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行大量銀子,為何清朝滅亡後都消失了?專家揭秘3大去處,第一種最可惜

2023-03-27 11:54

? 人氣

古人都用銀兩當作貨幣交易,如今都跑去哪了?(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古人都用銀兩當作貨幣交易,如今都跑去哪了?(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從古至今,每個朝代皆有屬於自己的交易貨幣,其中「白銀」就是主要的流通媒介之一,盛行於明清時期,以「銀錠」為主要形式,在近代可分為虛銀兩和實銀兩。不過,就有不少人好奇,當清朝滅亡以後,這些白銀的下落為何,對此,就有歷史專家點名三種可能去向,其中包括用作賠款、殉葬以及被政府回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古代發行大量銀子,清朝滅亡後都去哪了?

時間拉回到明朝,明太祖洪武三十年當局「禁民人用金銀」,卻阻止不了民間對金銀使用的需求,根據《明實錄》記載,「杭州諸郡商賈,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定價。」明英宗曾在即位元年(西元1436年)宣布稅收一律以銀繳納,實際上放開民間銀禁,結果很快「朝野率皆用銀,其小者乃用錢」,雖其後來曾試圖恢復銀禁,但用銀趨勢已漸趨成熟,最後直接開放了銀禁。

由於民間慣用銀、錢,政府發行的寶鈔逐漸貶值、退出流通,至明中葉白銀已經成為通用貨幣,形成了「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的格局;而政府也是普遍用銀支付,乃至與制錢成本也是用銀衡量,官員薪水也是90%以上為銀。至萬曆朝,一條鞭法實施後全國稅賦一律納銀,社會用銀的趨勢進一步增強。

清朝則對白銀的依賴大大超過明朝,不僅所有商品按銀兩定價,甚至制錢價值也是根據銀價確定,白銀成為了社會上唯一具有價值尺度功能的貨幣。

不過,根據《搜狐網》報導,當清朝瓦解後,這些白銀多半有3種去處,首先是用作賠款。人人皆知,晚清面臨了內憂外患的危機,面對外國勢力入主中原,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與戰敗賠款,加速了白銀外流的速度,其中最為嚴重的莫過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訂的《辛丑條約》,讓大清帝國一夜間痛失4.5億兩白銀,為清朝的財政埋下隱憂。

其次是用於「殉葬」,古代皇室成員的葬禮隆重且盛大,以明清時期而言,皇家貴族們通常會將金銀財寶當作陪葬品,尤其是明朝第14代皇帝朱翊鈞去世前,就將自己手上的銀錠全數埋入陵墓中,在他死後,其所在的定陵地宮過去也曾被考古學家挖掘出三千多件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無價之寶有四件,分別為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最後的去向則是被「政府回收」,有些朝代為了防止貨幣過剩,進而引發通貨膨脹,會將白銀回收後重新鑄造,變成新的貨幣或是打造成銀器,以不同形式流傳於後世。

資料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email protected]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