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下的「外地人」:從焦慮、質疑到自救、憧憬
- Author, 本尼
- Role, BBC中文
自3月27日上海宣佈實施嚴厲的「封城」措施以來,至今每日新冠感染人數仍維持在兩萬以上。上海官方已設下本周三(4月20日)前實現新冠病毒「不在隔離區以外傳播」的目標。但這三周以來,嚴峻的疫情及嚴厲的管控政策,讓上海市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BBC中文採訪到幾位在上海居住的外地人,隻身在上海闖蕩的他們分享了自己在封城生活中的經歷和觀察。其中兩位受訪者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觀察,在各自的小區群裏,保守估計至少有八成居民情況相似:對於封城或「動態清零」,一開始並不反對(因為有深圳的成功借鏡)。但在親身經歷食物或醫療危機後,上海市民挑戰公共防疫政策的聲音開始高漲。
從被強制入住「方艙醫院」的感染者和密接者,到在醫院前求助無門的病患及家屬,成千上萬的上海民眾在被封鎖的空間裏不斷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驗,並批評一些導致嚴重後果的不合理防疫手段。網上許多言辭激烈的批評文章很快就遭到刪除。這種網民針對重要公共政策展開自發性大規模批評的現象,在中國並不常見。
「經過這次疫情我發現上海人比較有獨立思考,不大畏懼說出自己的看法。我開始欣賞上海人因為自己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表達自己的聲音。這些事情讓我覺得上海人非常了不起。」來自台灣,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威爾(Will Liu)告訴BBC中文。
「籠子裏的動物」
今年28歲的威爾來自台灣,大學畢業後,便前往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工作,至今已接近七年,目前在一間新創公司任職主管。
他告訴BBC,自己的朋友九成都是大陸人,新冠疫情爆發兩年來,他與朋友們在上海這座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中過著正常生活,生活沒有受到疫情干擾,但平凡的日子直到三月底Omicron殺入上海而宣告終止。
「官方宣佈封城從原本宣佈的五天,一再延長至今,每個上海居民的生活都被『掀了一遍』。」他說。
在微博官方推出的「#上海抗疫求助」超話中,需要看病配藥、化療、洗腎透析的上海居民紛紛發帖求助。截至4月18日,該超話的閲讀量達到了9億多次。
威爾也一直在關注類似的討論,他向BBC解釋,一開始政府宣佈封城五天時,他跟小區群組的居民討論稱,考慮到深圳的成功,相信上海在一周內就能解封。因此,他只囤積了五天的菜。而且,平常都是外食的他,家中唯一的廚具是一台微波爐。面對越來越長的封鎖期,他面臨了人生首次「斷糧」的危機。
威爾又舉例,封城第二周時,曾在外賣網站「餓了嗎」看到還有一片「豬排」可買,雖然要價400元人民幣高價,但饑腸轆轆的他還是立即下單,但換來的竟是兩片稀薄的爛豬肉。雖然經過平台協助最終退款成功,賣家的欺詐還是讓他心情跌到谷底。
同樣地,觀察周遭上海朋友的感受,他告訴記者:「一開始封城時,小區群組大家心情都還好,但是到了4月5號宣佈封城延長時,大家心情就亂了。尤其我們小區很古舊,(居民)多數是藍領及老人家,還有很多人確診。」
封城持續,現在威爾比較熟悉「團購」買菜的技巧了。譬如用按摩槍代替手指觸碰手機熒幕下單,每分鐘可以點擊數百下,以提高搶菜效率;也靠著各地朋友幫忙團購或交換,這樣能逐漸緩解「糧食危機」;目前只吃一餐度日。
「小區內有很多鄰居確診,所以到現在我們還不能跟其他已經微解封的小區一樣,在小區(裏面)走一走。我們笑說後者是野生動物園,我們則是在籠子內的動物。」他笑著說。
方艙恐懼?
和社交媒體上很多上海市民的觀點一樣,威爾強調,他最恐懼的事情不是染疫,而是被送到「方艙醫院」。
原因是從市民從方艙裏傳出的照片看,有的方艙醫院的硬體設施並不理想。上周上海大雨,一些方艙醫院嚴重漏水,亦缺少基本淋浴設施;還有一些畫面記錄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在方艙醫院遭遇的種種挑戰,也讓人感到唏噓。
2020年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初始,規模龐大的方艙醫院快速拔地而起,曾引起全球關注,許多中國民眾對此感到自豪,讚譽方艙是「中國特色」的防疫模式和快速管控疫情的有效手段。方艙醫院也在今年三月被移植到深陷新冠風暴的香港。
不過,在這一輪上海疫情中,方艙醫院抗擊新冠的政策卻遇到了挑戰。許多市民不願被強制送入方艙醫院。與防疫人員爆發衝突拉扯的影片,不斷在網上流傳。
一名署名為Leona Cheng的上海大學生,在微信寫下的方艙醫院13天生活的記錄(原文現已被刪除) 引起諸多迴響。
她的文章提及,因為方艙內患者過多,移動廁所很快就滿了,基本上失去功能。有方艙裏的同伴向她抱怨晚上「臭到睡不著覺」。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Leona說,為了防止頻繁上廁所,她已經好幾天沒怎麼喝水,但重點是,她曾經十分信任清零政策,因為這讓她在近兩年過著正常生活。但現在她稱她開始感到疑惑:「這一次我覺得它已經失控了,控制這些病例不值得。」
她表示奧密克戎沒有如此致命或凶險,「不值得犧牲這麼多資源和我們的自由。」
走還是留?
觀察這些上海居民對防疫政策的批評,威爾向記者表示,經歷這場封鎖後,自己反而「更愛上海了」。
「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上海了,我不是地域文化歧視……上海人比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譬如東方衛視的事情,上海人不大畏懼說出自己的看法。我開始欣賞上海人會因為自己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表達自己的聲音。這些事情我覺得上海人非常了不起。」他說。
威爾提及的「東方衛視事件」是上周這個本地電視台擬邀請劉德華及葉蒨文等中港紅星,舉辦一場「聲援上海」演唱會,陣容華麗。但消息公布後不但沒有受到歡迎,反而引發上海居民的無情抨擊。許多網民說,鮮少人在仍煩惱溫飽或在方艙醫院的時刻還會有心思接受大明星們的「祝福」。
此外,一些國際奢侈品品牌也在網上發佈了用精美的包裝,將蔬菜送至金字塔頂端客戶的照片。這亦遭致「在傷口灑鹽」的批評,被批在眾人日日忙著上網搶菜團購的時候,還這樣做品牌行銷十分不智。
今年28歲,在上海發展健身事業多年的Jerry(化名)也告訴BBC,這場疫情中他發現許多上海民眾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對任何事情,包含無端批評的假信息都有防備及反省。
Jerry解釋,他的小區群組裏,大家都很理性地在討論這場疫情及政策,基本上「出格」或「過激」的發言都很少,即便大家心情都很糟。
他舉例說,很多民眾一開始都在痛罵居委會,後來大家慢慢認為固然有居委會不做事的情況,但也發現居委會也是夾在政府及民眾中間,本身也沒有太多權力,甚至有些人也是確診患者,更別提能幫上太多忙。
「你問我會否離開上海,我之前有想過這問題,但是我後來想一想,宏觀來看,上海不可能一直封城下去的,這畢竟是那個重要的城市。解封之後,我的健身行業,目前只有留在上海是最好的選擇。加上我對上海民眾還是有好感的,上海人對事情的判斷力比較獨立清楚。」
同樣剛搬到上海浦東不久就遭遇封城的Jim(化名)告訴BBC,上海封鎖後許多身邊同樣來自外省的朋友很多人其實是「靠鄰居養活下來」。
他說,搶不到菜的人,可以從鄰居那邊拿到菜。「我們是外地人,本地人都會問我,說之後再還或不用還,還挺暖心的。」
上海現有防疫作法雖然遭遇民眾質疑,但「動態清零」和「社會面清零」仍然是目前官方追求的目標。
威爾強調,動態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和不同地方文化習性都有關係,「也許每個地方都需要有不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