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5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頻拉血便疑痔瘡? 竟是腸道發炎爛掉了
頻拉血便,13歲小男生疑似罹患痔瘡,不好意思告知父母,直到症狀嚴重,才至醫院就醫,不料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腸道長期慢性發炎,如未有妥善治療,未來腸癌風險大增。 中山附醫肝膽胃腸科醫師林敬斌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原因為免疫失調及壓力,通常好發在20至40歲年輕族群,症狀為腹瀉、血便、裡急後重,患者常急著上廁所,卻只拉出一點黏液、糞便或血,常被以為是痔瘡,延誤診斷和治療。 林敬斌說,與一般人相較,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高,門診中就有病患在健檢時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但未規律服藥,5年後就罹患大腸癌。 林敬斌表示,該名小男生升上國中之後,課業壓力沈重,接著拉血便,原本以為痔瘡,但症狀持續1、2個月,就診才確定潰瘍性結腸炎,現已領有重大傷病卡,必須長期治療。 54歲歐先生也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他8年前出現血便,當時也以為痔瘡,自行擦藥3個多月,未見改善,擔心罹癌,至居家附近醫院做檢查,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 檢查發現,歐姓患者約有105公分大腸嚴重發炎,但他也罹患糖尿病,接受類固醇治療時,血糖容易飆高,以致病情惡化,嚴重時,每天必須跑近30趟廁所,不敢外出,連覺都睡不好。林敬斌表示,傳統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以皮質類固醇為主,用來減少發炎,如果治療不佳,就只能考慮手術切除大腸,現在則有生物製劑,可精準抑制腫瘤壞死因子,減少發炎,並讓腸道潰瘍部分癒合,患者不可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