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表面覆有白粉。株高20-30公分,莖直立健壯,日照充足時莖呈紅紫色。互生橢圓形像豆莢的葉片垂直生長,葉長5-7公分、寬1.5-3公分。冬季低溫且強光照射下,葉緣會變紫色,有時葉片也會泛紫暈。頭狀花序自莖端伸出,花序直徑約1公分,管狀花黃色,舌狀花約5-8枚環繞在花序周圍,春季開花。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環境,日照愈強,葉身的白粉越明顯,葉緣的紫邊才會鮮明,如此觀賞性就能提高。是莖葉多肉化的多肉植物,根部忌積水潮濕,需使用排水良好的介質。介質乾燥才澆水,如此乾溼交替葉片才會變厚。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澎湖、蘭嶼、綠島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量多時可達數百隻,季節型不明顯,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密紋波灰蝶,但其後翅無尾突,雌蝶腹面呈淺褐色,本種雌蝶腹面呈淺黃褐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虎耳草科、豆科、殼斗科和大戟科等,取食花或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隙縫內,並分泌透明的膠狀物質,將產卵處封閉,卵呈淺黃綠色扁平狀,表面平滑,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體色多樣,於樹皮裂縫或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黃褐色,上有黑色斑點。
體長約32cm。雄鳥頭、背部及上胸灰色,翼深灰色帶有褐色羽緣。腰及尾上覆羽有橫紋。尾灰黑色,羽軸綴有白斑,末端白色。下胸、腹部白色具多道灰黑色橫帶。尾下覆羽白色有明顯黑橫斑。灰色型雌鳥似雄鳥,但頸側及胸側略帶棕色,背部及翼的褐色較重。赤色型雌鳥頭部及背面全為暗紅褐色,有許多細黑橫斑。眼暗褐色或黃色,具黃色眼圈。喙黑色,下喙基部及嘴裂黃色。腳橙黃色。
棲地與習性
偏好山坡地的森林邊緣、疏林地帶或遭到開發的森林過渡地帶,常停棲於明顯的樹頂或電線上鳴叫。飛行迅捷,有擬態為鷹隼的作用,可嚇走巢中在孵卵的它種鳥類,以遂行其托卵目的。停棲於枝頭或電線上時常將雙翼下垂,形成俗稱「落翅」的特殊姿態。
南美產小型脂鯉,體略呈側扁;全身殷紅,胸鰭後方具一橫向黑斑,背鰭與臀鰭末端則具黑色邊緣。目前則有短身、叉尾或長尾等特徵之水族品系。
分布區域
原產於南美洲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國境內之巴拉圭河與亞馬遜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