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曲式
外觀
原本的奏鳴曲式(英語:Sonata form;德語:Sonatensatzform;意大利語:Forma-sonata)是由拉丁文演變而來,意思是指非聲樂而是用器樂來演奏。古典主義時期特別定義奏鳴曲式是一種曲式,常見於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多樂章體裁作品的第一樂章、第四樂章,自古典主義時期以後開始被廣泛使用。
結構
[編輯]一般而言,奏鳴曲式主要由三個部分呈示部、發展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所構成的;但有些作曲家再會加上結尾,如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創作之第3號交響曲《英雄》。
部分: | 引子 | 呈示部 | 發展部(展開部) | 再現部 | 尾聲 | |||||||
---|---|---|---|---|---|---|---|---|---|---|---|---|
次級部分: | 主部 | 連接部 | 副部 | 結束部 | 主部 | 連接部 | 副部 | 結束部 | ||||
材料: | 主部主題 | 主部主題的離題,或引入新材料 | 副部主題 | 呈示部材料或新材料 | 呈示部材料的發展或引用新材料 | 主部主題 | 主部主題的離題,或引入新材料 | 副部主題 | 呈示部材料或新材料 | 對全曲材料進行總結 | ||
調性: | 大調主部: | 主調(T) | 轉調 | 屬調(D) | 調式變化靈活、自由 | 主調(T) | 在主調附近徘徊 | 主調(T)
調性附和 | ||||
小調主部: | 主調(t) | 轉調 | 關係大調(dtIII) | 調式變化靈活、自由 | 主調(t) | 同主音轉調 | 同主音大調(T)
調性附和 |
主調(t)
調性附和 |
- 呈示部
它又細分為第一主題(主部)、連接部、第二主題(副部)、結束部。呈示部結束時,可再從頭進行反覆。
- 發展部(展開部)
它通常引申並進一步展開呈示部中的內容。
- 再現部
再現呈示部,但各部分不再進行轉調處理。結束時可再從發展部開頭進行反覆。
- 引子和尾聲
奏鳴曲式可能有引子和尾聲。引子一般在速度,調性上與呈示部相呼應或者產生對比,在快板奏鳴曲樂章中往往為慢速。早期奏鳴曲的引子一般不參與發展,但是舒伯特等人都曾在發展部當中引用引子的材料。有的尾聲很長,如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華爾斯坦」的尾聲有第二展開部的性質。
延伸閱讀
[編輯]- 樂曲範例: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貝多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