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Back Top Print

[ AR  - BE  - DE  - EN  - ES  - FR  - IT  - LA  - PL  - PT  - SL  - UK  - ZH_CN  - ZH_TW ]

教宗方濟各

《請讚頌天主》宗座勸諭

致心懷善念、關心氣候危機的大眾

 

1. 「一切有氣息的,請讚美上主!」這是亞西西聖方濟藉其生活、讚歌及一切行動宣導 的訊息。他藉此方式接受了聖經中聖詠的邀請,並展示了耶穌在天父的受造物前的讚 歎:「你們觀察一下田野的百合花怎樣生長:它們既不勞作,也不紡織;可是我告訴 你們:連撒羅滿在他極盛的榮華時所披戴的,也不如這些花中的一朵」(瑪六 28~29)。「五隻麻雀不是賣了兩文銅錢嗎?然而在天主前,他們沒有一隻被遺忘 的」(路十二 6)。我們怎能不讚佩耶穌對所有那一直陪伴我們人生的受造物的溫 情!

2. 自我發表《願袮受讚頌》通諭以來,八年已經過去,當時我是多麼想與你們──一起 生活在這個受苦地球上的眾弟兄姊妹──分享我對我們共同家園誠摯的關心。然而, 隨著時間消逝,我意識到我們的應對措施並不足夠,我們身處的世界正在崩潰,且可 能接無法收拾的地步。此外,我們也必須承認,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持續傷害很多人 們的生活和家庭。我們將在健康醫療、就業來源、資源獲取、居住環境、強迫遷徙等 多方面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3.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與人類生命尊嚴密切相關的問題。美國的主教 們率先表達了社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並強調這絕非單純對生態的處理,因為「我們 對彼此和對地球的關愛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氣候變遷是社會和全球面臨的一大挑 戰。無論是自己的家園抑或是地球上的其他國家,氣候變遷的影響往往由最弱勢的群 體去承受。」1 參加亞馬遜主教會議的主教們也簡單地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大自然 的破壞最終影響人的生命。」2 而非洲的主教們更一針見血地指出,氣候變遷已不再 是次要或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一齣讓眾人受害的鬧劇,他們強調,氣候變遷「是一 個結構性罪惡的明顯且悲慘例子。」3

4. 過去八年所收集到的反思和訊息,有助我們妥善闡明之前已陳述的內容,加上我們現 時的形勢越趨迫切,因此,我期望與大家分享這份文件。 

一、全球氣候危機

5. 儘管有人試圖否認、隱瞞、掩蓋或相對化氣候變遷這個議題,但有關現象早已出現, 且愈發明顯。我們不能漠視近年極端天氣的現象,頻繁出現的異常高溫、乾旱,以及 地球發出抗議的呼聲,都像無聲的隱疾,明顯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承認,雖 然不是所有具體的災難都應歸咎於全球氣候變遷,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人類引發的特 定氣候變遷明顯增加了極端氣候的發生,且越趨頻繁和嚴重。因此,我們知道,全球 氣溫每上升攝氏 0.5 度,某些地區發生暴雨和洪水的嚴重程度和頻率便會增加,而另 一些地區則會出現嚴重乾旱;當某些地方出現極端熱浪,另一些地方又會出現大 雪。4 按現時的情況,我們每年會遇到幾次熱浪,如果全球氣溫上升攝氏 1.5 度,而 我們正快接近,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熱浪的頻率和強度將會更加嚴重。如果氣溫上 升超過攝氏 2 度,格陵蘭島和南極洲5大部分地區的冰蓋將完全融化,對每個人造成 不可言喻的嚴重後果。

阻力與困惑

6. 近年,有人對氣候變遷的事實一笑置之。他們提出所謂有力的科學數據,例如說地球 一直存在且將會出現冷暖變化期,但卻忽視另一相關數據:我們現時經歷的是不正常 的加速變暖,其速度之快,並非以幾個世紀或幾千年的時間作計算,而是僅需一代人 便可驗證的事實。我們只需要一生的時間便能經歷到海平面的上升和冰川的融化,也 許幾年後,不少人更會因這個現象而被迫遷徙。

7. 為了嘲笑那些談論全球暖化的人,有人就說間歇性的極寒天氣是定期的現象。殊不 知,這些現象和其他異常現象是同一前因的多種後果:全球失衡導致地球暖化,乾旱 和洪水氾濫、湖泊乾涸、陸地被海嘯和洪水淹沒,歸根究柢都追溯到同一源頭。倘若 我們說這是全球性的現象,我們便不能將之與個別地區的零星事件混為一談。

8. 訊息的匱乏導致大規模氣候預測和氣象預報出現混淆,前者的時間跨度長──涉及的 是至少數十年的事──但後者卻最多涵蓋數星期。當我們討論氣候變遷,我們指的是 一個持續數十年的全球現實 ,以及持續的局部變化。

9. 有些人試圖簡化事實的真相,把責任歸咎於養育很多孩子的貧困者,甚至試圖殘害發 展中國家的婦女,聲稱這是為解決問題的所在,和往常一樣,似乎一切問題都是窮人 的錯。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儘管全球富裕的人口遠比貧窮的人少,富有者對環境的 污染卻超過世界總人口中最貧困者的一半,而富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亦遠高於貧窮國 家。6 就如非洲,是世界上一半以上最貧窮人口的家園,却僅占歷史排放量的極小部 分。

10. 也經常聽聞說,藉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和開發更清潔的能源來減緩氣候變遷,會導致就 業率下降。但事實的真相是,數百萬人正因為氣候變遷導致的各種影響而失去工作; 海平面上升、乾旱和傷害地球的不同現象使很多人漂泊不定。相反,如果管理得當, 改用再生能源,並努力適應氣候變遷造成的破壞,相信能在不同領域創造無數的就業 機會。這個需要當權者和商界領袖從現在開始關注氣候變遷這個議題。

人為因素

11. 事實證明,我們不可能再質疑氣候變遷與人類無關。以下就讓我們看看實況,導致 全球暖化的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在十九世紀之前一直維持穩定,低於 100 萬分之 300。但在該世紀中葉,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量開始增加,增長速度在過去的五十 年明顯加快,這是經自 1958 年起,每天測量二氧化碳含量的莫納羅亞天文臺證實 的。在本人撰寫《願袮受讚頌》通諭時,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了歷史新高──100 萬 分之 400,到 2023 年 6 月,這數字已上升至 100 萬分之 423 。7 此外,自 1850 年以 來的淨排放總量中,超過 42%是在 1990 年之後產生的。8

12. 同時,我們已經證實,在過去五十年裡,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這速度超過 過去兩千年來的任何時刻。在此期間,氣溫上升的趨勢是每十年上升攝氏 0.15 度, 是過去一百五十年的兩倍。自 1850 年開始,全球氣溫上升了攝氏 1.1 度,這對南北 兩極地區的影響特別大。按此速度,有可能在短短十年內達到全球溫度上升上限的攝 氏 1.5 度 。9 這樣的升溫不僅發生在地球表面,還發生在幾公里高的大氣層、海洋表 面,甚至是幾百米深的海洋深處。因此,海洋酸化加劇,含氧量降低,冰川正在消 退,積雪正在減少,海平面也正在持續上升 。10

13. 要隱瞞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排放量快速增加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特別是自 20 世 紀中葉以來增加的情況,是不可能的事。絕大多數專門研究氣候問題的科學家,均同 意這兩個問題是相關的,只有極少數人試圖否認證據。遺憾的是,經濟大國感興趣 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和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利潤,而非氣候變遷危機這個議 題。

14. 我認為有必要作出以下看似顯而易見的澄清,因為我甚至在天主教會內也遇到一些 輕蔑和幾乎不合理的意見。然而,我們不能質疑,這些危險的巨大變化之所以能異常 迅速發展,涉及到過去兩個世紀人類對大自然無節制的開發,這是一個無法自欺欺人 的事實。通常導致氣候變暖的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等,不足以解釋最近幾十年的變 化比例和速度 。11 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除了溫室氣體增加的理由之外,是無 法解釋的。

損害與風險

15. 氣候危機引發的一些影響現已不可逆轉。至少在幾百年內也將會如此,例如全球海 洋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和氧氣減少,海水的熱慣性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才能使其溫度 和鹽度恢復正常,影響在水裡生存的生物,地球上還有很多其他生物,也因為氣候變 遷,從過去身為人類生活的夥伴變成了現今人類的受害者。

16. 陸地冰蓋的減少也是如此。南北兩極的融化在未來的數百年將無法逆轉;至於氣 候,有些因素長期存在,與引發某些事件的原因無關。因此,我們現在已無法阻止對 地球已經造成的巨大傷害,也來不及阻止更悲慘的破壞發生。

17. 某些災難性的預測可能顯得不合理或依據不足,但我們不應因此而忽視我們正在接 近一個臨界點的現實。按照物理學的慣性定律,微小的變化可能會導致更大的變化, 這些變化是不可預見的,也許已經不可逆轉,這最終會引發一連串的事件,產生滾雪 球效應,到時,一切都為時已晚,因為任何干預措施都無法阻止已經開始的進程,沒 有回頭路可走。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們無法確定這一切是否會發生,但可以肯定的 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已經在發生的、使氣候「敏感」的現象持續,如冰川減少、洋流 變化、熱帶雨林的森林砍伐和俄羅斯永凍土的融化等,這一切將可能發生 。12

18. 為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這不僅讓我們尊重社會進步,更能使我們認 真關注一個世紀前可能無法想像的其他影響。我們被要求的,是一旦我們離開這世界 時,要遺留下我們對現況所承擔的責任。

19. 最後,還需補充一點,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揭示了人類的生活與其他受造物及 大自然有密切的關係。疫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證實了,世界上某一地域發生的事情會 對整個地球產生影響,讓我重申我反覆強調的兩個信念:「萬物是相互連繫的」,而 「沒有人能夠獨自獲得救恩」。

二、日益擴張的技術官僚模式

20. 在《願袮受讚頌》一文中,我簡要概述了當前技術官僚掌權模式破壞環境的情況,這 是「事關我們對人類生活和活動的了解出了差錯,使我們周遭的世界嚴重受損。」13 歸根究柢,它存在一種思維模式,「彷彿生命的現況、美善和真理會自然而然隨科技 和經濟力量而來。」14 其邏輯結果是,「人更易於接受無限或無限制增長的想法,對 經濟學者、財經專家和科技專家來說,此想法尤其具有吸引力。」15

21. 近年,我們得以證實這一判斷,同時也見證了上述模式的新進展。人工智能和最新 科技創新的出發點是人誤以為自己有無限的能力,以為藉著科技的發展,人的能力和 可能性得以無限擴大,就這樣,人在技術官僚掌權模式下畸形地自我膨脹。

22. 毫無疑問,科技所需的自然資源,如鋰、矽等其他許多的資源,並不是無限的。然 而,更大的問題是在其背後出現一種執迷不悟的意識形態:人的力量超乎想像,在它 面前,非人類的現實變成任其擺布的資源,並把一切存在的事物視為人類不再需要感 恩、尊重和珍惜的禮物,人反而變成奴隸,成為其思想及能力恣意妄為的犧牲品。

23. 科技擴展的範圍令人不寒而慄,「擁有這些知識的人,特別是有經濟資源可利用它 們的人,可於整個人類和世界中占有突出的主宰地位。一直以來,人類從沒有這種主 宰自己的權勢,也無法保證會善用此權勢,尤其是當我們環顧目前此權勢的使用情 況……。這麼大的權勢由誰操縱,而且將會落在誰的手裡?總之,由一小撮人擁有這 些權勢是極端危險的。」16

重新思考我們對權力的運用

24. 並非任何一種力量的增長就等同於人類的進步。我們只需要想想那些被用來毀滅人 口、投擲原子彈和消滅種族群體的所謂「令人讚嘆」的科技,在某些歷史時刻,我們 被進步自我蒙蔽,看不到它們製造的恐怖後果,但這種風險始終存在,因為「雖然科 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但是人的責任感、價值觀和良知沒有相對應的增進……。我們赤 裸裸地暴露於這不斷增強的權勢前,欠缺控制的手段。表面上我們具備機制,但卻不 能說我們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文化和靈修,可切實訂下底線,並教導人有明確的自制 能力。」17 如此龐大的力量掌握在這樣的人手中卻能夠毀滅生命,這並不令人奇怪, 而技術官僚的心態卻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無法看到當今人類面臨的這一極其嚴重 的問題。

25. 我們說的是與技術官僚主義的模式相反,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不是剝削、肆意利用和 無限野心的對象;我們也不能說,大自然只是一個「環境」,我們生活在其中,發展 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計劃,因為 「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只居住其內,而且不斷 相互影響」,18 因此「我們並非從外,而是從內觀看世界。」 19

26. 這就排除了「人與世界無關,人是外來且只會危害環境」的這種觀點。人類必須被 視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命、智慧和自由是豐富我們地球的自然元素,是其內 部運作和使之保持平衡的一部分。

27. 因此,健康的生態環境也是人類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正如土著文化中出現的情況, 幾個世紀以來在地球不同的地域都是如此。人類的群居「創造」了環境 ,20 並以不 同的方式重塑環境,卻沒有破壞或危害環境。當今重大的問題是,技術官僚主義破壞 了這種健康和諧的關係。無論如何,必須要超越這種如此具有破壞性和毀滅性的掌權 模式,但這並不表示否認人的本質就能尋找到解决方案,而是要在解决方案裡溶入大 自然體系與「社會體系」的交互影響。21

28. 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人類的力量、其意義和限制等問題,因為我們的力量在幾十年 間瘋狂地增長,我們在科技上取得了令人難忘和驚嘆的進步,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 與此同時,我們已經變成了高度危險的生物,能夠威脅到很多受造物的生命和我們自 身的生存。今天,值得重提索洛維約夫(Solovyov)具有諷性的評論:「如此發達的 時代,實際上是最後的一個時代。」22 我們需要清醒和誠實,以便及時認識到我們的 力量和我們正在取得的進步對我們不利。23

道德鞭策

29. 現實權力在道德上的墮落都被行銷技巧和錯誤的資訊遮蓋,這些有用的工具掌握在 擁有較多資源的人手上,他們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塑造公眾輿論。每當在實施一個涉及 重大環境變化或嚴重污染的項目時,掌控資源的人就用這些工具向民眾談及該計畫要 帶給當地的進步,為促進經濟成長、就業機會和人類潛力上的發展等,以喚起民眾的 希望,以及對他們的後代來說有什麼意義。然而,事實上,當地人們的未來似乎並沒 有真正地受到關注,因為他們並沒有明確地被告知相關計畫將會導致他們的土地被開 墾、生活品質下降,以及家園變得荒涼和出現不適合居住的景象,大地缺乏生機、社 區失去喜樂和對未來的希望;此外,還會造成全球性的損害,最終也會損害很多其他 的人。

30. 如果只把核廢料存放在某個地方,這樣就得到金錢回報,可能使人感到一時興奮。 然而,這筆錢,原本可用來購買房子,然而,隨後由於一些疾病爆發,房子卻變成墳 墓。我這樣說並不是想像力過於豐富,而是基於我們所看到的一些真實情況。儘管這 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這情況下,根本就談不上什麼「較輕」的損害,正是因為累 積了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損害,才使我們陷入了現時所處的境地。

31. 這種情況不僅與物理學或生物學有關,也與經濟和我們對經濟的理解有關。為了要 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以合理、進步和虛幻的承諾作為誘因,這種心態使我 們無法真心誠意關心我們的共同家園,也無法真心關注被我們社會拋棄的那些窮人和 貧苦的人。近年,我們注意到,窮人也會因為一些假先知的許諾而覺得興奮和開心, 有時候產生一種幻覺,以為可以活在一個不是正在為他們而建造的世界裡。

32. 人們對「菁英政治」的概念也產生了錯誤的看法,認為人因為可以「居功自恃」而 擁有的力量,所有人都必須服從由那些與生俱來便擁有更多機會和優勢的人。以健康 態度去看待辛勤工作的價值、個人能力的發展和值得稱讚的進取精神,這是人之常 情,但如果眾人的機會不平等,「菁英政治」便很容易成為鞏固少數大權在握者的特 權屏障。如果他們覺得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贏得的財富資源為他們提供了安全的保 護傘,那麼按照這種倒行逆施的邏輯,他們又怎會關心我們遭受破壞的共同家園呢?

33. 基於良知,同時考慮到孩子們將要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付出代價,難免產生 了以下的問題:「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我生存在這世界上有何意義?我的工作和努 力有什麼終極意義?」

三、國際政治的薄弱

34. 儘管「我們現今的世代好像出現了重蹈覆轍的倒退現象……,但每一代人都必須繼 承前人的努力和成就,制定更遠大的目標,這是應世之道。行善並非一蹴可幾,而 愛、正義、團結與關懷亦是如此。我們必須每天為此努力。」24 為了取得堅實而持久 的進步,我堅持認為「必須特別重視國家之間簽訂的多邊協定。」25

35. 把多邊主義和將權力集中於個人或精英世界的威權混為一談是無益的:「當我們討 論是否可能以法律規範世界權威時,所指的不一定是個人權威。」26 我們所說的首先 是「更有效的世界組織,並賦予這些組織權力,以締造全球的共同福祉,消除饑荒和 不幸,以及捍衛基本人權。」27 問題在於,這些組織必須被賦予真正的權力,使其能 夠「促進」某些基本目標的實現。只有這樣,多邊主義才能不依賴於持續變化的政治 條件或少數人的利益,並具有穩定的效力。

36. 令人一直覺得遺憾的是,全球危機原本是個契機,但卻被錯過了。28 2007 及 2008 年 間出現的金融危機,以及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危機也是如此。因為「世界在危 機過後制定的策略更偏重個人主義而忽視融合,並使真正的強勢者享有更多自由,且 總是毫髮無損地逃避責任。」29

重新建構多邊主義

37. 當前的挑戰不僅是挽救舊的多邊主義,更是根據新的世界形勢對其進行重新組織及 創造。大家請注意,「許多民間團體和組織有助彌補國際社會的不足,例如在複雜情 況下缺乏協調、對基本人權和某些群體的危難缺乏關注等。」30 例如,「反對使用、 生產和製造具殺傷力地雷的渥太華條約」就是一個例子,它表明民間團體和組織如何 能夠創造聯合國無法創造的有效變革。這樣,輔助原則也適用於全球與地方的關係。

38. 從中期來看,全球化有利於自發的文化交流、更多的相互瞭解和各國人民的融合進 程,這最終會引發「由下而上」的多邊主義,而不僅僅是由權力菁英決定的多邊主 義,同時透過來自不同國家積極分子的相互幫助和支持,世界各地由下而上的要求最 終會對權力來源施加壓力。希望在氣候危機問題上也能如此。為此,我重申,「除非 公民可管制政權──在國家、地區和市政方面,否則無法控制對環境的損害。」31

39. 後現代文化產生了一種對較脆弱和缺乏權勢者的嶄新敏感度。這與我在《眾位弟 兄》通諭中堅持在任何情況下要守護人的首要地位及捍衛人的尊嚴有關,這是另一種 鼓勵多邊主義的方式,目的是解決人類的實際問題,確保首先尊重人的尊嚴,使道德 規範能高於地方性和局部性的利益。

40. 問題不在於如何取代政治,而是要承認新興力量日漸變得息息相關,而且事實上能 在具體解決問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正如其中一些力量在疫情期間所展示的那樣。問 題的答案可以來自任何國家,不論是多麼渺小或微不足道,這一事實本身使多邊主義 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進程。

41. 同樣處於危機中的既有外交關係,持續顯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成功地創造出 一個能應對世界新格局的多邊外交模式。然而,它若能重新自我調整,必須成為解決 方案的一個部分,因為幾個世紀的經驗也非常寶貴,不宜任意捨棄。

42. 由於我們的世界變得多極化且又複雜,為能有效地合作,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框 架。因此,僅考慮權力的平衡並不足夠,也需要考慮到對新的問題能作出回應,並且 以全球機制應對環境、公共衛生、文化和社會的挑戰,特別是在鞏固和尊重最基本的 人權、社會權利和保護人類共同家園的議題上有所行動。這事關制定全球性的有效規 則,好能「提供」這種全球性的保障。

43. 一切都以制定新的決策和使其程序合法化為前提,因為數十年前制定的程序如今已 經顯得不足且缺乏成效。在這框架內,有必要營造彼此對話、磋商、仲裁、解決衝突 和監督的空間,且最終要在全球加強「民主化」,使不同的情況都能得到表達和包 容。倘若我們只支持機構維護強者的權利,而漠視所有人的權利,那將無濟於事。

四、氣候會議: 進步與失敗

44. 近數十年,190 多個國家的代表定期聚首開會討論氣候變遷問題。1992 年舉行了里 約熱內盧會議,並在會上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該條約在 1994 年 簽署 ,並在 完成必要 的批 准程 序後生效 。參 與國 每年舉行 締約 方會 議 (COP),這是最高決策機構,其中一些會議以失敗告終,如哥本哈根會議(2009 年),而另一些會議則取得了重大進展,如第三屆京都締約方會議(1997 年),其 重要的《議定書》設定了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比 1990 年減少百分之五的目標。最後期 限是 2012 年,但這一目標顯然沒有實現。

45. 各締約方還承諾實施適應方案,以減少目前氣候變遷導致的影響,一些條文規定向 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以支付有關措施的費用,《議定書》實際上於 2005 年生效。

46. 隨後,有人建議建立一個關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和損害機制,該機制承認較富裕 的國家應承擔主要的責任,並補償氣候變遷在較弱勢國家造成的損失和損害,這並非 為有關國家對氣候變遷的「適應」提供資金,而是為它們已經遭受的損失給予補償。 這是歷屆會議討論的重要主題。

47. 2015 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其第二十一屆締約方會議標誌 著另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它達成了一項所有人都參與的協議。考慮到參與國未能實現 原先設定的目標,故這次會議也被視為一個新的開始,該協議於 2016 年 11 月 4 日 生效。儘管協議具約束力,但並非所有條款都在意義上設有嚴格的義務,其中部分條 款還留有充分的自由裁量空間。無論如何,正確地說,協議並沒有對未履行承諾的情 況作出制裁的規定,也沒有確保履行承諾的有效手段,且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定 的靈活性。

48. 《巴黎協定》提出了一個廣泛且充滿抱負的目標:將全球平均氣溫與工業化前水平相 比的升幅控制在攝氏 2 度以內,並將其目標定為降低到攝氏 1.5 度。現階段的工作, 是努力鞏固具體監測程序,以便制定一般標準,方能比較不同國家所定的目標。因 此,對實際結果要有更客觀的(定量)評估,是非常困難的。

49. 經歷了數次會議,成果甚微,而 2019 年在馬德里舉行的第二十五屆締約方會議也令 人失望。之後,大家都寄望於 2021 年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二十六屆締約方會議能夠 扭轉情況。事實上,其結果只是重新啟動因新冠疫情影響而擱置的《巴黎協定》。此 外,大量「建議」的實際效果難以預料,而一些建議──為確保有效且迅速地改用污 染較少的替代能源──也沒有取得進展。

50. 2022 年在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第二十七屆締約方會議,從一開始就受到入侵烏克蘭事 件造成的局勢威脅。入侵烏克蘭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能源危機,碳的使用量增 加,每個人都想獲得充足的供應。發展中國家把獲取能源及發展前景視為當務之急, 明確表明期望可燃的燃料繼續為世界提供百分之八十的能源,而且有關使用量能持續 增加。

51. 在埃及舉行的會議是談判困難的另一例證,然而,至少它在鞏固受氣候災害影響最 嚴重國家的「損失和損害」的財政制度上,提供了向前邁進的一步,且賦予了發展中 國家發言的機會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是,許多問題仍未明確,尤其是必須負起責 任的國家要有所貢獻的具體問題。

52. 今天,我們可以繼續指出,「由於欠缺適當監管制度、定期評估和違規罰則的機 制,使協調工作失效。要落實已宣布的原則,仍有待有效及靈活的實際執行辦 法。」32 此外,「國際協商未能取得重大進展,原由在於有些國家將本國利益置於全 球共同利益之上。那些因我們隱瞞實情而受害的人,將不會忘記我們的埋沒良知和欠 缺承擔。」33

五、對杜拜第二十八屆締約方會議有何期待?

53.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將主辦下一屆(第二十八屆)締約方會議。該國是波斯灣的一個 國家,以化石燃料出口大國著稱,它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且天然氣和 石油公司正在那裡規劃新的項目,旨在進一步提高產量。如果說沒有任何希望,那就 是自尋死路,因為這意味著全人類,特別是最貧困的人,將面臨氣候變遷最嚴重的影 響。

54. 如果我們相信人類願意不看重微小的利益,並樂於從更廣闊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 就可以繼續希望第二十八屆締約方會議能夠決定性地加快能源轉型,並在接受持續的 監測下,作有效的承諾。這次會議可以是一個方向性的轉變,表明自 1992 年以來所 做的一切其實都是認真的,值得付出努力,否則就會令人大失所望,危及迄今所取得 的一切成果。

55. 儘管進行了多次談判並達成了多項共識,但全球排放量仍在持續增加。當然,可以 說,如果沒有這些協議,排放量會增加更多。不過,在與環境有關的其他議題方面, 只要有意願,就會取得非常顯著的成果,例如保護臭氧層的事例。然而,像風能和太 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必要過渡時期,以及放棄化石燃料,並沒有以必要的速度取得進 展。因此,不論做什麼,都有可能被視為轉移視線的技倆。

56. 我們必須擺脫表面上關心但沒有勇氣作實質改變的心態。我們知道,按照這樣的速 度,在短短數年內,我們的氣溫將超過建議的攝氏 1.5 度上限,隨後,甚至會達到攝 氏 3 度,極有可能達到臨界點。儘管我們不達至這個不歸點,仍然可以肯定其後果是 災難性的,為此,我們必須採取果斷的措施,避免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和不可接受 的影響。即使我們現在可以採取的措施代價高昂,但我們等待的時間越長,代價就越 沉重。

57. 我必須認為,「若只想為每一個環境問題尋找一個技術性的補救措施,結果只是分 離實質互有關連的問題,隱藏了最真實和深層的全球性問題。」34 面對短期內無法逆 轉的惡果,確實需要努力適應。此外,一些能夠吸收或捕捉氣體排放的干預措施和技 術進步也已證明大有可為。儘管如此,我們仍有可能陷入用漿糊和紙張掩蓋裂縫的思 維模式,在表層以下,仍在繼續造成持續惡化的現象。若未來的所有問題都透過新的 技術介入來解決,這無疑是一種害人的做法,如同把雪球從山上推下一樣。

58. 讓我們從此終止不負責任的嘲笑──把這個問題視為純生態的、「綠色環保」的、 浪漫的、經常受到經濟利益集團嘲弄的問題。讓我們坦白承認,這是一個涉及各層面 的人類和社會問題;因此,需要全面動員。在氣候問題的會議上,被負面地描述為 「激進」團體的行動往往會引起關注,但實際上,他們是在填補整個社會的空白,而 整個社會應該施加一種健康的「壓力」,因為每個家庭都應該認識到,這關係到他們 孩子的未來。

59. 如果衷心期望第二十八屆締約方會議能成為一個歷史時刻,使我們作為人類能感到榮 耀和崇高,那麼我們只能希望能源過渡的約束形式要滿足三個條件:高效率、強制性 和易於監測。這樣才能開啟一個新的進程,而這一進程必須滿足三個要求:必須是急 劇的、緊湊的,並且能得到所有人的共同參與和承諾。然而,目前的情況並非如此, 只有這樣的進程才能使國際政治恢復其公信力,因為只有以這種具體的方式,才有可 能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防止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更大的惡果。

60. 願參加第二十八屆締約方會議的人都是善於謀劃的智者,願意考慮大家的共同利益和 子孫後代的未來,而非只關心某些國家或企業的短期利益。這樣,他們就能展現政治 的崇高性而非羞恥。對於強國,我只能重複這個問題:「在現階段,究竟是甚麼誘使 人攬權,而當情況急需時,卻又不運用權力去採取行動」?35

六、屬靈的動機

61. 在這方面,我不能不提醒天主教信徒注意他們的信仰所產生的動機。我鼓勵其他宗 教的弟兄姊妹們也同樣這樣做,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信仰不僅賦予人強大的心靈力 量,而且還能改變生命、改觀生活目標,並闡明我們與他人和整個受造物的關係。

在信仰之光的啟迪下

62. 聖經告訴我們「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 31)。祂所造的是 「地和地上的一切」(申十 14)。因此,祂告訴我們,「土地不可出賣而無收回 權,因為地是我的,你們為我只是旅客或住客」(肋廿五 23)。因此,「對上主的 土地負責意味著,具有智慧的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和世界上各種生物之間存在的微 妙平衡。」36

63. 同時,「宇宙為一個整體,在其千絲萬縷的關係內,展現天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的富饒。」因此,想要成為智者,「我們需要從萬物的多元關係內認識萬物的多樣 性。」37 在這條智慧之路上,沿途有很多物種正在消失,氣候危機危及很多物種的生 命,我們對此怎能漠不關心。

64. 耶穌「邀請人留心世界美麗之處,因為祂自己就是不斷地與大自然接觸,滿心喜愛 及驚嘆地注視大自然。祂在大地上行走時,經常停下來默觀天父所散播的美善,邀請 門徒領受萬物所傳遞的神聖訊息。」38

65. 因此,「世界的受造物對我們來說不再只是單純的大自然而已,因為復活的主不可 思議地籠罩一切受造物,並使它們歸向圓滿的終結。祂曾默觀和讚嘆的花草雀鳥,如 今充滿著祂光芒四射的臨在。」39 如果「宇宙在天主內發展,天主充滿宇宙。……一 片綠葉、一條山徑、一滴露珠及一位窮人的面龐,都可以發現奧祕的深義。」40 世界 吟唱著無限的愛:我們怎能不愛護它?

在共融與承諾中前行

66. 天主將我們與祂的萬物結合在一起,然而,技術官僚主義將我們與周圍的世界隔 離,欺騙我們,讓我們忘記整個世界都是一個「接觸地帶」。41

67. 在天主所有受造物的奇妙協奏曲中,猶太教與基督教共有的宇宙觀捍衛了人類獨一 無 二 的 核 心 價 值 , 但 今 天 我 們 只 能 維 持 著 一 種 「 獨 立 出 來 的 人 類 中 心 主 義 」 (situated anthropocentrism)。換句話說,我們要承認,沒有其他生物,人類的生活 是費解和不可持續的。因為「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我們所有人都被看不見的紐帶聯 繫在一起,共同組成了一種世界大家庭,一種崇高的共融,讓我們充滿神聖、親切和 謙卑的敬意。」42

68. 這並非出於我們意志的產物,它的源頭在別處,在我們存在的深處,因為「天主如 此親密地把我們和周圍的世界聯繫起來,所以當土地沙漠化時,我們能感覺到好像身 體有病。當某一物種滅絕時,我們能感到如同痛苦的截肢。」43 因此,讓我們不再視 人類為自主、全能和不受限制的生物,而應開始換個角度,以一種更謙卑但更富有成 果的方式來反省和自我了解。

69. 我邀請每個人來參加這個與我們家園和好的朝聖之旅,幫助它變得更加美麗,因為 這一承諾關係到我們的個人尊嚴和最崇高的價值觀。與此同時,讓我坦誠地說明,最 有效的解決方法不會單單來自於個人的努力,而是首先來自國家和國際層面的重大政 治決定。

70. 一分一毫的努力都有幫助,而若能避免全球氣溫上升十分之一度,就足以減輕很多 人的痛苦。然而,更重要的是一些難以量化的東西:我們需要明白,沒有文化的改 變,沒有成熟的社會生活方式和信念,就不會有持久的變化;沒有個人的改變,也不 會有文化的改變。

71. 家庭為減少污染和浪費,以及謹慎消費所作的努力正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個人、 家庭和社區的習慣正在發生變化,這一事實正在促使大眾更加關注政治組織未履行的 責任,並對執政者缺乏關注有關議題表示憤慨。因此,從數量上來看,儘管這並沒有 即時產生顯著效果,但我們正在促進一些從社會深處崛起的巨大變革進程。

72. 如果我們深思,在美國每人平均排放量約為在中國的兩倍,同時約為最貧窮國家的 七倍,44 我們可以定論說,廣泛改變與西方模式相關的不負責任生活方式會產生重要 和長遠的影響。由此可見,有了不可或缺的政治決策,我們便會在實現真正相互關愛 的道路上持續邁進。

73. 《請讚頌天主》是這個通諭的標題,因為當人類宣稱要取代天主的地位時,他們就成 了自己最大的敵人。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 年 10 月 4 日,亞西西聖方濟慶日,
本人在任第十一年。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全球氣候變遷背景》,2019 年。

2 《泛亞馬遜地區主教會議最終文件》,2019 年 10 月,10:《宗座公報》111 (2019),1744。

3 非洲和馬達加斯加主教團協會,《非洲氣候對話公報》,內羅華,2022 年 10 月 17 日。 

4 參閱: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2021 年氣候變遷,物理科學基礎》,劍橋和紐約,2021 年,B.2.2。

5 參 閱 : 同 上 , 《 2023 年 氣 候 變 遷 , 決 策 者 摘 要 綜 合 報 告 》 , B.3.2 。 2023 年 報 告 , 見 https://www.ipcc.ch/report/ar6/syr/downloads/report/IPCC_AR6_SYR_SPM.pdf。 

6 參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 年排放差距報告》:https://www.unep.org/resources/emissionsgap-report-2022。

7 參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全球監測實驗室,《大氣二氧化碳趨勢》: https://www.gml.noaa.gov/ccgg/trends/。

8 參閱: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2023 年氣候變遷,決策者摘要綜合報告》,A.1.3。

9 參閱:同上,B.5.3。

10 「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根據 34,000 項研究所得數據:「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參閱:《第六 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2023 年 3 月 20 日):2023 年氣候變遷(ipcc.ch)。 

11 參閱:「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2023 年氣候變化,決策者摘要綜合報告》,A.1.2。

12 參閱:同上。 

13 《願袮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01:《宗座公報》 107 (2015),887。

14 同上,105:《宗座公報》 107 (2015),889。

15 同上。106:《宗座公報》107 (2015), 890。

16 同上,104:《宗座公報》107 (2015),888~889。 

17 同上,105:《宗座公報》 107 (2015),889。

18 同上,139:《宗座公報》 107 (2015),903。

19 同上,220:《宗座公報》107 (2015),934。

20 參 閱 : 索 林 及 瓦 得 ( Sverker Sörlin-Paul Warde ) , 《 使 環 境 成 為 歷 史 性 的 事 ─ ─ 入 門 簡 介 》 (Making the Environment Historical. An Introduction),摘自索林及瓦得,《自然的終結:歷史與 環境》(Nature’s End: History and the Environment),貝辛斯托克-紐約出版,2009,1~23。

21 《願袮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39:《宗座公報》 107 (2015),903。

22 參閱:《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包括一個反基督的短篇故事》(War, Progress and the End of History, Including a Short Story of the Anti-Christ. Three Discussions by Vladimir Soloviev),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的 三個討論,倫敦,1915,197 頁。

23 參閱: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向「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5 週年詞,(1970 年 11 月 16 日),4:《宗座公報》62 (1970),833。 

24 《眾位弟兄》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11:《宗座公報》112 (2020),972。

25 同上,174:《宗座公報》 112 (2020),1030。

26 同上,172:《宗座公報》 112(2020),1029。

27 同上。

28 參閱:同上,170:《宗座公報》112(2020),1029。

29 同上。

30 同上,175:《宗座公報》112(2020),1031。

31 《願袮受讚頌》通諭 (2015 年 5 月 24 日),179:《宗座公報》107(2015),918。 

32 同上,167《宗座公報》107 (2015),914。 

33 同上,169:《宗座公報》107 (2015),915。

34 同上,111:《宗座公報》107 (2015),982。 

35 同上,57: 《宗座公報》107 (2015),870。

36 同上,68:《宗座公報》107 (2015),874。 

37 同上,86: 《宗座公報》107 (2015),881。

38 同上,97:《宗座公報》107 (2015),886。

39 同上,100:《宗座公報》197 (2015),887。

40 同上,233:《宗座公報》107 (2015),938。

41 參閱:唐娜・哈拉維,《當物種相遇》(D. J. HARAWAY, When Species Meet),明尼阿波利斯,2008, 205~249 頁。

42 《願袮受讚頌》通諭 (2015 年 5 月 24 日),89:《宗座公報》107 (2015),883。

43 《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 (2013 年 1 月 24 日),215:《宗座公報》105 (2013),1109。 

44 參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 年排放差距報告〉: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emissions-gap-report-2022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