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

航天器成员

太空人是指接受航天訓練後,指揮、操縱或搭乘太空船的人員。

1984年人類執行第一次無線艙外活動。圖片來源自美國太空總署
「太空人」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宇航員(宇宙航行員)、航天員
臺灣太空人(太空飛行員)
港澳太空人、航天員
新加坡宇航員、太空人
馬來西亞太空人

定義

編輯

中國「航天員」的稱呼來自於錢學森的定義:「航空」指大氣層內,「航天」指大氣層外到太陽系內,「宇航」指太陽系外。[1]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航行則需超過100公里。

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裏度過了一共27,082個航行日(crew-day),在太空中散步共用了98個航行日。

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來自至少32個國家。

職業稱呼

編輯
 
曾進行過太空飛行的太空人所屬國家的地圖(淺色為亞軌道太空飛行
 
1964年蘇聯太空人郵票
 
太空人在站外工作概念圖
 
太空人訓練中心

自1961年人類首次飛天以來,共有來自64個國家的太空人先後飛天。

俄語環境下,按照太空人升空所承載的發射器來辨別稱呼。乘坐前蘇聯/俄羅斯發射器升空的太空人稱作「космонавт」。該詞由希臘語的「κόσμος」(宇宙)和「ναύτης」(水手)組合而成,意思是「在宇宙中航行的人」。乘坐美國發射器升空的太空人使用英語借詞「астронавт」。美俄合作後隸屬的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一律稱作「астронавт」,即便是乘坐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行,而隸屬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人一律稱作「космонавт」。乘坐中國發射器升空的太空人有時稱作「тайконавт」。

英語環境下,按照太空人隸屬航天機構的國家來辨別稱呼。太空人隸屬航天機構的國家除俄羅斯與中國之外,泛稱為「astronaut」。該詞由希臘語的「άστρον」(星星)和「ναύτης」(水手)組合而成,意思是「在星際航行的人」。而隸屬前蘇聯/俄羅斯航天機構的太空人,則使用俄語借詞「cosmonaut」。隸屬中國航天機構的太空人,有時稱作「taikonaut」,該詞由拼音化的「tàikōng」(太空)和希臘語「ναύτης」(水手)組合而成。

中文環境下,不同地區對太空人稱法不同。中華民國於1967年在聯合國簽署的《營救協定》中,用詞為「航天員[2]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後,對應用詞改為「宇宙航行员」。在中國大陸,1992年啟動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太空人又稱作「航天员」。在台港澳地區,以及部分海外華僑時常使用「太空飛行員」作為正式稱謂,但也較常使用「太空人」作為這個稱謂的簡稱。

日文環境下,泛稱太空人為「宇宙飛行士」。

法語環境下,法國比利時瑞士三國有時稱其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人為「spationaute」,但一般還是按照發射器隸屬國家分稱作「cosmonaute」或「astronaute」。「spationaute」一詞是由拉丁語spatium」(空間)和希臘語「ναύτης」(水手)組合而成,意思是「在空間航行的人」。該詞同時被借到英語,拼寫為「spationaut」。馬來語環境下,馬來西亞稱其太空人為「angkasawan」,由「angkasa」(空間)與後綴「wan」(人)組合而成。印度載人太空飛行計劃出爐後,印度各界開始議論未來印度自主發射的太空人的正式稱呼。印地語環境下,太空人在印度正式稱呼為「अंतरिक्ष यात्री」(源自梵語外空間遊人」),簡稱作「आकाश गमि」(源自梵語「天空遊人」)或「ब्रह्माण्ड गमि」(源自梵語「空間遊人」)。除印地語稱呼,還有多個英語翻譯的提議,均使用希臘語後綴「ναύτης」(水手)。包括:「gaganaut」,源自梵語「गगन」(天堂);「brahmanaut」,源自梵語「ब्रह्माण्ड」(宇宙);「vishvanaut」,源自梵語「विश्व」(此生此世);「vyomanaut」,源自梵語「व्योम」(天空或空間)。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最終選定「vyomanaut」。

太空里程碑

編輯

世界上第一名太空人是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12日乘坐東方一號Восток-1)進入太空。

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倫·謝潑德則成為美國首位太空人。

最年輕的太空人是戈爾曼·季托夫,他於1961年8月6日乘坐東方2號升空時只有26歲,他也是第一個發生太空暈眩英語Space_adaptation_syndrome的太空人,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太空嘔吐的人類。[3]

第一位女性太空人是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東方6號(Восток-6)進入太空。

王贛駿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他於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乘坐挑戰者號太空飛機(使命代號:STS-51-B)進行了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升空成為中國首名太空人。

其他曾經進入過太空的美籍華裔包括盧傑焦立中張福林

最老的是約翰·格倫,1998年他乘坐STS-95升空時已經77歲了。

在太空中逗留時間最長的是瓦列里·波利亞科夫(共437.7天)。

到2003年,個人上太空次數最多的為7次,該項紀錄由傑里·L·羅斯和張福林兩人保持。

太空人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里,發生在太陽神13號緊急事件中。

首個自製太空船升空的太空人是邁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宇宙飛船一號(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與各式各樣的百萬富翁太空遊客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只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國際太空站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候選太空人將獲得銀質獎章。他們進入太空後,將收到金質太空人獎章。美國空軍也授予飛越海拔80公里的機師太空人獎章。

國際太空人

編輯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只有美國和蘇聯有現役的太空人。

1976年蘇聯開始實行國際太空人計劃,從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選出6名太空人組成第一組。第二組於1978年開始訓練。

1978年,歐洲太空總署選出4名太空人進行訓練,以執行在穿梭機上的首個太空實驗室任務。法國在1980年開始訓練自己的太空人,接着是德國於1982年,加拿大於1983年,日本意大利分別於1985年和1988年。更多的國際運載專家被選為穿梭機太空人,之後俄羅斯的聯盟任務也有國際專家的參與。

1998年歐洲太空總署組成單一的太空人組織,以取代此前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國家太空人組織。

女性太空人

編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7月,全世界已經有57名女太空人上天,其中美國46名,俄羅斯3名,中國2名。

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太空人是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於1963年6月16日單獨乘坐東方六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4]

太空人的組成

編輯

蘇聯、美國和中國的首位太空人均來自噴射式戰鬥機的機師,通常是有軍銜的試飛員。軍事太空人將被授予特別資格獎章,完成太空人訓練和參與太空飛行的軍事太空人則授予太空人獎章。

太空人遇難

編輯

到目前為止共有18名太空人在航天任務中喪生,在地面訓練中意外喪生的至少也有10人。

參閱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为啥国外叫“宇航员”,中国叫“航天员”?.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8). 
  2. ^ 《营救协定》 (PDF). [2023-1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6-03) (中文(臺灣)). 
  3. ^ Glenday, Craig (編).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3.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12: 27. ISBN 9781904994879. 
  4. ^ 美媒关注神九及女太空人:中国太空技术重大突破. 中國新聞網. 2012年6月16日 [2012年6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18日)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