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標靶治療
共找到
319
筆 文章
-
-
2024-10-06 醫聲.罕見疾病
精準中西醫合療 罕病男孩重拾畫筆、大聲唱歌
「天啊!我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段經歷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了,我是不是要開始著手寫稿出書!」23歲的涂博俞侃侃而談。陽光開朗的形象,讓人難以想像他罹患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坐在病床上的他,僅用塊薄毯覆蓋纖細下肢,幾個月前還曾想放棄治療,讓媽媽每天以淚洗面。怪病致走路障礙、大小便失禁,基因檢測揭祕。2021年盛夏,熱愛運動的博俞開始覺得走路「怪怪的」,左搖右晃像是酒醉,也無法久站,起身費力,大小便失禁,想尿時尿不出,不想尿時膀胱有脹感,「我原先是業務,某天晚上跑客戶時,肚子忽然不舒服,還來不及到廁所,括約肌就失控,非常狼狽。」家住台中的母子倆四處求診,接受各種檢查,試過許多藥物、復健、保健食品,卻找不出病因;後經介紹自費進行基因檢測,但因情況特殊,還需將資料和血液送至美國,三個月後確診為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罕病難治,陽光男孩一年半後完全無法行走。AMN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病變(Adrenoleukodystrophy, ALD)」的一種類型,約佔40%至45%,好發於20至40歲。當ABCD1基因發生缺損,細胞中的過氧化小體無法代謝長鏈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s, VLFCA),進而堆積在腎上腺,影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出現腿部僵硬、全身無力、無法控制括約肌、感覺失調等症狀,甚至可能發生腎上腺危象(adrenal crisis),導致休克、嘔吐、甚至是昏迷。雖找到病因,卻尚無針對已有神經病變成年患者的治療,博俞僅能定期施打抗生素延緩惡化,且原先勉強藉助行器移動的他,在腳意外燙傷後,病情急速惡化到無法行走,加上服用類固醇,全身腫到像水牛,翻身、起身需他人協助。幹細胞移植順利,卻只能暫時保住性命。2022年爽秋,博俞忽感心臟被掐住般一瞬悶痛,旋即失去意識,急救檢查出是肺栓塞所致,加上類固醇引起的脂肪肝。醫師建議接受幹細胞移植,並幸運地在一個月內找到幹細胞全吻合的配對者,移植後一周內,各項數據恢復快速,也沒出現排斥反應或感染。命雖暫時保住,未來仍彷彿看不見底部的懸崖,「那時有跟媽媽討論,若沒有其他方法,是否就順其自然,發生狀況時放棄急救,不讓痛苦延續,也減輕家人負擔。」但朋友無意間看到花蓮慈濟醫院的中西醫合療資訊,讓母子重燃希望。西醫辨病+中醫辯證,症狀奇蹟好轉。花慈院長林欣榮表示,當前醫學界認定AMN患者病入膏肓或難以治癒,但慈濟醫院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從傳統中藥中尋找精準藥材,逆轉並改善患者症狀。花慈副院長何宗融說,西醫是辨病論治,依照疾病診斷治療,中醫則為辨證論治,綜合觀察、分析出疾病的性質再治療;但由於中草藥不似西藥般利用新工具分析,建立完整資料庫已久,因此需靠基因研究專家、花慈顧問張建國「燒腦」找精準藥材,補上合療內的中醫拼圖。要找到治療藥物,須先了解致病機轉,張建國表示,AMN起因於ABCD1基因缺損,但研究發現,增加相似基因ABCD2、ABCD3的表現量,有助於改善症狀,目前已確認蒲黃、遠志、川楝、浙貝母、黃耆等十種中草藥正有此效,並可多標靶治療;林欣榮也說,中草藥一帖200元左右,比動輒幾千萬的基因治療便宜許多。首例精準中西醫合療、症狀大幅改善的AMN患者。此外,加上西醫的「經顱磁刺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及中醫針灸,博俞的手部動作及下肢觸覺、移動、大小便等等功能明顯改善,食欲、氣色恢復正常,能開始執筆寫字、畫畫,或是大聲唱歌,「整體身體狀況進步中,也提升自信,自己有動力往未來前進,更清晰可見未來的樣子。」博俞是首例精準中西醫合療且症狀大幅改善的AMN患者,何宗融說,預計將成果投稿至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提供給全球醫界參考。目前博俞每天三餐服用中藥,每月一次到花慈住院三天,接受進一步治療,本性樂觀的他,也一直在各大社群軟體分享自己的治療紀錄與心路歷程,「痊癒後,我會邊跑業務邊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想出書增加影響力,更希望有導演拍攝這段故事,鼓勵更多人。」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
-
2024-09-23 醫療.中醫
當歸萃取助抗惡性腦瘤!「個人化食補」用基因定序找中藥材逆轉改善患者症狀
大眾多認為中醫藥僅作身體調養食補之用,甚至與地下電台不明偏方混淆;然而,花蓮慈濟醫院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從傳統中藥中,精準尋找治療罕見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藥材,逆轉並改善患者的症狀。未來,這項技術將擴展應用,針對每個人不同需求,研究個人化的「精準營養」,以及早預防疾病。中藥材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花慈院長林欣榮指出,基因定序成本降低,增加其臨床應用上的效益,例如基因定序可以發現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患者缺損的關鍵基因,這種缺損導致體內脂肪錯誤堆積,進而引發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等症狀。雖然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重建關鍵基因,但花慈正嘗試利用合適的中藥材作為食補,來增強相關基因的表現,林欣榮說,「就像地震後大樓主梁震歪,難以修復,但可透過補強其他輔助性樑柱,使大樓不致倒塌。」臨床觀察顯示,這些中藥材在短短半年內,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禁問題,甚至讓他們重拾畫畫的專長,顯著改善生活品質;相同概念也在狂牛症、漸凍症等疾病驗證。近來,許多新上市的明星藥品都取材於植物。花慈顧問張建國說,中藥材屬於多標靶治療,歷史發展悠久,安全性高,但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眾多,仍需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其作用機制、建立資料庫,找出最佳療效。當歸萃取 有助抗惡性腦瘤林欣榮舉例,在花慈副院長何宗融、張建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未來如能應用AI技術,將更快找到合適的藥材。除了尋找治療罕病和癌症的中藥材外,林欣榮強調,更重要的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病於未病」,即發展「精準營養」,當人們通過健康檢查和基因定序,發現自己有基因變異,未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疾病,就可儘早進行精準飲食調整,預防疾病,「概念如同政府目前補助有肺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林欣榮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費用降低,未來健檢可合併飲食建議,使更多人受益,例如慈濟已經發現包括當歸、沒藥、艾草和黨參等中藥材,具有發展成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巨大潛力;許多研究也指出,十字花科蔬菜和一些維生素可協助對抗老化和增進粒線體功能。「什麼人適合多吃或少吃哪些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林欣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將逐漸找到答案;另外他也觀察到,許多素食者的疾病發生率較低,未來亦會將素食作為研究重點,讓大家知道吃素不僅有益健康,還能幫助延年益壽。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16 名人.精華區
百億仍無法解決?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揭癌症新藥基金的困境
我錯了!而且錯得有點離譜,簡單地說,少了一個零。去年我出了那本健保的書,其中對於許多癌症新藥要被「限縮給付範圍」以專章分析,並以肺癌標靶治療「泰格莎」為例,說健保財源不足,所以限縮給付,只給已經腦轉移的病人才能使用,這個「用生命」來省錢的做法。寫書過程中,我提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構想。定稿前我請台大癌醫醫院院長楊志新給我意見,結果他說,光泰格莎一個藥,未來可能就要一百億!所以我在複印前一刻,把百億改成「幾百億」,當時,我雖然也問了其他藥界與病友團體,但沒想到缺口會高達「千億」。所以我說「錯得離譜」,因為少了一個零。除了癌症新藥之外(其實很多是上市多年療效明確的老藥,只是專利尚未過期),其他科別的新一代用藥,我們與國際間的差別愈來愈大。一位心臟科朋友說,連癌症病友的「求救聲」,政府都聽不到,其他科別更不必談了。最近南部醫界好友王宏育分享孔明河醫師的演講,題目是「心臟衰竭的治療與挑戰」,副標題是「淡淡的哀愁」。為什麼?他語重心長:「現在有這麼好的藥(指的是健安心『Entresto』),卻限制得這麼嚴苛,台灣是富裕的社會,卻無法讓民眾願意多繳一點保費…」。糖尿病新藥 難納入健保給付另一位好友,也是內科醫師告訴我,糖尿病的新一代藥物,例如福適佳和恩排醣,都可減緩糖尿病人發生慢性腎衰竭的病程,而剛上市的可申達,更是直接挑戰糖尿病的腎衰竭,因為可改善腎功能被美國FDA核准。這些療效極佳,有明確成本效益的藥物,都因健保財務困難,常常很難被納入給付,或一旦納入就限制重重。孔醫師說「淡淡的哀愁」,原因是他的父親當年走的時候就是因為心臟衰竭,那時「Entresto」尚未開發出來,今天他以一個醫師的心情發問,現在藥有了,台灣社會富裕了,為什麼大家不肯出錢?「百億癌症基金」在政府左支右絀,勉強擠出50億元後,看起來應該3年可以達成。據了解採用模式就是英國的癌症新藥基金,英國在2011年,因為許多「新藥」,尤其用美國「快速通道」核准的癌症新藥與孤兒藥,常常因藥價太高或臨床試驗療效不夠明確,通不過NICE的成本效益門檻,但這些藥在歐美其他國家,病人都可以用。財源不足 癌症患者困境無解英國政府在輿論壓力下,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以暫行支付解病人燃眉之急,每年預算大約新台幣百億。不過,幾年下來,年年預算超支,又被批評不具成本效益,浪費納稅人的錢。但英國政府還是必須支持,同時又加了另外一金,「創新藥物基金」來處理癌症以外的新藥,年度預算加倍,大約每年300億台幣。我們的「癌症新藥基金」會面臨什麼問題?簡單地說,如果我們的目標和英國一樣(目前看起來的確是),只為了解決「成本效益」不夠明確的新藥,那麼百億應該是夠的。只是這個百億,不論是每年或每3年達成,大家要了解這不是一次性支出,而是經常性支出。「暫時」支付期滿後,證明符合療效指標及成本效益,健保就要給付。如果我們希望用這個癌症新藥基金,補足因健保限縮給付而造成保護力逐漸侵蝕,新政府打錯算盤了。不過,我不得不說新政府的確非常努力,只是癌症病人困境還是無解,要怪誰呢?只怪我也後知後覺,因為一年半前,我也以為百億就夠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醫療.皮膚
短時間大量落髮!如何預防鬼剃頭上門?2重點避免圓形禿加劇
現代人因工作及生活忙碌,常因壓力造成情緒不穩,不僅心情受影響,甚至有些人還會壓力大到掉頭髮,出現局部禿頭的情況,嚴重者連眉毛都可能脫落,要小心是否為「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警告,若出現不明落髮而未及早治療,可能會使症狀擴散,進而造成毛囊永久性損傷。與壓力、遺傳、吸菸等相關,45歲以下較常見。東元醫院皮膚科醫師王宣甯表示,圓形禿即是俗稱的「鬼剃頭」,主要可能由心理壓力、基因遺傳等因素造成;此外,吸菸者罹患圓形禿的風險也比非吸菸者高出1.88倍、睡眠障礙患者1.651倍,尤其45歲以下的人較明顯,肥胖也會增加圓形禿的風險。圓形禿屬於特殊型態落髮,症狀表現不僅是頭髮脫落,也可能出現眉毛、腋毛,或是其他體毛脫落。圓形禿顧名思義,通常會出現硬幣形狀的禿頭,不過也有不規則形狀的禿髮情況,因為症狀突如其來,且病因仍不明,因此才會被稱為「鬼剃頭」,如同被無形的力量給削去頭髮。免疫失調而攻擊健康毛囊,醫師多能靠目視確認。王宣甯說,圓形禿可能是身體出現免疫失調,造成體內淋巴球攻擊健康毛囊,通常醫師以目視就能診斷是否為圓形禿,或是以皮膚鏡放大患部,確認毛囊狀態來確認;若仍無法確認,通常會建議患者施作皮膚切片,若切片化驗發現毛囊根部被淋巴球浸潤,就能確認是罹患圓形禿。不過醫師也強調,並非所有不明原因落髮都是鬼剃頭找上門,因為臨床上,雄性禿也是一種常見的落髮情況,雖然通常是男性患者居多,但也有女性患者是因雄性激素影響造成雄性禿,也有落髮患者是因為減重、懷孕,或是因過度染燙頭髮而造成落髮,建議患者若有症狀,找醫師診斷確認最恰當。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採外用類固醇或注射治療。王宣甯提到,出現鬼剃頭的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且年齡跨域大,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能出現,除了有家族遺傳史,大多數患者通常都會自述與壓力有關。他以新竹地區為例,因科技業多,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正值30到50歲之間的青壯年工程師,有人因新竹房價高,買了房、背負巨額房貸而因此被鬼剃頭纏身,也有個案是因親人離世深受打擊而患病。「出現鬼剃頭時別過度驚慌。」王宣甯說,現在皮膚專科都有相應的多種治療手段,且健保有給付。在治療鬼剃頭時,一般都會採用外用類固醇治療,依據患部大小,治療期在3個月到半年之間;也可採取更積極的注射治療,利用打針將治療藥物注入頭皮,以10元硬幣大小的禿頭面積為例,通常要打上2到3針。5%會整頭全禿,1%可能連體毛都掉光。少數患者因病情嚴重,在健保藥物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則建議使用自費藥物。王宣甯指出,在圓形禿的患者中,大約有5%患者會整頭全禿,甚至1%患者連體毛都掉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反應活躍,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除了擦促進免疫力的藥物,或可考慮類似標靶治療手段的口服小分子藥物「JAK(酪胺酸激脢)抑制劑」,不過因價格昂貴,一周治療就要7千元以上,還要持續半年,因此較少患者採取自費治療。王宣甯曾遇過有職場女性因為圓形禿,在短時間內整頭全禿,最終靠著打針及搭配藥物積極治療,在半年後才康復。不過,患者原本有一頭烏黑直髮,在頭髮新生後也出現髮質、髮色改變,不僅頭髮顏色變淡,就連直髮也變成自然捲,這些都是康復後常見的情況。防禿2重點:維持健康生活、及早求醫診治。如何預防鬼剃頭找上門?醫師認為,圓形禿雖然很難靠吃保健食品或補充營養品預防,但維持健康生活,有良好睡眠、適當運動及飲食均衡,減輕工作壓力,都可避免圓形禿加劇。建議患者一旦出現落髮情況就找醫師診療,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嗽微喘檢查出肺腺癌!久咳看不好先做這種檢查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肺癌【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小診所的夜間門診,承襲鄉村人口的習慣,晚上出門的人不多,夜診病人三三兩兩,一個六十歲上下的阿姨走進診所,跟櫃台說想看咳嗽,阿姨看起來很有氣質,講話很溫柔,但講沒幾句就穿插著咳嗽。阿姨走進診間還咳著:「醫師,我這咳嗽從新冠好後,已經咳好幾個月了,看過很多診所都看不好,反覆咳,家人說家裡附近有胸腔科醫師,叫我來看看。」「您新冠是什麼時候的事?」「七八個月前了。」點開阿姨的雲端病歷,果然斷斷續續每個月都有感冒和咳嗽的用藥。「OO女士,您以前有氣喘病史嗎」?「沒有。」「那有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嗎?」「沒有特別感覺。」我看了阿姨的喉嚨,看起來確實也沒有明顯發紅或胃食道逆流的徵象。心想新冠後久咳,誘發氣喘還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您咳這麼久,有照過X光嗎?」「還沒有照過,之前都是當成看感冒,拿藥吃而已。」久咳微喘心電圖查出心律不整 確診肺腺癌正想應該排個肺功能和胸部X光,因為夜間合作的X光檢驗所已經休息,想說是否要先做肺功能鑑別氣喘時,聽診發現阿姨的心律不整是會漏拍的那一種。當下一驚,馬上請她去做心電圖,心電圖出來是房室傳導阻滯,而且是可能會進展成完全阻滯的第二型,有生命危險那種,雖然阿姨現在只覺得輕微喘和很咳,但若心電圖發生變化,後果不堪設想!立馬跟個案要家人的聯絡方式,簡單說明病情後將阿姨轉到急診。急診X光發現心臟後面有腫瘤陰影,做了一些處理後,先讓阿姨出院回家,接下來醫院安排的電腦斷層發現肺腫瘤整個包在心臟和大血管上。阿姨夫妻擔心的回到診所,諮詢接下來他們要怎麼辦,我看了雲端資料後,把後續醫院可能做的檢查,稍微做了說明,讓夫妻有些心理準備,後續切片證實是第四期的肺腺癌。所幸這位溫柔和善的阿姨,肺腺癌的細胞是屬有有基因突變的種類,適用於標靶治療,經過合適的口服藥物標靶治療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太到,阿姨的心律回歸正常,咳嗽也大幅改善。久咳不癒 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肺癌雖然不是久咳最常見的原因,但久咳不癒的病人,建議至少還是要做胸部X光檢查。然而,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篩檢並不敏感,通常靠X光診斷肺癌多半是第三期以上。政府這幾年積極推廣的肺癌癌篩低劑量電腦斷層,才是有效篩檢肺癌的工具。因為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推行,讓肺癌早期診斷的比例大幅提高。目前如果是有家族肺癌病史的50-74歲男性,和45-74歲女性,以及有重度吸菸史的50-74歲個案,都可以洽各大醫療院所,詢問是否可做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這邊要注意的是,吸菸個案必須配合戒菸治療才可接受篩檢。目前肺癌的治療進展神速,離我在十年前胸腔專科考試時還只有幾種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到現在藥物治療的組合和選擇多到數不清。各種新型的基因突變點和研究也持續在進行。以往覺得第四期肺癌可能人生所剩無幾的觀念,逐漸在轉變。以肺腺癌為例,台灣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目前第三代的基因突變藥物號稱超過一半的患者可以達到超過三年的存活時間。臨床上雖然有些棘手的個案真的診斷沒多久就離世,但也有許多個案,可以一線治療接二線,二線接三線,換了十幾線治療撐過五年十年的個案。而這些有機會長期抗戰的個案,也代表癌症治療進入一個新紀元,逐漸步入類慢性病治療的時代。(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7 醫聲.Podcast
🎧|想潛水不能亂用防曬乳, 專家提醒夏日「防曬、補水、保濕」三步驟
今年夏天熱到讓人融化,你擦對防曬乳了嗎?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提醒,經常流汗或夏日戲水時,要選擇標示抗水40分鐘或80分鐘的防曬產品,且每兩小時就要補擦一次,另外,有不少人會選擇到海島國家玩水,要留意會有「防曬乳禁令」,像是帛琉就須注意不能塗抹含「有害珊瑚礁」的化學物質防曬用品。邱足滿指出,最有效的防曬是物理性防曬,也就是遮蔽的方式,可穿著有防曬布料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紫外線防護係數)標示的衣物,能有效阻擋98%的陽光,而防曬乳則要注意注意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和PA兩個指標,擦拭時至少選擇SPF 30以上,最高可選擇SPF50+;而UVA防護,可以參考PA指數,從PA+到PA++++,加號越多,防護效果越愈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過,習慣到國外潛水的人也要留意,邱足滿提醒,帛琉自2020年1月1日起,全球首創的「防曬乳禁令」正式上路,但凡持有、出售成分含「有害珊瑚礁」化學物質的防曬用品,都將被沒收並處以1000美元(約合新台幣32,300元)罰款。若民眾擔心受罰,到當地國再買防曬乳也一種方式。。另外,為了有效防曬,邱足滿也提醒,對於經常流汗或想在夏天進行水上運動的人來說,要選擇標示抗水40分鐘或80分鐘的防曬產品,意味著即使在流汗或接觸水的情況下,也能保持一定時間的防曬效果。邱足滿也提醒,像是紅斑性狼瘡、進行標靶治療的患者,都要小心皮膚副作用,並注意不要直射到紫外線,並做好防曬。身體內外多補水,保持皮膚濕潤在夏天,皮膚不僅需要防曬,還需要保持水分。對於皮膚容易敏感或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當出現情緒緊張或皮膚泛紅發癢的情況時,可以多噴一些噴霧,再輕輕按乾多餘的水分;而皮膚較容易乾燥者,則可以再使用保濕乳液來鎖住水分。關於夏季吹冷氣,是否會導致皮膚乾燥?邱足滿表示,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在空調環境中皮膚乾燥的問題其實不大,但仍需注意隨時「內外補水,保持皮膚濕潤」,可使用專為皮膚設計的噴霧產品,有效幫助皮膚保濕。「防曬、補水和保濕」是夏季皮膚護理的三大要素。邱足滿提醒大家,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隨時愛護自己的皮膚。選擇適當的防曬產品、定時補充水分,並注重皮膚的保濕,才能在炎炎夏日中有效保護皮膚,遠離紫外線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
-
2024-08-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人親醫師,健保給不給付?
診間。男性病人:「醫師,好久不見了。」說著說著,就用他滿是鬍子的臉靠過來,在我臉上親了起來!我想起來了,他是C肝患者,趕緊輕輕的推他,不好意思傷他的自尊心。我追加了一句:「親吻醫師,健保是不給付的,要自費喔!」我開了玩笑,同時也自我解嘲,緩解我內心的尷尬。有一次上洗手間,走進去打開拉鍊才發現是兩性平等廁所,沒有男性專用的便器,只有馬桶式的便器。尿尿也要脫褲子,就像放屁要脫褲子一樣,還真不習慣呢!醫師養成訓練,基本功就是解剖學,男女性器官不同,基因不同,身體外觀自然也不同,只是在現代兩性平等的世界裡,這種傳統醫學的觀念被顛覆了。這位男士,有C型肝炎,幾年前治療過不知有沒有根治,血液中是否還有C型肝炎病毒不得而知。醫學上而言,C型肝炎病毒與B肝病毒都是經由身體皮膚黏膜的傷口傳染,經由傷口進入血液內。因此,舌吻、親吻、皮破血流就有可能把B、C肝炎病毒傳給對方。C型肝炎比B型肝炎更容易進行到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到肝硬化,而肝硬化每年有5%都會得肝癌。台灣每一百人中約有4人得到C型肝炎,而感染之後大多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就是肝硬化末期或肝癌末期了。這位男性病人多年前C肝治療後就未再追蹤,最近肚子大腳腫再回來找我,親我吻我,算是一種報答治療之恩吧。只是他在治療後忙於工作,未再來追蹤。事實上,對全世界大多數的C肝病人而言,C肝的特效藥發明得太晚了,不少C肝病人在治療時,肝不是已經有了纖維化就是肝硬化,或已經有了肝癌。治療後血液中沒有病毒,肝不會再發炎,只是被C肝糟蹋的肝發生肝癌的風險還是一直在的。我幫他做了超音波,發現肝除了硬化之外,脾臟腫大、肚子有水,同時肝臟有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是C肝引起肝硬化再引起肝癌。由於肝功能不佳,手術切除不可能、栓塞也怕肝臟無法負擔,還好現在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各種治療還可試試,再不然只能換肝了。爸爸節剛過,送給全台灣爸爸或爺爺最好的禮物不是叫他去親醫師,而是帶他去超一下、做個腹部超音波,才能讓老爸或爺爺有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
-
2024-07-28 癌症.肝癌
肝癌治療方式有哪些?肝功能、肝腫瘤位置與大小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
在肝癌治療中,患者的肝功能狀態、腫瘤位置、大小等,都會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醫師指出,一旦腫瘤的位置入侵血管,就容易隨著血流擴散,處理上也會更棘手。治療方式不單看腫瘤大小與數量,肝功能也是關鍵。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表示,在肝癌的治療中,肝功能相當重要,不只需要分析腫瘤本身的因素,還要檢視病人的健康狀況等,而這和肝癌大部分是來自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有關。「很多病人得肝癌的時候,肝功能已經不好了。」這會直接影響到治療的可能性和選項。例如患者能否手術,不是單看腫瘤數量和大小決定,肝臟功能好不好、肝臟「有沒有本錢切」也很重要。通常癌症分期是用TNM分期,也就是依照腫瘤的大小和範圍等,區分第一期至第四期。不過肝癌比較特別,許耀峻說,臨床上通常以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CLC)的0、A、B、C、D等期別區分。早期患者腫瘤小難發現,多需仰賴定期追蹤。許耀峻說,第0級是最早的期別,患者肝功能還很好、健康狀態也好,癌細胞只有1顆且小於2公分,因為小所以很難被發現,通常需要仰賴定期追蹤。因為發現得早,可使用切除、燒灼、甚至是酒精注射等。針對0期或A期等相對早期的患者,治療目標是治癒,也就是把所有的癌細胞都除掉。許耀峻指出,換肝在學理上是最好的選項,但肝臟來源是一個問題,實務上不太容易;第二是透過手術,切除癌細胞和周圍肝臟組織;第三個是局部燒灼治療,包括射頻消融、微波、冷凍等,癌細胞非常小,也可以打純酒精,這一類統稱「局部消融」(focal ablation),原理都是以針具刺入肝臟,進到腫瘤或其周圍,讓癌細胞壞死,因為不用切除肝臟,是肝機能比較差的患者,在手術以外的選擇。腫瘤位置若太深,切除困難風險相對也大。這些治療選項也與病人肝功能好壞、腫瘤大小、位置、分布等密切相關。許耀峻說,如果腫瘤太大,燒灼可能無法完全燒乾淨;或者是腫瘤不只一顆,且分布在肝臟左葉和右葉,就不太可能用切除的方式,因為不可能同時切除左右葉。癌細胞的位置也可能影響治療的選項與預後,許耀峻說,如果在很表面,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把局部一小塊肝臟切下來,對肝臟的破壞不大;如果在很深的地方,要切除就「茲事體大」,除了切除較困難,也可能需要切掉較大一塊肝臟;又或者位置很靠近橫隔膜、心臟或腸子等內臟器官,即使能使用電燒,風險也相對較大。癌細胞侵犯血管,易隨血流擴散,肝功能好也難治癒。有些期別較晚的患者,雖然肝功能不錯,但腫瘤數量多,體積大或呈現瀰漫分布狀態,甚至已經「吃到血管」。一旦腫瘤侵蝕到肝門靜脈等血管,癌細胞可謂已擴散,就算肝功能很好,多半也難治癒。許耀峻強調,肝臟裡面有動脈、靜脈,特別是門靜脈,肝癌細胞容易侵犯肝門靜脈,一旦腫瘤的位置吃到血管或造成門靜脈栓塞,就容易隨著血流擴散;若腫瘤位置界線不明確,呈現瀰漫性浸潤,治療時也容易燒不乾淨或切不完全,很難治癒。後期肝癌患者,可選擇栓塞或標靶、免疫治療等。中後期的肝癌,可以選擇的一個治療方式是肝動脈栓塞,許耀峻說,治療上會把供應肝癌血流的動脈使用藥劑堵塞,讓癌細胞因缺血缺氧以及化學毒殺而壞死;如果更後期一點、癌細胞已經吃到血管或遠處轉移,不適合栓塞,則可使用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藥物,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近年蓬勃發展,已是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許耀峻表示,病人狀況往往因人而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也是臨床診療考量之一,其他治療方式還有肝動脈輸注化學藥物、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此外一些發展中的療法,如細胞治療、溶瘤病毒、腫瘤疫苗等,則處於試驗階段,尚未進入臨床常規應用。肝癌治療方式肝臟移植:可以一併治療因為慢性肝炎而傷痕累累的肝臟,但是實務上不易施行。手術切除:早期肝癌且沒有肝硬化的患者,手術切除是治療首選。局部消融:包括射頻燒灼、微波、冷凍治療、酒精注射等,不用切除肝臟組織,是肝機能差的患者,在手術外的選擇。肝動脈栓塞術:常用於中後期肝癌,經由肝臟動脈,使用藥劑(包括化學治療藥物),透過栓塞術阻斷癌細胞血液供應,讓腫瘤因缺血或毒殺壞死。放射線治療:包括傳統放射治療(如光子刀)、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原理都是用放射線產生熱能,破壞癌細胞。標靶藥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標靶藥物,是晚期肝癌病患的選擇之一。免疫治療: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近年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原理是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標靶藥物是目前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部分病患甚至可以達到完全緩解有效縮小腫瘤,健保也已有給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5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母親白天不曾上床睡覺只為訓練自己一件事:不要輕易投降!
我的母親是很堅強的人,職業是家庭主婦,擁有非凡的執行力。我觀察同學的母親,常以奇怪的理由,例如沒睡好、感冒、不舒服、太累等等,白天就蜷縮躺在床上。我的母親一生除了晚上睡覺以外,白天不曾上床。我曾經問母親,為什麼白天不能碰床呢?!母親回我說:「這樣能訓練自己,不要輕易投降。」那時的我,不懂睡覺跟投降有什麼關係。靠毅力捱過棘手三陰性乳癌的病患我是個整形外科醫師,診所有乳房超音波,替隆乳病人追蹤檢查,有時會意外發現乳癌。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一位媽媽一得知自己得了乳癌,立刻淚如雨下,哭著說她婚後不孕,好不容易作試管嬰兒技術,得了一個女娃,女娃可愛的像天使。她每天忙著顧娃娃,忽略了乳房硬塊。那時她的娃娃才剛入幼稚園,她希望我幫她介紹醫師,她只求活到小孩幼稚園畢業,她想看她的女娃穿漂亮的舞衣在台上表演。我轉介她到醫學中心。這位媽媽的乳癌細胞經染色體檢查是棘手的三陰性,無法作荷爾蒙或標靶治療,只能動手術,作化療及放射治療。這位媽媽很勇敢,她說任何能延命的方法她都願意忍受。治療過程中,她的白血球一度降至每微升800(正常應大於每微升4400)。口腔全是潰瘍,痛到連口水都吞不下去,只能往外流。有一次,她的血液培養出黴菌,醫師以為沒希望了,但這位媽媽求生意志很強,不肯閉眼睛認輸,堅持要活著。如此痛苦的抗癌過程,居然被她熬了過來,更稀奇的是術後追踪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她都安然通過。她最近告訴我,她的女娃要嫁人了。她說,一直希望女兒在人生重要場合有母親陪伴,沒想到自己竟然能活到看她穿白紗!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如果輕易投降,可能斷送自己甚至子女的幸福。守護家庭不讓步的堅強妻子我的一位同學從小家貧,父親是校車司機,但是家庭溫暖。同學努力讀書考上名校,她的丈夫是同班同學,成績優異。她的公公在外面另有妻小,丈夫認為童年幸福因為父親外遇被剝奪,所以個性內向憂鬱。二人結婚之後,共創事業,育有兩個讀國中的孩子。沒想到丈夫這時卻愛上秘書,要求太太接受雙妻生活。我的同學不肯,丈夫也不願放棄。有一天她的丈夫急性胃潰瘍出血,血色素只剩6g/dL(正常應是13g/dL以上),血壓下降,脈搏變快,醫師建議立即輸血,丈夫要求太太答應雙妻,他才願意治療。旁邊的我們很緊張,紛紛勸太太先同意,等保住性命,日後再好好規劃。太太卻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說:「我家的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如果你要兩個女人,你不值得使用捐血人寶貴的血。」我們這些旁人聽了她的決定,全部嚇壞了。幸而故事的結局是,醫師將胃潰瘍出血止住,丈夫沒輸血活了下來。小三領悟自己踢到鐵板,宣布投降走人。這對夫妻之後又生了一個小女兒,小女兒與哥哥相差16歲,如今一家和樂。母親說「不要輕易投降」時,我還年輕,不懂這句話的深意。人生一路走來,愈發覺得碰到困難或挫折,如能堅持下去,相信自己,朝著目標前進,即使短時間無法成功,只要努力不懈,不要放棄,終有一天能突破,走出困境,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
-
2024-07-03 醫療.皮膚
皮膚反覆發癢、氣喘、鼻過敏,可能是「異位性體質」!4關鍵確認自己是否有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若小時候皮膚炎沒有控制好、做好保濕,症狀就恐持續到長大成人。在台灣,健保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三十七萬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就醫,雖好發在嬰、幼兒,但還是有部分患者一直到成人後還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困擾,甚至也有患者是成人後才發病來就診。而且異位性皮膚炎發病時會奇癢難耐,不只影響皮膚美觀,甚至影響睡眠、情緒和工作。以下就由台大醫院皮膚科朱家瑜醫師來為大家解析「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但它不只讓身體搔癢,還可能會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異位性體質(過敏性體質)」。醫師要判斷患者是否確診異位性皮膚炎,會有以下診斷標準:一,典型皮膚濕疹的病灶,摸起來粗粗,且在急性期會流湯流水;二,好發部位,如嬰兒期多好發在臉頰或是伸展處(手肘外側、大腿、背後等),長大一些病灶則會轉移到彎曲處(如膝蓋窩);三,慢性且反覆的搔癢至少6個月以上;四,家中有無過敏病史,如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除此之外,也可以檢測IgE過敏指數來看是否為異膚,但檢驗只是輔助參考,因此不需要反覆檢驗。另外,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漸漸增加,可能原因是民眾認知提高、生活型態改變(盛行率先進國家較高)。若從落後國家移民到先進國家,就會發現盛行率一代比一代高,所以可以發現後天的因素也非常重要。異位性皮膚炎的輕中重度差異想判斷自己的異膚為哪一程度,最標準的辨別方式稱為EASI(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其計分方式採加權計分,以前考大學還有加權記分,滿分72為最嚴重。 0~7分為輕度 7~20分為中度 20分以上為重度另一種方式就是詢問患者癢的程度,如果上述指標的面積只有百分之十,但是卻每天癢到睡不著,這對患者而言就是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有無基因檢測?異位性皮膚炎是種多重基因的疾病,但在西方國家的研究發現,有「聚絲蛋白」基因的異膚患者,占總異膚患者的4成。但在台灣可能只有百分之二十幾能驗出該基因,並非那麼準確。因此要確診異膚,還是以上述的四大標準為主。異位性皮膚炎的用藥口服類固醇會有許多副作用,如經期紊亂、骨質疏鬆、長痘痘長毛、容易感染、胃出血、青光眼、白內障等,因此吃的或注射型的類固醇較少使用。第一線最重要的治療其實是「擦的類固醇」,只要有技巧的使用,基本上不太會有副作用的產生,病況也能達到很好的控制。也因為異膚是一種慢性病,所以要學會與之和平共處,最正確的對待方式為,吃一點抗組織胺止癢,每天擦拭保濕劑和乳液,一旦急性發炎時就需要好好擦藥膏。朱家瑜說,自己的女兒也是異膚患者,同樣也是不愛擦藥擦乳液,但是透過「擦藥膏比賽」,讓孩子有參與感,讓他們理解這個病勢必會跟著他們一段時間,不要把疾病想成是一種負擔,要把它當人生的一部分。但也有民眾會有迷思,「以為類固醇越強越會有副作用」其實相反,朱家瑜表示,自己都給女兒最強的類固醇藥膏。因為使用最強的類固醇,只要讓病灶在一個禮拜內緩解,基本上不太會有副作用。反之,若選用中間的類固醇,但擦了一個月都沒有好,就可能會有副作用問題。我們可以了解,副作用的產生在於擦藥的時間長短,而非藥效多強。中醫是否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中醫將異膚、濕疹分為好幾種類型,基本上是無法根治,但可以針對患者的症狀來治療,如減輕發炎、舒緩癢感等。要看中醫,還是西醫,還是由患者的喜好自行選擇。精準治療若吃的、擦的類固醇等第一線治療還是沒有改善,針對中重度的異膚患者或許就可以嘗試以下第二線、第三線治療:第二線治療:1.免疫製劑(也由於這些藥物是由化療的藥物改進而來,因此就需要經常抽血檢驗血球、肝腎功能的狀況)2.光照治療(紫外線光)3.擦的免疫抑制劑:有健保給付,但效果沒有類固醇有效第三線治療:1.生物製劑(標靶治療、針劑),針對過敏的細胞激素做雙重阻斷。幾乎無副作用,但此藥物的成功率只有八成。2.口服的JAK抑制劑,針對細胞激素下的傳遞因子(JAK因子)來做多重阻斷。雖效果可達九成,但因阻斷太多,因此也需要經常抽血檢驗血球、肝腎功能的狀況。最後,想要改善異位性皮膚炎,食衣住行娛樂等日常生活都需要做一些調整,不要把它當成是人生很大的負擔。異膚患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配合醫師的指示,就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6-20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容易轉移、復發率高 免疫療法改善治療困境
33歲陳小姐,2年前摸到胸部腫塊,就醫確診為早期三陰性乳癌,經醫師建議,進行術前輔助治療,再加上免疫療法,穩定控制病情,也免去乳房全切手術。乳房專科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容易轉移、復發率高、治療選擇少,被喻為棘手又難治的乳癌亞型。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三陰性乳癌存活率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被形容為「最惡乳癌」。早期三陰性乳癌沒有直接有效的作用藥物,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免疫療法的出現,改善治療困境。要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應把握術前8次化療、術後9次免疫治療,「打好打滿」消滅癌細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三陰性乳癌術後1至3年是復發高峰期,術後輔助治療有助於消滅殘存的癌細胞,降低惡化或復發風險。使用化學治療合併免疫療法,有機會得到更好的預後、延長存活期,包括提升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做為加強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目前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術前併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術後持續用免疫藥物鞏固治療,可預防疾病復發。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健保已給付多種荷爾蒙受體陽性與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用藥;若要降低死亡率,除了早期篩檢,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是關鍵。
-
2024-06-17 醫療.指甲.足部
愛撕手皮容易誘發「甲溝炎」,不處理恐變蜂窩性組織炎!改穿五指襪、按摩...9方法預防
現代人愛美、重視穿搭,走在路上到處可見高跟鞋和皮鞋,走了一整天,居然發現腳趾頭腫痛,脫鞋一看腳指甲,發現不太對勁,竟然紅腫疼痛,原來是指甲嵌進肉裡了,造成「甲溝炎」。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孫筱茹醫師說明,指甲嵌進肉裡,造成甲溝的發紅、腫脹,疼痛,甚至化膿,滲出組織液,是許多人難以忍受的惡夢。尤其是經常做家事,接觸水或清潔劑等化學物質的人可能會反覆的發作甲溝炎,形成慢性的疼痛。 甲溝炎症狀郭育宏皮膚專科診所說明,甲溝炎依據持續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急性甲溝炎和慢性甲溝炎(超過6週): 急性甲溝炎症狀:臨床上會看到指甲兩側及後方的甲褶發出現紅腫熱痛情形,較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膿皰。如果有咬手指、吸手指、撕指甲附近的皮膚、喜歡把指甲剪很短的習慣或者有箝甲情形,都很容易併發急性甲溝炎。 慢性甲溝炎症狀:甲褶會出現發紅腫脹、甲褶與指甲交界處的甲床表皮萎縮消失,甚至影響到指甲導致變型。甲溝炎的原因根據上述,我們可以知道甲溝炎有急性與慢性之分,其原因也有不同,不過較常見的是急性甲溝炎。三軍總醫院醫世代電子報以下分別介紹急性與慢性甲溝炎原因:急性甲溝炎原因●指甲修太短,導致傷到指甲週邊皮膚組織、咬指甲、吸手指、撕指頭四周翹起的乾掉的皮刺。●崁甲、穿不合腳的鞋子、由於扁平足導致大腳趾承受的力量過大。●當指頭有小傷口或接觸刺激性物質後,甲褶原有的屏障保護功能被破壞,就可能使得平常就居住在皮膚上的致病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進入指甲週邊的軟組織,進而造成感染發炎。●有些人平時有咬指甲或吸手指的習慣的話,也可能被口腔菌叢裡的細菌感染。慢性甲溝炎原因 原因為重複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所導致的甲溝慢性發炎(如食物、化學藥劑、不潔淨的水…..等)。因此市場肉販、廚師、農夫、醫護人員或家庭主夫/主婦等職業特別容易罹患此疾病。患者之後也可能續發黴菌或細菌感染。 慢性甲溝炎也可能出現在罹患發炎性皮膚疾病的人身上,如: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各種濕疹,或乾癬患者。 藥物:標靶治療藥物。症狀輕微的甲溝炎是會自己好的,大約需要3-5天就會自行消腫,但是必須注意患部的照顧,如果拖著不看醫生,又沒有好好照顧,嚴重的話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甲溝炎自救方法日本皮膚科診所大木皮膚科說明,處理向內生長的腳趾甲,最簡單與保守治療方法,是用手指支撐指甲的前部並將其向上提起,同時輕輕地將側甲的疼痛皮膚向下推。建議針對指甲還未嚴重內捲的輕微甲溝炎,可以先泡水10~20分鐘軟化指甲,再將米粒大小的棉花球塞入指甲與甲肉之間的縫隙,藉此緩和指甲對甲肉的壓迫。 甲溝炎預防9要點 甲溝炎治療後並不代表這場戰役已經勝利了,仁愛醫院說明,治療後仍需聽從醫師的指示進行指甲保養,才不會讓嵌甲、甲溝炎又再次復發,以下會介紹常見的指甲保養方式:1、避免穿不適當的鞋子(不合腳、高跟鞋、皮鞋、勃肯拖鞋等)2、避免高衝擊性的動作。3、洗完澡後,使用專用擦腳的毛巾,確實擦乾吸乾,保持足部乾爽。4、每天擦指緣油、足霜滋潤皮膚,避免皮膚「乾燥」導致硬皮增生的惡性循環。5、每天撥指肉30秒/次,3-5組。幫助柔軟並放鬆指緣邊的皮膚。6、3-4週定期磨除過厚腳底皮,避免形成硬繭、雞眼。7、穿鞋要穿襪8、建議改穿運動五趾襪,避免趾頭過度擠壓變形,還可以預防跑者選手水泡發生。9、指甲修剪要以直角狀為準,不可太長太短或過度修剪側邊。(如下圖所示)正確剪指甲方式。(圖/翻攝自仁愛醫院。)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4-2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醫療險只能賠醫療費用?從案例看實支實付險可彌補哪些支出缺口
電話聲響起,顧問聽到小花難過地哽咽聲說:「怎麼辦?醫生說我乳癌三期,我現在心情好難過哦!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呢?」顧問:「怎麼發現的?醫生有建議要如何治療嗎?你現在的想法如何?需要我如何支持你呢?」小花:「我自己摸胸部摸到硬塊,覺得不對勁,於是來醫院做檢查。居然是這個結果!我以後怎麼辦?我的保險可以理賠嗎?」顧問:「您放心,聰明的您在20年前身體健康時,依照當時的預算規劃了完整的保險!目前您的保險有實支實付、終身醫療、手術及癌症險。我把全部資料整理下來,找個時間讓您了解保障內容及範圍,讓您安心」。於是顧問與小花開始一連串地連繫、對話及理賠。乳癌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高顧問從衛福部的統計資料中發現,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生命。乳癌如能早期發現,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如附表一)。【表一】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資料出處:健康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主題>預防保健>乳癌與子宮頸癌防治)有保險支持的治療方式小花與醫生溝通治療方式時,因為有保險的支持,可以使用最佳的治療方式,其治療過程如下:第一階段:前導性治療需做8次,3週做1次,標靶藥物治與免疫療法同時進行,副作用會掉髮、噁心及白血球下降,此階段主要目的在縮小腫瘤。第二階段:開刀把縮小的腫瘤切除。第三階段:放射治療+免疫療法,讓已切除腫瘤部位預防性地抑止。 為什麼要選擇自費做標靶治療? 乳癌標靶治療是針對特定乳癌細胞的基因病變所發展出的藥物,能鎖定攻擊特定接受體,不傷害到其他正常細胞以達到療效。因此和化療相比,副作用相對較少。而免疫療法就是注入單株抗體,通過抑制淋巴細胞的受體來阻斷癌細胞的免疫逃避機制,告訴白血球它是癌細胞,並允許免疫系統破壞它們。小花開始接受醫院的標靶治療,醫生說需要做8個療程,目前進度到第6次治療,實際花費及理賠金額如表二:【表二】小花乳癌三期實際花費及理賠金額除了醫藥費,生病後還有哪些開銷?小花每次化療完成,身體像沒電一樣地虛弱,小花形容說:「營養品像電池,一喝下去,電力馬上充足」此時營養補品對癌症病患就非常的重要,以小花的狀況試算:100元/罐*3餐/天*30天=9,000元/月日常生活開銷(房貸4萬/月,食衣住行2萬/月)治療中一年必要支出的費用為=(營養費1萬/月+房貸4萬/月+食衣住行2萬/月)*12個月=84萬這些開銷不會因為生病而不用負擔,此時,需要專心及安心治療的患者無法工作,這些支出的金額要從哪裡來?以小花的案例,保險不只是支應在醫院的花費,理賠的金額還支應小花目前必要的開銷,如營養品、房貸及食衣住行等支出。實支實付險彌補3缺口以這個案例我們看到什麼:1.實支實付保險實際彌補醫療費用從11月確診乳癌至今6次的自費標靶藥物治療,小花短短5個月就花費快100萬的醫藥費,即使有存款,沒有工作收入的小花,看著存款每個月每個月20萬的流出,是否會影響心情?而考慮不積極治療呢?2.理賠多的金額可支付營養品、房貸及日常開銷生病不會只有醫藥費要支出,日常生活開銷也會持續地進行著。在第一次理賠金35萬下來時,小花看到金額開心地說:「我可以安心地買營養品來讓自己活下去」,多麼令人安心的對話。3.留職停薪一年沒有薪水以小花治療的反應-身體虛弱、噁心、沒胃口、記憶力不好,這樣子的狀況,是無法像以前般正常上班,故留職停薪一年好好休養身體,當然,就沒有薪水來支應日常開銷。做好準備才能面對「事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成了「事故」!誰都不願意發生這種事,唯有在事前做好準備,才能因應突如其來的事故。保險就是預防我們原本的生活被改變,在年輕及身體健康時,花費可以承擔的預算內,來面對未來未知的風險。小花從剛發現時的不知所措到驚嚇,藉由家人、朋友、病友的支持及了解治療方式,愈來愈能看到事情的全貌後,稍稍安心地面對一連串的治療。她期望藉由自身經驗的分享,讓生命影響生命,讓大家都可以勇敢地面對所發生的事情。(註:案例故事經當事人同意及授權分享)作者/吳幸柔經歷:人壽保險公司行銷經理2023-2024台灣理財促進會教育訓練召委2024MDRT總會財富管理專案委員2023MDRT總會全球會議交流區普通話會議隊長2021MDRT台灣分會區域主席暨講師組召集人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信託執照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證書壽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19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關鍵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查岱龍小檔案現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系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醫學院外科部主任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國防醫學院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19 醫療.皮膚
以為是疝氣...手搖飲老闆黑色素瘤大如雞蛋!健保標靶3年抗癌
年近60歲的楊先生是飲料店老闆,4年前以為腹部硬塊是疝氣,術後被告知是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深入追查基因變異,所幸可健保標靶治療,3年抗癌,今年一償赴日本看櫻花的宿願。手搖飲老闆黑色素瘤大如雞蛋在花蓮開飲料店的楊先生,4年前接受膽囊切除手術,3個月後幫女兒搬大學宿舍當晚,發現下腹有硬塊,按壓後竟痛到無法走路,以為是術後提重物導致疝氣,沒想到卻被醫師告知腹部硬塊,其實是長在鼠蹊部內側、一顆雞蛋大小的黑色素瘤。對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的楊先生而言,罹癌的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沮喪到盼著這一切都是醫師誤診。幸好因為家人鼓勵及陪同,他很快就打起精神,四處求醫,卻遲遲找不到病灶,他特地從花蓮開車到台北求救,走進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的診間。透過健保標靶3年抗癌吳教恩今天告訴媒體,經過外科與腫瘤科醫師的追查,終於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楊先生骨盆腔內還有兩顆黑色素瘤,確診為轉移性黑色素瘤,甚至在基因檢測發現是BRAF突變類型。這種突變基因,不僅可能發生在黑色素瘤,也可能出現在肺癌、甲狀腺癌與腦瘤等癌症。吳教恩說,因為楊先生確診的黑色素瘤是BRAF基因突變,健保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與醫師討論後申請用藥至今已治療3年,病況控制良好。今年第1次帶著高齡80歲的母親及女兒在母親節前一起去日本賞櫻,與家人共度抗癌後的幸福時光。對於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特定基因對症下藥的新觀念,需要透過醫師的專業觀察及病人的積極面對,才有機會共同創造良好的預後。吳教恩呼籲,隨著醫療進步,確診癌症晚期的患者千萬別放棄,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跨癌別特定基因,還有可能有療效不錯的藥物可作為選項。據台灣癌症防治網介紹「黑色素瘤」,是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名單裡的常客「皮膚癌」之一,黑色素瘤惡性度最高,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很難治療,一般的皮膚癌以老年人居多,但黑色素瘤的年齡分布從小寶寶到老年人都有可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6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健保給付NGS、加速作業流程 盼精準醫療助癌友
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尤其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就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有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石崇良在聯合報日前舉辦的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以「癌症健保政策對新藥新科技的觀點」為題表示,健保已給付162項癌症藥物,其中包括63項標靶治療,與每劑要價819萬的細胞治療,標靶治療費用占率最高,其療效評估、找到病人精準用藥,將是關鍵。為加速癌友取得最新、最好的藥物,健保署增加新藥預算,由去年的30億增加至70億,並籌劃癌藥基因、建立平行審查機制,盼加速作業流程。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一萬、二萬、三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中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另,石崇良表示,疾病篩檢是杜絕癌前病變的重要方式,衛福部透過B、C肝炎篩檢及幽門桿菌篩檢、治療方案等,希望降低肝癌、胃癌患者,健保署將於今年下半年擴大幽門桿菌藥物給付資格,民眾不必經過胃鏡檢查,自費以呼氣碳十三、糞便抗原檢測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將納入給付資格。
-
2024-04-16 癌症.肺癌
掌握早期EGFR肺癌關鍵 戰勝癌細胞降復發
肺癌中約有近7成是肺腺癌,早期發現可以及早治療,但是,早期肺腺癌病人就算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還是擔心會復發或轉移,其中第三A期術後復發率甚至高達8成! 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腺癌病人手術後,接受化療及第三代標靶藥物的輔助治療,復發率可下降至2至3成,大大提升存活率。早期肺癌術後最怕復發 第三A期高達8成高雄榮總胸腔外科主任湯恩魁解釋,只要可以手術的肺腺癌都是早期,第一期至第三A期都可以手術切除腫瘤;晚期是指已經擴散無法手術,只能藥物治療。第一期肺腺癌是指腫廇小於四公分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四至七公分,或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A期是轉移至同側縱膈腔或淋巴結。早期肺腺癌治療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不過,術後只觀察、未用藥物治療的五年復發率,第一期約為10-30%、第二期約40-60%、第三A期則高達70-80%。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減少復發機會為何手術已將腫瘤切除乾淨,最終還是逃不過復發命運?湯恩魁指出,因為體內還有肉眼看不見、殘留的癌細胞,經由微循環,也就是血液或是淋巴回流至身體各處,導致腫瘤復發。因此,術後的化療及標靶、免疫等輔助治療相當重要,可以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機率。第一期肺腺癌手術後追蹤觀察即可,第二期、三A期肺腺癌建議要做術後輔助治療。湯醫師表示,開刀後的輔助治療是使用順鉑、溫諾平等化療藥物,療程只需要三個月左右,因為藥性溫和,即使是70、80歲的年長患者,也可以忍受這樣的療程,接受治療。但術後化療對病人的五年整體存活率僅增加5%而已。EGFR基因突變標靶治療 復發率下降至2-3成早期肺腺癌約55%有EGFR基因突變,有此基因突變者化療後,可以考慮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療程約三年。雖然第三代標靶藥物療效很好,但是健保未給付,必須自費,費用不低。至於沒有EGFR基因突變、PD-L1指數高的病人,可以選擇免疫治療,療程約一年。而EGFR基因未突變、PD-L1低表現者,採取追蹤觀察。湯恩魁表示,過去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是用來治療晚期癌症病人,醫界正在進行預防早期癌症復發的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早期肺腺癌病患,術後做完化療,再加上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與術後未做任何治療對照組相較,第一B期的復發率從40%降至20%,第二期復發率從57%下降至25%,第三A期復發率84%下降至34%。第三代標靶藥物比較強效,尤其針對EGFR基因突變族群,效果強過化療,因此也有只做標靶、不做化療的研究討論。80歲婆婆怕化療選擇直接標靶 追蹤一年多病情穩定在湯恩魁門診中,有一名罹患第三A期肺腺癌、具EGFR突變的80歲婆婆,因年紀大不想經歷打化療的辛苦過程,前年10月手術摘除肺腫瘤及淋巴結後,直接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追蹤一年多,病況穩定、未復發。因為第三A期肺腺癌復發通常是在第一、二年時發生,前兩年沒有復發就相對安全。早期肺腺癌雖然有復發風險,只要積極接受術後輔助治療就有機會避免復發。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提升存活率 整合治療多管齊下
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發展,藉由檢測癌友突變的基因型態,制定個人化治療對策,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中西醫整合治療等,不僅提高多種癌別的存活率,也能避免傷及正常細胞,降低副作用,帶來好的生活品質。但專家提醒,針對基因突變的癌症精準治療須經大型臨床試驗,才可保證療效,也期待盡快解決「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問題,讓今年5月納保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充分發揮作用,幫助更多癌患獲得合適治療。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在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指出,所謂的精準醫療,主要是透過基因檢測,有效區別適合病人,並在適當時間使用適合藥物,像BRCA基因突變不僅發生於乳癌、卵巢癌病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有這類基因突變,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2.5倍,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類基因突變進行治療,病患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存活機會就會比較提升。至於甲狀腺癌的治療,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諶鴻遠指出,如果是早期分化的甲狀腺癌,相對較溫和,治療效果多半也都很不錯;不過大約有10%-30%的病患可能沒那麼幸運,特別是分化不良、未分化型,惡性度較高,以復發病患來說,常帶有特殊基因變異,像BRAF V600E、RET、RAS、NTRK等,此時經過異常腫瘤DNA檢測、分析,選擇精準標靶治療,可減少傳統標靶藥物血管抑制劑相關副作用,但費用較為昂貴。諶鴻遠表示,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針對基因變異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腫瘤再分化的機會就會升高,這樣的變化有利於結合碘-131治療,進而殺死癌細胞,更讓人振奮的是,病患用藥一、兩年內,或許可以停藥,現在的研究成果十分樂觀,期待未來可以為病患帶來更多治療希望。近年治癌趨勢除了標靶、免疫治療,放射治療也有新進展。林口長庚質子中心已成立9年,治療個案已超過5千人,肝癌患者最多已超過1000例,佔4分之1,其次為頭頸癌,腦癌及乳癌。肝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常因為沒有症狀發現時為時已晚,甚至患者的肝功能已變差,傳統放射線治療會穿透腫瘤照射,周遭組織會受影響,甚至治療完會導致肝衰竭。林口長庚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承恩表示,質子治療因為劑量集中不傷及周遭組織,像是不見血的手術,對於肝癌的控制率可以達成九成,尤其是大於5公分腫瘤效果最好,相較於傳統的控制率三到四成好很多,也可降低八成副作用;目前也進行質子與免疫藥物質子合併療法,合併療法可以提升全身免疫力,存活率比單用免疫藥物大幅提升。另依據長庚與德州大學研究,只要肝臟保留五成,就比較不會導致肝臟受損的併發症。台北榮總醫院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任劉裕明表示,放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DNA,治療過程就像射擊遊戲,不論是質子、光子或重力子放射治療,都要先把患者固定好,在電腦斷層協助向劃定照射範圍,以影像導引精準摧毀癌細胞,而質子、重力子治療因心肺暴露輻射劑量較少,安全性較高。劉裕明說,北榮經衛福部核可,去年5月啟用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至今已治療約200位患者,這是全球第14座重粒子治中心,北榮把重點放在光子、中子放射治療難以處理的困難癌別,包括脊索瘤、攝護腺癌、胰臟癌及頭頸部腫瘤等。一位罹患薦脊索瘤合併骨骼侵犯的患者,初至診間時疼痛至無法坐下,經16次重粒子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已能重拾駕駛計程車的工作。針對難治型癌症,也可考慮加入中醫藥進行整合治療,花蓮慈濟醫院顧問張建國表示,中草藥使用幾千年,基本上安全無虞,目前正逐步分析每項中草藥的作用機制與位置,依據美國癌基因體圖譜資料,可知蟲草素或由黃芩、大黃、黃連組成的三黃瀉心湯對腎臟癌效果特別好,多種中草藥能延緩TP53基因突變產生腦癌。未來如果中草藥資料庫建構完成,可預見中醫藥未來將在癌症治療扮演重要角色,「合適的中西醫整合治療將達到精準治療、精準防止復發的效果。」但張建國提醒,細胞可能受多項因素影響而癌化,若只做單一基因檢測、採用單一治療,恐怕只對部分敏感癌細胞有效,不敏感的癌細胞可藉機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預後,因此建議癌友接受全基因定序,讓醫療團隊掌握癌細胞整體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查岱龍也表示,針對基因突變所進行的癌症精準治療,其療效必須經過大型臨床試驗的驗證,才能真正對癌友產生幫助,如果治療沒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驗證,不但可能沒有效果,病患還可能承受副作用傷害。另外,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即將在今年五月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因「特管辦法」審核延滯,可能影響NGS健保給付,期待更多病患可以因NGS納入健保給付而受惠,並獲得適合治療。
-
2024-04-08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咳嗽持續超過兩星期?聲音沙啞?小心肺癌無聲威脅!
Covid-19疫情期間,一位中年女性長期咳嗽,擔心染疫傳染給他人,而未及時接受肺癌篩檢,最終發現罹患晚期肺癌,肺部長了兩顆腫瘤,引發肺積水。肺癌治療已進入微創手術及精準化時代,尤以肺癌年輕化的時代,出現持續咳嗽等症狀不容忽視,應盡早就醫接受檢查,結合精準治療策略更有助提高治療效果。🎧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分析,肺癌是「無聲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一開始往往是咳嗽、聲音沙啞,若腫瘤靠近肺門,影響神經,便易造成久咳不癒,或腫瘤侵犯喉返神經,便可能造成聲音沙啞,很多人以為咳嗽是感冒、過敏造成,或者聲音沙啞也不以為意,發現病灶常已非常嚴重,因此當咳嗽、聲音沙啞超過兩星期,看醫師一、兩次都沒好,建議盡快安排詳細肺部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從第一期到第四期,都有活命機會「現在,從第一到第四期病患,都可以動手術。」吳青峰指出,過去認為只有早期病患可動手術,但即使進入局部侵犯或第三、四期,病患接受化療、免疫或標靶治療後,還是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以去除殘存腫瘤細胞,避免癌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病患的生命,也出現更多延展的希望。隨著單孔微創胸腔鏡手術、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醫療科技的發展,肺癌手術逐漸走向精準化,手術傷口也可縮小至兩、三公分。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的經驗,在機器人手術平台上,會有三個鏡頭結合,加四支機器手臂與助手的兩隻手臂協助,主刀醫師就能發揮「三頭六臂」功力,不僅下刀較神準、穩定,除了內視鏡鏡頭可將手術影像放大兩到三倍之多,在螢光鏡頭下,沾有螢光染劑的癌細胞更無所遁形,病患的復原時間也大幅縮減。術後36小時出院,病患、家人非常驚訝在吳青峰的臨床經驗中,最年輕的肺癌病患,年僅二十多歲,最年長的病患,年齡則高達九十多歲,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在經過肺癌單孔微創機器人手術後,八小時即可下床行走,住院三十六小時,也就是住院一天半就出院,「感覺和沒動手術差不多」,病患和病患家人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而他們的反應,讓吳青峰印象很深刻。吳青峰提醒,家中若有親人罹患肺癌,或有長期抽菸習慣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部檢查,目前國健署開辦肺癌篩檢服務,上述高風險民眾可多加運用,以守護肺部健康。此外,一旦確診罹患肺癌,病友千萬不要擅自服用偏方、中草藥,這些尚未有大型數據研究做佐證,一定要好好遵守醫師指示、遵循正規治療,配合其它有實證依據的輔助性治療,才不會讓健康更受損害,存活機率也才能大大增加。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吳青峰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突破極限: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奇蹟征程」,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現在的單孔微創手術,是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好的手術成果。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吳青峰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La Coruna university hospital 臨床醫學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2024-04-0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惡司機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查岱龍小檔案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甲狀腺癌很溫和?醫:甲狀腺癌一輕忽,嚴重半年內致命
「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甚麼,事實上,甲狀腺癌病患中,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指出,甲狀腺癌有許多不同類型,其中八、九成是乳突型、濾泡型,屬於分化型,腫瘤生長速度較緩慢,病患存活期很長,達20、30年以上,但少數為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諶鴻遠分析,治療甲狀腺癌初步有三大選項:「開刀」、「放射碘治療」與「服用較高劑量甲狀腺素」,經過治療後,約七、八成病患可獲緩解,不過20%-30%面臨復發命運,復發後,癌細胞易轉移,也容易突變,放射碘就會逐漸失效,此時就要考慮進行標靶治療、精準治療。談到標靶治療,諶鴻遠指出,傳統標靶藥物的作用主要在抑制腫瘤血管,經過兩、三年後,癌細胞常產生抗藥性,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以高血壓、蛋白尿、腎臟受損、毛髮脫落、皮膚症狀為主。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甲狀腺癌也與BRAF、RAS、RET與NTRK等基因變異有關,像BRAF基因變異便佔了60%-70%,約20%為RAS,RET則佔10%左右,另有1%-3%為NTRK,多數有對應的精準治療藥物可運用,由於針對變異基因作用,效果更專一,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副作用也比傳統標靶藥物輕微,不過目前多數自費。病患若要接受精準治療,必須先進行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以了解特癌細胞基因特性。對於基因檢測時機,諶鴻遠建議,當癌細胞對傳統治療產生抗藥性,或病情轉趨惡化、即將進入第二線治療,便可考慮做基因檢測。諶鴻遠提醒,甲狀腺結節常是惡性腫瘤前身,所以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不可輕忽。「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甲狀腺的惡性腫瘤,平常看似溫和,但如果拖延、輕忽,就會可怕得像惡魔。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有機會長時間關心照顧病人的心得報告。一般的醫學生在最後兩年的臨床醫學要輪流到各專科,甚至到不同醫院學習照顧病人,很少有長期照顧同一位病人的學習機會。這是來自三位醫學生在五年級時有內科、外科各三個月持續在一個不是「醫學中心」規模之教學醫院的臨床學習心得。院方鼓勵這些醫學生持續關懷病人,出院或轉科之後,回來門診或再住院都繼續保持聯繫,而有機會更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所遭遇的病痛與後續的病情發展,以增加他們了解疾病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因為長期追蹤病人,才了解主治醫師的用心良苦、病人化療之後副作用帶來的懊悔、以及最後康復的喜悅,使醫學生學習到將來如何照顧病人,可以更加暸解病人的感受以及如何鼓勵病人。一位醫學生透過深入的與病人互動,才自問為什麼病人會不敢問醫生問題,而開始思索「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一位醫學生陪伴一位第四期脂肪肉瘤的病人,勇敢地接受了困難的大手術,而見證了病人能以爽朗的個性面對可能無法避免的死亡。「我想我們的陪伴某種程度成為了她和死亡間的緩衝軟墊,讓她知道有我們還持續顧著她,和她一起往下奮鬥,面對未知的恐懼。」學生的這句話正是我們希望醫學生對自己價值的肯定,他們因為能更了解病人與家屬,而有「同理心」,同時更能肯定自己,「醫學生真的能夠幫忙病人」,而不再是「路障」。外科實習的某天,我如常打開病歷系統,想著主治醫師名下應該只有兩位術後住院病人,沒想到卻看到第三個名字。我點開病歷,發現是急診回來的病人,跟主治醫師聯絡後,我便到了放射科的血管攝影室。進入血管攝影室,玻璃窗把醫護和病人隔開:病人躺在冰冷的檢測儀器上,醫師和放射師則在控制室內發號施令。我透過玻璃窗看病人,發現我曾經在門診見過她。她有胰臟腫瘤,手術後又發生了一些併發症,導致腹部的引流管一直不能拔除。我記得她曾經在門診表示放置引流管的位置不適。病人最近幾天發燒,引流管內的分泌物顏色開始改變,因此回到急診求助。主治醫師覺得可能是感染,便安排她接受血管攝影檢查。病人躺在儀器上,而主治醫師一直在控制台這邊與放診科醫師和放射師討論。我嘗試從他們的討論中了解病人的情況,一方面又注意到病人一直朝控制台這邊看。她一定很擔心,想要從醫護人員臉上的表情得到一些有關於自己病情的資訊。我並不敢回應她的目光:儘管我想給她一點鼓勵和支持,但又怕在未完全了解病情以前給她過高的希望。控制室內討論持續,而病人目光從未移開;我實在無法忍受,到最後還是不禁反射性地看了回去,病人也知道我在看她。我不能笑著給她很正面的回應,但至少我想讓她知道,她的不安有人知道。病人回到病房以後,我一個人留下來詢問病史。原來她去年發現乳癌,一輪手術和標靶治療後終於要進入穩定期,卻在電腦斷層上意外發現胰臟腫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兩年來病人在檢查和治療之間不停輪迴,每次治療快要結束又發現新問題,就如這次疑似感染的事件一樣。詢問病史時,我們一般也會問及病人的最近的情緒,以評估病人需不需要額外的支援。我問她心情如何,病人說還可以,然後眼淚就往下流。她開始責怪自己,明明已經小心翼翼照顧傷口,努力運動注重飲食,最後還是感染,是不是還做得不夠好?我沒有時間去想一個萬全的回覆,只能把我腦海中能聯想到的事情整合,然後回答。「有時候事情就是超出我們可控制的範圍,Covid的時候大家這麼小心,還不是有人感染?剛才主治醫師有再打電話給感染科的醫師,報告了你的情況,感染科對抗生素比較了解,說現在給你打的這一種是目前最適合的,以後就要再看細菌培養的報告來調整。」她說她上一次住院也是打這一種,對她有效。我心裡知道上一次有效不代表這次有效,但她好像比較安心一點;我就去拿衛生紙給她。哭了以後大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打開,她開始跟我分享從去年乳癌發生開始,她建立了一個Podcast的頻道,分享生病的過程,也透過頻道與其他病友交流。病人本身從事輔導行業,支持病友時,自己也繼續實踐自己的人生意義。她開始問我叫什麼名字,以及平常的實習生活,她叫我追蹤她的頻道,我也當場按下試聽。離開時,她對我說謝謝,謝謝我來陪她。在我的記憶中,她每次回診都是一個人,進急診也是一個人,雖然有結婚也有小孩,但目前因為養病而暫住在媽媽家中;在言談之間也從沒聽到她主動提及先生和兒子。一個人要在醫療機構中穿梭,又面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正是她想要透過Podcast來尋找與他人聯繫的原因。離開診間時我在想,我一個人住在台北,今天誰該感謝誰的陪伴還不一定說得清。---昨天晚上H小姐的先生和兒子來看她,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們。早上H小姐就問我:「其實我那天有點聽不懂,我的細菌培養結果其實是……」H小姐的教育程度比較高,也一直很想了解自己的病情。我跟她解釋現在只有培養出一種叫表皮葡萄球菌的細菌,是一種在表皮常見的細菌,現在還不能確認是不是導致她發燒的細菌;而其他地方都暫時沒培養到什麼。「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H小姐前兩天又有點燒起來,看起來還需要觀察一陣子。不過老實說,我也不太清楚H小姐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出院。「可能暫時還是繼續抗生素療程,不過實際上要怎樣才能出院,我想我還是要請教一下主治醫師。」「哈哈好啊,我平常都交給他,他說什麼我都說好,我不敢再問什麼。我都很乖。」H小姐真的是標準的好病人,很順從醫囑,平常又表現的很樂觀。可是我在想,病人為什麼會不敢問醫生問題呢?如果病人有問題又不敢問,會不會阻礙到這個治療的過程的?雖然說醫師是來幫助病人治病,但醫病之間,或許因為知識的落差,又或是因為社會的刻板印象,醫師好像總是站在比病人在權力的一端。病人可能會害怕提問,又或是想:「我問的問題適當嗎?」這種情況,在比較內斂的亞洲文化,或許更為常見。離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到底要當一個怎樣的醫生病人才不會怕問你問題呢……」---今天早上H小姐又表達了一些她的看法,說這個發燒的情況起起落落的,身體也覺得還好,是不是可以不用繼續用抗生素,讓身體自己療癒呢?我跟她解釋分泌物顏色還是濃稠,為了控制感染,抗生素療程可能還是要繼續下去。但我也了解,她已經住院一個星期打抗生素,情況好像也差不多,她應該是想要出院了。於是我開始想,到底這五個病人今天為什麼要住院呢?我先把我的猜想寫在筆記本上,不會的空著;然後老師來查房,有些病人的處置跟我預想的一樣,有些我猜錯了。當我猜錯時,我會想,這是醫療知識的落差,還是我對病人的了解不足?到了下午再查房的時候,我提出這些問題,老師居然還花了近兩個小時跟我們討論和解釋,我覺得收獲很大,也覺得可以回答許小姐的問題了。離開醫院前我去找H小姐解釋,推開門她就叫我「親愛的」,我跟她說明天抽血看白血球和發炎指數,如果穩定就改口服抗生素,可以回家了。她給我的回應很正面,我心中希望這次感染下去以後,她這兩年多的治療終於可以告一段落。延伸閱讀:3/25 長期追蹤病人是醫學生臨床實習最好的學習方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朱芯儀公開「抗癌飲食」就靠它 乳癌權威張金堅:營養素就像戰爭中的彈藥
朱芯儀在36歲那年罹患乳癌,身為女明星卻得忍受副作用帶來的難堪。銀幕上光鮮亮麗的她,不僅臉上冒出爛痘、戴上假髮又怕被風吹掉、擔心路人異樣的眼光,化療副作用反而讓她勇敢面對,甚至霸氣對癌細胞喊話「滾出我的身體」。她真正最過不了的坎,是對父母的愧咎感,害怕罹癌的自己是否很「不孝」,白髮人可能要送黑髮人的人生難題,還好家人全力支持,讓她度過人生最低潮的時光。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稱讚朱芯儀堅強且勇敢面對一切的苦難,就像打不倒的戰士,這個漂亮的女生,雖然年輕,卻讓人感受到她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是這麼努力去對抗癌症。🎧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朱芯儀回憶,在2021年11月摸到乳房出現「硬物」,經過一連串檢查,被診斷為乳癌二期快進入三期,當醫師告知確診的那一刻,雖然也曾惶惶不安,但仍打起精神,開始積極治療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反倒是老公衛斯理第一時間反應,讓她至今回想起還很難過,朱芯儀說,「當時老公一臉錯愕,無法置信的呆立在一旁,不知所措的神情,回想起那一刻,仍讓人心疼難過。」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一路上看著朱芯儀抗癌,稱讚她「非常勇敢!」張金堅提到,朱芯儀罹患的是HER2陽性,還是強陽性,只要經過Taxotere(歐洲紫杉醇)和Cisplatin(白金製劑)雙標靶藥物的精準治療,都可以有效抗癌,面對化療後會讓人白血球降低,容易有發燒、腹瀉、掉髮和噁心想吐等症狀。家人的愛成堅強後盾,化療後勇敢面對人生治療的日子確實不好熬,對於一位女明星來說,面對化療後落髮的難堪最難適應。但朱芯儀始終樂觀以對,現今談來已能釋懷,「我為了造型已準備好幾頂假髮輪流替換,但有次要走至捷運站,一陣強風將帽子吹飛,自己只好拉著假髮去追帽子。」當時想到是「到底要遮臉?還是先壓著假髮去撿帽子呢?」害怕被路人拍下狼狽模樣,難忘的經歷也令她哭笑不得。治療過程中,最難過並非是這些副作用,反而是為人子女對不起父母的心境。朱芯儀哽咽談起,其實罹癌後,最艱難的是向父母坦白病情,想到罹癌後無法繼續工作、會不會拖累家人、白髮人可能要送黑髮人⋯⋯種種的難題,沒想到媽媽只說「你以後都不要去買菜,我直接從原住民部落預定送到你們家,這樣每個禮拜都有新鮮蔬果可以吃。」爸爸更是隨call隨到,一通電話就會來載她去看病、買假髮、洗頭髮,讓她能安心跟病魔作戰,父母的愛讓她更堅強的面對一切。抗癌不二法門 攝取充足營養抵抗癌細胞張金堅醫師感嘆,癌症病患的身體猶如沒有煙硝的戰場,當身體成為了戰場,每一天都在與癌細胞進行著無聲的戰爭,家人的愛與支持成為了戰鬥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談到治療,他生動的比喻,標靶治療就像是陸海空三軍分線作戰,營養素則是戰爭中的彈藥。朱芯儀強調,罹癌後一定要正常的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像她對蛋奶嚴重過敏,容易造成身體發炎,就會避免吃相關食物。早上起床可以先飲用一杯精力湯,加入堅果和含糖量較低的水果,蔬菜也要川燙後再加進去,雖然味道不見得美味,但營養素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包含後來長頭髮為何會那麼快速,其實重點就是營養充足。朱芯儀自嘲小時候曾想過「希望人生是轟轟烈烈」,當時胸部有三顆腫瘤,她還會對細胞喊話,「你一定要把那些不好的東西殺死,叫它滾出我身體。」這段罹癌的旅程,也令她猶如坐上雲霄飛車般,充滿各種人生體驗。張金堅也稱讚朱芯儀心態非常正面,不僅懂得自己查資料,加上全家人對她的支持,這些都是癌症病患最需要的支持。這也是他當初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的初衷,就是讓病友們有個交流的平台,可以互相支持,並且能提供補助與照護給癌友,發揮社會對於病友健康平等權的支持與照顧。治療乳癌的艱難旅程中,朱芯儀收到了眾多來自醫療界工作者的私訊,這些信息對她而言,是一股溫暖的力量。這些醫護人員向她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因為朱芯儀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抗癌經歷,激勵了那些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病患,使他們重新燃起了面對疾病挑戰的勇氣。朱芯儀對這些訊息感到深受觸動,認為自己能夠透過個人的經驗,為他人帶去希望和力量,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朱芯儀小檔案現職:台灣女演員學歷: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業經歷:2011年憑《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著有《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許凱婷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朱芯儀、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3-22 名人.張金堅
「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張金堅受父影響決定執醫,奉為終身志業!
外科醫學會今年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及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表彰兩位醫界典範四十年來在乳癌治療、肝臟移植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也紀錄台灣醫療發展進步的軌跡。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 奉為終身志業 曾獲「癌聯會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典範獎」,張金堅教授在近30年前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將照護乳癌病友視為終身志業,並成立全台第一跨科別整合醫學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緊密結合關懷病友、臨床醫學,成為全方位的乳癌姊妹照護者,堪稱外科醫界典範,獲頒今年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張金堅在求學期間靠著清寒獎學金、家教收入完成學業,畢業進入職場後,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熱心教學,以「教書不要繁複,而要精簡」等原則,規畫「外科核心一百」臨床敎學方案。另編輯外科住院醫師手冊、外科急救手冊、外科臨床案例及手術圖譜,成為實習和住院外科醫師的學習教科書範本。在醫學研究方面,著重於跨領域的團隊研究,整合台大醫院、醫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研究人員,完成學界科專大型計畫的研究,6年產學合作,研發專利10項以上,技轉生醫業者,其中包括,台灣首創電腦輔助診斷軟體,促使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加速升級。此外,張金堅帶領台灣頂尖的醫學人才及物理、力學、材料學、數位資訊等專家,探討血管新生的奧秘,完成「血管新生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新技術研發」,證實腫瘤及缺血性、發炎性、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均與血管新生缺陷有關,研究成果相當具有前瞻性。家貧苦讀 力爭上游的模範生張金堅為早年台灣社會家貧苦讀、力爭上游的模範個案,他在家裡排行老五,出生於1946年,張父因只有小學畢業,謀職不易,格外重視孩子教育,鼓勵六個孩子唸書,堅信只要考上大學,才有機會翻身,脫離貧困。張父在台灣鐵路局擔任「司爐」,主要工作是將煤塊鏟進鍋爐,透過高溫燒煤,讓蒸氣火車往前行駛,因工作環境惡劣,身處封閉空間,空氣裡盡是煤灰,埋下罹患肺結核的因子。張金堅醫師就讀台中一中時,張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經常大量咳血,被強制隔離在八卦山療養所,家人只能在假日至彰化探望,交談時必須隔著玻璃。當時父親一句「如果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讓張金堅萌生了執醫意念,第一年考取台大電機系,隔年重考,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父親因病離世,所以考慮畢業後專攻胸腔內科,拯救更多肺結核患者,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矢志刀到病除 專攻乳房外科但在選科前夕,他體悟到「刀到病除」是外科醫師職人精神,對於患者的幫助更為直接,例如,切除惡性腫瘤,就能救人無數,因而換至一般外科,師承當時全台外科權威、被尊稱「雷公」的台大外科主任陳楷模,在恩師引領下,鑽研當時仍屬冷門的乳房外科。1965年考取台大醫科,至1996年晉升台大外科部主任,張金堅醫師是當時台大醫院最年輕的主任。1997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張金堅與現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師徒兩人,攜手創立「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期許癌友在基金會的陪伴和扶持下,面對衝擊(Impact)、接受全人照顧(Care),迎向飛躍重生(Revival)。同年12月,張金堅教授創立跨科別整合的「台灣乳房醫學會」。他表示,乳癌治療層面甚廣,舉凡外科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相關科別眾多,包括,乳房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唯有加強相關科別之間互動、學術交流,才能提升台灣乳房疾病治療水準,減輕癌友治療過程的奔波辛勞。台灣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 洞燭機先張金堅表示,乳房醫學會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單項疾病而成立的跨科別學會,隨著治療藥物及技術的精進,所招募的會員對象也愈來愈廣,一般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整形外科等等,而照護團隊也擴及護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心理諮商師等。從1997年迄今,歷時27年,難以想像,當時張金堅教授在癌症治療領域上,就有著如此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抗癌藥物研發精進,勢必朝向個人化精準醫療,因此,在規畫乳房醫學會時,籌組多專科團隊,高瞻遠矚、真知灼見的精闢預判及見解,著實令人敬佩。行醫逾半個世紀,始終重視乳癌病友身、心、靈,致力於全人醫療,舉辦上千場乳癌預防及篩檢活動,以及病友會、專題講座,被喻為台灣國寶級乳癌權威。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張金堅教授認為,醫師也需與時俱進,持續進修,即使行醫已50年,目前繼續看診,從事公益活動,工作忙碌,但他仍不斷吸收基因檢測、免疫療法、AI大數據應用等醫學新知。善用科技的進步 更重視人性的溫度在醫學年會上,張金堅教授以「刀起刀落的外科醫學人生──刀上救病人、刀下救地球」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數位、虛擬、AI大數據等科技確實能讓醫學跨出驚人的成長步伐,例如,精準判讀影像圖片、元宇宙醫學大幅縮短了臨床試驗時間,手術傷口從大變小,甚至術後不見疤痕,但只能將醫療科技視為輔助角色,如果全盤依賴,則有可能走火入魔,而漠視了患者的真正需求。另譬如,再過一、二十年,真正的醫療機器人應已問世,屆時醫療水準突飛猛進,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且可節省許多人力及醫療成本,但可想而知的是,醫病關係恐趨於冰冷,因為缺乏人性互動與關懷。此外,手術後的導管、耗材等醫療廢棄物愈來愈多,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等於「救了病人,卻汙染了地球」,張金堅教授強調,「醫療必須回歸人文人性」,醫界應該思考「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能否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案,既可救人,又能不增加地球負擔,必須對未來後代子孫負責。數位科技跨足至醫療,這讓張金堅教授經常反思,擔心一味地求快比好,講究快速知識,恐讓傳統的緩效知識逐漸萎縮,許多醫事人員如果學習腳步慢一點,跟不上時代腳步,很快就被淹沒。更值得討論的是,科技是離不開人性,在醫療上,仍須重視人與人(醫病)之間互動溝通。張金堅教授強調,醫師在運用數位醫療、AI大數據時,仍須保持執醫初衷,具有同理心,保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關心飽受疾病折磨的病患,不能捨棄醫學倫理、傳統文化及生活美感。即將80歲的張金堅教授對於科技新知又愛又畏,如果拒絕接觸,堅決抵抗,勢必成為「數位科技文盲」,但面對及學習時,卻又深感惶恐,因為充滿挫折與挑戰,但他深知處於不可逆的數位時代,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掌握抗癌新趨勢 更要顧及病患權益對於免疫治療、細胞療法,張金堅教授表示,這是抗癌的新趨勢,從最開始的化學治療,乃至於標靶治療,最近十年則進展至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在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等技術日趨純熟後,已被視為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突破,寄以厚望。不過,部分生技業者打著「再生醫學」旗幟,誇大幹細胞治療效果,容易招貼負面形象,不利於細胞療法的發展,張金堅教授呼籲,政府及立法院務必嚴格審議「再生醫療雙法」條文,在醫療創新與病患權益之間找出平衡點,不要讓昂貴的細胞療法成為「富人醫療」。隨著時代演進,外科早已不是醫學系學生首選科別,因為專業訓練過程艱辛,工時長且不規律,常擠壓私人領域,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再者,醫病關係緊繃,可能面對漫長的醫療糾紛或訴訟,身心備受煎熬折騰。因此,張金堅教授讚許新一代年輕外科醫師,願意勞心勞力地投入外科領域,但提醒,應時時謹記著醫師誓詞,保有救人的使命感、責任感。電影中的受人景仰、天下第一的武俠英雄,必須學習各種武藝,勤加練習,歷經時間的淬練,終底於成。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難度更高,除了擁有高超的手術技巧,雙手靈敏,還需具有高人一等的抗壓力,能在關鍵時刻做出精準正確的判斷,最重要的是,要保有熱情與善良,懂得如何與病人、家屬懇切溝通。外科醫師的訓練 學無止境一次手術成功,執刀的外科醫師當然功不可沒,但這不是單打獨鬥,背後仰賴著堅強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過程中需與麻醉科及其他專科醫師、護理師等人齊心協力。因此,如何培養出團隊合作的默契,也是外科醫師不可或缺的訓練項目。張金堅教授表示,數位科技無所不在,對於醫療及病患來說,可以是福氣,但對外科醫師而言,卻是一大挑戰,因為必須學習的事物與技巧愈來愈多且複雜,新世代外科醫師除了持續吸收新知、累積手術經驗,還應具有前瞻性思維,保持機動性、靈活度,與時間賽跑,才能在數位洪流中屹立不搖。在乳癌治療領域,張金堅教授獨具慧眼,在近30年前即預測個人化精準治療世代的到來,成立國內第一個乳癌病友協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以及跨科別整合「台灣乳房醫學會」,陪伴數萬名乳癌姊妹走過人生低潮。早期撰寫外科臨床敎學教科書,為台灣外科醫學奠定深厚根基。近年來,致力於產學合作,從臨床醫學走入實際產業運用,畢生奉獻杏林,張金堅教授獲得本屆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的同時,也頒發獎金廿萬元給張金堅,他把獎金全數捐出,其中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另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動保及友善動物的「貓咪也瘋狂公益協會」。保有熱情與善良、有同理心,還與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張金堅始終不忘的執醫初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4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症需準備多少錢才夠用?癌症險該買多少?聽最懂保險的醫師怎麼建議
林逸婷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被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帶著大家從醫療觀點看保險,並分享生活保險理財小知識。她最近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答案是100萬?200萬還是300萬?來看看她專業的建議。大家在規劃健康險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提到癌症險。但我想大多數人對於癌症要花多少錢,概念很模糊。通常保險公司的DM,都會抓一些新型態的治療方式,例如達文西手術20萬,標靶藥物一個月十幾萬,免疫療法上百萬,質子放射治療幾十萬。然後保險業務員會跟保戶說:「你看!現在癌症醫療這麼貴!一定要買防癌險!!」自費有其必要性我必須很難過地說,這是事實,許多癌症的新藥已經貴到連醫師都覺得負擔不起的程度了。而且未來這個情況或許只會更嚴重,因為新的治療方式納入健保的速度永遠不夠快。健保提供的就像陽春麵,讓你不餓肚子而已。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藥物、更少的副作用、更精準的打擊病灶,肯定都有自費的選項。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癌症、所有的分期,都需要用到表單上「全部」的治療方式。罹癌這件事,本身就是個機率問題。有人就是很幸運,剛好沒有細胞突變。也有人很不幸,得到的癌症太特殊,連治療的藥物都還沒研發出來。因此究竟要買多少保額才夠,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二成癌友自費破百萬元癌症希望基金會於2022年統計,超過兩成的癌友自費醫療高達百萬元。而癌症第三、四期的花費,普遍都比一和二期來得貴。我曾在乳癌新藥研討會演講時,問了台下的腫瘤科醫師們,認為以他們的經驗,抗癌的「自費醫療費用」到底該準備多少錢才夠?100萬?台下幾乎沒有人舉手。200萬?台下有七八成的醫師舉手了。300萬?剩下兩個醫師舉手。為什麼需要300萬?舉手醫師說,因為癌症不是單純只有醫藥花費那麼簡單,還需要完整照護,包括安心養病的費用。另外相當有說服力的一點是,這位醫師同時也曾經是乳癌患者。的確,如果每次都住單人房、買好的營養品、甚至住院看護費、休養期間無法工作的薪資損失等,都要算進去,需要的費用恐怕就不只一兩百萬了。但這部份關於照護品質,比較因人而異,恐怕難以一起列入討論。甚至一些極端的情況,還真的需要賣房子做免疫治療,或需要持續使用標靶藥物,直到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為止。這些都是每月每月在燒錢,一般家庭很難負擔得起,卻可以為末期病人爭取到寶貴的時間。據我先生說,也有很多病人乾脆就選擇不要治療了,把這幾百萬留給子孫比較實際。但如果把這些人都算進去的話,癌末治療費用肯定會更多。癌症險究竟該買多少所以回歸題目,癌症險保額該買多少?我想綜合以上意見,「最最基本」會推薦癌症險200萬,或重大傷病加上癌症險共200萬的組合。一般來說這樣應該可以撐過第一年,但只有第一年。如果希望能保障更多風險的話,額度拉高到三五百萬元當然才比較夠用。只是要考量到四五十歲之後,保費會變得很貴。隨著醫學進步,未來癌症醫療價格只會更驚人,想用「住院」實支實付支付癌症療程,應該會愈來愈困難,也會面臨更加嚴格的審核。因此癌症險還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對可運用存款不足一兩百萬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癌症險必改3缺點最近又快到一年一度員工健檢的日子!通常除了基本檢查,還會有些加購方案,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腸胃鏡等。以前覺得沒有必要,但漸漸邁入中年之後,就會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狀況,想做完整的檢查。因為,其實很多癌症都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但在全身健檢之前,需要先做什麼呢?如果沒有體況問題,我覺得趕緊先保個癌症險,是個不錯的建議。別忘了還有等待期,需要及早規劃。前面提到,罹癌最少要有一次金200萬元的額度(其實這只是勉強夠用而已)除此之外,現行癌症險商品,還有哪些設計上能夠更好的地方呢?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希望未來可以朝這些方向改善。一、等待期太長以癌症險來說,為了避免帶病投保,最基本的等待期都要90天。也就是保險三個月內若出現問題,不會理賠。甚至某些公司還會額外規定,第一年罹癌,只能拿回少少的幾萬或保費的一兩倍。這相當於等待期長達一年。或許用意是希望平時就要做好規畫,而不是出現問題才來擔心。但這樣相當於第一年幾乎沒有保障,雖然買了保險,但仍然暴露在風險之下。投保時,一定要請問保險業務員有關等待期,免得客戶有錯誤的期待。二、輕度癌理賠不足在保險, 癌症是怎麼分嚴重程度?由金管會保險局決定。自108年1月之後,各家保險公司的癌症定義就都統一了,分成初期、輕度、重度,共三大類。大致來說,「初期」是原位癌跟一期類癌(Carcinoid, 跟cancer不同。),「輕度」則是第一期癌,第二期以後就算「重度」癌。大部份癌症險在初期跟輕度的理賠,與重度相比是少很多的。例如投保100萬元的癌症一次金,原位癌只有理賠十萬,第一期癌症二十萬,只有第二期以後的癌症才會真正拿到一百萬元。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第一期癌症固然絕大部份都是開完刀追蹤即可,但在很少數的情況,例如第一期乳癌中某種特殊的基因型,還是會需要用到標靶藥物。如此一來若健保沒有給付,也會造成不小的財務負擔。其實之前也有少數保單的輕度癌跟重度癌理賠金額是一樣的,若要考量這類的機率,或許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者購買重大傷病險,第一期癌症大多也會開重大傷病卡喔。三、新型態治療未完全納入如果去看早期一點的保單,「療程型」癌症險分成很多理賠項目。那些項目的細項,大概是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放療一日多少錢、住院一天賠多少錢,還有義肢、義齒的費用等。其實我覺得都「挺不實用」,不然就是已有健保給付。除了放療,因為放療有些需「少量多次」,連著照射好幾週。保險每天計價理賠,也可以領個好幾萬;義肢、義齒以機率來說,理賠比率好低啊,雖然列在上面,但根本看得到吃不到;義乳可能還比較常見。現在治療癌症方式跟以前可說是大大不同了。住院天數愈縮愈短,有些醫院甚至化療也不給住院了。而標靶治療跟後線的免疫治療,反而成了顯學。各種新型態藥物推陳出新,很多藥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其實才是最容易造成財務負擔的部分。因此真要選擇療程型保單的時候,是否納入新型態療法諸如標靶、免疫,會是我考慮的重點。當然,也可以癌症一次金保高一點就好。在青壯年得到癌症,是比較令人擔憂的情況。通常這個階段都還在為工作衝刺,為家庭撐起一片天。此時罹患癌症,不但可能需要養病、工作停擺,也面臨養家糊口的壓力。而且癌症治療真的超貴的,不可能光靠健保。因此,我的建議是及早投保,趁還沒有體況之前保。但是保費後期會變得非常貴,大概到50歲之前勉強還還能接受。之後肩上責任減輕,就可以考慮保費慢慢減額,風險自留。關於作者/林逸婷 林逸婷目前任職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主治醫師,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以醫師眼光教大家保險規畫,經營「Eating醫師的保險箱」臉書專頁。》Eating醫師的保險箱
-
2024-03-09 癌症.肝癌
早期肺癌莫驚慌!標靶治療來助攻 復發率降8成
肺癌是臺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已經成為新國病。根據110年癌登資料統計,國內肺癌中近三成屬於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將腫瘤切除,而第二期、第三A期的病人術後可以做基因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再做標靶「維持治療」,復發率可以降八成以上,並且大大提高存活率。臺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早期肺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高達九成,第二期也有近六成。不過,很多病人罹癌時都會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選擇手術或標靶藥物,還是免疫治療等,非常焦慮,更擔心會復發。肺癌應看腫瘤的類型、期別、形態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第三A期以內都是早期 腫瘤越大復發率越高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肺癌是腫瘤的大小在四公分以內、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在四至七公分,或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期可分為三A和三B,三A期是同側縱隔腔或淋巴結轉移,三B是腫瘤同側有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或頸部旁的淋巴;第四期是腫瘤已轉移至腦、骨頭、肝臟等。第一期到第三期A是早期肺癌。然而腫瘤越大復發機會越大,第一期肺癌復發率為10-30%,第二期復發率為40%。第三期的復發率高達70%,存活率僅剩下二成左右。手術後化療追加標靶、免疫治療 抗復發許瀚水說,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為了避免復發,過去術後會再做化療,但是很無奈的,降低復發率只有5%,療效不佳。不過,現在有維持性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可加強輔助治療效果,大幅降低復發率,提高存活率。基因突變吃3年標靶 3A復發率降88%國內肺癌病人約七成以上的細胞型態是肺腺癌,其中五到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建議第二期跟第三A期病人術後可做基因檢測,如果有EGFR基因突變,可使用抗EGFR標靶藥物做輔助化療後的維持性治療。而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可再檢測PD-L1,針對表現量高者可做維持性免疫治療。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肺癌具有EGFR突變者在化療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持續三年,第一期肺癌可降低50%的復發率、第二期降低83%的復發率、第三A期降低88%的復發率,成效非常好。相較於做一年的維持性免疫治療,第一期至第三A期可以降低34%的復發率。術後多走路增加肺活量 半年又是一尾活龍許瀚水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手術切除局部肺葉後,肺功能會受到影響,術後最重要的是多運動,建議病人多走路。因為走路會深呼吸,可以訓練肺活量。他很多病人在術後多把走路當成運動,約半年到一年,肺活量就恢復到跟術前一樣。低劑量電腦斷層讓小結節無所遁形 0.8公分以下先追蹤觀察最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的民眾日益增多,很多檢查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後,很害怕是肺癌。許瀚水解釋,毛玻璃狀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即使是肺癌也是相對早期的肺癌,因此莫驚慌。從國健署的統計發現,有結節的病人大約只有1-2%是肺癌,他建議,肺部結節至少大約0.8至1公分左右可以考慮開刀,但太小的結節一般建議先追蹤觀察,若追蹤過程中沒有變化,可以持續觀察,若結節變大,或出現變化,經醫師評估懷疑有肺癌的可能性,再考慮開刀,不需要過度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