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巨擘曹永和「台灣島史」概念影響深遠,但此概念的正式成形問世,其實來自一位為找研究期刊題目所苦的執行編輯與其好夥伴,成為曹永和學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鍾淑敏口中的「台灣島史」背後秘密。 今年是曹永和逝世10周年暨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5周年慶,曹永和曾任職38年的台大圖書館舉辦曹永和紀念特展,鍾淑敏在特展開幕及周年慶大會上特別提出此秘密。當年促成「台灣島史」成文的這位執行編輯、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詹素娟,受訪笑談此「祕辛」。
這幾年每逢選舉,就會聽到有人喊「亡國感」。《他鄉.故鄉》這本書的作者、聯合報顧問沈珮君認為,台灣應該沒有哪一年會比1949國民政府遷台那一年的「亡國感」更深。她在書中書寫尹仲容、傅斯年、蕭萬長、曾繁城、黃春明等人在台灣的故事,她稱他們為「台灣行者」——畢生以行動愛台灣的人。
台灣史研究今日可說是顯學,包括出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文化創意產業也積極從中取材,但30年前台灣史研究其實常踩到地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黃富三是該所籌備處首任主任,近來由台史所出版口述歷史《學海悠遊》,揭開台史所早年在統獨思慮下波折不斷的過往。
在國際史學界,台灣最著名的城市並非首都台北,而是古都台南;而國際學者獨鍾台南城研究,有其道理,讓台南躍登國際研究焦點的台灣推手,是各國學者在台南成立的「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不過隨著政策更迭,南瀛中心近年資源大減,明年是台南建城400年,學者呼籲政府應更重視地域研究國際化成果,「把台南做大」。
影視產業近年吹起懷舊風,許多經典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紛紛翻拍或發展續作。暌違20年重返大螢幕的《灌籃高手》、改編自日本歌手宇多田光1998年同名神曲的Netflix影集《First Love 初戀》,都勾起不少六、七年級生的青春回憶。懷舊現象從何而來?老物件又訴說了哪些故事?聯合報數位版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領讀《臺灣老桌遊》、《「台灣菜」的文化史》、《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三本書籍,帶讀者走進台灣的「時光雜貨店」,從文物、桌遊和台菜,重拾美好舊時光。
編按:聯合報數位版全新改版,10月份六大頻道政治、國際、財經、教育、軍武、生活,邀請各領域名家接棒領讀、解析新聞。本文專訪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玉茹 想像台灣在19世紀沿岸港口密集,有近兩百個港口,其中各地域重要港口通往中國、日本、東南亞,成為族群、貿易、文化交融之地。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臺北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林玉茹研究清代台灣港口市街近30年,成書「向海立生」(聯經出版),揭開台灣曾出現的港口百花齊放時代如何展現台灣人的歷史文化基因。
你有想過二戰前,自己祖先其實曾擁有如今變成公有地的土地嗎?台灣300多年來歷經多個政權,造就一段黑暗的土地史…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產,許多人卻因不識漢字、不懂新制而失去土地,如今後代拿著清朝的地契,仍無法向政府討回祖產,聽聽這段故事…
麵包是日本統治時代傳來台灣?台灣吃辣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才開始?台灣人吃素又從何時開始?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與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合作出版「吃的台灣史」,揭開許多台灣食物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