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近來在各家民調都站上4成新高點,被形容為突破天花板,在野黨再不平也不得不承認,這是賴清德處事戒慎恐懼、步步為營才能得到的戰果,有媒體形容這一套方法為「聖人」戰法,然而,這一套聖人戰法從手段到背後的邏輯都潛藏著這次台灣大選的深沈矛盾。
雖然名為聖人戰法,但還是有光明及陰影兩面;先談光明面,賴清德接任民進黨黨主席以來,明快的處理了學倫案、黃承國早年涉幫派案,要求至少6位形象有爭議的立委參選人退選,果斷處置民進黨前幾年發生的性平事件,以及最近新潮流要員賴勁麟辭去雲豹董事長案等;所謂的改革通常都要付出代價,例如修改民進黨內規拔掉黃承國再任中常委之路,不但得罪部分英系,更大的後座力是損傷宮廟組織動員系統,然而,當民調顯示有4成3的民眾認為民進黨和黑金勾結時,不論聖人戰法是否符合賴清德的本性,但這樣的操作手法至少能讓賴清德和民進黨腐化的那一面能有某種程度的區隔。
真實不重要 治國就是控制負面訊息
只是,聖人戰法卻也有陰暗面,雖然被冠上新名詞,但這一套手法其實是師法自總統蔡英文的選舉、甚至治國模式,蔡英文深諳管控資訊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非常後設也很「後現代」的選戰操作觀念,亦即:真正影響民心或選舉的不是真實,而是人們對真實的看法,因此治國或選舉的首要之務就是管控人們接受到的訊息,當人民接受到的訊息對政府都是正面的,對在野黨都是負面的,民進黨離永久執政不遠矣。所以,我們會看到在野時反對黨國體制介入媒體的民進黨,執政後卻變本加厲的干預甚至介入媒體,電視媒體在NCC的非獨立管制以行政部門各種標案的利誘下,難有真正客觀中立的報導,在此同時,蔡政府對網路及社群也不放過,為了控制網路上零星的批判聲量,蔡政府前幾年不惜動用社會秩序維維護法,將敢在社群平台批評政府的民眾移送警察局,動用國家體制來對付一般平民,說穿了就是要控制負面聲量,也就是從源頭阻絕對執政者不利的聲量。
賴清德繼承了蔡英文這套管控負面聲量的手法,當然手法沒有那麼「粗魯」,動用警察來對付人民的言論,但是電視台的黨政結構已成綠營既得優勢,尤其現在還有近4成的民眾是透過電視來台取得新聞的,這樣的結構自然是對賴清德有利的。當然,不論賴清德是否有意識到,他也承繼了民進黨強大的側翼能量,民進黨偶爾會有有識之士慨嘆網紅造成公共政策討論的民粹化,殊不知,在其他民主國家應該是言論市場相當邊緣的側翼尾巴搖狗現象,在台灣則因結合了蔡政府掌控的大眾媒體,而能一躍跨上主流媒體,成為一股具大的負面能量,任何側翼只要攻擊在野黨,就可榮登親綠電視台要角,成為負面新聞產業鏈的一環,不但可以無縫接軌攻擊政敵或在野黨,也讓賴清德可以在對手身陷泥淖時不用面對政治攻防,繼續保持完好的「聖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