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落幕,一般都會說「選民是最大贏家」,很遺憾的,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選戰。
民進黨贏得了總統,却輸掉了國會,終其四年任期,賴清德將背著「少數總統」的標籤,施政難免左支右絀;國民黨輸掉了總統,贏回「國會最大黨」,但一席之勝,猶如雞肋,無法主導國會議事,遑論政策;民眾黨以柯文哲一人之力,創下三百六十多萬票的佳績,但拚盡全力,也不過爭得八席立委,未達預期的「翻倍」,還證明他沾沾自喜的「手機民調」,不過是自欺的安慰劑,誠實面對不可言勝;最重要的,六成期待政黨輪替的民意落空了!
這也是一場結果在意料之中的選舉,選前民進黨始終不承認六成民意期待政黨輪替,賴清德的得票不多不少就是四成;選前藍白皆知不合則兩敗,歷經跌宕起伏的想合難合戲碼,證明劇本早就寫好,不改就扭轉不了結局;更重要的,這個劇本可能四年後重演,三黨不過半的基本格局已定,值得扣問的是:一,賴清德有能力啟動「新政治」之紐嗎?二,四年後還有藍白合的討論空間嗎?三,重新拿會國會多數席次的國民黨,如何穩住二年後的地方執政版圖?四,承載「最年輕民意」的民眾黨要如何在政治槓桿中茁壯?
一,賴清德能啟動「新政治」之紐嗎?
這個問題,賴清德在勝選講話中給了答案,他足夠謙虛地承認,「人民期待有能力的政府和有效率的制衡」,「新國會意味溝通協商參與合作的新政治」,除了研議採納在野政見以為施方針─有共識的優先處理,有爭議的先擱置繼續溝通,他也提出「民主大聯盟」─用人唯才不分黨派;兩岸關係上,除了表達守護台灣的決心,他也提出以中華民國體制(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推動兩岸事務,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增進兩岸人民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目標,即使北京大概不認為這番言詞有他們希望的「元素」。
對賴清德而言,他還有四個月的準備期,在這段期間,首當其衝面對「新國會」壓力的,不是賴清德,而是行政院長陳建仁,他在國會備詢的進退應對,該如何滿足過半數的「在野政黨」?高端疫苗合約解密,或許就是最小却具有指標意義的案例;賴清德要思考的則是新國會的新布局,「民主大聯盟」是他在布局立委選舉提出的藍圖,完全失敗,在他的「聯盟」裡都是「側翼」,而且十有八九未選就因各種因素退選,他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立法院正副院長要不要妥協退一步?是綠白正副?還是藍綠正副?前者是合理推牌,也順勢瓦解藍白國會議事合的力道,後者則是對「國會對大黨」的尊重,並取得未來組閣的壓力;但這也不能完全操諸於賴清德,畢竟藍白還是有國會正副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