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每天確診數攀升讓家屬好緊張,失智症患者一直在無預警之下跑出門,隨時都有染疫風險,到底該怎麼辦?
失智症長者的抵抗力較弱,想降低他們的染疫風險,最實際的做法包括按期程施打疫苗提供基礎保護力,讓防疫措施成為有趣的遊戲。 有事沒事洗洗手準備開心吃點心,戴口罩畫個微笑大花臉裝扮自己,用提醒語氣但不要用嚴厲警告方式嚇唬失智者,戶外多走走沒問題,避免在室內空間多人聚集吃飯等。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居家和行動
失智症長者的抵抗力較弱,想降低他們的染疫風險,最實際的做法包括按期程施打疫苗提供基礎保護力,讓防疫措施成為有趣的遊戲。 有事沒事洗洗手準備開心吃點心,戴口罩畫個微笑大花臉裝扮自己,用提醒語氣但不要用嚴厲警告方式嚇唬失智者,戶外多走走沒問題,避免在室內空間多人聚集吃飯等。
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郭明哲 巴友如果已經出現步態不穩、肢體不平衡,建議可以開始使用輔具,如單腳柺杖,降低跌倒的機率,如果巴友不願意拿輔具,可以攜帶長柄雨傘,傘尾最好有加上止滑墊,長柄雨傘支撐力好,傘尾的止滑墊也是幫助巴友步態不穩時,雨傘能支撐地板不要滑脫。 當巴友肢體平衡異常時,不建議單手、甚至是雙手提取重物,建議用雙肩後背包使重心固定,肢體2 側也不會受到影響。不過如果可以,盡可能不提重物,也不要揹太重的物品,如果平衡不穩,極可能向後或各種方向傾倒。 如果已經使用輔具或是減少提重物,改用後背包,仍無法改善走路不平衡常跌倒的問題,有可能是腰椎異常,腰椎壓迫神經,導致下肢肢體無力,比較容易步態不穩、肢體不平衡,建議可以請醫師協助照X 光檢測。 一般而言巴金森病進入到第3 期,才有可能出現肢體不平衡的症狀,肢體僵硬讓步伐呈現小碎步,導致走路容易不平衡跌倒。如果有規律服用藥物,藥物改善肢體僵硬的症狀,也能改善肢體不平衡的問題,但確實有少數患者,難以透過藥物改善步態,需要使用輔具。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林祖功 巴金森病進入晚期,會出現吞嚥功能障礙,這通常是罹病至少超過5到10年才可能發生。如果是早期突然發生不自覺流口水、嗆咳、服藥、進食困難,建議盡速回診,調整藥物或作進一步鑑別診斷。 因為吞嚥功能障礙是晚期症狀,建議巴友要多作吞嚥與語言訓練,以減緩吞嚥功能障礙發生的速度。 若是罹病多年,巴友開始出現吞嚥障礙,時常重複嗆咳,這時可能會引發一再的肺部感染,經醫師專業評估後,可能會建議做胃造口或是鼻胃管餵食。晚期巴金森病友,如果在無法正常進食與服藥的情形下,藥物改善症狀的效果會更為有限,巴友將會暴露在「吸入性肺炎」以及「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的2大風險中。 吞嚥障礙同時也代表負責吞嚥的肌肉功能受限,強灌入的食物,可能流入氣管,增加嗆咳機率,也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最終引發全身細菌感染,敗血致死。長期營養攝取不良可能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更加重感染機率,增加死亡風險。因此必須在醫療評估建議下,經由管灌服藥及飲食來改善。 目前沒有其它飲食方式,協助吞嚥困難的巴友恢復正常飲食,最佳的方式是從早期開始語言訓練與復健,避免吞嚥困難的發生。如果吞嚥困難已無可避免,胃造口或是鼻胃管餵食能改善營養不良的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胃造口或是鼻胃管,也可改善巴友服藥困難的情形,降低因藥物作用不足引發的動作障礙。另外有些巴友吞嚥困難可能與藥物服用遵囑性相關,如果能定時服藥,將有助改善吞嚥困難。 不過,多數巴友或是家屬一聽到胃造口或是鼻胃管就會擔心會疼痛,甚至誤以為是手術或急救的氣管內插管。其實鼻胃管的管徑小於一般小吸管大小,鼻胃管從鼻子放進去,大約1個月後更換1次,現在的材質都有考慮到柔軟度,當然不能稱得上舒服,但至少能降低異物感。 胃造口則是需要開刀,在腹部開1個小洞口,幫助液體食物經由管子直接導入胃中,相較於鼻胃管,更有生活品質,但需要照顧傷口。至於要不要插鼻胃管或是胃造口,決定權仍在巴友以及家屬的手中,可評估風險及可行性後,再與醫師一起討論判斷。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主任 林聖皇 巴金森病進展到第3期之後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如果是因為肌肉僵硬(張力過強或異常),導致巴友喉頭的肌肉緊繃,注射肉毒桿菌素可以放鬆肌肉,幫助改善吞嚥困難的症狀。 有些晚期巴金森病友因吞嚥困難或唾液腺異常,導致口水過多而流涎。此時也能施打肉毒桿菌素在唾液腺上改善。當然也能使用抗膽鹼藥物,降低口水分泌,不過使用抗膽鹼藥物可能會增加便祕的機率。 另外1種可能是巴友的食道括約肌緊縮僵硬,出現食道弛緩症,同樣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這時候也可以使用肉毒桿菌素,運用內視鏡,從嘴巴進入到食道括約肌施打肉毒桿菌素。肉毒桿菌素可以緩解括約肌張力異常的症狀,進而改善食道弛緩症。 如果有辦法改善吞嚥困難的症狀,即可降低嗆咳的機會。巴友嗆咳的風險是會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對於一般人而言就已有高度風險,更何況是罹患巴金森病的巴友,在咳嗽及清除呼吸道的動作較一般人差,如果遇到吸入性肺炎,其治療期會延長且惡化風險更高。 使用施打肉毒桿菌素改善吞嚥困難,需經醫師評估。如果就診醫院有完整的吞嚥評估,就可以了解吞嚥困難的問題為何,是否可以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改善。肉毒桿菌素注射目前都屬於自費項目,且無法打1次就一勞永逸,注射1次大約可以延續3至4個月左右的治療效果,1年需要打3次左右。 如果是施打唾液腺,因其分布較為廣泛,最好使用超音波導引,需要有經驗的相關醫師配合施打。另外,如果是食道弛緩症,則需與胃腸科醫師合作,運用內視鏡定位,精準施打肉毒桿菌素於食道括約肌上,以緩解症狀。
照護資源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護理師 呂幸樺 許多長輩在意他人的眼光,會認為持有輔具,等於是自己生病,被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表示長輩可能尚未接受自己罹病,照顧者協助告知或幫助巴友理解疾病,是很重要的工作。 巴金森病到了中期,除了肢體僵硬以外,也會步態不穩,身體不平衡,連站都可能會有問題,善用行動輔具能降低跌倒的機率。減少跌倒、骨折甚至臥床失能的風險。 巴友不愛拿輔具,照顧者可以先了解巴友不喜歡的原因,如果是擔心眾人目光,可告知後續跌倒失能的風險,如果是不喜歡款式,則到輔具中心或店家找尋喜歡或適合的款式。 有輪子的助行車通常款式較多,也比較日式,深受長者喜愛,但如果巴友是「連站姿都有平衡問題」或「步態容易前衝」,就不適合用有輪子的助行推車。 不管是挑選輔具,或是探詢他們內心的需求,都需要花一些時間,建議照顧者第一步先讓巴友認識疾病,比較使用或不使用輔具的優劣,再陪著巴友面對。而巴友適合哪1種行走輔具可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或是請輔具中心的職能治療師評估並建議。
穿著和衛生
失智者衣物以材質為第一考量,夏天選擇輕巧、吸濕、排汗涼爽的材質,冬天則以保暖、避免厚重、方便活動為主。 衣著種類則盡量選擇簡單、容易穿脫的類型,避免太過合身,影響失智者行動能力。伴隨失智者手部精細功能與自我照顧功能退化,避免有綁帶的鞋子或需拉鍊和扣環的褲子,可選擇包鞋或有鬆緊帶的褲子替代。衣物花色可由失智者自主決定。 在顏色選擇上,顏色對比強烈的款式,有助於失智者掌握衣服的正反面,也有助於在戶外環境中,能迅速辨識出失智者的位置,減少走失的風險。這道理近似於幼兒園舉辦戶外活動時,總是會要求孩子們戴著鮮黃色的小帽子,穿著一致的服裝。
飲食和營養
失智可能讓腦部特定部位受損,若影響掌管語言的區域會限制表達能力,若影響對食物口味的感受,飲食偏好可能就會與年輕時不同。 過量攝取精製糖可能提升肥胖、糖尿病及與肥胖有關的癌症(乳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等疾病風險,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取糖量低於總熱量的一成。以一天攝取總熱量1800大卡為例,每天吃進的添加糖約180大卡(45公克)。 讓失智者享受飲食也很重要,若失智者嗜甜,可思考如何讓失智者吃甜食兼顧健康,例如,吃水果取代喝純果汁,或喝現打果汁不去渣,少量水果搭配優格也是一道美味的點心。若失智者想吃糖,可一次給予少許分量,同時藉其它活動轉移失智者注意力,避免糖分過量。
飲食和營養
為幫助失智者吞嚥或防止噎到喉嚨,固態食物可切小磨碎,飲料與湯品可加入合格食物增稠劑,提升黏稠度,且不影響食物營養與味道。 餵食姿勢也須留心,若照顧者站立餵食,失智者仰頭張口接食物,但呼吸道也隨著仰頭打開,增加嗆咳風險。建議照顧者應與失智者面對面坐著,讓失智者身體坐直、頭微微往前傾,就像一般人平常略微低頭吃飯一樣。 餵食過程中盡量減少湯匙放在失智者唇外,避免讓他自行張口吸食;建議照顧者將湯匙放進失智者口內約1/3的位置,讓他含住湯匙攝取食物,較不容易嗆到。 此外,照顧者的進食指令要簡短明確,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也有助防止嗆咳。
用藥和照護
目前日托失智長者以失智日間照顧中心為主,由承辦機構提供白天的團體式照護,供餐點、舉行簡易文康活動或運動,讓家屬照顧者可獲得喘息,或能在白天安心工作,下班後接失智者返家。 讓失智者到日照中心參加活動,可以分擔家屬壓力,並提供各種健康衛教,有關疾病及治療知識,連結社會資源,和其餘病友家屬彼此打氣,增加情緒支持等。 對失智者來說,在中心接受保護,避免日間獨自在家的風險,也能獲得與他人接觸的機會。此外,還有另種「家庭托顧」模式,白天將失智者接送到鄰近社區中,家庭式的托顧點提供基本身體照顧,例如沐浴、餵食、如廁等,待傍晚再接回家。希望能兼顧家屬白天上班需求,又能讓失智者保持居家照護的期待。
生活起居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服用巴金森病的藥物,僅需要注意吃含有蛋白質食物時,與藥物間隔至少半小時,並非不能吃高蛋白食物。 引起肌少症的最大原因與「運動不足」較有關係,肌肉需靠運動培養,蛋白質是幫助肌肉生長的營養素之一,但光有蛋白質沒有運動,也不會轉換成肌肉,同樣會出現肌少症。 骨質疏鬆症的成因與鈣質流失有關,根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人體的骨質,出生後會不斷增加,成長到30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會逐漸減少,女性則在停經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更快。因此醫學界多會建議民眾提早存骨本。 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質,幫助人體吸收鈣質的一大關鍵是維生素D,人體維生素D最大宗的來源是太陽,陽光與皮膚接觸後,人體會自然生成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人體的鈣質吸收。 建議巴友的飲食方針仍是正常飲食,加強戶外運動的頻率是必要的,既可以幫助延緩巴金森病的病程,也能透過接觸陽光,增加體內產生維生素D的機會,減少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楊浚銘 巴金森病常合併焦慮、憂鬱症狀、睡眠障礙,發生機率約達3成。醫師會給予的抗焦慮藥物,在低劑量下,一般不會與巴金森病用藥出現明顯衝突,但要注意的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類藥物,在合併使用某些巴金森病藥物時,可能會產生「血清素症候群」,因而加重巴金森病症狀。 血清素幫助調控注意力及行為,當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後,身體聚集大量血清素,可能因過量,輕則出現顫抖、躁動、腹瀉症狀,重則造成肌肉僵硬、發燒、癲癇,甚至有致命風險。 而血清素症候群的症狀,與巴金森病症狀多有相似。當巴友病程進入後期,有高度機會合併精神病(psychosis)症狀時,用藥的拿捏要非常注意,巴友照顧者可使用「藥效減退自評表」(wearing-off,WOQ-9)量表細心觀察記錄,隨時與醫師反應狀況並調藥。 記性變差或自理能力退化,推測該名巴友的病程已進入中晚期。隨年齡愈來愈大,且長期處於腦中多巴胺分泌異常,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愈高。根據研究,罹病20年以上的巴友高達80%以上會合併失智症,同時常有幻覺、瞻妄等症狀,需靠醫師協助釐清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