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心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心境当前版本,由11111一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9月19日 (四) 16:06。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心理學中,心境(英語:mood),或稱心態心情等,是一種情感狀態。與情緒感覺相反,心境不那麼具體、不那麼強烈並且不太可能被特定的刺激事件激發或實例化。心境通常被描述為具有正價或負價。換句話說,人們通常談論心情好或心情不好。影響心境的因素有很多(如生理心理狀態等),這些因素會對心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心境構成了人類體驗的背景。

心境也不同於氣質個性特徵,後者甚至更持久。然而,樂觀神經質等性格特徵會導致某些類型的心境。長期的心境障礙如臨床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被認為是情緒障礙。心境是一種內在的主觀狀態,但通常可以從姿勢和其他行為中推斷出來。 “我們可能會因意外事件而陷入心境,從見到老朋友的快樂到發現伴侶背叛的憤怒。我們也可能就是(單純)陷入心境而已。”[1]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情可以影响他们如何理解广告所帶來的刺激。[2][3] 已发现情绪与性别相互作用(考慮其後天建構文化認知及生理、心理狀態等),以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处理。[2]

心境类型

[编辑]

积极心境

[编辑]

积极心境可以由生活的许多不同方面引起,对整体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好心情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确定原因的状态;人们不能准确地确定为什么他们心情很好。当人们又干净的石板、良好的夜间睡眠,并且感受不到他们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他们似乎会有积极心境。

一般来说,积极心境可以提高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灵活而仔细的思考能力。[4] 一些研究表明,积极心境让人们创造性、自由、更有想象力地思考。积极心境也能帮助那些想得太多和头脑风暴的人。在一个实验中,积极心境诱发的个体增强了远程联想任务(RAT)的表现,而RAT是一项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认知任务。[5] 此外,这项研究还表明,积极心境扩大了注意力选择的广度,便于令手头的任务有用的信息变得更易于使用。因此,更多地获得相关信息有助于成功地解决问题。积极心境也有助于抵制诱惑,特别是在吃垃圾食品方面。[6]

积极心境也被证明对认知也有负面影响。根据文献“积极心境与分心的委婉表达有关”,“也有证据表明,至少当分散注意力的信息存在时,积极心境的人表现不佳”。[7] 该文章指出,外围视野中的其他事情可能容易令积极心境的人分心;例如,如果你想在图书馆学习,你会看到人们不断地走来走去或制造小噪音。这项研究基本上表明,积极心境会更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特别是,快乐的人可能比悲伤的人对信息处理的享乐结果更敏感。因此,只有当考虑到信息会威胁到心境时,积极心境才会导致减少处理。相比之下,如果消息处理允许一个人保持或增强一个愉快的状态,那么积极心境不必引起比消极情绪更低水平的消息审查。[8] 假设关于来源的初始信息对与心境相和谐的期望是证实或驳斥的。具体而言,关源可信度或好感度,积极心境可能会导致比消极情绪更积极的期望。因此,积极情绪的人在遇到不可靠来源而不是可靠来源时应该更加惊讶。[8]

消极心境

[编辑]

与积极心境一样,消极心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情绪是一种基本心理状态,它可以作为一个事件的反应发生,也可以在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的情况下浮现。由于没有引起消极心境的意向对象,心境不会有具体的开始和停止日期。它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或更长时间。消极心境可以操纵个体如何解释和翻译周围的世界,也可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消极心境会影响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感知。[9] Niedenthal和Setterlund(1994)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会感知与他们目前的心情一致的事物。消极心境(大多是低强度的)可以控制人类如何感知情绪一致的物体和事件。例如,Niedenthal和Setterland用音乐来诱导积极和消极的心境。悲伤的音乐被用作诱发消极心境的刺激,参与者将其他事物标记为消极的。这些消极心境可能会导致社交关系方面的问题。[9] 例如,有一种不良消极心境调节是,夸大消极心境以引起他人的支持和反馈,并保障自己存在感的过度活动做法(overactive strategy)。另一种不良消极心境调节是,压抑消极心境并疏远他人,以避免他人不在而造成的沮丧和焦虑的阻塞做法(disabling strategy)。

消极心境大多数与抑郁焦虑、暴戾、自卑、生理上的压力和性冷淡有关。但是有证据表明,某些人在体验压抑感或焦虑时,他们更能被激发性欲。总的来说,男性比女性更能在上述情况下感受到性刺激。消极心境经常被打上“无用”的标签,因为它可以影响一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令他们只关注消息的发送者。而当人们处于积极心境下,他们就能同时关心信息的内容与信息的发送者。这会造成人们社交上的障碍。

焦慮等消极心境经常会让人错误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爱荷华大学的教授Jerry Suls表示,人们在感受压抑和焦虑时会穷思竭虑。虽然人的情感状态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但这些受影响的人却不是疑病症患者。[10]

尽管消极心境经常被认为是不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极心境都是有害的。消极状态解除模型英语Negative-state relief model说明了人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减少消极心境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做一些诸如帮助别人、微笑一下等其他改善心境的事情(也被称为心境修复措施英语Mood repair strategies)来减少自己的消极心境。因此,消极心境可以使人更加乐于助人,因为帮助别人可以减少他自己不好的感觉。[11]

影响心情的因素

[编辑]

睡眠不足

[编辑]

睡眠与心情之间有着复杂,且未被人们所完全认识的关系。当一个人缺少睡眠时,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这个人会更容易被激怒,更能感受到压力,不再有往日的活力。“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暂的睡眠缺失也能对心情产生显著的影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做了一项试验,参加试验的人们在一周中每晚只有4.5小时的睡眠时间,而他们普遍表示,这一周中他们感觉更有压力,感受到了愤怒、沮丧、和心力交瘁。当这些参加试验的人们恢复到了正常的睡眠时间时,他们立马感受到了心情上的巨大变化。”[12] 普遍来说,晚睡的人们比起正常睡眠的人们,有更少的活力和喜悦感。[13]

但是有一部分个例,他们在睡眠缺失后却比平日精力更加充沛,意识更加清醒,心情也更好了。这种结果经常显现在夜猫子,或者心情压抑的人们身上。正因如此,这项研究结果被用来作为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手段之一。[14][15]

营养

[编辑]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吃更多的水果、蔬菜,能让人们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愉悦的心情。这一证据与社会经济地位运动、吸烟和身高體重指數(BMI)等人口或健康变量无关。[16] 更多的研究也显示了食用更多的水果与感到冷静、欢乐、活力、积极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17]

面部表情

[编辑]

近期的研究[18]表明主动摆出的面部表情可以使身体产生与之相似的情绪。保罗·艾克曼和他的同事研究了情绪的面部表情,发现一些特定的情绪与特定的面部肌肉的运动之间有着一些联系。每个基本的情绪都与一些独特的面部表情有关。表情的感官反馈有助于情感上的感受。例如,微笑一下可以使让你感觉开心一点。面部表情对自我认为的愤怒和快乐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对你的情绪产生影响。艾克曼发现这些情绪的表情在不同文化中是普遍而可以识别的。

心境障碍

[编辑]

抑郁、慢性压力、躁郁症等被认为心境障碍。有人认为,这种障碍通常是大脑神经递质中化学失衡造成的。但某些研究的结果却明显与这项表述相悖。[19]

社会心境

[编辑]

社会心境,即罗伯特·普莱切特英语Robert Prechter的社会经济学理论中所提出的集体共同心态(Nofsinger 2005; Olson 2006)。这个理念主要用于经济学投资)领域。

在社会学、哲学与心理学中,群眾行为是形成一种对受关注对象的共同心境[20]

相反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及参考文献

[编辑]
  1. ^ Schinnerer, J.L.
  2. ^ 2.0 2.1 Martin, Brett A. S.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on Mood Effects in Advertising (PDF).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3, 20 (3): 249–273. doi:10.1002/mar.1007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0-25). 
  3. ^ Martin, Brett A. S.; Lawson, Robert. Mood and Framing Effects in Advertising (PDF).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1998, 2 (1): 35–5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2). 
  4. ^ A positive mood, 2010
  5. ^ Rowe, G.; Hirsh, J. B.; Anderson, A. K. Positive affect increases the "breadth" of cognitive sel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 104: 383–388. PMC 1765470可免费查阅. PMID 17182749. doi:10.1073/pnas.0605198104. 
  6. ^ Fedorikhin, Alexander; Patrick, Vanessa M. Positive Mood and Resistance to Temptation: The Interfering Influence of Elevated Arousal. Rochester, N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010-01-01. SSRN 2086834可免费查阅. 
  7. ^ Biss, R. 2010
  8. ^ 8.0 8.1 Ziegler, R. 2010
  9. ^ 9.0 9.1 Laceulle, O.M., Jeronimus, B.F., Van Aken, M.A.G., Ormel, J. Why Not Everyone Gets Their Fair Share of Stress: Adolescent's Perceived Relationship Affection Mediates Associations Between Temperament and Subsequent Stressful Social Ev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5, 29 (2): 125–137 [2017-07-18]. doi:10.1002/per.19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10. ^ Grudnikov, K.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How your mood influences your corporeal sensations. Psychology Today. 2011, 44: 42. 
  11. ^ Baumann, Cialdini, & Kenrick, 1981
  12. ^ Dr. Lawrence J. Epstein
  13. ^ Jankowski, K.S. The role of tempera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mood.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4, 31: 114–122. doi:10.3109/07420528.2013.829845. 
  14. ^ Nykamp K, Rosenthal L, Folkerts M, Roehrs T, Guido P, Roth, T; Rosenthal; Folkerts; Roehrs; Guido; Roth. The effects of REM sleep deprivation on the level of sleepiness/alertness. Sleep. September 1998, 21 (6): 609–614. PMID 9779520. 
  15. ^ Riemann D, Berger M, Voderholzer U; Berger; Voderholzer. Sleep and depression - results from psychobiological studies: an overview. Biological Psychology. July–August 2001, 57 (1–3): 67–103. PMID 11454435. doi:10.1016/s0301-0511(01)00090-4. 
  16. ^ Conner, Tamlin S.; Brookie, Kate L.; Richardson, Aimee C.; Polak, Maria A. On carrots and curiosity: eating fruit and vegetables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flourishing in daily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5-05-01, 20 (2): 413–427. ISSN 2044-8287. PMID 25080035. doi:10.1111/bjhp.12113. 
  17. ^ White, Bonnie A.; Horwath, Caroline C.; Conner, Tamlin S. Many apples a day keep the blues away--daily experiences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affect and food consumption in young adult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3-11-01, 18 (4): 782–798. ISSN 2044-8287. PMID 23347122. doi:10.1111/bjhp.12021. 
  18. ^ Ekman, Paul; Davidson, Richard J. VOLUNTARY SMILING CHANGES REGIONAL BRAIN AC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3, 4 (5): 342–345. ISSN 0956-7976. doi:10.1111/j.1467-9280.1993.tb00576.x. 
  19. ^ Delgado, P. Depression: the case for a monoamine defic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0, 61: 7–11. 
  20. ^ Mood in collective behavior (psychology): Crow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tannica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