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记忆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张海林:好学不倦 精益求精
时间:2023-11-06 10:24:55来源:新闻中心点击:

编者按:今年恰逢通信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办学92周年,为纪念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学院策划推出院长访谈栏目,通过对建院以来历任院长采访记录,回顾通院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激励新时代通院人赓续前行,续写通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物名片】

图片1.png

张海林,教授,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信息产业部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ISN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成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宽带无线信息传输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校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通信学会通信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任陕西省电子学会通信与信息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攻关型号类。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资助“宽带COFDM调制关键技术研究”。获部级二等科技进步奖一项(第一名),部级三等科技进步奖两项。获1994-1995年度陕西省科协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三五”人才。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1988年,怀揣对西电通信专业的向往,张海林加入到西电通信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中来,并于2006年开始担任通院第三任院长。从孜孜求学的学生,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路走来,他通过好学不倦、躬身实践的求知态度,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作习惯,以身为教师的坚守、身为院长的担当,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学院人才培育、学科建设方面的新方案。

“通过一次次‘打交道’融入通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下海经商的浪潮中,“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度被社会奉为圭臬。

翻涌着的“浪花”没有让张海林心动,“读博士特别傻”的言论没有干扰到张海林的选择。1988年,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无线电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怀着对通信专业的热忱、对新知探索的愿望,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继续攻读博士,“西电在电子和通信方面是比较强的,我一直都很喜欢、很向往”。那一年,我校刚刚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正式进入西电后,张海林师从胡征教授,从事信息安全与保密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同时,105教研室的王育民、王新梅、梁传甲、肖国镇等老师也给予他很多帮助和指导。彼时,由105教研室老师们组织开办的信息论讨论班经历多年发展,已逐渐成熟,并在学院内掀起对信息编码、密码等知识学习、讨论的热潮。肖国镇教授曾在《肖国镇:半个世纪的密码情缘》一文中回忆起这一场景,“参与讨论班的老师们每次都会提前准备好各自的题目,然后在班上轮流上台讲解。大家相互提问、研讨,也少不了激烈的争辩,讨论班里弥漫着自由、平等、民主的学术气氛。我常常讲一些数学方面的专题,梁传甲、王育民他们则讲一些工程上的信息论知识,我们都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张海林实地考察实验场地

105教研室的老师们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求知心态,对待工作并肩奋战的协作理念,很大程度感染了这位科研新人。在攻读博士期间,张海林便开始跟随王育民、梁传甲等老师参与到一个军方型号研制项目中,并在项目总设计师梁传甲老师因病去世后,接棒了梁传甲老师的工作。在一次次沟通、协调项目进展的过程中,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开始崭露头角,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惟以求真的学习态度,为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个刚刚留校工作的年轻教师,逐渐融入到通院整个大团队当中”。在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后,他开始担任起105教研室副主任一职。

“转了一圈最终如愿回到了通院”

2002年,张海林正式担任西电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正处级),分管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教学任务。在这之前,他曾在西电科研处担任处长,工作时间长达六年。这段工作经历,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面对繁杂行政事务,统筹协调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及这次校内工作调动,他感慨道:“这正说明了我和通院的缘分是源源不断的,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向往,工作以后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来到了这里,愿望还是实现了。”

张海林与西军电1系614班校友开展座谈

彼时,李建东仍担任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在他们的相互配合下,西电通信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方面均涌现出可喜成果。如,先后增设信息安全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获批信息安全硕士博士点、光通信硕士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与制造控制硕士点、军事通信学博士点等;在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技术、高效图像压缩,及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流星余迹通信、卫星抗干扰通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其中已作为国家标准的WAPI成果,对于抗击国外技术霸权,赢得相关领域世贸谈判主动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海林与团队成员开展科技实验

“当时通院学术氛围非常好”,他介绍,“前有为信息论讨论班建立和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胡征教授;后有在移动通信领域影响深远的郭梯云教授,还培养出李建东、杨家玮等专业人才,继续为通院科研和人才培育工作做贡献。同时,樊昌信老师主编《通信原理》,作为我国通信领域的第一部专业基础教材,确立了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基础,目前经过七次改版,已被全国600多所院校采用作

为教材,累计108次印刷,总印数163.9万册。整体来看,整个教师队伍在全国移动通信界的影响力非常大。”

“推动通信人才走向国际”

2006年,张海林正式接任李建东,成为通信工程学院第三任院长,并成为目前通院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院长。

“如何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为通院在人才培育、学科建设方面舔砖加瓦?”“如何把握好通信行业发展脉搏,推动通信人才更好地走向国际?”,成为张海林时刻思考的问题。恰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言,“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在紧紧跟随前人脚步的基础上,他通过勇敢实践,趟出了自己的路。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代表团访问西电交流研讨

为应时而动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推动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落地,张海林带领通信工程学院工作人员,与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2合作与交流处等部门通力协作,先后考察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赫瑞瓦特大学、拉夫堡大学等大学,最终与赫瑞瓦特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并于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15年开始顺利招生。目前已成功招生九届,有效提高我校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为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2006年,张海林代表通信工程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全国18所高校的信息通信类学院,集体发起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学院院长工作交流会。目前,院长工作交流会已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类学院同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各高校电子信息类学院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他任职期间,李建东、李赞、李云松、盛敏等老师先后入选国家级人才,通院国家级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学院获批建设“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并在2012年通过评估获得第二轮滚动支持,成为吸引和凝聚国际优秀人才的高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回顾历史,通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实力等方面影响力持续增强。正如张海林所言,“通院的发展一代比一代强”。面向未来,张海林也勉励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努力拔尖、攀登高峰的同时,“要学会与其他团队互补,共赢发展,领域内要注意广度和高度,形成研究梯队,突出研究特色,科研峰值要高,方差要大”。

下一条:李建东:刻苦钻研 砥砺前行

张海林:好学不倦 精益求精
发布时间:2023-11-06 10:24:55来源:新闻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编者按:今年恰逢通信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办学92周年,为纪念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历程,学院策划推出院长访谈栏目,通过对建院以来历任院长采访记录,回顾通院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激励新时代通院人赓续前行,续写通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物名片】

图片1.png

张海林,教授,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信息产业部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ISN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成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宽带无线信息传输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校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通信学会通信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任陕西省电子学会通信与信息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攻关型号类。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资助“宽带COFDM调制关键技术研究”。获部级二等科技进步奖一项(第一名),部级三等科技进步奖两项。获1994-1995年度陕西省科协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三五”人才。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1988年,怀揣对西电通信专业的向往,张海林加入到西电通信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中来,并于2006年开始担任通院第三任院长。从孜孜求学的学生,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路走来,他通过好学不倦、躬身实践的求知态度,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作习惯,以身为教师的坚守、身为院长的担当,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学院人才培育、学科建设方面的新方案。

“通过一次次‘打交道’融入通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下海经商的浪潮中,“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度被社会奉为圭臬。

翻涌着的“浪花”没有让张海林心动,“读博士特别傻”的言论没有干扰到张海林的选择。1988年,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无线电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怀着对通信专业的热忱、对新知探索的愿望,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继续攻读博士,“西电在电子和通信方面是比较强的,我一直都很喜欢、很向往”。那一年,我校刚刚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正式进入西电后,张海林师从胡征教授,从事信息安全与保密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同时,105教研室的王育民、王新梅、梁传甲、肖国镇等老师也给予他很多帮助和指导。彼时,由105教研室老师们组织开办的信息论讨论班经历多年发展,已逐渐成熟,并在学院内掀起对信息编码、密码等知识学习、讨论的热潮。肖国镇教授曾在《肖国镇:半个世纪的密码情缘》一文中回忆起这一场景,“参与讨论班的老师们每次都会提前准备好各自的题目,然后在班上轮流上台讲解。大家相互提问、研讨,也少不了激烈的争辩,讨论班里弥漫着自由、平等、民主的学术气氛。我常常讲一些数学方面的专题,梁传甲、王育民他们则讲一些工程上的信息论知识,我们都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张海林实地考察实验场地

105教研室的老师们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的求知心态,对待工作并肩奋战的协作理念,很大程度感染了这位科研新人。在攻读博士期间,张海林便开始跟随王育民、梁传甲等老师参与到一个军方型号研制项目中,并在项目总设计师梁传甲老师因病去世后,接棒了梁传甲老师的工作。在一次次沟通、协调项目进展的过程中,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开始崭露头角,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惟以求真的学习态度,为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个刚刚留校工作的年轻教师,逐渐融入到通院整个大团队当中”。在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后,他开始担任起105教研室副主任一职。

“转了一圈最终如愿回到了通院”

2002年,张海林正式担任西电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正处级),分管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教学任务。在这之前,他曾在西电科研处担任处长,工作时间长达六年。这段工作经历,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面对繁杂行政事务,统筹协调资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及这次校内工作调动,他感慨道:“这正说明了我和通院的缘分是源源不断的,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向往,工作以后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来到了这里,愿望还是实现了。”

张海林与西军电1系614班校友开展座谈

彼时,李建东仍担任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在他们的相互配合下,西电通信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方面均涌现出可喜成果。如,先后增设信息安全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获批信息安全硕士博士点、光通信硕士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与制造控制硕士点、军事通信学博士点等;在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技术、高效图像压缩,及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流星余迹通信、卫星抗干扰通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其中已作为国家标准的WAPI成果,对于抗击国外技术霸权,赢得相关领域世贸谈判主动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海林与团队成员开展科技实验

“当时通院学术氛围非常好”,他介绍,“前有为信息论讨论班建立和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胡征教授;后有在移动通信领域影响深远的郭梯云教授,还培养出李建东、杨家玮等专业人才,继续为通院科研和人才培育工作做贡献。同时,樊昌信老师主编《通信原理》,作为我国通信领域的第一部专业基础教材,确立了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基础,目前经过七次改版,已被全国600多所院校采用作

为教材,累计108次印刷,总印数163.9万册。整体来看,整个教师队伍在全国移动通信界的影响力非常大。”

“推动通信人才走向国际”

2006年,张海林正式接任李建东,成为通信工程学院第三任院长,并成为目前通院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院长。

“如何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为通院在人才培育、学科建设方面舔砖加瓦?”“如何把握好通信行业发展脉搏,推动通信人才更好地走向国际?”,成为张海林时刻思考的问题。恰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言,“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在紧紧跟随前人脚步的基础上,他通过勇敢实践,趟出了自己的路。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代表团访问西电交流研讨

为应时而动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推动中英合作办学项目落地,张海林带领通信工程学院工作人员,与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2合作与交流处等部门通力协作,先后考察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赫瑞瓦特大学、拉夫堡大学等大学,最终与赫瑞瓦特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并于201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15年开始顺利招生。目前已成功招生九届,有效提高我校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为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2006年,张海林代表通信工程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全国18所高校的信息通信类学院,集体发起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学院院长工作交流会。目前,院长工作交流会已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类学院同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各高校电子信息类学院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他任职期间,李建东、李赞、李云松、盛敏等老师先后入选国家级人才,通院国家级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学院获批建设“现代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并在2012年通过评估获得第二轮滚动支持,成为吸引和凝聚国际优秀人才的高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回顾历史,通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实力等方面影响力持续增强。正如张海林所言,“通院的发展一代比一代强”。面向未来,张海林也勉励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努力拔尖、攀登高峰的同时,“要学会与其他团队互补,共赢发展,领域内要注意广度和高度,形成研究梯队,突出研究特色,科研峰值要高,方差要大”。

责任编辑:冯毓璇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