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後還留下什麼?倫敦奧運食物政策的願景與實踐
奧運的舉辦,往往被視為國家行銷與宣揚國威的大好時刻,但同時也是被譏為浪費國家資源、賠錢不環保的活動。倫敦奧運緊接在北京奧運之後,除了以近三分之一預算做出有別於北京奧運舖張華奢的感人開幕式外,更以創意、決心、動員、管理、策略等,達成了許多不可能,而奧運期間的食物政策,就是其中一項。 在2007年英國民間食物運動團體提出「填飽奧運(Feeding the Olympics)」一書後,2012年倫敦第三次舉辦奧運,史無前例提出「食物願景」:運用奧運會所帶來的改變力量,慶祝與促進英國糧食生產的品種和品質,以激發奧運事件、餐飲業跟飯店業能夠持久、永續和積極的改變,並有助於健康的生活成為公眾議題」。
           
也因此,倫敦奧運期間推出了「食物遺產(Food Legacy)」政策,動員的觸角深入到各種大小餐飲事業、餐飲服務人員、食材生產者、保全公司、廚師…,還有各種國際級食物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非營利組織(NGO),像是英國有機土壤協會、雨林保護聯盟、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等的參與,整個食物政策並顧及到動物倫理與福利標準、環境保育等面向。根據估計,整個奧運比賽期間,將供應1400萬頓餐點,這個計畫不只是史上第一,也是全世界和平時期以來,最大規模執行的食物政策。將有120萬餐點、包括1300不同的菜供應給運動員 ; 有150多種不同的菜肴展示英國食品的多樣性跟品質給800多個特許觀察員。
            
(2010在英國念書時,帶同學去參加倫敦公平貿易支持者聚會,支持公平貿易組織提出的奧運期間道德採購政策) 「食物遺產」政策的推動主要有幾個面向:呈現英國食物文化的多元性,用英國當地食材的風味與特色,呈現義大利、印度咖哩、炸魚數條、英式肉派等風味與特色,慶祝英國各地的產品與烹調方式。第二、為了表現倫敦的國際化,從加勒比海風味到非洲烤肉、地中海特色到街頭小吃一應俱全,195個國家共同呈現這樣豐富的菜色。此外,為了滿足2012永續承諾,所有供應的蔬菜與水果都有「紅牽引機(Red Tractor,生產過程滿足環境保育、衛生、動物倫理與福利的認證)」標章 ; 野生魚類(除了烏賊外)都遵守「海洋保育社團(MCS)」規定,不食用有生存危機的魚類,並且符合永續漁業的規範。所有香蕉、茶、咖啡、糖、紅酒跟白酒,都採用符合道德採購的公平貿易產品。另外一個政策野心,是推動「零浪費的奧運」,除了對包裝材質有規定外,也對回收分類費了許多苦心。 不過,讓人不得不注意的是美國大連鎖食品商麥當勞、可口可樂、寶橋、吉百利等仍是這次倫敦奧運的贊助商,尤其麥當勞從1968年就開始贊助奧運,許多人質疑倫敦奧運委員會的食物政策是否能夠達成。「食物遺產」的執行單位表示,經過努力的協商,麥當勞在奧運期間所用的雞肉都是英國本地生產,同時也只提供有機牛奶。此外,在選手村的麥當勞餐廳,不只採用可回收材質建造,店內陳設也貼出英國農產地的地圖,讓消費者藉由食物,更認識自己的國家與生產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贊助商外,倫敦奧運期間所有的食物供應商,都不得有任何品牌行銷舉動,這樣是否真的為小的食物生產者帶來好處。BBC食物專題特別拜訪位在伯明罕的一家小食品供應商,該公司為一家社會企業,教育與訓練失業的青年製作糕點,這次奧運比賽負責供應英式杯子蛋糕。公司負責人表示,儘管沒有品牌行銷與宣傳的效益,卻讓他節省更多宣傳經費,大量的採購量使他可以訓練更多失業青年。該公司的員工,同時也是一名原本失業的青年表示「找不到工作讓他很沒自信,現在他會烘焙,他相信以後他也能靠這相本領找到其他工作」。 倫敦奧運雖然閉幕,英國卻在整體大動員下,創造出「開發東倫敦」、「感人開幕式」等議題,雖然爭議也多,但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而細心規劃與執行的「食物遺產」政策,也在奧運激情褪去後,繼續以食物的生產、製造、運送、消費等面向,影響英國社會、甚至國際社會。這個原本不太喜歡吃的英國,變成一個以食物重新建立進步形象的國家,認知到食物文化的重要性,反觀台灣,在奧運期間,剛好新北市政府兒童藝術節,推出十公尺高的巧克力噴泉,卻沒注意到巧克力產業長期存在的童工、童奴議題,與國際資訊的接軌遠遠落後太多,也讓身為台灣的人民,沒有善盡地球公民的機會。
資料來源:
 
全文原刊登於生態綠部落格

文章標籤

  • 生態綠-從公平貿易到食物運動

    生態綠-從公平貿易到食物運動

    畢業於六年級後段班的女生,倫敦亞非大學食物人類學碩士。為了推動公平貿易運動的華文化,2007年創辦生態綠,成為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社會企業,以另類的行銷方式讓消費者有機會認識產品背後的故事,並持續關注各項環境、人權與食物的議題上,於2012年舉辦台灣第一場公平貿易婚禮,與生態綠另一位創辦人徐文彥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