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幽門桿菌
共找到
92
筆 文章
-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八至九成胃癌來自幽門桿菌 一表看懂4種常見檢測法差異
衛福部統計,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表示,以往須透過胃鏡檢查,確認為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健保署才給予殺菌藥物給付;自今年8月1日起,放寬為以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均能獲得二周的藥物治療給付,預估5萬多人受惠。胃癌高風險群1.有胃癌家族史者。2.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男性。3.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感染幽門桿菌會增加胃潰瘍、胃癌風險,目前檢測方式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侵入性檢查胃鏡檢查:取病理切片或取胃中的細菌培養,觀察有沒有幽門桿菌。非侵入性檢查1.碳13尿素吹氣法.須空腹至少2小時,喝一杯藥水等待半小時,對著袋子呼氣即可檢測。.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非侵入性檢查中費用最高者。2.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檢測糞便中幽門桿菌抗原,可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3.抽血檢驗.檢測血清裡有沒有幽門桿菌抗原,但此方式無法區分是曾經或持續感染,若陽性仍須再以碳13尿素吹氣法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檢測費用最低。抗生素殺菌成功率八至九成,可用碳13吹氣確認。幽門桿菌治療方式,目前為採用抗生素合併抑制胃酸藥物,可以使用三合一或四合一藥物治療,依衛福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目前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包括10至14天鉍劑四合一治療或14天非鉍劑四合一治療;若第一線治療未成功滅菌, 第二線治療則會使用鉍劑四合一療法或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治療幽門桿菌需使用抗生素,服藥時間約10至14天,目前藥效殺菌率可達八至九成,但服藥後需停藥一周,再進行碳13吹氣檢查,確認是否殺菌成功。羅景全說,如果療效未達九成,可能與藥物劑量、服藥時間不夠久或體內已有抗藥性等有關。建議服藥治療後,除採用碳13吹氣檢查確認殺菌成效外,也可以利用胃鏡再次檢查有無出現病變。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下半年將啟動。羅景全說,依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建議胃癌高風險群應優先篩檢幽門桿菌,包括一親等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罹患胃癌的風險相對增加,應特別注意。為早期發現體內有無幽門桿菌,進一步防治胃癌,黃柏翰表示,衛福部國健署於今年下半年,將在部分縣市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目前針對45至74歲民眾,以糞便篩檢方式檢查幽門桿菌,期盼透過此計畫找出帶菌者進行治療,以有效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殺菌成功後,可能再感染幽門桿菌嗎?依研究顯示,在台灣經治療幽門桿菌族群中,再吃進細菌感染的比率,一年約有2%至3%。羅景全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與環境衛生、年齡、區域性密切相關,如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可能50%-60%的居民都有感染;但若衛生環境較佳的地方盛行率可能只有20%,因此各地盛行率可能有很大差異。服藥消滅幽門桿菌後,是否就不會罹患胃癌?羅景全說,如能有效殺死幽門桿菌,將可以降低胃潰瘍、胃癌前期病變及胃癌發生機會;但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已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即便殺菌後,仍須依嚴重程度每一至三年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盛行率約3成!胃發炎的重要源頭跟它有關:為第一類致癌物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新增胃癌個案數約4000人,而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健保近期將給藥給付條件將放寬,希望藉此根除幽門桿菌、減少胃癌發生。幽門桿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胃裡?傳染途徑是?元氣周報帶你認識這個躲藏在胃裡的小惡魔。衛福部最新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胃癌位居第八名,死亡人數2327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0人,每年新增患者達4000多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但感染幽門桿菌後幾乎沒有症狀,若能透過篩檢及早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能降低胃癌發生率。台大醫院曾經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發現國內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約為30%,估計全國約有579萬人遭到感染。黃柏翰表示,就臨床觀察盛行率介於30%到50%,若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胃癌發生率能再降低。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主要生存於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部位,它具有在胃酸的強酸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整個胃部都是它的生存空間。幽門桿菌也常寄生在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而它具有鞭毛可在胃黏膜中螺旋前進,進而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造成胃炎、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反覆慢性胃炎、胃潰瘍,最終演變成胃癌。「幽門桿菌是造成整體腸胃道發炎的最重要源頭。」黃柏翰說,胃部遭幽門桿菌感染後,隨著病情進展,將開始產生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萎縮性胃炎病變,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此為胃黏膜上皮細胞因長期發炎出現變異,演變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最後將進展成胃癌。多因「吃進去」而感染,接吻傳染力不高。黃柏翰指出,幽門桿菌傳播主要是「吃進去的」,為經由糞口、口口傳染,若是家庭中有成員感染幽門桿菌,家人一起用餐,又沒有分公筷母匙,或一同生活密切接觸,就有可能一人感染、全家中獎。因此,大部分感染者多是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受到家族成員傳染,體內已帶有細菌,尤其若媽媽為帶菌者,傳播給子女的風險更高;當然也有可能是成年後吃進幽門桿菌,造成感染。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提醒,尤其父母、祖父母應嚴禁咀嚼食物後,再餵給孩子、孫子吃,降低幽門桿菌傳播的機會。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其他家人是否應自行篩檢?羅景全說,這應考量成本效益的問題,但若出現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既然幽門桿菌可以經由口口傳播,那麼「接吻」有沒有可能感染幽門桿菌?黃柏翰說,依目前醫學研究「沒那麼明確」,但理論上不能排除,也是有機會的,只是透過接吻的傳播率不高,幽門桿菌的感染需要於生活周遭長時間的暴露、累積。感染者多數無症狀或不明顯,需透過採檢確診。大部分感染幽門桿菌患者症狀並不明顯,即使有症狀,也是常見的消化不良、打嗝、噁心、腹痛、腹脹、胃酸逆流等類似腸胃炎的不適感,黃柏翰說,單靠症狀來察覺幽門桿菌,在實務上有困難。因此,臨床上發現感染幽門桿菌,多半是透過健檢,或經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再進一步採檢而確診。黃柏翰提醒,若是出現食欲不振,或是餐後容易有飽脹感,或是吃一點食物就很飽,餐後會嘔吐、解黑便,甚至是體重於最近一至三個月減輕三至五公斤,或是減少總體重的5%,應懷疑是罹患胃癌。預防幽門桿菌感染1.注意飲水衛生,避免飲用地下水、山泉水等。2.生食較容易帶有幽門桿菌,建議盡量不要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3.不管外食或在家用餐,不要共用餐具,遵守公筷母匙。4.如廁後、用餐前落實勤洗手。5.選擇衛生乾淨的用餐場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發炎時不要吃香蕉!專科醫師告訴你最常見的家庭解方為何
胃痛可以說是現代人的通病之一,不少上班族常喊壓力大、胃痛,購置胃藥或胃散備用。醫師提醒,多數的上腹疼痛屬於胃發炎,適量使用家庭常備藥、食用清淡食物,甚至休息放鬆都可以緩解;但如果超過一周胃痛沒有改善,就要小心惡化為胃潰瘍,宜盡早就醫。從壓力、飲食到幽門桿菌,胃發炎原因多樣。常見的胃部疾病很多,從症狀較輕微的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胃痙攣,到較嚴重的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穿孔,以及令人聞之色變的胃癌,都可能導致上腹疼痛,也就是所謂的胃痛。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江明峯指出,一般而言,上腹疼痛大多是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發炎甚至潰瘍等狀況。為什麼胃會發炎?江明峯說,一般常見的胃炎原因,有不良的飲食習慣、飲酒過量、吸菸嚼檳榔等,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能導致胃發炎;另外,心因性因素如壓力過大、作息不正常,也會導致胃發炎;當然,常見的胃炎原因還有胃幽門桿菌,根據統計,約七成的胃潰瘍就是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常見原因1.感染胃幽門桿菌。2.吸菸飲酒。3.藥物刺激。4.壓力大。5.飲食習慣不良。上腹部疼痛未必是胃痛,也要留意其他器官。除了腸胃問題,上腹部疼痛也有可能是其他器官引起。「不少人腹部不舒服會直覺認為是胃部問題,但其實上腹部也有可能是肝、膽、胰臟問題。」如膽結石導致的膽囊發炎、胰臟發炎、急性肝炎、肝腫瘤,或者長輩常出現的心臟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上腹部疼痛,需要就醫才能確定病因。居家可備制酸劑緩解,長期胃痛須找出原因。江明峯說,平常遇到胃痛,最常見的解方還是服用家庭常備藥,即胃乳片等制酸劑。制酸劑的作用是利用鹼性物質,中和掉胃酸的酸性,若胃痛只是單純的胃發炎,通常過幾天就可以得到明顯緩解。他提醒,使用成藥最重要的還是從合法管道購買國家認證的產品,避免來路不明的藥物,並依照建議用量,切勿長期、過量服用。飲食也是緩解胃炎的手段,江明峯指出,應避免太油膩的食物、酸辣類、太甜的食物,以及咖啡、可樂、茶葉、巧克力等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另外一種容易被忽略的食物是香蕉,香蕉雖然可以促進排便,卻也非常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胃痛時應避免食用。心因性胃炎與壓力有關,需靠放鬆與休息。至於適合的食物,就以清淡溫和的類型為主,其實並沒有特定的種類,如清粥、蒸蛋或水煮的青菜等等,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可以有效減輕胃的負擔。心因性的胃炎則要靠適度的緩解放鬆與休息。江明峯表示,心因性胃痛有兩種因素,神經刺激胃酸,以及壓力大導致胃部收縮變成胃痙攣;若患者沒辦法自行放鬆,也可以就醫,醫師會開立解痙攣劑,或者胃乳等能讓胃部放鬆的藥物。長期胃炎會惡化成胃潰瘍,須使用更強的特效藥。江明峯指出,胃炎若沒有妥善處理,找出原因並治療,發炎部位就有可能往下潰爛,惡化為胃潰瘍,「兩者是連貫的疾病進程,就像皮膚傷口不處理,會進一步惡化、變深。」如果胃炎惡化為胃潰瘍,一般的胃藥就不一定有效,需要依靠更強效的特效藥。所謂的胃潰瘍特效藥,如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和中和性的胃乳片不同,是透過藥物阻斷胃壁細胞上的氫離子幫浦,從源頭上降低胃酸的分泌。江明峯表示,胃潰瘍太深時,一般的中和劑已經沒有效果,醫師就有可能開立特效藥,然而長期服用也會產生副作用,建議仍要遵循醫囑。「上腹痛超過一周以上,就應該來看醫師了!」江明峯說,長期且反覆的上腹痛既有可能是胃炎惡化為胃潰瘍的徵兆,也有可能是其他器官出了問題,無論如何,就醫檢查最能快速確定病因,找出治療方法,建議民眾不要因為「腹痛」常見就輕忽,必要時還是要到診所或醫院報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9 醫療.消化系統
幽門桿菌治療好後就不會再復發?教授解析復發及再感染的差別
我在2024-7-26發表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臉書朋友Arquic Fingerprint留言:我之前胃鏡檢查後發現有胃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經抗生素殺菌跟治療後已康復,但往後因健檢的不同腸胃科醫師都說,治療好就不會再復發了。我知道"不會復發"只是簡單的指復發機率低,不是絕對不復發。但我好奇的是,飲食、環境或衛生髒亂的接觸不就正是罹患幽門桿菌主因嗎?如果患者治療好了仍維持原本的生活,為何不是請曾感染者定期檢驗是否再度感染呢?除了現今因追蹤統計數據顯示復發機率低所以醫師較放心外,想請問教授,是否有什麼研究指出為何抗生素治療好了會讓復發率不高?抗生素治療不太可能產生抗體吧。我先回答「抗生素治療不太可能產生抗體吧」。抗生素的作用是殺菌,所以抗生素治療當然不會讓身體產生抗體。但是,幽門桿菌感染是會讓身體產生抗體,只不過幽門桿菌卻有辦法克服抗體,造成再感染。也就是說,感染過幽門桿菌的人並不會因為有了抗體而不會再次被感染。請看2016年發表的Helicobacter pylori overcomes natural immunity in repeated infections(幽門螺旋桿菌在反覆感染中克服自然免疫力)。再來,我需要解釋「復發」這個詞。一般來說,「復發」是對等於英文的Recurrence,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復發」卻需要翻譯成Recrudescence。事實上,Recurrence是包含了Recrudescence和Reinfection(再感染)。Recrudescence的意思是「在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殘餘的細菌死灰復燃」。Reinfection的意思是「在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外來的細菌造成二次感染」。(註:所謂的「成功根除」指的是檢測呈陰性,而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清除」)DNA fingerprinting(分析細菌的DNA)是唯一能精確區分Recrudescence或Reinfection的方法,但臨床上是不可能給每一個病患做DNA fingerprinting。所以,為了方便起見,凡是在一年內出現的Recurrence,就被歸類為Recrudescence,而凡是在一年後出現的Recurrence,就被歸類為Reinfection。大致上來說,幽門桿菌的Recurrence rate(復發率)是介乎2到10%之間,而已知的正相關因素是:落後國家、低收入、環境衛生不良、少數族裔、低教育水平、高外食頻率、不定時飲食、年紀、家人有幽門桿菌感染。至於讀者所問的「是否有什麼研究指出為何抗生素治療好了會讓復發率不高」,答案是有很多相關研究。請看下面這些論文:2017年Low Re-infec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in Thailand: A 2 Years Study(泰國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再次感染率較低: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fter eradication in Latin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拉丁美洲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復發:對預防胃癌的影響)2019年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in Korea: A retrospective study(韓國幽門螺旋桿菌再感染的根除率:一項回顧性研究)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cid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復發:發生率及影響因素)。Rate and predictive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nalysis of a screening cohort(幽門螺旋桿菌復發率和預測因子:篩檢隊列分析)。Helicobacter pylori recrudesc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幽門螺旋桿菌復發及其影響因素)2020年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fter Eradication Therapy in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China(中國重慶市江津區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後復發情形)Long-term follow-up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after initial eradication: a large-scal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open cohort, observational study(初步根除後幽門螺旋桿菌再感染及其危險因子的長期追蹤: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開放性隊列觀察性研究)2024年Recurrence R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in Southern Coastal China(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的復發率及影響因素)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llowing successful eradic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Korean patients(韓國患者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復發及臨床結果)Recrudescence and Reinfection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Treatment(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後的復發與再感染)原文:幽門桿菌復發及再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9 醫療.消化系統
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教授揭殘酷真相:「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
讀者Andrew Lin在2024-7-2寄來電郵:林教授您好:之前您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放的治療共識說,無症狀的幽門桿菌感染者仍應接受治療。但有看到2024的cdc資料認為不需要。想請教現在的共識仍是認為無症狀感染需要治療嗎?感謝!2024的cdc資料是這麼說:Asymptomatic infections generally do not need to be treated. Determine treatment on an individual basis, and treat patients with active duodenal or gastric ulcers if they are infected(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治療,並對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感染患者進行治療)。這段話裡的「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的確是會讓人以為「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但很不幸的是,儘管這或許是「美國共識」,卻絕不是「全球共識」。我是在2020-1-20發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引用了兩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於2015和2017),而這個共識就是「不管有無症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需要治療」。在2020年12月又有一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而它是在報導一個在臺北召開的「全球共識」會議的結果。請看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the Taipei global consensus(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預防胃癌:臺北全球共識)。這個由來自11個國家的28位專家參與的會議所得到的結論是:有證據支持應向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提供根除治療的建議。易受感染的受試者應接受檢測,如果檢測呈陽性則應進行治療。對於胃癌風險較高的族群,應考慮大規模篩檢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也許是受到這個「臺北全球共識」的影響,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8月發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事實上,縱然是美國的專家也不見得就同意CDC的建議,請看今年2月發表的Evolving Concept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Management(幽門螺旋桿菌管理概念的演變):幽門螺旋桿菌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也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而胃癌仍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繼續對美國的少數族群及移民群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迄今為止,幽門螺旋桿菌病例發現方法依賴於基於症狀或高風險指標(例如種族或民族背景和家族史)的機會性檢測。然而,這種方法遺漏了很大一部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他們仍然有胃癌的風險,因為大多數感染在臨床上是無症狀的。此外,患有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個體存在胃腫瘤前病變的風險,這些病變也無症狀,只有透過內視鏡檢查和活檢才能可靠診斷。因此,為了對胃癌預防產生重大影響,需要一種系統方法來更好地識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包括胃腫瘤前期和癌症)風險最高的個體。鑑於常用療法的成功根除率急劇下降以及抗菌素抗藥性增加,還必須優化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應作為一種傳染病進行管理,以及藥敏試驗的日益普及,我們現在有動力放棄被證明根除率不足的經驗療法。基於分子的敏感性分析有助於選擇個人化的根除方案,而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改進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方法加上人群層面的篩檢和治療計劃可能是預防胃癌的有效且高效的策略,特別是對於承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最重負擔的少數群體和潛在邊緣化人群。北京大學的胃腸科主治醫師宋志強在2021-2-5發表沒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 也得治:先給大家講兩個案例。…這兩個病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平時都沒有不適症狀,一起病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併發症表現,一個是癌變,一個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當時能夠把這個細菌很好地根除,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這也提醒大家,沒感覺到症狀,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並不可靠。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人做個胃鏡,取胃黏膜活檢,顯微鏡下放大來看,幾乎都會有很多炎症細胞浸潤,甚至是糜爛、潰瘍、萎縮、腸化等表現。這段話裡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一個人可以在幾十年裡都「無症状」,但一旦有了症狀 – 胃大出血,就Bye Bye了。Bye Bye也許還OK,怕的是胃癌、化療,生不如死的折磨。所以,您真的要選擇「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這條途徑嗎?原文: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6-12 醫聲.醫聲要聞
禮來與臺大醫院簽訂合作協議 啟動台灣首個「新型態臨床試驗研究模式策略合作」
台灣禮來與臺大醫院今 (11)日簽訂合作協議,合作協議由台灣禮來勝間英仁總經理和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共同簽署,正式啟動國內首個「新型態臨床試驗研究模式策略合作」。透過此次合作,台灣禮來與臺大醫院共同致力於以受試者為中心的新型態臨床試驗研究模式,提升臨床試驗案設計、臨床數據多元性及醫療健康服務的平等及可近性,同時銜接國際臨床試驗數位化趨勢。透過雙方資源的整合,提升我國臨床試驗及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國際間藥品臨床試驗以數位化方式設計並執行正快速進展成趨勢,考量法規、研究設計、 受試者安全及權益等因素,包含數位化告知同意程序(e-consent)、遠端看診(tele-visit)、電子資 料遠端收集系統(digital data collection)、穿戴式裝置(wearable devices)和其他遠端醫療設備等已逐漸導入各類的臨床試驗計畫中執行,不僅減少受試者親赴試驗機構回診的頻率及交通不便性,同時確保健康服務的平等及可近性,以提升醫療人員試驗執行效率與品質,產業加速臨床研發時間,提升試驗案臨床數據的多樣性。台灣禮來致力於「將科學轉化為治療」,多年來在糖尿病、肥胖症、腦神經科、免疫系統及腫瘤治療等方面成果豐碩,近五年來亦為臺大醫院國內、外臨床試驗研究量能前十大的合作夥伴。臺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成立20餘年來,近兩年每年執行中的臨床試驗案超過1千件,研究者自行發起案約計2百件,研究量能豐沛。持續領導全國七大強項臨床試驗疾病聯盟包含肝臟疾病、乳癌、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小兒及成人感染、肺癌、心血管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台灣禮來總經理勝間英仁表示,「身為健康醫療照護體系的夥伴,禮來很高興能與臺大醫院共同合作,推動台灣新型態臨床試驗合作,將國際臨床試驗數位趨勢在台灣落地。多元與包容是禮來公司重視的價值,在臨床試驗領域,禮來公司多年來也持續努力確保受試者的多元性及健康服務的平等性,我們期待與合作夥伴共同營造一個能嘉惠台灣病患、健康醫療照護者和整個醫療照護環境的承諾,透過臨床試驗數位化合作加速藥品創新的研究,提升台灣臨床研究國際競爭力。」透過雙方資源的整合,台灣禮來將結合臺大醫院豐富醫療研究專業、人才及資源,積極推動分散式臨床試驗及應用數位健康技術等新型態模式,打造創新研究模式及研究環境,接軌國際藥品臨床試驗數位化趨勢,期待更多臨床試驗案件選擇台灣執行,提升我國臨床試驗國際競爭力。
-
2024-04-16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健保給付NGS、加速作業流程 盼精準醫療助癌友
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尤其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就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有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石崇良在聯合報日前舉辦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以「癌症健保政策對新藥新科技的觀點」為題表示,健保已給付162項癌症藥物,其中包括63項標靶治療,與每劑要價819萬的細胞治療,標靶治療費用占率最高,其療效評估、找到病人精準用藥,將是關鍵。為加速癌友取得最新、最好的藥物,健保署增加新藥預算,由去年的30億增加至70億,並籌劃癌藥基因、建立平行審查機制,盼加速作業流程。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一萬、二萬、三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中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另,石崇良表示,疾病篩檢是杜絕癌前病變的重要方式,衛福部透過B、C肝炎篩檢及幽門桿菌篩檢、治療方案等,希望降低肝癌、胃癌患者,健保署將於今年下半年擴大幽門桿菌藥物給付資格,民眾不必經過胃鏡檢查,自費以呼氣碳十三、糞便抗原檢測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將納入給付資格。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署為防治胃癌,未來擬「這兩項自費檢查」陽性就給付除幽門桿菌的健保藥物!
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衛福部健保署擬於下半年放寬給付限制,未來民眾只要在常見的健檢項目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發現幽門桿菌抗原陽性後,就獲得給付資格。台灣消化學會則表示,政府若對廿歲以上民眾進行幽門桿菌普篩,有望讓胃癌在台灣成為罕見癌症。健保署預計在2024下半年放寬給付條件,未來篩檢陽性就可以使用健保藥物殺死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是胃癌的高風險因子,國健署已在原民部落進行公費篩檢,至今未進行全民普篩。許多民眾會在健康檢查時,藉由胃鏡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健保就會給付藥物治療,民眾若自費進行呼氣碳13、糞便抗原採檢,即使發現幽門桿菌陽性,也得自費治療。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為消除胃癌,已與消化道醫學會討論治療指引,預計今年下半年放寬給付條件,讓自費接受碳13、糞便篩檢的民眾,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就能使用健保給付的除菌藥物。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劉志銘表示,目前台灣有3500-4000名新發現胃癌病人,而八成五至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透過篩檢、投以除菌藥物可讓每年新發胃癌人數減少至每年500人,降低台灣胃癌發生率六成,如果在更年輕時進行篩檢治療,預計可降低發生率至高七成,期待讓胃癌在台灣成為罕見癌症。哪些人容易得到胃癌?●中年以後男性,50歲男性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約為1.7:1。●家族病史有胃癌者。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胃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3 癌症.癌症
消失80多天!42歲英國凱特王妃公開影片「自曝罹癌」,正接受預防性化療
英國王室近來不太平靜!先是75歲國王查爾斯三世,接受前列腺肥大矯正手術被診斷罹患癌症,再來是查爾斯三世堂妹的老公在家輕生,對王室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打擊。但最令大眾關注的是42歲凱特王妃(Catherine, Princess of Wales)近期動態,她在進行「腹部手術」後,距今已經長達80多天沒有公開露面出現在聚光燈下,這讓許多人擔心她是不是婚姻亮紅燈(威廉王子有外遇)、王妃已死...等陰謀論謠言四起,許多人都在問「凱特王妃究竟去哪裡」?對此,接受腹部手術近3個月未公開露臉的英國凱特王妃,在昨晚(22日)透過BBC預錄的影片向大眾宣布「自己罹患癌症」,目前正在接受化療治療,並希望社會大眾給予「時間、空間和隱私」。凱特王妃:我確診罹癌,正接受化療中消失80多天的凱特王妃,從影片中看來略顯憔悴。她首先對外界對她的關心表達感謝,接著透露自己罹患癌症的消息,但未說明是罹患了哪種癌症。她表示在1月進行腹部手術後,原以為沒有癌症,但經過詳細檢查後發現罹癌,目前正在進行預防性化療。凱特王妃形容過去兩個月對整個家庭來說是「極度艱難的時期」,和威廉王子希望儘可能保護家庭3個年幼的孩子不受干擾。她說:「就像我跟他們說的,我很好,我會專注在治療癌症上,每一天會越來越強大,無論是心靈、身體、精神。」她也在言談間展露與丈夫威廉王子深刻的感情,「威廉在我的身邊,就是最好的慰藉,正如同你們對我展現的愛、支持和良善」。影片最後,凱特也不忘為所有罹癌的人加油打氣,「請不要失去信念和希望,你們並不孤單」。影片發出後不久,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也表示,對凱特王妃的勇氣感到自豪,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讚揚凱特王妃勇氣可嘉,並祝願她完全康復。延伸閱讀:.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進程!早期難發現,必做1關鍵檢測.英王查爾斯將進行攝護腺肥大手術!攝護腺肥大有哪些症狀?一表先自測.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4-03-22 醫療.消化系統
咖啡當水喝,心臟刺痛查不出心臟疾病,卻查出另3種病!
台中一名40多歲男上班族,常覺得壓力大,為紓壓他把咖啡當開水喝,一天最高喝1000CC的黑咖啡。日前突然驚覺胸悶、心臟刺痛,擔心有冠狀動脈疾病,到大甲李綜合醫院就診,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微的胃潰瘍,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已經逐漸恢復正常。咖啡當水喝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讓心臟刺痛醫師安排抽血、心電圖、超音波檢查後都正常,在醫師建議下轉至肝膽腸胃科,經過評估疑似胃食道逆流,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微的胃潰瘍,並檢測無幽門桿菌感染。大甲李綜合醫院的台中榮總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彭彥鈞表示,患者就診時自述,胸口心臟部位會不定期的產生刺痛感,胸口也會悶痛,先前經過心臟科醫師進行相關心臟檢查,均沒有發現異狀,患者過去曾罹患食道逆流,同時表示下腹部偶有痛感,因此,進一步安排檢查。彭彥鈞表示,經過檢查,發現患者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腸壁至少有多處受到侵蝕,胃部也有輕微的發炎與潰瘍,先給予用藥治療,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與後續追蹤,患者症狀已明顯改善。他說,有些患者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胸痛,病徵與心絞痛的症狀類似,心臟造成的胸痛必須先做心臟科評估,是否需要心導管緊急治療,若經內視鏡診斷後胃食道逆流則給予藥物及用藥物、改善飲食與生活形態即可。心臟刺痛由胃食道逆流引起 更查出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心臟刺痛當下真的嚇死自己,立刻飛奔到醫院就診。」林姓患者透露,家中有三高家族病史,因此,當心臟產生刺痛感時,猶如針在刺的感受,完全不敢拖延,馬上先看心科,所幸沒相關檢查後都沒問題,才放下心中大石,但是刺痛感卻還在,經醫師建議改轉診肝膽胃腸科,沒想到,居然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火燒心」心臟刺痛,進一步檢查還有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林男說,他每天到公司上班,一大早便先喝黑咖啡提神,喝完再續杯,幾乎已經到了把咖啡當開水喝的模式,工作忙起來,不自覺喝黑咖啡紓壓,有時一天喝了1000CC,偶爾搭配吃甜食,長時間下來,胃食道逆流症狀加重都不自知,經過醫師診斷後,先戒斷咖啡,調整飲食與生活模式,依照醫囑服藥,經過追蹤與治療,症狀才逐漸改善,也不再有心臟刺痛。彭彥鈞表示,患者可能工作壓力過大,情緒緊繃促使胃酸分泌,吃東西吃太快,再加上過量喝咖啡,形成壓力性潰瘍與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刺激胸口的食道產生灼熱,讓不少人誤認為心臟出問題,尤其咖啡、茶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會導致食道下端的括約肌鬆弛,更容易發生逆流,建議患者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才能舒緩病症。
-
2024-03-16 醫療.消化系統
吃生魚片用芥末、蘿蔔絲可殺菌滅蟲?51歲壯男愛吃生魚片腹痛送急診,驚見有蟲蠕動
台中51歲劉姓男子愛吃生魚片,日前在飯局中猛吃生魚片、烏賊,沒想到過幾天突然解黑便、上腹痛、心悸,就醫發現,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寄生蟲嵌在賁門附近蠕動,醫師林裕鈞證實是海獸胃線蟲感染,經用藥後痊癒。吃生魚片用芥末、蘿蔔絲可殺菌或滅蟲?喜歡吃生魚片的人可否用芥末等殺菌或滅蟲?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裕鈞說明,無論是芥末、醋、薑、蒜、辣椒等食材,都無法將蟲體殺滅,也沒有殺菌的效果。另外醫院和坊間藥局的驅蟲藥,也尚未出現經研究證實有效的藥方,治療上仍以內視鏡檢夾除為主。51歲壯男愛吃生魚片腹痛送急診林裕鈞說,劉男急診抽血檢驗血紅素從14降到10,出現貧血現象,住院期間安排胃鏡檢查,除了胃潰瘍和胃幽門桿菌感染,竟意外發現一條長達2公分不明物體,嵌在賁門附近微微蠕動,以使用器械夾出,經病理化驗證實是海獸胃線蟲感染。劉男經潰瘍用藥,幽門桿菌除菌治療,終於改善痊癒。食物未完全煮熟,有寄生蟲風險林裕鈞說明,一般人感染海獸胃線蟲通常沒有感覺,大多會在胃鏡檢查中意外發現,根據統計若有症狀,會於食用後48小時內出現,因此和急性腸胃炎不容易區分。當寄生蟲侵犯腸胃道黏膜,可能引起腹痛、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糞便含血或黏液、輕微發燒,偶爾出現過敏反應伴隨紅疹、發癢。林裕鈞指出,食物未完全煮熟,有寄生蟲風險,其中海獸胃線蟲在人體內無法產卵繁衍,幾天後就會死亡,即使產生症狀,大多在2至3周內自行消失痊癒,極少數會持續數月。海獸胃線蟲不會像鉤蟲、蛔蟲、絛蟲這類人畜共通寄生蟲,會鳩佔鵲巢甚至占地為王。「充分煮熟食物」是最好預防海獸胃線蟲方法食藥署也指出,海獸胃線蟲症是一種自癒性疾病,病灶大多可在2至3週後自行消失,少部分會持續數月或數年。如以內視鏡檢查發現蟲體或感染病灶,可以內視鏡將之移除,或以手術方式切除;目前臨床上並無經證實較有效之除蟲藥物,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食物是最好的預防方法。而因冷凍處理可殺死蟲體,故提供生鮮魚產品之業者,須落實食材管理,如海鮮產品應先以-35° C 以下低溫冷凍15 小時以上,或-20° C 冷凍7 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維護消費者健康。建議民眾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煮熟之海鮮產品;調理產品時手部要清潔、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並避免交叉污染。延伸閱讀:.吃到飽先吃高單價海鮮?醫曝5大攻略:第一口別吃生冷食物.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半熟鮭魚」比生的更危險!專家曝原因:溫度是關鍵,2原則挑選生魚片
-
2024-02-12 醫療.消化系統
吐血怎麼辦?該掛哪一科?「這些情況」快掛急診,醫教3情境應對
吐血當下總讓人驚嚇、手足無措,雖說吐血當然不正常,得提高警覺並盡早檢查,但一般情況下未必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不用太過緊張。國泰醫院內科專長/現任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醫師指出背後可能原因,提醒察覺不對勁盡早就醫,嚴重症狀快掛急診。 為什麼會吐血?哪裡出問題?醫:通常與3大器官/系統有關。 黃柏堯醫師表示,會吐血的原因最主要和3大器官/系統有關,包括消化系統、肝臟、呼吸道系統。 消化系統&原因、症狀:會產生吐血的消化道系統疾病通常是和食道、胃、十二指腸有關,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潰瘍,例如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會引起潰瘍的原因,最主要關鍵在於胃酸過多,像是幽門桿菌感染、部分消炎止痛藥例如含有阿斯匹林、抽菸、酗酒、飲食不佳、作息不佳、壓力過大等,都可能使得胃酸過多而引起潰瘍,嚴重的時候造成出血而吐血。這種吐血通常會有其他如腹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灼熱感、貧血、疲倦等症狀出現。 肝臟&原因、症狀:肝臟則可能和肝硬化、肝癌有關。肝炎、肝硬化、肝癌被視為「三部曲」循序漸進,例如病毒型的B型肝炎、C型肝炎;酗酒而產生的酒精性肝炎;濫用藥物產生的藥物性肝炎等,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肝癌,其中一項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吐血。若和肝臟有關,由於肝臟屬於沉默的器官之一,這種吐血在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相關症狀出現,可能頂多腹脹等不明顯症狀。 呼吸道系統&原因、症狀:至於呼吸道系統,雖說視個人定義有人視為咳血、有人視為吐血,不過不論如何肺部較不會像前兩者會有量較多的吐血情況,若像是因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使得呼吸道黏膜受損等影響而咳血,或是因肺癌腫瘤本身出血等,這類通常會有較明顯、或較久、較劇烈的咳嗽症狀。 吐血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應對,這些情況快掛急診! 各類症狀明顯:急診不論是咳血、吐血,多數民眾當下通常會感到驚嚇、緊張、手足無措,黃柏堯醫師表示,吐血一般而言沒有什麼能應對的方式,最好就是就醫,若當下已經感覺到頭暈、意識模糊、心跳異常、血壓異常、疼痛等症狀非常明顯,就建議直接掛急診,這些情況通常代表著出血嚴重,接下來很可能會危及到生命,不可拖延。 少數情況稍可觀察:不過若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症狀,相信有些人也還是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對此黃柏堯醫師表示,除非是自己有察覺到原本身體很健康,只是最近感冒、感染等咳嗽咳得較嚴重;或是其他疾病已經檢查過正在治療,這兩種情況稍可再觀察一下。但也不宜觀察太久,若有異常還是應盡早檢查。 多數情況盡早檢查: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而吐血,通常都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但若是第一次發生、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還是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且妥善治療為佳。 吐血就醫該掛哪一科才好?醫:可看當前情況和症狀! 除了嚴重情況應直接掛急診,其他吐血情況可視當前的症狀評估該前往哪一科檢查。像是吐血又有出現腹痛、腹脹等腸胃道症狀,就可掛肝膽腸胃科等相關科別。若是吐血而且正在劇烈的咳嗽或一直咳嗽,可以掛胸腔科相關科別。若是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才好,也可以前往內科、家醫科等進行檢查。不論是到哪個科別,若發現跟其他科別有關,也都會再進行轉診。 《延伸閱讀》 .十二指腸潰瘍釀半夜上腹痛?醫:這些壞習慣趕快改! .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一張圖看懂!這些情況盡早檢查不要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6 醫療.消化系統
常半夜上腹痛,進食後好轉?醫:很可能十二指腸潰瘍,嚴重恐有危險!
腹痛相當常見,不過有些人會是空腹時、半夜突然感到痛,吃東西後便好轉,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醫師表示,這很有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不良習慣、風險因素盡早改掉,嚴重症狀盡早就醫。 為什麼會十二指腸潰瘍?醫指主要關鍵:胃酸過多 潰瘍的特異性症狀:羅景全主任表示,十二指腸潰瘍約有3/4的患者會出現上腹疼痛等不適,但腹痛原因繁多,稍較能幫助觀察的特異性症狀,就是於空腹時感到疼痛,例如半夜感到上腹疼痛,但吃了些東西後便感覺到減緩,這就有可能是因為胃酸過多造成十二指腸不適、甚至潰瘍。不過許多時候也可能僅是輕微潰瘍,沒有症狀、沒有併發症、不影響健康或生命安全,黏膜漸漸修復後便康復。 潰瘍和位置有關?羅景全主任說明,十二指腸介於胃和小腸之間,為小腸的前段,是小腸的一部份,主要作用就是消化和吸收,消化從胃部而來尚未完全消化的細碎食物、糖、油脂等,也從十二指腸就開始吸收養分。由於十二指腸接在胃之後,胃酸從胃下來此處首當其衝,所以是潰瘍好發之處。 潰瘍的關鍵和影響因素:當受胃酸侵犯高過於黏膜修復,就會形成十二指腸潰瘍,是十二指腸常見的疾病之一,風險因素可包括菸、酒、消炎止痛藥、刺激性食物等外在因素,以及幽門桿菌感染,還有因壓力、不良生活作息等,使胃酸過多所造成的潰瘍,這些都是常見風險。 就只是較常腹痛而已沒關係?十二指腸潰瘍嚴重也有危險 雖說十二指腸潰瘍有可能僅是腹脹、腹痛、食慾下降、感覺灼熱等,和民眾熟知的胃食道逆流相似,並隨時間漸漸康復,也可能沒有症狀,但既然已經有腹痛自然不宜置之不理,若風險因素未改、反覆發生,也可能出現明顯症狀或出現其他影響。 3大嚴重併發症:羅景全主任舉例,像是潰瘍嚴重到傷害血管造成出血,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此情況可能出現黑色糞便、嚴重也會造成貧血危害生命。另外,反覆的潰瘍也會使得結痂,反覆結痂便會增加十二指腸阻塞的機會,較容易噁心、嘔吐。除此之外,當潰瘍嚴重到穿過十二指腸的肌肉層,便會形成穿孔,將會使得食物、細菌等等進入腹腔,恐形成腹膜炎帶來生命危險。 反覆發作也可能和癌症有關:另外,雖說經常出現十二指腸潰瘍是否會引起十二指腸相關癌症,還有待醫學更多研究證實,且臨床上較少見,但羅景全主任認為,身體不論哪個器官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都是有可能增加癌症風險,若反覆十二指腸潰瘍,就須留意是否也有潛藏癌症,可能正是因癌症反覆引起潰瘍。也有少數是因體內有胃泌素瘤,造成胃酸大量分泌,潰瘍就好不了。 防十二指腸潰瘍關鍵在胃酸,醫籲良好生活,地雷別亂踩 治療重點在降低胃酸:羅景全主任表示,上腹疼痛未必就是潰瘍,需透過胃視鏡檢查得知,可無痛、麻醉後進行。而十二指腸潰瘍最主要的治療目標就是減少胃酸分泌,像是透過質子幫浦的抑制劑,減少胃酸到十二指腸時的刺激,降低潰瘍傷害。在出現如上述提到的出血、阻塞、穿孔等嚴重併發症時,則會視情況考慮以手術治療。 預防重點也在降胃酸,止痛藥族群該怎麼辦?預防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羅景全主任提醒日常生活就得留意,包括避免抽菸、酗酒、刺激性飲食等,作息也要正常、適度紓壓,也潔淨飲食防範幽門桿菌,以減少胃酸過多的情況發生。消炎止痛藥、阿斯匹林等也盡量避免,但若是有非用不可的需求,也可以先詢問醫生是否開立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特效藥,預防性用藥保護黏膜、降低胃酸分泌,以減少胃酸傷害十二指腸。或是透過其他藥物取代消炎止痛藥、阿斯匹林。了解十二指腸潰瘍形成的原因並妥善保養,更有助避免反覆發生! 《延伸閱讀》 .中上腹痛常見原因?醫:不只胃食道逆流,留意心臟問題!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1-02 癌症.胃癌
愛吃醃漬食物易得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才是主因,用餐一習慣很危險!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排名第8名。可能大家對胃癌的既定觀念是吃太鹹或太多醃漬食物,這當然也是致癌因子,但其實胃癌有高達九成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平常吃飯共用餐具就可能感染而不自知。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會馬上致癌易讓人輕忽,但殊不知若長期感染,少數人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為什麼會得胃癌?致病因子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首衛福部國健署曾製作懶人包《殺菌保胃戰:認識胃癌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內容指出胃癌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逆流性食道炎、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患者、有胃部疾患等,還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在不良生活習慣方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達文西手術微創中心主任彭正明曾受訪指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有相當關係,喜歡吃醃漬、吃太鹹、加工類食品者,胃癌發生率較高;胃癌也與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罹癌率高達23倍,男性、抽菸、喝酒罹癌率大增,50歲以上罹癌率也急速上升。多吃新鮮的水果與蔬菜可以減少胃癌風險,在日常飲食上可以「彩虹飲食」為原則,也就是挑選不同顏色的蔬果,不同種類的蔬果富含不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如此自然就可以均衡攝取到各種營養素。預防胃癌飲食原則:7少2多7類少吃.高鹽食物.醃製食物.燒烤肉類.加工食品.高油脂食物.精製糕餅.刺激性飲料包含咖啡、茶、酒精2類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飲食最重要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 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彭正明指出,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脹氣、腹脹等,易與一般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混淆。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而頭暈,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而胃痛、嘔吐、出血,可能造成慢性胃炎而有胃痛、胃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王雅瑜、家庭醫學部醫師蘇致軒於《中榮醫訊》撰文指出,若是胃幽門桿菌感染,須持續進行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早期胃癌有機會靠手術切除病灶即可,較後期的胃癌則視情況搭配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預防胃癌 避免共用餐具最重要預防胃癌,先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開始,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通常是口沫傳染,因此很重要的是應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胃癌預防7招1、用餐前要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改用公筷母匙;飲食細嚼慢嚥。2、避免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飲水3、少吃醃漬、煙燻、過辣、刺激食物4、戒除菸、酒、檳榔5、多吃新鮮蔬菜水果6、避免過度緊繃的壓力7、四十歲起每一到二年接受胃鏡與胃幽門桿菌檢查,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者等高危險群,務必每年篩檢。【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21 醫療.消化系統
吃益生菌緩解便祕?先看清楚菌種菌量!藥師提醒也可能跟用藥有關
靠益生菌緩解便祕?藥師提醒:看清楚菌種菌量不少有便祕困擾的人,會食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藥師指出,選購益生菌時,菌種來源、菌量等是否已達建議,應詳細查看標示。不過,益生菌並非緩解便祕的唯一或主要方法。人體腸道內菌相的消長和抵抗力息息相關,有些民眾會服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有便祕問題也會聯想到使用益生菌。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指出,益生菌有藥品級與食品級的差異,前者須經食藥署核可,作用上可宣稱療效。在選購食品級益生菌時,李懿軒建議,民眾可詳細檢視菌種來源、菌量等數值,有沒有達到建議標示的含量,「益生菌並不是緩解便祕的主要方法」,如便祕已達一定程度,提醒民眾還是尋求醫師或藥師協助,透過藥品達到症狀緩解。李懿軒說,消費者多半會認為,攝取益生菌能夠達到腸胃蠕動、新生菌叢的效果,但除了選用好的產品外,也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得到效果,益生菌不是短期內快速緩解症狀的產品。坊間有些酵素錠會宣稱緩解便祕作用,提醒消費者不要選擇來路不明,或是誇大療效的產品。有民眾會補充含鈣的綜合維他命,李懿軒提醒,要避免攝取超過成人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加上鈣離子的特性,特別容易堆積,且在腸道中對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身體無法吸收,可能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食藥署指出,益生菌包含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最常使用在食品中的是乳酸菌,有「一般公認安全(GRAS)」的特點,且具有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功效。便秘可能有其他原因:可能吃慢性病用藥又補鈣今年78歲的李伯伯,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等病史,服用瀉劑、消化酵素和益生菌後,仍有便秘困擾,藥師詢問後發現,他服用了鈣片、含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不過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一次吃下太多,就會影響腸道蠕動,建議先停用鈣片並補充1500毫升以上的水分,也提醒民眾選購綜合維他命時,要注意標示的鈣含量。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不少人都有便秘困擾,想靠瀉劑改善,又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等常見副作用,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等問題,甚至影響器官功能,建議民眾還是要透過飲食和運動改善便祕問題、建立良好排便習慣、避免長期濫用瀉劑並遵從醫師或藥師建議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提到,78歲的李伯伯長年有便秘困擾,已有服用滲透壓型瀉劑和刺激型瀉劑、消化酵素與益生菌,便秘情形仍未改善,到藥局詢問有沒有更有效的益生菌或保健食品。李懿軒說,由於李伯伯也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病史,服用3種口服止痛藥與1種外用止痛藥,以及有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每天早上還會吃2顆600毫克鈣片,以及含有鈣的綜合維他命,等於早上就吃了1400毫克的鈣,除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外,加上鈣離子特別容易堆積的特性,在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質,身體無法吸收,就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李懿軒表示,鈣質靠胃酸溶解,才比較容易吸收,可是胃酸分泌已經被抑制,所以服用鈣片的溶解率可能不高,加上長期服用鈣片,胃部可能很難維持酸度,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也有腹脹的問題,長期也可能有胃幽門桿菌的問題,建議李伯伯先停用鈣片至少2周,也能補充足量水分並多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並培養上大號的習慣。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表示,常見瀉劑有刺激性瀉劑、鹽類瀉劑、膨脹性瀉劑、高滲透壓瀉劑和濕潤性瀉劑等5大類,要視個人症狀諮詢醫事人員協助。
-
2023-12-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6種癌症是吃出來的!盤點5種防癌天菜,每天要吃到多少量才有效?
癌症是造成台灣人死亡的第一殺手,每年都有超過五萬人死於癌症。但其實透過改變飲食跟攝取正確的營養,就可能改變罹患癌症的結果。你害怕癌症嗎?那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可能吃下致癌食物嗎?六種吃出來的癌症根據一篇系統文獻回顧,有幾種癌症跟飲食的確高度相關。包含台灣人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死亡率前三名的肝癌,還有近幾年人數增加的胃癌。1. 大腸癌:紅肉、加工肉。2. 肝癌:酒精。3. 胃癌:鹽。除此之外,台灣人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以及仍排在前十大癌症中的口腔癌,還有無聲殺手胰臟癌,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也是禍從口入的癌症。4. 肺癌:抽菸、煙燻食品。5. 口腔癌:菸、酒精、檳榔。6. 胰臟癌:含糖飲料。為什麼?這六種食物竟然會致癌1. 紅肉、加工肉2. 酒精3. 高鹽4. 精緻糖(含糖飲料、糖果、糕點等)5. 煙燻食物6. 檳榔研究顯示,紅肉在經過高溫烹調之後,會含有高量的雜環胺(HAAs),雜環胺是強力的致癌物質,會誘發DNA突變、促進癌細胞增生;加工肉品同樣也會刺激大腸,造成腫瘤產生。不只是大腸,跟大部分癌症的發生率都有關。煙燻食物雖然也是加工食品,但跟肺癌有比較明確的關聯。除了食品本身就可能會增加肺癌機率之外,有菸癮的人吃下煙燻食品,得到肺癌的機率則會加乘。酒精則是在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逐漸被滅絕之後,造成肝癌的最大因子。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肝臟會逐漸變成脂肪肝,下一步就是轉成肝癌,因此每日攝取超過10克酒精以上,就有可能影響健康。過高的鹽分則有可能會傷害胃黏膜,或是造成幽門桿菌的生長,這兩種都會誘發胃癌,應該要遵守每天攝取鹽分不超過6小匙的份量,也不吃太多高鹽高油的醬料。精緻糖在國外的研究中,跟胰臟癌的關聯比較小,但根據台灣的本土研究,喝越多含糖飲料的年輕人,得到胰臟癌的比例越高,可能是台灣遍地飲料店造成的地區性現象。這五種防癌天菜,每天要吃到多少量才有效?目前防癌證據最充足的飲食法就是「地中海飲食」,也就是包含蔬果、全穀類、健康油脂、魚、堅果的飲食習慣。1. 蔬菜水果:12歲以下每天要吃5份、女性要吃7份、男性要吃9份蔬果。一份蔬菜約生食100公克,熟食標準碗的半碗;水果一份約一個拳頭大。2. 全穀類:選擇非精緻糖的米飯、全麥、五穀雜糧來補充所需的碳水化合物。3. 健康的油脂:屬於不飽和脂肪,以橄欖油為主,一天一湯匙。4. 魚:一週內至少要攝取兩份魚,最好是鮭魚或鯖魚。5. 堅果:每天吃一小碗堅果,大約半個拳頭大小。堅果熱量很高,要注意份量別吃太多。當然,地中海飲食也不完全適合每個人,不過針對飲食習慣與癌症的相關研究都顯示,想要防癌,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只吃一種食物容易營養攝取不足,但透過足夠、健康的營養素,的確是目前最有效預防癌症的方式。想要打造抗癌體質,就從改變飲食開始吧!延伸閱讀:癌症其實是種發炎疾病!長庚名醫江坤俊:吃這個預防16種癌症,降60%癌症風險參考資料:Enrique Contreras García, Ana Zaragoza-Martí, Influence of food or food groups intake on the occurrence and/or prot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Nutr Hosp. 2020 Feb 17;37(1):169-192.Katie M Di Sebastiano et al., Nutrition and Cancer Prevention: Why is the Evidence Lost in Translation? Adv Nutr. 2019 May; 10(3): 410–418.Chien Hua Chen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rom Pancreatic Cancer: Based on Half a Million Asian Cohort Followed for 25 Years. Front Oncol. 2022 Apr 7;12:835901.延伸閱讀: 段純貞、林東芳排不到第一...第1名還被譽為「神級牛肉麵」!網友熱議「雙北牛肉麵」TOP 10店家大公開
-
2023-12-15 醫療.消化系統
喉嚨卡卡、異物感,竟是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嗎?想改善就從「5進食習慣」開始
覺得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吃制酸劑就有效了嗎?其實胃食道逆流不一定是胃酸過多造成,如果用制酸劑治療,不但有可能讓症狀持續,也可能反而形成藥物依賴。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是胃酸過多嗎?很多人會以為胃食道逆流是因為「胃酸過多」,才會讓胃酸逆流到喉嚨,因此只要靠制酸劑就能解決。但其實大多數人胃食道逆流的真正原因,是「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的。 胃部在消化食物時,分泌的胃酸會和食物混合,由於高酸度的胃酸具有腐蝕性,因此賁門在胃部消化食物時,基本上是關閉的。但賁門鬆弛,胃酸就可能會往上溢出,造成胃食道逆流、甚至是咽喉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這時服用制酸劑,會因為制酸劑中和了胃酸,讓灼熱感的症狀比較舒緩,但因為沒有解決胃酸逆流的根本原因,所以容易反覆發作,也因為中和了胃酸,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副作用。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賁門鬆弛:1.下食道括約肌無力2.橫隔膜疝氣變形.胃內壓力大:1.例如肥胖、吃太飽、穿著緊身衣、過度腹部重量訓練。2.慢性胃炎3.長期胃部排空消化不良4.幽門桿菌感染5.慢性病引起.食道太敏感:正常的胃酸逆流也會有不舒服的症狀1.食道黏膜敏感2.壓力大、焦慮、睡眠品質不佳等 胃食道逆流會自己好嗎?如果並非賁門鬆弛的問題,而是其他原因引起,是有機會透過減輕症狀、改變生活習慣而改善。但如果實行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建議還是盡快前往腸胃科就醫,由專業醫師判斷改善方式。 如果已經知道是賁門問題,而且症狀嚴重的話,可以進行「熱射頻胃賁門緊縮術」,幫助恢復賁門的緊緻度,避免不斷復發。 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生活習慣1.進食速度放慢,一頓飯至少吃30分鐘,並吃到7分飽即可2.吃飯前半小時、吃飯後一小時先不要喝液體,並在吃完飯後進行10分鐘散步幫助消化3.少吃甜食、薄荷、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咖啡因食品如茶或咖啡、碳酸飲料、酒精4.運動適量,盡量不要在靠近吃飯時間時運動5.盡量少吃宵夜,也避免在睡前2~4小時進食6.若腹部脂肪過多,請減重7.不要熬夜8.盡量右側睡胃食道逆流會得胃癌嗎?巴瑞氏食道是什麼? 有6%左右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會出現「巴瑞氏食道」的症狀,是一種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但會不會產生巴瑞氏食道主要是跟基因有關,即使胃食道逆流症狀輕微,也可能產生巴瑞氏食道。 巴瑞氏食道代表食道上皮黏膜「變得不一樣」,原本是不耐酸的鱗狀上皮,但因為長期受到胃酸侵蝕,轉變成耐酸的柱狀上皮。但柱狀上皮可能會有變成癌症的風險,所以必須服用藥物、定期追蹤。 通常巴瑞氏食道是做胃鏡時,因為外觀不同而發現,接著可以進行切片來確認,並且分級。目前在台灣,如果確診巴瑞氏食道,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如果症狀不嚴重,也可以透過健保給付一年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幫助控制及改善。 雖然巴瑞氏食道有致癌風險,但比例不高,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還是可以達到預防效果。 參考資料拉菲爾人本診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症狀會好嗎?改善方法與治療案例分享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小心胃食道逆流找上你~噯氣、火燒心南投醫院:胃食道逆流耕莘醫院:認識胃食道逆流國軍台中總醫院:何謂巴瑞氏食道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9 焦點.元氣新聞
挺過胃癌及主動脈剝離 資深體育主播卻腦溢血驟逝!詹怡宜痛別摯愛兄長
資深體育主播詹啟聖驚傳腦溢血過世,享年58歲。他是知名主播詹怡宜的哥哥,詹怡宜今天在臉書上公布這則憾事,向廣大球迷報告詹啟聖昨已安息主懷。【延伸閱讀】・腦出血多是長期高血壓所致 醫籲出現3大警訊快打119詹怡宜臉書全文如下:多年來「陪觀眾看球賽」的體育主播、我親愛的哥哥詹啟聖,昨天安息主懷了。上個星期天,我們全家才愉快聚會,照例聊個不停。週二早上接到嫂嫂電話,哥哥突然腦出血昏迷,沒有再醒來。給了我們四天驚愕與告別的時間。我看著這張從小熟悉的臉,總覺得下一刻他的嘴角會忽然揚起來、鼻孔會忽然大起來,就像他慣常的,以得意表情給我們一個驚喜。畢竟他是一個喜歡帶給人歡樂的人。我和妹妹總笑他,哥的得意或搞鬼是藏不住的,鼻孔一放大就知道。觀察那種表情曾帶給我們好多好多的樂趣。那是一種暗示著「注意喔,接下來會很精彩喔!」的特殊神情。哥的人生可能比一般人更常出現那種表情。它代表著:「要講笑話了」、「有趣的故事發生了」、「驚喜的來囉」、「峰迴路轉了」、「之前是捉弄你們的,其實只是如何如何…」。記得20多年前他在全家聚會中告訴我們罹患胃癌的消息時,我竟然也在當時悲傷的氣氛下看到那種神情。後來我私訊他說,那個表情讓我覺得他仍是那個最後會讓我們放心的哥哥。當時他回覆:這次並不胸有成竹,胃癌末期,醫生說6-9個月。結果證明,我並沒有看錯那個表情,兩次胃癌全胃切除後,他還是開開心心活了22年,一直是那個花樣很多、給人驚喜、讓人放心的我哥詹啟聖。罹癌後這22年,他在星巴克做過企劃經理、愛迪達擔任運動行銷、後來在博斯體育台播網球、美式足球,每個工作都玩得很起勁。特別是播球期間,他享受每一場比賽,常常三更半夜獨自轉播溫布頓或各種有時差的比賽,說自己只是個「陪觀眾看球的人」,珍惜球賽過程中各種喜怒哀樂,並分享他所知道的一點人物故事與感想。看球剛好是他最喜歡的事:無法預知結果,跟觀眾一起享受驚喜與精彩。很幸運,他用這種心情陪伴球迷們好多年。今年初,猝不及防的主動脈剝離,經歷一場大手術搶救。整整九個月的復健,我們看著哥從學習呼吸、一小口一小口吃飯、站立、邁開步伐,慢慢進步到能散步、能寫作、能開車,甚至規劃要重新工作了。從他的好轉中,我們又再次經歷一次「詹啟聖式」峰迴路轉的驚喜。週日我們全家一起在爸爸的墓園裡懷念31年前過世的父親,最後媽媽要哥帶領全家禱告。那天哥在禱告中提到「我們的爸爸很開心的與神一同在天上」,我對那句「開心」很有印象,的確我們的爸爸總是很開心,哥哥也是。他總是會找到開心,並露出那一抹笑容的。這次我們「讓人猜不透的上帝」(God of Surprise 我哥翻譯的靈命日糧書名)又給了我哥一次出人意外的驚奇,58歲的他迅速結束了他的復健、抗癌、工作規劃,快速的告別他摯愛的嫂嫂、三個情感緊密的兒女、極度不捨的母親和兩個一直以他為榮的妹妹,彷彿越是驚訝,留下的精彩的懷念越多。我哥也真的太精彩了。我回憶不完。廣播主持人的妹妹詹怡嘉去年曾採訪他,分享他成長過程中喜歡的音樂與想法,留下一集令人懷念的兄妹對話。他自己也勤於分享,那個「愛運動但跑不動」部落格寫了十幾年,分享他的運動專業、信仰、生活,特別是抗癌經驗。點進去任何一篇,就像他還在,可以繼續聽他講話。只比我大一歲,但一生中有這個哥哥,讓我從小到大都感到幸運與放心。86歲的媽媽說,神給每個人不同的時間。我們只有平靜順服接受神的安排。只是,好想念他。【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
-
2023-10-25 醫療.消化系統
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 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都可能與它有關
感染感染幽門桿菌多半「無症狀」,卻與「胃癌」息息相關。國健署指出,九成的胃癌病患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表示,近來發現「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前期的「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可能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不可輕忽。九成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國健署指出,高達九成的胃癌患者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將降低胃酸強度、使胃部發炎,慢性發炎可能進展成胃癌。康本初也說,幽門桿菌是多種胃病的致病因子,從胃炎、胃潰瘍、胃癌(腺癌)到胃淋巴癌都已證實與幽門桿菌相關。至於胃以外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也可能是幽門桿菌造成。幽門桿菌經口感染 多半不會有症狀康本初指出,幽門桿菌常因飲水、共食而經口感染,多半不會有症狀,不僅造成胃癌,可能還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年約30歲的患者林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不時有腹脹感,就醫檢查發現,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更合併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的問題,是典型代謝症候群。治療時除飲食管理及增加運動量外,也建議進行幽門桿菌滅菌治療,根據研究,胰島素阻抗指數在滅菌後也會下降,對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幫助。「幽門桿菌與多種疾病相關。」康本初建議,胃部長期有不適症狀者,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患有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胃癌家族史,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有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慢性蕁麻疹等民眾都建議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平時應注意環境及食物清潔,降低感染機會,有幽門桿菌者若有任何消化方面的症狀,胃鏡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9 醫療.消化系統
脹氣如何解決?胃藥有用嗎?吃什麼改善?7大防脹氣法則+一招飲食法幫你遠離脹氣
每次吃完東西都會脹氣,像是一團東西卡在腹部,上不去也下不來,伴隨止不住的打嗝、放屁,讓人非常尷尬,甚至還會有忍受不了的疼痛,也影響睡眠品質。脹氣是病嗎?怎麼樣才算病?什麼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脹氣」不會讓人覺得是嚴重的病,但脹氣帶來的不舒服,則可能造成胃腸吸收困難,阻礙身體攝取能量,也因此當發生脹氣時,人總是會覺得特別疲累、睡不好,即使不是大病,也可以說是百病源頭。而人到底為什麼會脹氣呢?在拿出胃藥來吃之前,不如先找出脹氣的原因,免得錯過身體告訴你的警訊。結構性病變造成的胃脹氣疾病造成的胃脹氣有幾種可能:.胃部器官疾病造成的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炎、胃潰瘍、胃腫瘤等。.感染引起的,例如病毒或細菌造成的腸胃炎、腸胃中的寄生蟲等。.其他消化器官引起的,例如肝、膽、胰等器官病變。.藥物副作用。如果每次吃完東西就習慣性脹氣,並持續好幾個月以上,建議可以先做胃鏡、幽門桿菌檢測等,來排除掉嚴重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造成的胃脹氣基本上大部分的脹氣都是因為「功能性」的問題,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除了脹氣之外,也可能伴隨上腹痛、上腹灼熱感,而且做了檢查都找不出腸胃有什麼異常問題。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有很多種,但多半跟吃飯習慣相關。像是飲食時間不固定、暴飲暴食或常常餓過頭、有幽門桿菌感染、壓力過大、吃飯吃太快、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等。所以通常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改善大部分的脹氣問題,除了要細嚼慢嚥之外,還可以注意以下原則:1.早上起床可以喝一杯溫水,幫助刺激腸胃蠕動、排氣。2.常久坐久站的族群,注意避免駝背,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動一動,促進腸胃蠕動。3.細嚼慢嚥,吃飯時不喝水、不說話。4.只吃八分飽。5.吃飽後可以散步10分鐘。幫助消化。6.避免在睡前3小時進食,或一吃飽就躺下。7.避免在睡前吃容易產氣或難消化的食物。脹氣吃胃藥會有效嗎?小心別吃錯!如果是功能性脹氣,在脹氣發作的時候,吃胃藥有沒有效呢?基本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類的藥物,對同時有上腹痛、或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人來說比較有效,如果是吃飽脹氣、打嗝為主的症狀,效果比較不大。對付吃飽脹氣、打嗝等症狀,可以考慮幫助消化吸收、腸胃蠕動的藥物,或是多多攝取「鈣質」,也可以幫助腸胃蠕動。另外也要注意的是,脹氣導致的腹痛千萬別亂吃非類固醇性消炎劑(NSAID),因為NSAID本身就會破壞腸胃道黏膜、促進胃酸分泌,反而會越吃越嚴重!想要享受美食又不脹氣?跟著「低腹敏飲食」一起吃FODMAP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經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可能造成腸胃道敏感,經過腸道細菌發酵後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腹痛,因此取之諧音「腹敏」。如果能按照「低腹敏飲食」法則來進食,也能幫助遠離飯後腹脹的難受。以下是容易產氣的食物:.豆類、根莖類:含有不易消化的寡醣、多醣。.十字花科蔬菜:含有不易消化的多醣。.精緻澱粉:高醣類食物,尤其麵包糕點用泡打粉或酵母發酵,更容易產氣。.碳酸飲料:容易喝入過多氣體。.高脂肪食物:腸道細菌分解脂肪時也會產氣。.乳製品:乳糖不耐症者容易產氣。但每個人對於不同食物的耐受度不同,除非一吃就不舒服,不然不需要「避免」某種食物,只是要注意每餐攝取的份量不要過多,或是採用「3階段低腹敏飲食」來調整體質,就能簡單遠離脹氣。參考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吃喝就胃脹氣 多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惹的禍台灣癌症基金會:脹氣知多少臻觀中醫:越晚越脹氣,我該怎麼辦?延伸閱讀:.你有便秘困擾嗎?營養師激推「10大暢快飲品」,哪一種對你最有感?.肚子脹氣怎麼辦?一張圖看懂少吃哪些食物及舒緩脹氣10關鍵.胃悶悶痛、吃東西胃度度!現代人常見4種消化道疾病,你中哪一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6 癌症.胃癌
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胃癌早期難發現,必做一關鍵檢測
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到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檢測幽門桿菌首推胃鏡+呼氣檢測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四種檢測方法:1. 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2. 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3.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4. 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五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篩檢幽門桿菌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1. 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2.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建議飲食習慣喜吃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應盡量少吃,且注意幽門桿菌與胃癌風險。3. 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吸菸者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4.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因此若家族史中有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千萬別輕忽篩檢。5.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胃癌如何預防?1.飲食多樣化,不偏食,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2.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3.多吃大蒜,生蒜為佳。4.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蘿蔔、蛋黃等。5.不吃發霉食物。6.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7.不吸菸、不酗酒。8.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9.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9 醫聲.癌症防治
胃癌兇手幽門桿菌除菌新武器 分子檢測克抗生素抗藥性
幽門桿菌在我國成年人盛行率高達3成,而幽門桿菌更是與胃癌高度相關。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劉志銘表示,沒有感染幽門桿菌就幾乎不會罹患胃癌,但是隨著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傳統除菌法的失敗率提升,因此研究團隊開啟基因分子檢測精準治療,研究成果更在7月登上《刺胳針胃腸肝病》期刊封面。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以及消化性潰瘍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九成的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台大醫院長吳明賢說,20年前我國抗生素抗藥性低,幽門桿菌透過經驗給藥,使用抗生素一個禮拜除菌成功率高達九成,但隨著全球都面臨的抗藥性問題,以及新的抗生素少,除菌率下降,因此需要更個人化治療。劉志銘說,傳統方法會透過細菌培養但成功率低並且需要3到4周,醫療可近性低。再加上,近年已經有研究發現臨床治療失敗與某些基因點突變有關。因此台大與嘉義基督教醫院陳柏岳主任等人共同組成多中心研究團隊,比較使用「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以及「傳統細菌培養與敏感性測試」在幽門桿菌第一線與第三線治療的療效差異。陳柏岳解釋,治療幽門桿菌常用抗生素包含Clarithromy、Amoxicillin、levofloxacin、Metronidazole 、Tetracycline等,通常會選擇2到3種抗生素搭配胃藥作為除菌,但是因為抗藥性恐會影響抗生素效果,分子檢測可以幫治療更精準選擇搭配抗生素。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線為未曾接受除菌的幽門桿菌感染者,第三線為治療兩次以上沒有成功的感染者。不論是在第一線還是第三線中,分子檢測的除菌率都不亞於傳統藥物敏感檢測(第一線分子86%、傳統87%,第三線分子88%、傳統87%)。劉志銘表示,研究結果為全球首次證實分子檢測跟傳統敏感性測試一樣有效,並且具有快速、精準、容易推廣等優勢;再加上,抗生素抗藥性為全球問題,因此被選為期刊封面。吳明賢也說,不只幽門桿菌,其他感染症,如肺結核等可能也可以採用分子檢測治療。劉志銘說,分子檢測需要透過核酸,在新冠疫情之後核酸檢測普及率更高。希望研究成果可以進入臨床應運,並把檢測結果推廣到各醫院。此外,他也說,目前分子檢驗仍需要做胃鏡,希望可以發展更非侵入性的,如糞便檢體。接下來將與團隊研究新機轉、專一性高的藥物,讓幽門桿菌治療可以有更多選項。
-
2023-05-30 癌症.胃癌
為何有人只要切一點,有人卻要切胃、切淋巴? 詳解胃癌腫瘤分類與治療方式
前言在台灣全國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之中,胃癌佔據了第十名的位置,2021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更排名第八!經常困擾國人的胃潰瘍亦是胃癌的高風險族群,不容忽視。下文將會介紹胃癌的危險因子、分類、並談論胃癌的治療。危險因子胃癌好發於以下患者:1. 反覆胃潰瘍:長期反覆的胃潰瘍時,胃部受傷後需要上皮細胞再生來修復黏膜,反覆地細胞再生時容易出現基因突變而導致細胞癌化,癌化的細胞會不受控制的快速分裂,最終產生腫瘤。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造成胃部發炎與胃潰瘍常見的原因,長期感染與反覆發炎皆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可以藉由吹氣檢查或血清抗體測定法、碳-13尿素呼氣試驗、胃鏡取樣檢查等檢查,來得知有無感染,近年來由於抗生素治療的進步提升了幽門桿菌的治癒率,也間接減少了胃癌的發生率。3. 黏膜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兩者皆為胃部慢性發炎後容易出現的疾病。黏膜腸上皮化生可以在病理切片上看到原本胃部的上皮組織變成異常的小腸上皮組織;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則以黏膜層增厚與腺體萎縮為表現。兩者皆可以視為胃癌的癌前病變。4. 曾切除胃瘜肉:胃部瘜肉雖然為一良性腫瘤,但曾經診斷胃部瘜肉的病患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胃癌發生率,因此切除後也需要定期的追蹤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胃癌的症狀胃癌通常不具特異性的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部不適、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表現;若腫瘤導致消化道阻塞時,會以上腹部悶脹感做為表現,嚴重阻塞時甚至會持續嘔吐;腫瘤產生腹腔內轉移時也可能出現腹脹及腹水,或是腫瘤引起的慢性出血,也可能會讓病患出現貧血的症狀。在胃部的腫瘤有許多種類,會依照病理切片的結果來進行分類,包含胃腺癌、腸胃道基質瘤 (GIST)、胃淋巴瘤、胃惡性肉瘤,下段將會介紹其中最常發生的胃腺癌,以及容易被搞混的腸胃道基質瘤 (GIST)。胃腺癌胃腺癌是最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占了所有胃癌的九成。病程的演進為癌化細胞從胃壁內側的黏膜層長出,逐漸往下侵襲到黏膜下層、肌肉層、胃壁外側。疾病中期則不僅只侷限在胃部,而會繼續往外向周圍的淋巴結進行轉移。晚期癌細胞則會轉移至其他遠處器官,常見部位包含肝臟、肺臟、和骨頭轉移;或是造成腹膜內轉移而產生大量腹水,在女性病患也可能出現在卵巢的轉移性腫瘤。手術治療胃癌的侵襲性很高,容易藉由淋巴、腹膜、或血液轉移到其他器官。除了少數僅只侵犯到黏膜層而非黏膜下層的極早期腫瘤,有機會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切除來取代外科手術;大部分腫瘤發現時已經侵犯到黏膜下層,癌細胞有機會由此層的淋巴和血管轉移出去,因此根治性胃切除手術是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法。腫瘤生長部位會影響手術切除的範圍,可以將胃分成三等份,若腫瘤長在上三分之一處,則需要切除全部的胃;若腫瘤長在中或下三分之一處,則可以進行只切70~80%的遠端胃部的亞全切手術,由於經研究發現這些病人進行胃部全切或亞全切手術在併發症和存活率皆沒有差異。除了切除胃部之外,手術時也需要同時進行充分的淋巴結廓清,來移除可能已經受到腫瘤侵犯的周邊淋巴結,並得到正確的疾病分期,以利後續治療的進行。淋巴結廓清的範圍包含胃周圍的淋巴結,到附近血管的周邊淋巴結都需要切除並化驗。胃部切除之後為了讓病人後續能正常地以口進食,會進行消化道的重建,將小腸重新接上剩餘的胃部(次全胃切除患者),或直接向上接到食道(全胃切除患者),術後休息幾天即可以開始從流質食物開始嘗試恢復進食。腸胃道基質瘤(GIST)除了胃腺癌之外,腸胃道基質瘤(GIST)也是胃部腫瘤可能的診斷之一。全世界的發生率為每年百萬分之10~15,但臺灣屬於高發生率的地區,為每年百萬分之19~22。病患常見的症狀包含腹痛和腸胃道出血,這些症狀往往沒有特異性,早期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從檢查中意外發現。診斷腸胃道基質瘤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或搭配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並針對可疑的病灶進行切片取樣,才能透過病理化驗來診斷。腸胃道基質瘤的癌化細胞從腸胃壁中間的肌肉層所長出,不像胃腺癌是從胃壁內側黏膜層所生長出來。胃部和小腸為最常好發的部位,但也可能生長於任何一段消化道之中。雖然和胃腺癌相比,腸胃道基質瘤較不容易直接侵襲周圍組織或淋巴,但仍然有遠端轉移的可能性。藉由手術進行腫瘤和胃部的切除是治癒腸胃道基質瘤的唯一方式,但由於其不易侵襲的特性,手術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淋巴結廓清,切除的範圍也較胃腺癌小。除了傳統的開腹手術之外,也可以和醫師討論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可行性,不僅降低手術過程的傷害,術後恢復也會比較快。對於不能手術的病患或已經有遠端轉移的腸胃道基質瘤,則可以使用標靶藥物來進行全身性的治療。Imatinib即為治療成年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的第一線標靶藥物。縱使腫瘤已經由手術完全切除,若醫師評估有高復發風險,也會建議在手術後繼續吃標靶藥物來避免復發。胃癌預後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提出的資料,胃癌病人在接受根除性切除手術與淋巴結廓清之後的五年存活率,會依照癌症的分期有所不同。第一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為88~93%;第二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為68~82%;然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僅為18~54%,而平均存活期則約為33個月。由此可知癌症惡化程度與分期會影響胃癌存活期之長短,若能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則有延長存活期的可能性。因此,建議本文提及的胃癌高風險因子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如此一來,當發現有可疑病灶時,可以盡早進行切片診斷,除了有機會以內視鏡切除來進行手術之外,早期診斷進行適當的治療亦會大大決定了胃癌的預後與存活期。參考資料:1.109年癌症統計報告、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結果暨分析新聞稿2.Ilic, Milena, and Irena Ilic. “Epidemiology of stomach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vol. 28,12 (2022): 1187-1203. doi:10.3748/wjg.v28.i12.11873.Marsh AM, Buicko JL. Gastric Resection. [Updated 2022 Jul 2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4.Gouzi JL, Huguier M, Fagniez PL, et al. Total versus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ic antrum. A French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Ann Surg. 1989;209(2):162-166. doi:10.1097/00000658-198902000-000055.Søreide, K., Sandvik, O. M., Søreide, J. A., Giljaca, V., Jureckova, A., & Bulusu, V. R. (2016). Global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Cancer epidemiology, 40, 39–46. 6.Ajani JA, In H, Sano T, et al. Stomach. In: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 Amin MB (Ed), AJCC, Chicago 2017. p.2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為什麼有人只要切一點、有人卻要切胃切淋巴? 談胃癌腫瘤分類與治療方式不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30 焦點.健康知識+
幽門桿菌會引起潰瘍和胃癌,但也可以預防食道癌!腸道微生物對身體是利是弊?
事實上,細菌存在於由「壞的」寄生菌和「好的」互利共生菌兩個極端所構成的連續光譜之間。有些微生物會依據菌株以及它們宿主的種類,而從「寄生菌-互利共生菌」光譜的一端分布到另一端,例如沃爾巴克氏菌。但也有許多微生物則是同時存在於光譜的兩端,例如在胃中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會引起潰瘍和胃癌,但也可以預防食道癌,而且造成利與弊的是同一個菌株。有些微生物可以依情況不同,在同一宿主身上改變角色。這在在都意味著像互利共生菌、片利共生菌、病原菌或寄生菌這樣的標籤並不能成為代表其固定身分的徽章。它們比較像是在描述微生物當下的狀態,就像肚子餓、腦袋清醒的或活著,或者也可以說是描述微生物行為,像是合作或戰鬥。它們是形容詞和動詞,而不是名詞,且描述的是兩個個體在某個特定時間與地點下的互動關係。妮可.布洛德里克(Nichole Broderick)研究的土棲微生物—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產生的毒素可以造成昆蟲腸內穿孔而殺死牠們。農民從一九二○年代以來就一直使用蘇力菌,將它噴灑在作物上做為活體農藥,就連從事有機栽作的農民也是如此。以這種細菌做為殺蟲劑的效果不容置喙,但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於蘇力菌如何造成昆蟲死亡,卻一直有錯誤的想法。他們認為,是它的毒素造成昆蟲腸子極大的損傷,使其挨餓致死。然而,整個故事絕不只如此,因為讓毛蟲餓死需要一個多星期,蘇力菌卻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布洛德里克後來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可說是個意外。她猜測毛蟲會有腸道微生物保護牠們免於蘇力菌的傷害,於是對毛蟲施予抗生素,再將牠們暴露在蘇力菌殺蟲劑中。隨著微生物死去,布洛德里克預期牠們應該會死得更快,但實際上,牠們全都存活了下來。原來,腸道內的細菌非但沒有保護毛蟲,反倒成為蘇力菌殺死毛蟲的手段。通常細菌留在毛蟲的腸道中是無害的,但它們現在可以穿過蘇力菌毒素所產生的孔洞,入侵到血液中。當毛蟲的免疫系統察覺到它們,就會開始變得狂暴。來勢洶洶的發炎反應迅速傳遍毛蟲全身,破壞其器官,干擾其血流並引發敗血症,這才是造成昆蟲如此迅速死亡的原因。同樣的事情可能每年都會發生在數百萬人身上,人類也會被能在腸壁打洞的病原菌感染,而當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穿越孔洞進入血液,我們也會得到敗血症。就像在毛蟲體內一樣,同一種微生物可能在腸道中是好的,但在血液中卻很危險。細菌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會和動物互利共生。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生活在我們體內的「伺機性細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它們通常無害,但在免疫力較弱的人身上卻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感染。一切都取決於環境。就像粒線體,它已是長期與動物細胞共存的能量發電廠,不可或缺,但若是偶然到了錯誤的地方,也會造成嚴重傷害。切傷或瘀傷會打破一些細胞,造成仍保留著些許古老細菌特徵的粒線體碎片流到血液中。當你的免疫系統發現它們時,會誤以為發生細菌感染而發動強烈的防禦攻擊。如果免疫系統造成的損傷很嚴重,又會有更多的粒線體釋放出來,便可能引發足以致命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候群的情況會比原來的損傷更嚴重。荒謬的是,這純粹只是人體錯認已被馴化超過二十億年的微生物而過度反應的結果。就像花朵若長錯地方就成了雜草,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可能在某個器官中非常重要,但在另一個器官中卻很危險;又或者它在細胞內不可或缺,一旦到了細胞外便可能致命。「如果你的免疫系統稍微被抑制,微生物會殺了你。而在你死後,它們又會吃掉你,」珊瑚生物學家佛瑞斯特.羅爾(Forest Rohwer)說,「它們根本完全不在乎,這不是什麼友好關係,這只是生物學罷了。」因此,在共生世界裡,我們的盟友可能會讓我們失望,而敵人也可能轉而與我們同盟。這是一個互利共生的關係能在毫釐之間瓦解的世界。為什麼這些關係如此曖昧不明?為什麼微生物容易在病原菌和互利共生菌之間搖擺不定?首先,細菌扮演的這些角色並不如你所想的那麼鮮明對立。試想看看,如果「好的」腸道微生物要與其宿主建立穩定的關係的話,會需要什麼?它必須能在腸道中存活,錨定自身不被沖走,還要能與宿主的細胞互動,這些也都是病原菌必須做的事。因此,兩種角色—包括被視為英雄的互利共生菌,和被視為惡棍的病原菌—往往使用相同的分子來達到這些相同的目的。有些分子之所以被冠上負面的名稱,例如「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只因為它們最初是從疾病中發現,但它們的本質其實是中性的。它們只是工具,就像電腦、鋼筆和刀子,可以用來行美妙之事,也可以拿來幹盡壞事。即使是有益的微生物,也可能在我們身上製造出利用其他寄生菌和病原菌能利用的弱點來間接傷害我們,它們的存在讓其他生物有機可乘。微生物對蚜蟲來說雖至關重要,卻會釋放在空氣中飄散的分子,引來細扁食蚜蠅(marmalade hoverfly)。這種黑白相間,看起來有點像胡蜂的昆蟲會殺死蚜蟲,牠在幼蟲時期就可以吃掉數百隻蚜蟲,而成蟲為了幫後代尋找獵物,能嗅出「微生物的氣味」(Eau de Microbiome),那是一股蚜蟲必定會散發的味道。自然界中充滿這類非蓄意的引誘,就連此時此刻的你也不例外。有些細菌可以將它們的宿主變成吸引瘧蚊的磁鐵,有的細菌卻能打消這群小吸血鬼進攻的念頭。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兩個人一起穿過一座充滿蠓的森林,其中一個人身上多了幾十個腫包,而另一個人卻安然無恙?部分的謎底便是你身上的微生物。病原體也可以利用我們身上的微生物發動入侵,例如引起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它會抓住腸道細菌表面的分子,像握住韁繩一般地騎著細菌,奔向宿主的細胞。病毒在接觸到腸道微生物之後,更容易黏在哺乳動物的細胞上,並在溫暖的體溫下變得更穩定。這些微生物無意間將它變成了更有侵略性的病毒。可見,飼養共生生物可不會白白受惠。微生物會幫助宿主,但也會製造麻煩。它們需要營養、居所和傳播,這些都需要能量。而且最重要的是,與其他所有生物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要顧,然而這些利益往往又與其宿主的利益互相衝突。如果像沃爾巴克氏菌這種母系遺傳的共生菌消滅了雄性,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獲得更多宿主,但是它就得冒著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宿主滅絕的風險;如果短尾烏賊體內的某些細菌停止發光,雖能節省它們的能量,但若有太多的細菌停止發光,烏賊就會失去這具保護功能的光芒,引致整個烏賊-細菌聯盟都會被虎視眈眈的掠食者吞噬;如果我的腸道微生物抑制了免疫系統,它們會生長得更快速,但我就會生病。自然界中幾乎每一對重要的伙伴關係都是如此。「欺騙」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背叛」暗暗隱藏在角落,隨時都可能發生。搭檔之間可以合作得很好,但如果其中一方可以花費較少的能量或精力就獲得相同的好處,他便會這麼做,除非他會受到懲罰或監督。威爾斯(H. G. Wells)在一九三○年便對此寫道:「每段共生關係都在某種程度上隱藏著敵意,惟有適當的控管,且往往還需要精心的調整,才能維持互利的狀態。即使人類有與生俱來的智慧,並能藉此領悟這層關係的意義,在人與人之間互惠互利的伙伴關係並不容易維持。但較低等的生物沒有這般理解能力協助牠們維持關係。伙伴關係就像其他的適應一樣,總是莫名奇妙地開始,又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然而,上述的事實很容易被遺忘。我們偏好非黑即白的故事,有明確的英雄與惡棍。過去幾年來,我看見觀點從「所有細菌都必須被殺死」轉變為「細菌是我們的朋友,它們也希望能幫助我們」,但兩者都不正確。我們不能因為某種微生物生活在我們體內,就認為它是「好的」,但即使是科學家也會忘記這一點。「共生」一詞已經被扭曲,以至於其原本的中性意義—「共同生活」被過度美化,甚至被片面地解釋成合作與和諧。然而,演化並非如此。它不一定傾向合作,即使那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相反地,它甚至會在最和諧的關係裡埋下衝突的種子。 ※ 本文摘自《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作者:艾德.楊譯者:田菡, 楊仕音, 劉蓉蓉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5/04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1 養生.聰明飲食
他每天早餐吃三明治配咖啡,身體無不適卻罹胃炎! 醫警告「加4配料」致癌機率升
 37歲的李先生,大學便到國外求學,畢業之後也繼續留在歐洲居住工作,出社會工作後都沒有安排過任何健康檢查。久居歐洲的他,飲食習慣也已融入當地,他說:「飲食差距最明顯的就是經常會吃到冷食」。早餐常常是喝個咖啡搭配夾有火腿、培根或煙燻鮭魚的三明治,也因當地氣候關係飯桌上總是會出現各式各樣美味的醃漬小菜,再加上工作關係時常需要出席許多參訪活動,會議後的餐敘總是難以避免喝酒。 身體健康檢查 檢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這樣與東方文化差異大的飲食習慣,總是會讓家中長輩放不了心。趁回到台灣探望親友,家中長輩便建議他安排至醫院健康檢查。當日的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部有厲害的胃炎,特別是胃體部有黏膜內的小出血點。胃鏡檢查中同時採取部份胃黏膜組織進行快速尿素檢測,證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多數是小時候感染 8成的人雖無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大多數是小時候即遭到感染,直到成年後,出現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此類約佔15%)等症狀,甚至是胃癌(約佔1~2%)時,才被檢查出來,其餘8成的人雖無症狀,卻可能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為他解說報告的醫師也指出,因為他有飲酒習慣及常吃醃漬物,未來罹患胃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感染幽門桿菌 罹患胃癌機率提高 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汙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還容易在家庭中彼此相互感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所造成的症狀不同,大多是沒有明顯症狀。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胃癌的產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已有研究指出,胃癌患者有8成胃部都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現象。 更要當心的是若發展成胃癌,胃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病時往往已經進入中晚期胃癌。  胃癌致病成因多 愛吃這些東西要當心 近年國人因衛生環境的改善,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已下降許多,連帶著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趨勢。但別忘了胃癌的為危險因子與飲食仍有密切關係,梁程超表示,胃癌的致病成因除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外,愛吃高鹽、醃漬物、煙燻處理或是發霉(黃麴毒素)的食物也會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 另外,胃癌的發生與老化也有關,胃癌好發於50歲以上長者,且男性病人居多,年長者罹患萎縮性胃炎機率較高。若有胃癌家族病史、抽菸喝酒或是經常發生胃炎/萎縮性胃炎者、曾經接受胃部接除手術者,也會有較高的機率罹患胃癌,須特別當心胃部的健康狀態。 延伸閱讀: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胃癌初期難發現、進程快! 身體常見4個小毛病是警告...很多人還在拖
-
2023-03-29 醫療.消化系統
胃不適、胃痛怎麼辦?需要照胃鏡檢查嗎?正確處理流程一次看
現代人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常覺得胃部不適,長期下來可能還會有胃痛的問題,但由於症狀常見,許多人都會將胃痛歸因於生活作息、壓力,不過胃痛也有可能是急性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甚至是胃癌導致的。 民眾若遇到胃部不適該怎麼做?什麼樣的情況需要做進一步的胃部檢查?胃部不適時的正確處理流程,讓專家們來告訴你。 等級一:胃部不適 正確飲食、改變生活習慣 多數民眾胃部不適都是因為生活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造成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侯君穎建議,可以先靠著正確飲食、應對壓力源、改善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不一定要馬上做照胃鏡等侵入性檢查。 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指出,胃本身就有很好的平衡調節機制,因順應著胃的特性,提供胃部營養素,避免所謂的「傷胃食物」,並充分咀嚼,每一口食物應咬20-30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保護胃部健康。 ➤延伸閱讀:傷胃食物有哪些? 快記下!「這2類」食物容易使胃部不適 等級二:胃痛 了解疼痛原因、考慮就醫治療 不過,若是胃部不適的情況已經到達「疼痛」的程度,就要考慮就醫治療。從中醫觀點來看,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分享到,一般常見的慢性胃痛可分為三大型,治療方法與穴位按摩都不完全相同。 氣機阻滯 好發族群:容易緊張,壓力較大的民眾。 常見症狀:肚臍周圍脹滿,疼痛部位不固定,通常脹滿感大於痛感,情緒起伏大時誘發,疼痛常延伸至肋骨兩側,伴有打嗝嘆氣,排氣後症減緩,舌苔薄白,脈弦。 保健穴位:合谷穴、內關穴。 食積胃脘 好發族群: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的族群。 常見症狀:胃部常常脹滿,嚴重時悶痛,部位固定,通常在進食完不久後發生,伴有口乾口臭、噁心,胃食道逆流,嚴重時會嘔吐,大便偏黏不成形,不常解便,舌苔厚膩,脈滑。 保健穴位:中脘穴、天樞穴。 腸胃虛寒 好發族群:常吃生冷飲食,如生猛海鮮、生菜沙拉的民眾較容易發作。 常見症狀:突發性胃部隱隱作痛,熱敷後症狀改善,遇寒則加重,通常大便較軟散,解便次數較多且不成形,容易腹瀉,手腳冰冷,舌苔薄白,脈沉。 保健穴位:氣海穴、關元穴。 ➤延伸閱讀:劇烈胃痛怎麼辦?中醫詳解:三類辨證與穴位按摩 若以西醫角度來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胃痛有可能是急性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三種疾病的症狀不盡相同。 急性胃炎:疼痛通常都會很明確知道是在某一事件之後引起的,大多患者都是吃了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鍋、烈酒等,引發疼痛,若痛個一天、半天,直到吃藥後才緩解,大多都是因為急性胃炎。 胃潰瘍:胃部持續性的悶痛,且吃了食物之後症狀會加重。 胃食道逆流:當胃酸逆流至食道,刺激神經,也會造成疼痛,疼痛位置通常位在腹部中間,並伴隨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氣味、喉嚨癢癢會想咳嗽。 有些民眾遇到胃痛問題,可能會想自行購買藥物服用,然而吃錯藥物、藥量反而會引起反效果。李柏賢醫師表示,自行購買藥物服用時還有可能會忽略潛在的重大疾病因子,建議民眾若有任何症狀應善用醫療資源,尋求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常常胃痛,到底怎麼了?專科醫教你簡單分辨「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等級三:長期胃痛+其他症狀 認識檢查、進一步診斷 如果胃痛情況沒有獲得改善就要特別小心,因為嚴重有可能是「胃癌」引發的疼痛問題。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暘朝提到,如果胃痛,又合併有貧血、解黑便、體重嚴重減輕等症狀,需要特別注意,建議要做進一步檢查。 胃部檢查有哪些? 怎麼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 關於胃部的檢查方式有很多種,最直接看到胃內部狀況的便是胃部內視鏡檢查,也就是所謂的「照胃鏡」,而胃鏡也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重要診斷方式。 一般的胃鏡檢查需要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從咽喉放入內視鏡進入胃進行檢查。現在也有膠囊胃鏡,不需麻醉就可進行檢查,有些民眾年紀較大、心臟、肺部功能不好,擔心麻醉風險,也可以膠囊胃鏡進行檢查。 而除了胃鏡外,還有腹部超音波、腹部X光、幽門桿菌吹氣測試等各種檢查,如果民眾不確定要進行哪一種檢查,該怎麼辦? 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蘇若荃建議,民眾可前往肝膽腸胃科或家醫科,醫生會視病況嚴重程度與症狀時間長短安排適當的檢查,例如胃鏡與大腸鏡檢查,若高齡族群不適合侵入性檢查,也可改做胃幽門桿菌吹氣測試、腹部超音波、腹部X光等,有助於鑑別病因。 ➤延伸閱讀:到底是胃痛還是胃癌? 醫:有「關鍵症狀」須提高警覺! 【延伸閱讀】【胃痛專題】傷胃食物有哪些? 快記下!「這2類」食物容易使胃部不適【胃痛專題】到底是胃痛還是胃癌? 醫:有「關鍵症狀」須提高警覺!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188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6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右上腹悶痛半年又拉黑便 醫查出感染幽門桿菌
1名45歲男性近半年常感到右上腹悶痛不適,剛開始藉由胃藥緩解,但最近疼痛慢慢加劇,甚至痛至後背,晚上還影響睡眠並拉黑便。經醫師替他做胃鏡發現,患者罹有十二指腸潰瘍併出血,並感染幽門桿菌,後來經進一步治療,症狀才解除。大里仁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邵昶瀚說,幽門桿菌是一種寄宿在人類胃粘膜的細菌,也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細菌可存在於糞便、胃液、嘔吐物或污染之水質,推測感染與環境、衛生習慣有關,經由誤食上述污染物從而染菌即糞口感染。會造成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淋巴癌、胃癌都與之有相關聯。他說,80%的幽門桿菌感染患者為無症狀帶原,10至15%有慢性萎縮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後續演變成惡性胃癌或淋巴癌占1%,世界衛生組織1994把它定義為第一類(明確的)致癌物。大多數有慢性胃炎的病人可能會有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消化性潰瘍之患者則有腹痛甚至腸胃道出血症狀。據統計,從2004至2018經由幽門桿菌治療後,幽門感染之盛行率從接近70%下降至10%,胃癌發生率下降53%,胃癌死亡率則下降25%,顯示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可有效減少胃癌的發生。邵昶瀚說,因慢性幽門桿菌造成之胃炎可能發展成不可逆之胃粘膜萎縮甚至胃粘膜病變,進而使癌變的風險大幅提升。因此,建議在產生上述不可逆病變之前篩檢併治療幽門桿菌,方能有效抑止癌變。對於相關治療方式,邵昶瀚說,目前使用三合一抗生素序列性療法,也就是以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治療7至14天,可達80至90%幽門桿菌根除率。少數病人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過敏等藥物副作用,通常停藥後即改善。後續於停藥四周後做呼氣檢測是否確實根除。如治療失敗,還有第二線藥物治療,成功率約80%。若兩次治療失敗,建議根據細菌抗生素藥物敏感檢驗,給予相應之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