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已然來臨,在慢性腎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上,精準醫療推動也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專家指出,台灣腎臟照護的基礎資訊系統未整合,無法得知患者全貌,加上很多病友散布在其他科別;若要精準介入,得靠「跨科會診」的推動,並透過數位平台精準預測病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整合委員會主委蔡宜純表示,台灣腎臟的照護「基礎資訊系統」未行整合,形成各自為政的情形,早期CKD(慢性腎臟病)患者不一定都在腎臟科醫師手上,但不同期別的腎病患者,應有不同的治療指引;因此,目前醫學會已出版第二版「CKD治療指引」,也希望這些資料能藉由系統化讓醫師們取得。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未來的醫療一定走向「共同照護」,但前提是資訊基礎建設、標準化規格,同時各種系統都能夠加入其中,讓醫師能在資料庫中找到需要的資料,政府也能從大數據中算出健保支付標準,甚至可針對特殊族群有不同的治療準則,也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避免醫療浪費。
先前腎臟醫學會已設置平台,希望二二七家腎臟健促機構可以進系統匯整資料,但蔡宜純表示,目前僅有六成的機構使用,並不足以描繪出全台腎友輪廓。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指出,政府現在對於資訊系統可能還無法一統天下,各醫院間的系統也百花齊放,但利用新科技資料是未來趨勢,這個腳步將愈走愈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