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賽局理論中,如果所有參與者最後將各有所獲,我們一般會將其稱為「非零和賽局」;如果所有參與者的最終利害疊加只會是零或者某個常數(比較簡單的理解,就是有人得就必定有人失,不存在「把餅做大、雨露均霑」的空間),這就屬於「零和賽局」。「非零和賽局」因為大家都有可能獲得利益,所以在競爭過程中才擁有真正的合作空間;但「零和賽局」只能是「你死我活」、「利益衝突」,只能是「將自己的快樂(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損失)」上,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合作空間。
「零和賽局」與「非零和賽局」各有其典型的情境:比方說總統選戰一般來說就是「零和賽局」,贏者全拿、輸者什麼都不是;市場交易一般而言則是「非零和賽局」,買賣雙方在交易行為中各有所得,否則「一方只有利益、另一方只有損失」,這樁交易便不太可能成立。大體上而言,「非零和賽局」更能驅使人們共同創造更多價值、「零和賽局」恐怕只會讓人思考如何壓倒對方。不過如果我們把人類社會看作一場賽局,那會更傾向「零和賽局」還是「非零和賽局」呢?
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人類行爲更是千差萬別,很難單純將人類社會的複雜行為純化成「零和賽局」或「非零和賽局」。不過身處其中的我們,大部分又抱持著兩種賽局的哪一種心態呢?這種心態又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公共生活?哈佛大學的奇諾伊(Sahil Chinoy)、史坦切娃(Stefanie Stantcheva)與倫敦政經學院的塞奎拉(Sandra Sequeira)、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內森·納恩(Nathan Nunn)四位經濟學者,日前共同發表了一篇〈零和思維與美國政治分裂之根源〉(Zero-Sum Thinking and the Roots of U.S. Political Divides)的有趣論文,就是試圖想在美國社會的範圍之內,把這件事梳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