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癌相較大腸、直腸癌少見!10危險因子提升患病風險
肛門癌源自肛門內細胞不正常的生長,大多癌細胞來源於皮膚,少部分則來源於其它分泌黏液的細胞。根據三軍總醫院資料,儘管癌細胞的組織來源不同,但表現相似、治療相同。
儘管肛門癌相對大腸癌、直腸癌少見,約只佔腸胃道癌症1~2%,但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肛門癌的新病例多年來持續增長,平均患病年齡為60歲出頭。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肛門癌的治病原因仍不明,且一生中被診斷出肛門癌的風險僅有約1/500,但有下列危險因子的民眾,風險會提高:
-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
- 罹患肛門疣(Anal warts)、肛門長菜花:表示曾被HPV感染
- 罹患某些特定癌症(子宮頸癌、陰道癌 、外陰癌等)
- 感染愛滋病(HIV)
- 多重性伴侶:提升感染HPV、HIV的風險
- 免疫力受抑制:曾接觸移植手術,或愛滋病患者
- 慢性發炎:長期罹患肛門廔管、傷口不癒
- 肛交
- 抽菸
- 年齡超過50歲
美國癌症協會因此建議,民眾可透過接種HPV疫苗、禁菸、治療愛滋病、使用保險套等方式,降低自己罹患肛門癌的風險。
肛門癌與痔瘡怎麼分辨?症狀相似易搞混
肛門癌雖然較少見,但需要注意的是,肛門癌產生的許多不適和常見的痔瘡相當類似。根據香港希愈腫瘤中心資料,痔瘡的症狀包括血便、肛門搔癢、肛門異物感,若罹患的是血栓性外痔,則可能會疼痛,甚至部分會造成表面組織壞死。
肛門癌的症狀,除了同樣包括肛門疼痛、異常搔癢外,三軍總醫院還提供了其他異狀供民眾參考:
- 直腸、肛門出血
- 肛門口可摸到硬塊、腫瘤
- 排便習慣改變
- 糞便形狀變細
- 肛門有異常黏液等分泌物
- 肛門周圍腫大或、鼠蹊部淋巴腺腫大。
由於痔瘡造成的出血與肛門癌可能難以區分,且症狀也可能由其他良性疾病造成,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民眾只要出現異狀,應盡早就醫請醫師診斷。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