千萬別漏做!醫籲:極小腫瘤都能測
糞便可得知人體腸道菌相好壞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侯明志表示,以往對糞便的研究和治療利用較少,但其實可從中得知人體腸道菌相的好壞,與營養吸收、代謝、免疫系統等功能有關;胃腸道微菌叢在人體內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知胃腸道微菌叢若失衡,恐影響人體免疫力下降,及腫瘤的形成。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此次研究是自2018年起,採檢41位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前的糞便檢體,並與另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做比較。
研究發現,在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菌相組成觀察到含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而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佔大宗。
黃怡翔補充,根據目前對於人體胃腸道微菌叢的研究文獻得知,普雷沃氏菌通常與發炎失衡有關,而毛梭菌及韋榮氏球菌,則可有助於抗發炎。
延伸閱讀:
肝癌侵襲無症狀!「223」口訣防範
腸道好菌抗發炎,可預測肝癌治療成效
而此次研究後續,團隊又再另行採檢33位肝癌患者的糞便進行分析驗證,依統計預測數據指出,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免疫治療有效者達5成,且存活率中位數最佳可達22.8個月。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在腸道菌相比例中,毛梭菌佔3成以上,就可定義為良好的腸道菌相。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式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率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更適切的治療方式,降低約7成肝癌死亡率。
黃怡翔也說,以往台灣的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一線治療合併免疫療法前,無法預測治療是否有效,只能先砸下大把時間及金錢接受治療,但根據統計,治療有成效之患者僅佔2.5~3成,換句話說,等於有高達將近7成5的肝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都是「白做工」。
腸道菌亦有助多種癌症免疫治療
其實,這並非首次發現腸道細菌與癌症治療有關。黃怡翔舉過往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例如:動物與人體試驗都曾發現,腸道菌叢中的雙岐桿菌(Bifidobacterium),會促進抗腫瘤作用,可影響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效果。
但此次成果,是首次針對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的研究,更榮獲2022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未來可望廣泛運用在肝癌免疫治療上,成為最新的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