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顧是超高齡社會重要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當中逾半學歷在大學以上。專家指出,雖然年紀愈長,罹患失智症的比率愈高,但失智症其實是大腦病變,並非正常退化,及早介入可延緩惡化,不應把失智視為正常老化,以免失去早期發現的先機。
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識能與使用資源」調查,共有一三六六人填答,雖然近八成民眾知道,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等徵兆為失智警訊,逾九成民眾知道預防失智靠社交、動腦和運動,定期吃銀杏無效,但百分之四十六的人認為失智是正常老化,其中五成六具大學學歷。
雖然年紀漸長,記性可能變差,但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語言能力、方向感,正常老化都不會如失智症患者般快速退化。長庚土城分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說明,以記憶力為例,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會遺忘某些事,但稍加提示便會想起來,不至於整件事都完全不記得,「老化會遺忘細節,退化是整件事消失」。
在語言能力方面,失智症患者一方面表達不順暢,同時因理解能力下降,對於別人說話,可能需要覆頌很多次才能解讀。再來是方向感,徐榮隆表示,失智症患者因腦部退化,經常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走道熟悉的街口也可能不知道要向左還是向右,明顯失去方向感,因此失智症患者容易迷路和走失。
徐榮隆進一步說明,失智症患者腦細胞明顯減少,若是阿茲海默病患,大腦海馬迴更明顯萎縮,這些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出現的現象。
如何觀察失智症前兆?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建議,「可以和兩、三年前的自己相比」,評估自己記憶力是否變差、處理事情的能力是否退化?也可以透過工具協助測驗,像「AD-8極早期失智症檢測量表」,只自我懷疑有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失智症成因多元,王培寧表示,基因、環境、生活型態、慢性病等,皆可能有影響。徐榮隆也說,頭部曾經外傷、家族病史、年齡都是致病因子,研究發現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三高、頭部外傷,維持運動習慣、一定程度的社交活動,有助於避免腦部退化,也建議減少抽菸、喝酒等。
王培寧表示,失智症用藥僅能延緩部分病情,同時還要透過非藥物治療,例如認知訓練、體能活動等;家屬陪伴相當重要,鼓勵失智症患者從事社交活動,以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過去曾發現長輩們最喜歡互動的對象是孫子女,許多出現疑似症狀的長輩不願就醫,若能由孫子女關心長輩、陪同就醫,或許有助及早發現,避免惡化。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