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微創手術
共找到
337
筆 文章
-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4 醫療.泌尿腎臟
銩雷射剜除攝護腺 減少術後復發
只要活得夠久,每個男人都會遇到頻尿、夜尿等攝護腺肥大困擾,泌尿科醫師提醒,如果出現血尿、膀胱結石、尿滯留、腎水腫等症狀,單靠口服藥物已無法改善不適,就需考慮接受外科手術。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或有私人醫療保險,建議使用雷射攝護腺剜除術,降低復發風險及相關副作用。年紀增長 攝護腺逐漸增生肥大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張雲筑表示,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器官,受到年紀增長、男性荷爾蒙刺激、慢性發炎等因素影響,攝護腺逐漸增生肥大,影響下泌尿道功能,成為難言之隱。再者,年紀愈大,肥大程度日益惡化,年逾50歲,約5成男性出現頻尿、夜尿、尿不乾淨、尿速緩慢等症狀,到了80歲,盛行率高達8成。一般來說,正常攝護腺約20毫升,如果增升至40毫升,就可能造成尿路阻塞,張雲筑指出,一旦出現血尿、膀胱結石、尿滯留、腎水腫、尿毒,反覆尿路感染,或是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就應積極就醫,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攝護腺肥大治療方式愈來愈多元在手術治療上,目前健保僅給付傳統刮除手術,但術後復發機率較大,且可能影響性功能。張雲筑說,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選擇多元,愈來愈多患者選擇雷射微創手術,其優點為出血少、組織熱傷害較淺,適合高齡或有多重內科共病患者。張雲筑以「從橘子果皮上將果肉完整剝除」來形容雷射剜除手術,沿著攝護腺肥大的區域與周邊區域的交界處,將所有增生組織剝離後,絞碎之後,再由內視鏡吸出體外。術後再次復發機率極低,還可以維護其他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減低術後尿失禁、尿路狹窄等併發症風險。張雲筑指出,雷射種類眾多,其中銩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能精確地找出天然膀胱頸與肥大組織的交界,將攝護腺肥大增生區處理乾淨,並能保留膀胱頸黏膜。書田診所臨床統計,近5年內小於40毫升的小型攝護腺肥大患者,術後追蹤未出現膀胱頸攣縮等併發症。書田診所泌尿科團隊攝護腺雷射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的經驗豐富,10多年來,共完成1500多例攝護腺雷射手術,上個月受邀至世界泌尿內視鏡學及泌尿外科技術大會(WCET)發表了「銩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併行膀胱頸黏膜保留技巧,避免小型攝護腺產生膀胱頸攣縮」手術研究成果,與各國泌尿科醫師分享台灣卓越泌尿醫學的手術技術。留意排尿頻繁、明顯餘尿感症狀由於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雷射手術,患者須自費。張雲筑提醒,中老年男性如有排尿頻繁、明顯餘尿感、尿流很慢等困擾,甚至尿不出來,務必至泌尿科就醫,透過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疏通下水道,不要讓自己下半生被下半身給困住。
-
2024-08-1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高血壓會演變成胰臟癌嗎?醫:血糖穩定是關鍵!4招維持胰臟健康
糖尿病、高血糖也是胰臟癌致癌因素?糖尿病、高血壓之於胰臟癌,相互為因果關係。如果患者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下,會造成胰臟的長期慢性發炎。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癌變,造成胰臟癌,這是目前臨床研究已經能夠證實的。血糖過高不僅會造成胰臟發炎致癌,也會造成大腸癌、乳癌、肝癌,以及其他的癌變。胰臟周圍的組織,包括肝臟、膽道、腸道,或者是胰臟因爲長期的發炎,經過長時間血糖又沒有得到控制就造成組織的病變,細胞病變從而產生癌變。胰臟癌會造成血糖不穩定,也就是俗稱的「糖尿病」。糖尿病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和控制,會造成胰臟的持續發炎,就容易罹患胰臟癌。胰臟癌的内分泌系統導致血糖分泌有問題,所以相互之間是有緊密的聯係的。彭正明醫師對糖尿病患者溫馨小叮嚀:請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特別是居家的時間(缺少醫師的監督),一定要記得按時吃藥或者打針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這可是可以預防胰臟癌的方式!4招維持胰臟健康堅持以下這些良好的生活作息,遠離發炎就可以很好的預防細胞病變最後癌症的發生。1.控制好血糖會降低胰臟癌的發生率2.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胰臟的病變:少油、少鹽、少糖3.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癌症是息息相關的,控制好發炎,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率4.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胰臟的健康:多喝水、少吃甜品、少喝手搖飲、烹飪方式盡量蒸煮代替煎炸(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0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陳明智深耕3年讓新營醫院大蛻變!養生簡單吃,「一天一餐」減重10公斤
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陳明智,從醫逾30載,長期投入偏鄉醫療照護,也常主動出擊深入社區進行衛教。「先生緣,主人福。」是陳明智很喜歡的一句話,他認為醫病關係,不應該太功利,少一點商場化,多一點關懷、多一點信任,可以讓民眾得到真正的健康。醫師哥一句話 走上外科路59歲的陳明智,出身原鄉,老家在屏東三地門,流露著排灣族原住民熱情,他的父親從小相當重視教育,哥哥陳明德也是醫師,現任高雄茂林區衛生所所長。陳明智說,哥哥一直是他學習目標,實習選擇分科時,因哥哥一句話「你當然就選外科」,因此走上外科之路。除一般外科,陳明智還取得消化系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內視鏡外科等專科執照,在衛福部南投醫院服務時,更取得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碩士,後分發到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升任副院長。恆春第一台刀 出自他之手就任前,他先南下了解恆春醫院狀況,發現院內沒有手術時需要的腹腔鏡,就先向廠商借來腹腔鏡,上任前先運抵,這樣「超前部署」果然及時派上用場。當年陳明智到任約一個月後,幫一位患者做大腸鏡發現腫瘤需開刀,患者直接問要轉去哪裡開刀,陳明智回答「我開啊。」後來手術完成,還是恆春醫院第一台刀。陳明智執業逾30年,臨床經驗豐富。103年完成恆春首例大腸癌微創手術;107年恆春牡丹鄉婦人因車禍嚴重外傷,重大腹部器官受損,馬拉松式手術輸血超過6000㏄,將病人從鬼門關救回;108年於旗山醫院完成首例切除3公斤重如「小玉西瓜」的肝腫瘤切除手術。深耕新營3年 患者漸回流3年多前,陳明智升任新營醫院院長,上任後積極「改造」醫院,除增加加護病床床數、高壓氧等,院外停車場改為無人工管理,收入大幅增加,也計畫興建急診大樓,串聯舊院區。他認為,醫院存在價值,不是只等民眾來看病,而是幫助民眾將健康照顧好。陳明智也把握爭取新營醫院可能曝光度行銷,也深入附近敏惠醫專尋求可能產學合作機會,大新營鄉親都明顯感覺到,新營醫院不再暮氣沉沉,患者也逐漸回流,讓外界看到醫院大蛻變。細數3年多來陳明智在新營醫院大幅改善的軟硬體設備,包括門診及候診區裝修、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病房改造、高階健檢休息室、整修6樓新醫講堂、2樓及3樓的會議室、車牌辨識停車場,購進新型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引進內視鏡影像系統及高壓氧設備、軟體大幅升級,讓就診病人與社區民眾很有感。愛旅遊羽球 一天一餐養生醫療人員工作環境高壓,如何紓壓、養生更顯重要,陳明智熱愛運動,飲食簡單,喜好原形未加工食物,2年多前開始推動「一天一餐」迄今,從一開始不習慣飢餓感,如今成功減重逾10公斤以上。他也熱愛旅遊,閒暇時會前往最愛的日本,更喜歡打羽球,曾獲得第10屆全國醫師盃羽球錦標賽團體賽壯年組冠軍。疫情後更重視同仁身體健康,購置健身器材,並將整修的6樓新醫講堂改造成多功能用途,包括打羽球、桌球等運動或KTV歡唱,預計今年舉辦「新醫盃」羽球賽,號召同仁一起來健身。為確保工作和家庭之間平衡,陳明智認為,最重要的是夫妻間互信相扶持,更感謝另一半在背後默默支持,讓他無後顧之憂。「員工好,醫院才會好,病人才能得到良好照顧。」陳明智說,他注重員工身心健康,改建醫師辦公室、專科護理師辦公室、醫事單位等辦公室,打造舒適幸福職場,改善職場工作氛圍。未來將引進核磁共振(MRI)、建置智慧病房,讓新營醫院也能有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服務。陳明智小檔案● 年齡:59歲● 專長:微創手術、腹腔鏡、甲狀腺超音波及手術、疝氣手術、血液透析用雙腔導管手術、肛門出血結紮、瘡廔管手術治療● 現職:衛福部新營醫院院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 經歷:衛福部恆春旅遊醫院、旗山醫院副院長、南投醫院外科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日本昭和大學橫濱北部病院研究醫師● 給病人的一句話:先生緣,主人福。
-
2024-07-31 醫療.心臟血管
高齡翁胸腹主動脈瘤 台大「CT融合」手術救命
89歲陳先生去年底突發昏厥,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一顆直徑長達6.3公分的胸腹主動脈瘤,必須裝設主動脈支架保存性命。但手術複雜度高,即使執行微創手術,對高齡、多重共病的陳先生來說仍是一大挑戰,因此台大醫院外科部團隊在複合式手術室中,採用「電腦斷層(CT)融合技術」進行手術,可以縮短手術與復原時間。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吳毅暉表示,陳先生除胸腹主動脈瘤外,本身有心臟衰竭、慢性肺部阻塞疾病、心房顫動等疾病,加上年事已高,為降低手術風險,團隊選擇使用CT融合技術協助手術進行,患者在手術前先照射3維CT影像,計算出主動脈路徑及血管分支方向,並與手術過程2維X光即時影像疊合,形成類似擴增實境(AR)效果,讓醫師精準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目前CT融合技術主要用於複雜度較高的手術,病人無需支付額外費用。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表示,主動脈就像人體的高速公路,具有許多支線血管,手術複雜度高,CT融合技術讓醫師不必再背誦複雜的解剖構造,「就像看著Google地圖」,讓手術過程更加流暢,對於較複雜、少見的手術型態,有明顯助益。吳毅暉說,過去為定位手術位置,病人除手術前的照射CT影像,手術中需再照射一次CT,並由放射師人工繪製出手術位置,投影在術中即時影像畫面中,讓醫師進行手術,與CT融合技術相比,患者必須接受多一次顯影劑注射、多暴露一次CT輻射劑量,且人工繪製不僅加重放射師工作負荷,也會讓手術時間拉長。根據國際文獻,CT融合技術可讓手術時間縮短30%,顯影劑使用量減少57%,因傷口小、手術過程中對病人血液循環影響低,病人術後復原時間亦減少。吳毅暉表示,顯影劑具腎毒性,使用量愈少愈好,而放射線暴露不僅危害病人健康,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雖已著用防護衣,也會面臨放射線帶來的健康風險。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手術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高雄長庚醫院/精進肝臟切除手術 突破殘餘體積不足困境健保署統計,112年6都肝癌相關手術人數,高雄長庚醫院以369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韋鋒表示,為了服務肝癌病人,該院成立整合肝癌治療團隊,結合一般外科、胃腸肝膽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高雄長庚除了優異的肝臟移植成績,在院長王植熙帶領下,肝臟切除手術不斷發展進階技術;目前常規進行腹腔鏡及機器手臂肝臟切除手術,112年度團隊執行超過200例微創肝臟手術,在兼顧安全與腫瘤治療效果同時,讓患者享有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快的優點。早期肝癌治療效果佳,也最有機會接受微創手術。以往對於肝臟殘餘體積不足的情況,常被迫放棄手術治療,但高雄長庚發展「阿爾庇式手術」,可藉由兩階段的手術讓肝臟增生進而安全的移除病灶,目前執行約60例,成效優異。各地慕名前來或轉診的困難及複雜案例,會經由整合肝癌治療團隊合作,擬定病人的治療計畫,如釔90栓塞或質子降期治療後再接受肝臟移植,合併消融或栓塞治療及肝臟切除手術,為治癒病人或延長存活時間而努力。醫學中心手術No.2林口長庚醫院/突破移植限制 為必需換肝者續命據健保數據分析,112年執行肝癌手術人數排名,林口長庚位居醫學中心第二名,執行手術者有352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系副系主任詹昆明表示,到該院就醫的肝癌患者大多為晚期,這類患者大多無法單靠手術治療,且約有四成必須透過換肝才能續命。詹昆明表示,林口長庚收治的肝癌患者,最多只有25%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超過70%都是第三期以上晚期病患。台灣雖然已經不是肝病王國,且C肝患者根治的人數愈來愈多,但台灣還有B肝以及酒精性肝炎等患者,若沒有持續用藥或是戒斷酒精,仍會導致肝癌,末期肝癌患者僅能透過換肝續命。以現行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分析,約有40%是肝癌患者,換算人數約為70到80人,能夠執行換肝手術僅有一半,約40例上下。林口長庚團隊為增加移植患者的機會,積極發展「分肝移植」、「血型不相容移植」,以分肝移植為例,一塊肝臟能分給兩個人使用,去年就成功完成46對分肝移植;親屬捐肝約有10%到15%的機率血型不相容,林口長庚團隊突破該技術後,也大幅增加移植機率。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肝癌手術人術,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全國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75例診斷肝癌的患者,其中68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楊明元表示,該院消化外科有長久歷史,素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除了有先進儀器,還組成專業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肝癌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主因與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等有關。阮綜合以跨科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的初步評估開始,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及放射科醫師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的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的腫瘤患者,採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等提高患者存活率。手術例如超音波引導射頻燒灼術,為微侵入性治療,具有治癒率高、傷口小、縮短住院天數等優點。在消化內外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通力合作下,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地區醫院手術No.1台大癌醫分院/術前術後輔助治療 成功挽救癌末病患據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112年執行170例肝癌手術,為地區醫院排名第一。該院副院長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項設備、服務均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且已於今年晉升區域醫院。在肝癌治療方面,除提供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外,更是全球肝癌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該院9月將設置第2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數量將與總院齊平。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癌別均採多專科團隊治療,肝癌多專科治療安排於每周二上午,在醫院同一區域,腫瘤科醫師認為適合手術的患者,可即刻轉至肝臟外科治療,減少患者反覆掛號、看診的時間。在肝臟手術方面,除傳統手術,台大癌醫提供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多元術式,全院11間開刀房。台大癌醫重視患者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吳耀銘表示,一位45歲壯年病患,確診肝癌時腫瘤已達15公分,肝門靜脈遭腫瘤侵犯,預期存活時間僅6個月,經多專科團隊建議,先以免疫療法治療半年,病人腫瘤縮小至10公分,且肝門靜脈主幹血栓萎縮,再以外科手術成功摘除腫瘤、清除血栓,術後給予免疫治療,患者存活至今已3年,並無復發跡象。112年六都肝癌患者手術5大院所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骨刺壓迫舉步維艱 北榮微創手術病人福音
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走不到5分鐘、10分鐘就要休息,小心罹患「脊椎狹窄症」。熱愛高爾夫球的70歲李先生,近年感覺雙側下肢麻痛,舉步維艱,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影響正常步行。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走路變得又輕又快。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都有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及脊椎狹窄等問題,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周伯鑫說,許多病人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往往十分害怕,但在醫療科技進步下,手術治療已更微創、更精準。脊椎狹窄症主因為骨刺增生,造成脊椎狹窄,壓迫神經。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林希賢說,患者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致病原因,包括腰椎小面關節、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40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28%,尤其是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就容易造成「骨刺」增生。林希賢說,脊椎狹窄症可先考慮復健保守治療,如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因而必須手術治療,以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來說,約需要5到6公分,且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術後還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近十年醫療科技進步,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為病人帶來福音。林希賢說,此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大幅減省醫療資源,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治療成效佳。病患李先生說,未進行手術前,走路時,感覺是腰部非常緊繃、舉步維艱,檢查後,一聽到要進行腰椎手術,內心都十分恐懼,但聽完醫師解釋,脊椎微創手術非常溫和,應該沒有問題,術後恢復很好,感覺走路很輕、很快,過去的緊繃感已完全消失。
-
2024-07-13 醫療.眼部
「青光眼」全球致盲率第二!「1手術」有效降眼壓,術後發炎率降低
青光眼是眼壓高於眼睛容忍度的疾病,也是全球致盲的第二主因,目前全球約九千萬人有青光眼,其中三分之二在亞洲。青光眼在亞洲致盲比率高達25%,防治青光眼在亞洲,不論預防或有效治療,都是重要課題。亞洲青光眼大會於五月下旬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對青光眼診斷與治療有廣泛討論,其中對於手術新趨勢,即「前房隅角切開術」,引起亞洲學者重視,熱烈提出各國經驗。成年患者 過去被認為不適用前房隅角切開術最早於1930年代,由匈牙利裔的美國醫師巴肯(Barkan)證實,對先天性青光眼兒童可有效降低眼壓,其原理是在前房隅角,即角膜與虹膜夾角,以特殊器械予以畫開,達到降眼壓效果。由於降壓效果顯著,雖然歷經近百年,目前此一手術方式仍是現代醫師治療先天性青光眼的首選。但用於成年人,過去效果不佳,很長一段時間被學者認為,此手術方式不適用於成年人。不過,由於眼科降眼壓顯微植入器不斷演進,本次大會許多學者提出不同觀察與見解,認為對於非末期的青光眼成年患者,前房隅角切開術仍有不錯的降眼壓效果。有效降眼壓 術後發炎率降低來自印度的醫師艾思蘭(Eslami)以一個前瞻性研究經驗提出證明,他們發現在輕、中度隅角開放型青光眼患者,若同時患有明顯影響視力的白內障,施作前房隅角切開術合併白內障摘除手術,不僅可在六個月內有效的將眼壓降低32.1%,術後使用青光眼藥物機會也減少50%。廣州中山大學醫師張秀蘭根據她過往三年經驗指出,在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盛行率高的亞洲,使用前房隅角切開術治療具手術獨特性,除了能降低眼壓,手術過程中不須切開結膜,也不產生濾過泡,術後長期產生眼內發炎機會降低。手術恢復快 有助避免併發症依目前證據顯示,前房隅角切開術可治療隅角開放型及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根據近十年使用顯微植入器累積的經驗,日受重視。由於許多顯微植入器標的也在前房隅角,降壓效果不錯,許多學者認為青光眼患者進行顯微植入器手術,再加上前房隅角切開術,也有不錯的降壓效果,愈來愈多學者選擇使用此手術方式。不過,任何手術要被推廣都會被詳細檢視,會議中獲得部分共識是,由於微創手術進步,當輕度至中度青光眼患者有影響視覺的白內障且考慮手術時,同時做前房隅角切開術可能是可行的第一步,因為結膜保持完好,倘若將來需要,仍然可以對這些患者進行傳統青光眼手術。另外,前房隅角切開術有助於避免併發症,如濾過泡產生的過度過濾、滲漏及感染等,整體手術時間相對較短、術後恢復較快,也是愈來愈多眼科醫師推廣的原因之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2 醫療.腦部.神經
林肯總統也罹患這種病! 從手腳末端不斷長大,手毛腳毛增多竟與腦下垂體腫瘤有關
林肯總統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他晚年的五官突出,例如額頭變凸、眉毛深皺,鼻子肥厚、耳朵變大,手指末端也變粗,外傳他因為腦下垂體腫瘤,罹患「肢端肥大症」,彰化秀傳醫院神經腫瘤外科主任辛明泰說,「美國林肯總統是個蠻典型的例子」。辛明泰指出,「肢端肥大症」是腦下垂體腫瘤增生,導致生長激素分泌,影響所及造成體內軟組織增生變大,身體外觀明顯改變,如手部關節變大,腳趾頭變大,鞋子穿不下,前額、下巴、鼻子、嘴唇、耳朵不正常增大,且因為生長激素分泌,許多患者手毛腳毛還會狂長。辛明泰指出,發生在腦下垂體的腫瘤大部分屬良性,原因不明,約占顱內腫瘤5至10%,分為功能性腺瘤及非功能性腺瘤,其中一半以上病人並無明顯症狀。辛明泰表示,腦下垂體腫瘤好發於任何年齡層,但以成年人居多。臨床上可經由頭顱X光、腦部斷層掃描、腦部磁振造影等來診斷。舉例來說,二次世界大戰時,經解剖陣亡軍人發現,十位軍人中,就一位有腦下垂體腫瘤。為什麼沒有臨床症狀?辛明泰解釋,這些屬於非功能性腺瘤,因為腫瘤小,沒有功能性,臨床上無任何症狀,所以往往不會發現。也因此,並不是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就一定手術切除。辛明泰又舉一個非功能性腺瘤就醫個案為例,五年前,一位52歲中年男子,左眼視茫茫看不清楚長達半年,原本是視力退化,到眼科就醫未見改善。經核磁共振檢查,赫然發現眼睛左側有3公分腦下垂體腫瘤,已壓迫視神經且影響內分泌,有失明之虞。所幸經過手術治療,順利清除腫瘤,左眼視力逐漸恢復,後續僅需在內分泌科門診追蹤。辛明泰說,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難被發現,通常到了腫瘤體積大,造成壓迫,導致頭痛、視力模糊、複視、突然視力喪失或頭暈、昏厥,才發現問題。若需要手術,可進行「主流微創手術」,以雙鼻孔鼻內視鏡,經由鼻腔蝶骨竇,再到腦下垂體窩,摘除腫瘤,保留正常的腦下垂體,手術後以電腦斷層確保腫瘤是否完全切除,若有併發症,也立即處置;另外,手術室中配備的導航系統即時提供影像,輔助醫師精準徹底切除腫瘤,降低傷害周邊正常組織的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傳統腦下垂體腫瘤手術通常經單鼻孔進行,手術受腫瘤大小限制,可能僅縮小腫瘤,無法完全摘除,復發率達16%。鼻內視鏡腦下垂體雙鼻孔手術,經鼻腔進入蝶竇,外觀看不出傷口、住院時間短,跟單鼻孔手術比較,能將大於一公分甚至巨大腦垂體腫瘤徹底摘除,降低復發率。部分腦下垂體腫瘤有可能局部再生長,辛明泰提醒,術後不可掉以輕心。一般來說,治療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準則,是一定要治療,而生長激素瘤,不只是單純使生長激素分泌,身體其他荷爾蒙都有可能受影響,近年研究指出, 腦下垂體腫瘤可能造成心肌梗塞、周邊血管中風,甚至惡性腫瘤。「手術是為了降低日後風險。」辛明泰指出,罹患生長激素瘤病人,以流行病學統計死亡率高於正常人,若一直未就醫與處置,可能5年到10年就會罹患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他強調,別認為腦下垂體腫瘤,「沒有那麼惡性」,由於可能造成健康風險,「手術是第一優先」,建議患者積極處理。術後多久回診一次?辛明泰建議,起初一周先回診一次。以雙鼻孔鼻內視鏡手術腦下垂體腫瘤,經鼻手術鼻內會產生結痂,有些病人術後會聞到一股臭腥味,所以需定期清結痂,直到一、兩個月後,待比較穩定,固定回診追蹤即可。
-
2024-07-0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鄭丞傑「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努力工作努力玩
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是婦科治療權威,是國內第一位運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的醫師,被稱為「海芙醫學之父」。當時他在門診中常遇到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症患者,面臨嚴重經痛、大量出血、貧血、頻尿、不孕等症狀,但又不願意開刀治療,尤其不想切除子宮,因此開始採用海芙刀治療,為病患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養生秘訣/愛泡湯 努力工作努力玩鄭丞傑的養生秉持「養心在靜、養生在動」。他愛泡溫泉,一年泡湯至少一兩百次,泡湯時可放空自己,紓解治療病人的壓力;運動則喜歡打網球、跑步和爬山,從18歲開始打網球至今已歷經半世紀。周末除了開醫學會之外,幾乎都在爬山或旅行,力行「努力工作(work hard)、努力玩耍(play hard)」。用海芙刀治療子宮肌瘤2009年,鄭丞傑在北醫大附設醫院擔任婦癌科主任時,院方引進全國第一台海芙刀。他說,海芙刀為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系統,運用聚焦超音波產生高熱,並於腹部皮膚外對準子宮肌瘤,進行60至80℃的高溫破壞,不須開刀手術,沒有皮膚刀口,也沒有輻射線,即可消融子宮肌瘤,迅速改善症狀。2020年,鄭丞傑出任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隨後成立海芙刀治療中心,在他的帶領下,進行大量的海芙刀、微波刀、射頻刀、腹腔鏡、子宮鏡、冷刀、雷射手術、乳房微創手術等各種微創和無創手術,不但吸引海內外眾多婦女病患,也吸引不少國內外醫師前往觀摩學習;醫院另設立醫美健康管理中心,經營得有聲有色,打造成「小而美的婦女微無創醫院」。術後療程減少住院時間為營運醫院,同時照顧大量病患,鄭丞傑不斷改進海芙刀及微波刀手術療程,更引進美國「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海芙刀治療為住院一天零夜或兩天一夜,腹腔鏡及微波刀手術住院都是兩天一夜,高品質麻醉讓病患術後疼痛感低,減少一半以上住院時間,如此醫院不需大量床位就能運轉,病患減少健保的支出、院內感染機率。用LINE掛號並即時諮詢在醫院的規畫上,鄭丞傑展現為婦女著想的細心,具有三個特色:一、可用LINE預約掛號,並採一對一方式和行政人員、護理人員對話,而抽血驗尿、病理檢查報告等鼓勵病患使用「健康存摺」查看,同仁也同時用LINE個別通知,必要時才需要回診,不要病患多花時間來回醫院。二、所有的病患都可以使用LINE或Email和護理人員或行政人員聯絡,即使國際病人也不例外,手術前手術後都可以即時線上諮詢。三、醫院建構女廁友善空間,如提供芳香噴霧劑、馬桶座墊紙、消毒用酒精、私密專用濕紙巾等。「如果多喝水、多休息、多攝取蔬果、吃維他命就會好的疾病,就不要吃藥,吃藥就會好的不要打針,打針就會好的不要開刀,開刀可以保留器官的盡量保留,必須切除器官才能挽救生命的就趕快切除。」這是鄭丞傑的行醫哲學,從醫至今治療都以病人角度出發,以傷害愈小愈好為原則,「傷害人體的疾病,應該用更不傷害的方法去治療」。鄭丞傑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海芙刀子宮肌瘤消融手術、微波刀╱射頻子宮肌腺症消融手術、婦癌手術現職: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亞太婦科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科學會世界總會副理事長學歷:美國舊金山人類高級性學研究院博士、台大高階企管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高醫大附設醫院副院長、高醫國際長、北醫醫學系婦產學科教授、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台北馬偕醫院婦癌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久坐,不要一直滑手機,外出走走,持之以恆,就會步上健康之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1 醫療.眼部
健保大數據/112年青光眼手術5大院及青光眼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北馬偕醫院青光眼微創手術 降低三成眼壓 減少用藥根據健保署統計,112年在台北馬偕醫院進行青光眼手術患者共330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馬偕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周宜德表示,青光眼患者年紀越來越輕,患者平均50多歲就得開始用藥治療,馬偕近年透過施作青光眼微創手術,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青光眼患者約九成使用藥物控制,一成的患者因為難以控制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如眼窩凹陷、黑眼圈、乾眼症等,會選擇雷射治療。周宜德說,雷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但是亞洲人色素較多、容易復發,因此嚴重患者仍得靠傳統手術「小樑切除術」治療。周宜德指出,傳統手術以類似繞道手術的方式,讓眼睛減壓,但是會有傷口,恢復期較長,約有三個月到半年期間視力下降;而微創手術可以給予輕中度病人減少用藥的機會。XEN微創青光眼引流手術在體內植入極細(比頭髮還細)的金屬導管,將體內液體引流,可以降低約三成的眼壓,除了減少用藥,也能延緩執行傳統手術的時間。但因為導管極細,術後約有四成患者有沾黏狀況,需要執行簡單手術,解決沾黏問題。區域醫院手術No.1:台北市聯醫隅角閉鎖長者多 肇因眼軸變短、白內障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青光眼手術患者238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指出,北市聯醫青光眼手術每年平均逾200人,男女各半,超過七成為70歲以上長者。葉師榕提到,聯醫為社區型醫院,病患屬性以在地長者居多,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比率最高。隨著年紀增長,眼軸變短、眼前房狹窄,加上白內障開始成熟、增厚,壓迫到眼前房深度並使其排水功能變差,因此青光眼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屬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另一種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眼前房深度夠,眼壓偏高,造成排水功能不佳,此與高度近視有關,好發年齡較早且惡化速度快,常見於30至50歲青壯年與中年。「青光眼是視力無聲的殺手。」葉師榕建議定期至眼科診所、醫院眼科檢查,例如有無視力模糊、視神經盤是否凹陷等,及早發現並治療,透過點眼藥水、雷射控制眼壓,只要延緩青光眼惡化速度,就有機會不用動手術;如果仍無法降低眼壓,或視野缺損範圍持續擴大,嚴重者就需動手術。地區醫院手術No.1:土城醫院傳統手術就很好 術後照顧才是重點新北市土城醫院是年輕的醫療院所,112年還只是地區醫院,今年升上區域醫院,對於青光眼手術數量位居去年地區醫院之冠,該院眼科主任李泳松表示,醫院規畫之初,長庚體系就下了重本,在手術室等相關配置上,比照林口長庚醫院規格,眼科也是如此,收治青光眼患者時,不必轉介至醫學中心,直接安排手術。李泳松指出,眼科手術顯微器械相當精細,必須打出極微小的孔洞,來降低眼壓,手術時間約需30分鐘至1.5小時,一般來說,手術之後,均能降低眼壓,病情獲得改善。不過,術後保養才是重點,土城醫院眼科團隊在患者離開醫院前,均會給予詳細衛教,除了提醒以人工淚液潤滑眼睛局部,並叮嚀患者不可用手揉眼睛,如果眼球遭受擠壓,容易提高結疤反應,以致眼壓又再升高,「眼瞼再怎麼癢,也千萬不可搔抓。」青光眼手術可分為傳統刀片手術(健保給付)、微創導管手術(自費)等兩種,李泳松指出,儘管後者的手術傷口非常小,復原時間較短,但相當挑病人,限制也多,因此,土城醫院眼科團隊慎選患者,一般還是推薦傳統手術,不會鼓勵做自費手術。基層診所手術No.1: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有失明風險 患者有病識感 回診率高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新莊達特楊診所青光眼手術患者人數,是112年基層診所第一名。新莊達特楊診所院長孫仁彬觀察,青光眼沒有好好控制,有失明風險,因此相較其他眼科疾病,青光眼患者更有病識感、較遵從醫囑,也更願意回診。孫仁彬說,青光眼、乾眼症在眼科疾病中同屬慢性病,相較乾眼症僅是影響生活品質、失明風險低,青光眼則是一種視神經退化的疾病,有失明風險,因此青光眼患者的病識感、遵從醫囑比率較高。同時,治療青光眼的藥物,只能由醫師開處方箋,沒有辦法在藥局購買。孫仁彬觀察,疫情過後,有些病患考量診所設備足夠下,就會轉往診所看診、追蹤,比起在大醫院看診速度快也方便,增加誘因。青光眼治療通常以藥水為主,孫仁彬說,除非藥物控制不好才會考慮手術,這類病人多由醫院執行。雖然診所設備不是問題,但一來診所沒有這麼多醫師做手術,二來診所做青光眼手術需考量自付費用。他也強調,青光眼只要按時用藥回診,就能與其和平共存,同時也建議患者不要太勞累、熬夜,睡眠必須充足。
-
2024-06-20 醫療.心臟血管
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
彰化縣62歲蔡姓婦人因胃痛近4 年來照了3次胃鏡,都查不出原因,後來覺得痛的位置靠近左胸,就到員榮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心房內有1顆2公分黏液瘤,再轉診到台中童綜合醫院由副院長鄭伯智醫師以達文西心臟微創手術切除,鄭伯智說,黏液瘤可能會造成中風,應盡速手術切除才能避免風險。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蔡婦說,3、4年來一直隱隱感到左胸靠近胃部的地方不舒服,她以為是胃病,在多家醫院求診,接受過3次胃鏡檢查,但醫師都告訴她的腸胃沒有問題,5月間到員榮醫院向資深副院長、心臟內科張木信醫師求診,而檢查出心臟內有顆腫瘤,再轉介給在員榮駐診的鄭伯智副院長,鄭伯智檢查出她左心房有腫瘤。鄭伯智說,心臟黏液瘤的特質是質地鬆軟,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好發於左心房,在心室舒張時,黏液瘤經由二尖瓣滑進到左心室,心臟收縮時,又從左心室逆流回到左心房,腫瘤在心房跟心室間漂來漂去。有些黏液瘤會在漂動過程中破裂,而破裂的黏液瘤碎塊會隨著血流到處跑,鄭伯智說,如果漂到冠狀動脈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大部分的碎塊會漂到腦部動脈引發中風,少部分會跑到腎動脈,造成腎動脈梗塞,也有跑到肝臟、脾臟、胰臟及小腸,引起這些器官衰竭的風險,所以接受開心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治療的選擇。鄭伯智即為蔡婦進行達文西微創切除心臟腫瘤手術,術後隔天即轉入普通病房,且練習走路復健,心臟超音波證實心功能良好,很快出院返家。蔡婦說,回家後馬上能掃地、騎機車外出辦事情,鄰居都說很神奇,很感謝鄭副院長。心臟良性黏液瘤多半在心房中膈的左心房內,也是心臟中較深的位置,傳統開心手術要鋸開胸骨,傷口長達25公分,患者飽受疼痛及恢復緩慢的煩惱。鄭伯智表示,若以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不鋸開胸骨結構,恢復也快。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根據資料顯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好發於中老年人,但也曾有不到20歲的年輕人罹患黏液瘤。鄭伯智說,心房黏液瘤的組織很鬆散,易因患者劇烈運動或用力咳嗽而讓腫瘤破裂,漂出心臟,阻塞全身動脈血管,所以最好一經診斷就及時治療,以免中風才後悔莫及,若有胸口悶痛、喘不過氣或頭暈等問題時,就應尋求醫師診治,也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高齡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 微創術式降低風險、復原加快
隨著年齡增加,在男性賀爾蒙的長期刺激下,攝護腺肥大常見於中老年男性。一名90歲老翁因攝護腺肥大導致從今年初需要到急診反覆導尿,從三月初開始必須帶著導尿管度日。他因擔憂全身麻醉手術的風險和本身屬於巨大攝護腺,意指體積超過300克,屬於手術困難案例,未接受手術治療,而是透過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日前該名老翁已移除尿管,並用大拇指對醫療團隊比了讚,表達對於症狀緩解的喜悅之情,現在他只需定期回診檢查,成功改善其晚年的生活品質。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放射診斷科林俊宇醫師表示,攝護腺動脈是一條不太好找的血管,可透過術前電腦斷層的檢查,提早知道兩側攝護腺動脈的開口處以及走向,縮短術式時間,並降低長時間手術的風險。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一種由介入放射科進行的新型術式,利用X光和電腦斷層對身體內部進行檢查,經左手虎口處微小的切口放置導管後,打入栓塞微球,阻斷攝護腺血流供應。林俊宇醫師更運用「遠端橈動脈鼻煙壺介入法」的經驗導入該術式,不從鼠蹊部而是從手的虎口處放置微創手術的導管,手術全程不須露出生殖器官,保護病人隱私,也讓「無法停用阿斯匹靈或是抗凝血藥物的患者」以及「因疾病造成血小板數值低下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選項。目前採用的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和開放性攝護腺切除均為創傷手術,手術效果確實能維持較長時間,但除了麻醉和手術本身的風險外,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逆行性射精的後遺症。而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是採用局部麻醉、無須放置尿管、復原時間短,多數患者術後可直接下床走動且可大幅降低逆行性射精的機率。但林俊宇醫師也提醒,微創攝護腺導管治療後,有3成患者會經歷暫時性的症狀惡化,並且大部分的患者會遇到術後尿道疼痛的問題,不過上述兩種情形會在兩周至一個月內緩解。林俊宇醫師表示,出現攝護腺肥大相關症狀如頻尿、夜尿、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當務之急是先至泌尿科作評估。造成這些症狀的病因很多,如果判定確實為攝護腺腫大造成,宜及早對症下藥方能戰勝疾病。
-
2024-06-14 癌症.肺癌
為什麼肺腺癌經常被發現就是晚期?你可能忽略這些不同部位症狀提醒
一名30多歲女性,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卻發現肺腺癌第四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控制超過8年。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癌症,因為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慢慢出現咳嗽、咳痰,常被誤以為是感冒。陶啟偉在廣播News98分享,肺癌位居癌症殺手第一名,肺癌主要可分「小細胞癌」以及「非小細胞癌」,其中,非小細胞癌又可細分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而肺腺癌好發於女性,多數患者診斷時,多已是第三或第四期。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根據研究統計,有將近7成肺癌比例,屬於肺腺癌的類型。陶啟偉說,肺腺癌初期幾乎無症狀,但是,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癌細胞再擴散時,接著頻繁氣喘或呼吸不順,甚至有咳血情況;當癌細胞轉移到大腦,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轉移到骨頭,會引發劇烈疼痛。陶啟偉提到,女性常因二手菸、油煙、拜拜焚香而沾染到致癌物質,隨呼吸道進入肺部,增加罹患癌症機率。上下班通勤戴口罩 50歲以上定期檢查LDCT日常生活中,應杜絕PM2.5,多項研究已證實肺癌與空汙的關係,上下班通勤時間一定要戴口罩,避免PM2.5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性的慢性發炎反應。另外,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陶啟偉強調,長期抽菸者要戒菸15年,體內致癌因子才會降到跟正常人一樣。陶啟偉呼籲,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檢查,尤其是長期抽菸者、家族有肺炎病史、曾患有肺結核、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常吸油煙的廚房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早發現早治療。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手術治療的成效很好,陶啟偉說,有臨床個案在一期接受微創手術,2-3天即可出院。民眾應正視健康問題,定期檢查、持續追蹤,接受LDCT檢查的結果,結節有90%為良性,不必過度緊張。如何預防肺癌⟋肺腺癌?1.戒菸:抽菸傷肺,香菸燃燒後產生的化學物質,部分會致癌,其毒素會削弱人體免疫系統。2.預防空汙:室內減少大火快炒的飲食習慣,在戶外活動時要注意空氣品質,必要時戴口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0 醫療.皮膚
成年後皮膚長出硬硬突起物伴隨分泌物?小心是粉瘤,醫師建議「2狀況」才要手術治療
背部長了一顆硬硬的凸起物,不僅紅腫,還可以擠出膏狀分泌物,不斷反覆發作,患部偶爾疼痛難耐,小心「粉瘤」上身。皮膚科醫師黃千耀提醒,粉瘤不可亂擠,避免增加感染風險,一旦粉瘤大小超過2公分或發炎,建議應手術根除病灶。粉瘤是什麼?好發部位在哪裡?一位長輩因睡眠困擾,心情鬱悶不佳,家人發現他的背上長了一顆粉瘤,讓他疼痛到難以入眠,就醫確診後,動刀切除粉瘤。黃千耀表示,粉瘤與體質有很大關係,成年之後每個人都有可能誘發,出現在皮膚的任何部位,最常見發生於臉部、耳垂、耳後、背上或陰部等部位。粉瘤的醫學正式名稱為「表皮囊腫」,屬於良性腫瘤,大小、外觀跟青春痘差不多,好發於30、40歲的人,男性的比例較高,大部分都是因為毛囊堵塞刺激生長引起。粉瘤如果超過2公分或引起發炎,建議手術治療黃千耀指出,粉瘤幾乎無疼痛感,可能過了好幾年也沒什麼變化,不過當肌膚因衣物緊身過度摩擦,或是當抵抗力變差時,就容易發生紅腫發炎症狀。如果沒有感到不適、影響生活,可以和平共存,但若是反覆發炎、持續變大,建議切除預防感染。有些人會自行將分泌物擠出,不僅清理不乾淨,還容易造成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黃千耀說,若是粉瘤的「囊袋」沒有被清除,可能會逐漸腫成一大包,一旦某日突然爆開,流出膿血,就有感染風險,建議粉瘤大小超過2公分或是發炎,可採用微創手術根除病灶,傷口較小,不會留下明顯疤痕。粉瘤別擔心不易癌化,卻也不會自行消失粉瘤容易與青春痘、粉刺、脂肪瘤、皮脂腺囊腫搞混,黃千耀表示,患者就診時,除了肉眼觀察外,會進一步對囊腫患處進行病理切片化驗。有些人擔憂粉瘤會不會癌化?他說,癌化的機率非常低,不需要擔心,除非有異常變硬、變色、潰爛、滲液等問題,再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皮膚疾病或皮膚癌。粉瘤不會自行消失,黃千耀說,如果長在臉部影響外觀,或痛到影響日常生活,可掛皮膚科、整形外科門診諮詢治療方式。如果不想開刀,可先藥物控制,並由專業醫護人員將膿清創出來,避免重度發炎。亂擠粉瘤易增加感染風險1.手部或器具不乾淨,引入更多細菌。2.無法拿捏擠壓力道,可能會造成血管受損,或是造成內部發炎。3.肌膚受傷或增加痘疤的生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1 醫療.骨科.復健
女模常穿高跟鞋導致腳痛難竟是這疾病引起,微創手術矯正改善
1名女模特兒經常整天穿著高跟鞋,日前返家脫鞋後,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以為是痛風發作,醫師檢查發現是「拇趾外翻」且嚴重到大拇趾已卡到第二趾下面,連第二趾都因為長期摩擦而長了硬皮。經採用微創手術矯正後,症狀才改善。拇趾外翻的好發年齡是幾歲?高危險群有哪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蘇錦宏說,拇趾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會造成外觀困擾、買鞋不便,連走路都因疼痛影響儀態,是許多民眾的夢魘。大多數拇趾外翻是成年後才出現,平均年紀大約落在30歲左右,以女性較多,且多半雙腳都有,甚至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他說,拇趾外翻除遺傳因素外,平時常穿高跟鞋與尖頭皮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扁平足、風濕病、關節鬆弛等問題也常會合併出現,症狀包括拇趾內側發炎紅腫痛、第二腳趾底部疼痛或是出現硬皮等。雖然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說是小病造成大問題。拇趾外翻該如何治療?經X光檢查,女模第一蹠趾角度約40度,第一、第二蹠骨角度也大於15度,確認為嚴重拇趾外翻,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手術矯正治本。過程中,醫師先以特殊工具切骨矯正,將外翻的拇趾拉回到正常角度,合併周邊組織鬆緊度調整韌帶,之後再用可吸收的植入物材質加以固定,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約3個月後即恢復原本生活步調,植入物約兩年後可吸收。蘇錦宏說,拇趾外翻角度越大不代表症狀就一定比較嚴重,有些人外型變形很明顯,卻完全沒有症狀,也有人看起來變形很輕微,走路完卻會紅腫痛到無法忍受。因此若有拇趾外翻症狀,建議要尋求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他說,如果症狀剛開始出現,不妨採取保守治療,如換穿寬楦頭而且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如果有紅腫發炎狀況,也可服用消炎藥物及足部運動的肌力訓練改善,但相關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時,不要排斥就醫或手術,才能早日回復美足風采。元氣百科:提醒拇趾外翻該如何預防與保養?★要預防拇趾外翻,可在大拇趾與第二趾間使用分隔墊。★如果發現大拇趾外側關節有突出現象,則建議使用矯正器,固定大拇趾,避免變形更加嚴重。★輕微的拇指外翻的人建議穿寬楦頭的鞋,鞋側邊的皮要柔軟且是單皮;拇指外翻中度至嚴重的人,則建議用特殊鞋墊來控制足弓的內旋。→延伸閱讀 元氣百科 拇趾外翻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健保大數據/胰臟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台大醫院/前導化療後手術 提升第三期患者存活期根據健保署數據,台大醫院是執行最多胰臟癌手術的醫學中心。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胰臟癌手術特色是「前導化療後手術」,過去罹患第三期胰臟癌、無法開刀切除腫瘤的患者,至台大醫院也能在複方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台大醫院每年約收治300至400名胰臟癌患者,吳健暉表示,其中可直接以手術切除的患者約占1/3,經前導化療後切除腫瘤的患者占1/3,無法開刀的患者亦占1/3。近年微創手術成外科主流,吳健暉表示,台大醫院亦投入相關臨床研究,但以腹腔鏡為主,較少使用費用高昂的達文西手術,傳統手術亦有進行,但與他院不同之處,在於前導化療後手術。吳健暉說,前導性化學治療在國外已成趨勢,台大醫院的作法是在術前使用複方化療,並定期監測患者腫瘤指標下降趨勢,以及相關數值變化,若患者腫瘤縮小或維持穩定,再進行手術。「不少第三期胰臟癌患者本無法開刀,在化療後切除至今存活。」吳健暉表示,第三期、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一年,但在接受前導化療且完成手術後,有患者存活至今已三、四年,且無復發跡象。醫學中心手術No.2台北榮總/達文西微創手術純熟 重粒子治療儀全國唯一台北榮總在胰臟癌手術領域精湛,患者人數眾多,北榮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石宜銘表示,該院於胰臟癌手術有兩大優勢及特色。石宜銘表示,在兼顧病人安全、乾淨切除病灶的前提下,北榮十多年來全力發展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胰臟癌微創手術,減少術後疼痛,技術成熟,至今已為659人手術,其中高達八成是採微創手術,去年針對胰頭癌共進行161例微創手術。北榮目前已於國際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發現利用微創手術能提升胰臟癌病人治療成功率。第二特色為去年八月成立胰臟癌治療暨研究中心,擁有全國唯一重粒子治療儀器,提供胰臟癌精準治療。在胰臟癌患者手術及後續照顧上,石宜銘說,北榮雖然是一位患者掛名一位主治醫師,但事實上由外科部5名主治醫師共同負責,因達文西微創手術時間平均長達8小時,較傳統手術多出2小時,耗時冗長,需多名醫師合力完成,後續也可共同照顧。石宜銘指出,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北榮有3名專門進行胰臟癌化療的醫師,還有重粒子治療醫師,且治療團隊每周開會,共同討論病例,讓病患享有優質治療。醫學中心手術No.3成大醫院/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 至今20多年仍健在胰臟癌早期確診難、治療難、常快速擴散,有研究指出,大於2公分,遠處轉移的機率高達75%,存活率低。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團隊手術成功率、存活率都領先國際,尤其沈延盛開的第一例困難手術患者、至今20多年仍健在,不斷有各地轉診、國外病患遠道而來求助。患者多認為胰臟癌如同被判死刑,沈延盛找到獨特手術法、經驗累積傳承,且指導部分醫院克服困難。早在2003年還缺乏標準療法時,他就在當時院長林炳文支持下成立胰臟癌跨科治療團隊,結合多科臨床研究,團體作戰提高存活率與病患生活品質。沈延盛說,胰臟癌預防首要減少胰臟發炎,避免癌變。健康生活飲食加運動,是目前唯一能做的,吃新鮮蔬果,別大吃大喝,高蛋白、高脂肪都不要,避免增加胰臟消化負擔。傳言糖尿病、高糖或飲酒易得胰臟癌,沈延盛說,目前研究無法證實其因果關係,但抽菸會讓胰臟癌風險增加兩倍、檳榔也含致胰臟癌有毒因子。研究指出,遺傳約占10%、年紀越大機率越高,以現有科學知識預防困難,仍有運氣成分,但綜合經驗顯示:一日五蔬果加運動的人,罹患胰臟癌機率最低。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跨科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了28例新診斷胰臟癌患者,其中15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主任曾譯諏表示,該醫院消化外科有悠久歷史,由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專業團隊組成,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大部分胰臟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有「癌王」稱號,須靠電腦斷層、核磁共震等儀器,甚至內視鏡超音波切片才能正確診斷,很多患者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只能以繞道手術或緩和治療等來延長存活。目前常見的胰臟癌手術包括惠普式手術(Whipple's procedure)或稱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及胰尾切除手術。手術時間長且有較高術後合併症,術後恢復期長,不過因科技及醫療進步,已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的機率。阮綜合醫院透過跨科的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透過檢查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腫瘤的患者,採用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提高存活率。112年胰臟癌手術人數5大院所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屏東心搏過緩病患福音! 在地接受全球最新醫療科技 併發症少、高生活品質
65歲的陳伯伯住在屏東,經常感到頭昏無力、走路會喘,到醫院檢查後發現陳伯伯心跳速率低於正常值,被診斷為「心搏過緩」,為了避免後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醫師建議陳伯伯安裝心臟節律器。原本陳伯伯很擔心,害怕手術併發症風險、術後修復時間長、往後行動可能會受限,但醫師說現在有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可以解決陳伯伯的疑慮,而且不用跑到都會區的醫院,在屏東當地就能擁有新型醫療產品的選擇,享受優質的醫療照護。像陳伯伯這類病理性「心搏過緩」的患者,以熟齡族居多,通常與上了年紀心臟功能退化、藥物反應、心律不整相關。屏東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鄭錦昌呼籲,「現在有很多智慧裝置可監測脈搏,也可用血壓計測量心律,若每分鐘心律低於50下,建議到醫院找心臟科醫師做心電圖檢查或配戴24小時連續監測儀,因為一旦心跳停止3秒以上,會造成活動上的障礙,甚至還會有昏厥、死亡等危險。」一旦確認病人屬於病理性的「心搏過緩」,表示病人心跳過慢,心臟無法將身體所需的養分與氧氣輸送至全身,輕則會有頭暈、虛弱的狀況,重則有昏厥等致命風險,通常醫師會建議植入心臟節律器,仰賴心臟節律器輸出電流,以刺激心臟肌肉,維持心律穩定。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技術成熟傷口小除了傳統的心臟節律器,現在病患還多了一項新的選擇,新型節律器體積小、無導線,可縮短恢復時間、減少手術併發症,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新型節律器專家林彤宥醫師,是屏東優先拿到心律醫學會以及健保署認證裝置資格的醫師,自創院以來,屏東榮總已是屏東地區,執行多數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醫院。林醫師解釋,傳統節律器需開一個5-6公分的傷口,把傳輸電流的導線透過鎖骨下靜脈,固定在心房與心室中,再將節律器的電池放在皮下的筋膜層,手術時間需2-3小時。而新型無導線節律器直接將導線和電池合併,大小如一顆膠囊,可採用心導管的方式,從股靜脈把無導線節律器植入並固定在到右心室內,手術過程大多只需1小時內。在預後方面,傳統節律器術後一個月之內,為預防導線移位,開刀側手臂不能做太大的動作,且電池放置於胸前皮下位置,不少患者反應有異物感,同時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感染風險高,對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礙、傷口癒合緩慢的患者較不友善。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不會在胸前留下傷口,因此不會產生異物感。也由於沒有導線的植入,也避免了相關的長期併發症。此外,傷口較小,感染風險也較低。術後運動限制與洗澡的限制較少,病人的生活能迅速恢復,生活品質得到顯著的提升。林醫師提及,「國外自2013年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問世以來,已有10年研究數據顯示,無導線節律器安全性高,手術過程造成血管的併發症小於5%,安裝後脫落的機率小於0.1%,顯示技術已相當成熟。」預後可正常運動,且撞擊耐受性高至於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是否可申請健保給付?林醫師說明,健保自110年已有條件地將無導線節律器納入健保給付中。若是臨床上證明,雙側鎖骨下靜脈均不適合植入導線。例如一側放置人工血管、另一側存有洗腎廔管之病患等,通過事前申請可獲得全額健保給付。有些病患雖然不符合給付條件,但是在多方考量下,也有患者願意自費使用新型無導線節律器。最讓林醫師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曾有一位病患因心臟已開過兩次刀,為了減低心臟的負擔與減少手術的風險,選擇自費安裝無導線節律器,結果術後不到兩個月,他意外出了一場車禍,駕駛座的安全氣囊爆開撞到胸部,倘若當初他裝的是傳統節律器,電池遇到撞擊可能會被撞壞及感染的風險,還好他當初選擇的是裝在心臟裡的新型「小膠囊」,遇到撞擊時有肋骨保護,不易損壞。另外,還有一位阿嬤為了維持運動習慣,一樣選擇自費安裝新式無導線節律器,術後可以維持打高爾夫球的習慣,也可以吊單槓、重量訓練等手部大動作的運動,不會有任何限制。「以目前屏東榮民總醫院接受無導線節律器植入的患者,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是自費置放新型無導線節律器,且根據術後追蹤訪問,病患都認為生活就像手術前一樣沒有受限。」林醫師說明,新型無導線節律器必須從大腿鼠蹊部位置進行置放,除了少數病患下肢靜脈沒有通路可走,或鼠蹊部曾接受手術併發感染,否則大多數情況下,若是符合適應症,都可以接受新式手術。新醫療之光!屏東榮總完整移植高階醫療團隊鄭錦昌主任指出,過去屏東病患需要到高雄,才能進行高階手術,有鑑於心臟問題越來越普遍,屏東榮民總醫院從開院時就特別重視心臟內外科,將高雄榮民總醫院整套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檢查室等,整套完整移植到屏東,成為屏東心臟科指標醫院。除了傳統手術之外,屏東榮總醫療團隊也專精於微創手術,像是: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都可用新式微創手術治療,包括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等都是目前最新發展的技術。裝置心臟節律器的病患,術後需要每半年進行追蹤檢查,屏東榮總提供公立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完善的術後追蹤服務,屏東鄉親可以免去舟車勞頓的不便,在地享有全方位、高品質且專業的照護。
-
2024-05-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經維空閒時冥想散步,調息轉念紓壓「想想高山、想想大海」
成大醫院是一家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醫學中心,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說,醫院有許多狀況得處理,工作非常忙碌、壓力沉重,但他仍看似一派輕鬆,持續看診、手術,不願荒廢一身的本事。李經維從小奉行「濟弱扶傾」、「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和國父孫中山一樣立志當醫師行醫濟世,熱愛閱讀的他,認為「助人的快樂,比起人間桂冠榮耀來得更真實」,希望讓自己更有能力助人。立志當外科醫師的李經維,當兵抽到澎湖海軍醫院分科時卻選了內科,近兩年役期則刻意反其道而行,他認為「外科醫師不應像屠夫,應該要有內科的sense,才會平衡,尤其愈難碰觸的學問,愈要了解,未來才不會碰上成為罩門」。李經維養生祕訣:空閒時冥想散步 調息轉念紓壓李經維養生沒獨家祕訣,就是規律生活、減少欲望,飲食均衡不過量,有空看書、玩樂器、爬山。出國旅遊首選是日本,因為日本環境整潔,國民有禮、自律,有文化與漢學底蘊,重視維護傳統保存物質與精神文物。壓力大時,李經維會用調息來放鬆,有空多冥想、散步,常提醒自己轉念,「想想高山、想想大海」,察覺人的渺小,壓力就不會大到不成比例。他也坦承,因為花在工作的時間、力氣太多,難以兼顧家庭,他只能讓家人「自由發揮」,還好大家都能相互體諒。專精顱顏面手術 患者重獲新生李經維是整形外科醫師,他決定踏入這專科領域,無關所得發展,而是有感外貌損害對人的自信心及生活影響甚巨,所造成的身心痛苦,非當事人很難體會。有一雙巧手、心思細膩的他,專精於顱顏面手術,總以作戰計畫般詳細先期思考設計,讓「異於常人」的患者因為外貌的改善,內心世界甚至命運也跟著改變。李經維憶及曾經醫治一名從小「只剩半邊臉」、痛恨父母而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幫他外觀恢復正常後,他的內心竟不再扭曲,與家人關係獲得改善,命運也從此改觀、重獲新生。李經維精於五官手術,尤其眼神與眼睛功能連動,深入研究眼眶周邊區域體積變化估算、如何有效手術改善有獨特心得,發表於國際期刊成為國內外同業參考依據。處理外傷、先天缺陷或腫瘤等外型缺陷是大工程,他不故步自封,利用新式數位影像科技預先模擬治療,採用導航系統讓手術更精確完成,達到病人希望的外觀且大幅降低風險。「我決定、我負責」 部屬風行草偃對於成醫的經營,李經維期許做到「我決定、我負責」。凡事不推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好的領導人應先自我管理,管得好就成功一半,接著才是與上級、平輩溝通,真正需要「管」的不過5%,「上行下效,主管做得好、部屬自然風行草偃。」成醫推動ESG、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數據、微創手術等。李經維認為,硬體功能要極大化,但軟體能力與服務也須兼顧,員工要數位轉型、智慧化,多學習增進戰鬥力、生產力,軟硬體有效配置,才能平衡發展,也才能說服各界拿出資源投資成醫。讓李經維最難忘的是接外科部主任時,招不到住院醫師。主治要兼住院醫師苦不堪言,他鼓勵大家一同面對,製作「對內招生」影片宣傳、自己帶的學生要當顧客好好對待,「自家的都跑掉留不住,一定有問題,別家醫院培養的人才何苦來當砲灰?」李經維常引用美國教育家杜威名言「生活即教育」,一旦理論與實務脫節即了無價值。不能光說不練、說一套作一套。「多年來,我都固定早上七點查房,有人以為太老派;但這是一種身教示範、行為藝術。」盡早查房,才能發掘病患問題、及時處理,也可騰出更多時間,完成更多任務。李經維小檔案年齡:65歲專長:整形、顱顏面外科現職:成大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成大EMBA畢業經歷: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外科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員、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跟病人都是人,是夥伴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3 醫療.牙科
新數位導航助力植牙,專家分享關鍵提示
近年來,植牙已是現代牙醫治療中的常規項目,廣受醫師與患者青睞。然而許多人對於植牙仍心存疑慮:「植牙安全嗎?會對我的健康造成影響嗎?」「有沒有其他替代方式?」關於植牙討論的文章比比皆是。為數不少的患者已將植牙視為缺牙治療的第一選擇小張是其中一位的植牙患者,多年前,他在前排牙齒位置做了兩顆植牙手術,然而,由於天生牙齒脆弱,後續牙齒受損情況比一般人快,導致想達到全口滿牙的狀態變得極為困難。幸運的是,如今的植牙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全口植牙手術在新數位導航技術的加持下有望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讓患者在短時間內重拾開口大笑的願望。相較於過去全憑醫師經驗、肉眼判斷的徒手手術需費時長達3至4個月的治療時間,新數位導航技術不僅提高了手術的效率,更大幅縮短了患者等待的時間。數位導航技術在牙科的應用被譽為革命性的突破。它以GPS般的光學動態追蹤功能,可讓醫師在手術過程中即時修正,避免了對重要部位的損傷,大幅提升醫師植牙時的治療準確度與患者對手術的信任度。此外,數位導航技術還可搭配術前的電腦斷層,精準設計植體位置,其精準度更是徒手植牙的11倍。數位導航技術讓牙科毫米上的精準度更臻完美新竹品味牙醫口腔顎面外科專科沈炯志醫師表示,牙醫師追求的是毫米上的精準度。有了數位導航技術不僅能大幅縮短假牙製作時間,還讓患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全口重建。此外,藍光掃描精準度高、定位準確,且無輻射,對人體無害,它能夠避開神經和鼻竇,極大地降低了手術風險,進一步確保了患者的安全。再加上是微創手術、可快速操作,讓即便是張口度較小的患者也能夠接受治療。沈炯志醫師強調,牙醫在植牙前,會先判斷牙齒狀態,如果牙齒屬於還有救的狀態,醫師會採取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補牙和牙橋來保全原生牙齒,但若牙齒結構的破壞程度嚴重到必須得拔除,就需要靠植牙來重建以補位缺失的位置,方能保護口腔健康。沈炯志醫師提醒,缺牙可能導致缺牙周圍的牙齒因各種力量而出現移位情況,就像建築物的穩固性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一樣。因此一旦出現缺牙情況,都應該與醫師一起充分溝通討論治療計畫,消除疑慮,適時的植牙治療能夠避免因缺牙而衍伸出的後續健康問題,且及早介入還可以降低未來的治療時間和更多的金錢耗費,盼患者不要刻意排斥植牙這個選項。其實只要術前和醫師好好規劃溝通治療療程,醫師會設計出盡量避免傷害其他構造的治療計畫;術中與醫師好好互相配合;術後持續長期追蹤並定期回到牙醫清潔,便能讓第三副牙齒用得久、用得好。最後,對於植牙治療的價格問題,沈炯志醫師表示植牙價格差異大,但植牙品質良莠和技術是主要影響因素,一旦植牙失敗可能導致周圍組織炎症等問題,嚴重時需再施作一次植牙療程,因此患者應謹慎考慮,建議患者在治療前和醫師確認植入的材質,選擇經過大量數據驗證的高品質材料和植牙技術,以降低植牙失敗的機率。沈炯志醫師鼓勵患者,在新數位導航助力植牙下,已大幅縮短治療時間、增加精準度和大幅降低植牙失敗機率,而且植體有終身保固,即使其價格比一般徒手植牙或導引版式植牙的價格略高,但在後續追蹤植牙後的牙體狀態與患者滿意度皆高,且即便是複雜程度高的植牙患者,也能當天取好導航機的定位資料並立即執行,完成美麗牙齒、重拾自信笑容。品味牙醫 沈炯志醫師●衛福部部定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衛福部部定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All-on-4 全口植牙重建專科醫師●中華植體美學醫學會專科醫師●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品味牙醫官網:https://www.prevail-dental.com/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24 醫療.泌尿腎臟
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 泌尿科醫師這樣說,三階段改善攝護腺肥大
男性過了50歲,有半數會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除造成排尿問題,拖太久甚至會造成腎臟功能退化和性功能障礙,常見症狀包含頻尿、小便斷斷續續、有殘尿感等7種,可透過生活作息調整、藥物與手術治療等三階段治療。至於坊間傳聞「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則尚未有明確的共識。多數人罹攝護腺癌時已是偏晚期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 - 大亨醫師」指出,相較於歐美,國人常在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的時候,已經是偏晚期了,雖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有類似症狀,包含排尿症狀和血尿,但兩者並沒有絕對相關,如果是轉移的攝護腺癌,還可能合併骨頭關節疼痛。呂謹亨說,50歲男性約半數有攝護腺肥大,80歲則高達9成,有攝護腺肥大症狀的病人,到泌尿科門診,都會抽血驗PSA攝護腺指數和肛門指診,檢查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攝護腺肥大會影響男性的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除造成排尿問題,夜尿、頻尿如果拖太久,甚至會造成腎臟功能退化和性功能障礙。攝護腺肥大解尿時常碰到7症狀呂謹亨表示,攝護腺肥大患者解尿時,常碰到的症狀為以下7種:.頻尿(白天超過8次,或小於一小時尿一次).急尿 (憋不住的感覺).夜尿(1晚上起來上廁所超過2次).尿柱慢或無力.小便斷斷續續.需用力才尿得出來.有殘尿感,尿不乾淨三階段改善攝護腺肥大呂謹亨指出,改善攝護腺肥大問題,主要可分為三階段,分別為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呂謹亨說,良好的飲食及作息,對於保養攝護腺很重要,提醒民眾不憋尿且定時排尿,若要減少頻尿,可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例如每2小時上一次廁所,讓膀胱排空、減少頻尿感,但也不需要過度強迫,造成膀胱過動的問題。夜尿較嚴重的病人,呂謹亨建議,睡前減少攝取水分、咖啡與酒類的攝取,睡前要將小便排乾淨,白天穿彈性襪、多運動,減少身體水分滯留;飲食方面,可以補充番茄、西瓜等含茄紅素的食物、南瓜籽、牡蠣、堅果類等含鋅食物、十字花科的蔬菜,像是花椰菜、青花菜、含多酚的綠茶等食物和營養品、避免高鹽高油及紅肉類的飲食。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方面,呂謹亨說,目前改善排尿效果的藥物有5大類,分別是:甲型受體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抗膽鹼藥物、beta3促進劑、PDE5抑制劑。手術治療有傳統或雷射攝護腺手術、新式微創手術,傳統手術是用電刀或雷射刮除,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是「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或「攝護腺拉提術」,手術時間約10至30分鐘、不用住院,幾乎不出血,且不影響性功能,可以避免傳統手術的尿失禁、血尿及逆行性射精等併發症。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 另外,坊間流傳目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呂謹亨表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根據最新的大型研究,吃蛋並不會造成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上升,但如果本來有攝護腺癌的病人,就要密切監測,注意腫瘤是否有轉移或惡化;比較有醫學證據,容易造成攝護腺癌的是紅肉(牛、豬、羊),或是西化的高鹽高油飲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手術搭配機械手臂 吳青峰:單孔微創縮短復原期
手術科技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青峰說,肺癌手術已有機會藉單孔微創手術,搭配機械手臂平台,提升精準度,並縮小傷口,病患的康復期也大為縮短,有些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且從第一期到第四期病患,都有機會手術治療。以胸腔鏡、內視鏡手術來說,主要利用鑰匙孔般小傷口,加上用細長、靈巧的器械取代傳統大傷口手術,從最初的四孔、三孔進展至單孔,傷口愈來愈小,以第三、第四期病患為例,當透過其他治療方式讓腫瘤縮小,或需後續治療,藉由單孔微創手術,便能讓復原期縮短,且較能及早掌握治療時機,避免癌細胞趁隙蔓延。事實上,單孔微創手術傷口較小,術後疼痛也較輕微,復原較迅速。不過,內視鏡器械自由度較不足,加上二維視野,協調性易受影響,當主刀醫師因體力不濟等因素出現手抖、疲勞,手術精準度、穩定度也易受干擾,若搭配機械手臂平台,病人的手術品質也可提升,吳青峰也期待更多病患受惠,及早減少肺癌威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2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早期乳癌存活率達98%!4治療手術傷口小保有乳房外觀、恢復感知
乳癌早期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8%,癌友在選擇治療時,除了考慮存活率外,術後外觀也成為重要考量。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且達文西手術和微創手術可控制傷口大小。術後,乳房重建手術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能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恢復乳房感知。🎧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年輕患者多積極接受治療,卻也對術後外觀要求極高;不過只要腫瘤沒有侵犯到乳頭、皮膚,就能做保留乳頭乳暈的乳房全切除手術,甚至透過內視鏡微創手術或更精細的達文西手術,可將四至五公分的傷口隱藏在不明顯之處,維持皮膚外觀完整性,也不易發生感染的問題,「夏天還能穿上比基尼到海邊玩。」乳癌清除、重建手術一台刀完成清除腫瘤後,癌友可接著做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取用腹部等脂肪豐厚的部位做移植,排斥或感染等問題較人工植入物少,「長庚的乳房外科團隊與整形外科團隊合作緊密,若前者評估手術會影響乳房外觀,就會會診後者一同討論最適合的處置。」周旭桓表示,大部分癌友選擇立即性重建,意即開刀清除腫瘤、重建乳房手術一台刀完成,不僅減少癌友的心理衝擊,也保留較多的乳房皮膚而有較佳的重建結果;若癌友還希望皮膚、乳頭恢復感知,也可接受自體神經重建手術,重新連接被切斷的感覺神經,六個月後感知便逐漸恢復。「對癌症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相關知識的缺乏,如果能更深入了解癌症,就能知道很多早期乳癌是可以戰勝的。」周旭桓說,加強民眾對癌症的認知和了解,以早期診斷、治療,後續再藉由跨領域團隊合作,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照護,讓癌友抗癌不孤獨。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周旭桓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乳癌手術新進展:兼顧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的個體化治療策略」,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對癌症的恐懼很大一部分是相關知識的缺乏,如果能更深入了解癌症,就能知道很多早期乳癌是可以戰勝的。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周旭桓小檔案現職: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監事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系總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北長庚紀念醫院
-
2024-04-08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咳嗽持續超過兩星期?聲音沙啞?小心肺癌無聲威脅!
Covid-19疫情期間,一位中年女性長期咳嗽,擔心染疫傳染給他人,而未及時接受肺癌篩檢,最終發現罹患晚期肺癌,肺部長了兩顆腫瘤,引發肺積水。肺癌治療已進入微創手術及精準化時代,尤以肺癌年輕化的時代,出現持續咳嗽等症狀不容忽視,應盡早就醫接受檢查,結合精準治療策略更有助提高治療效果。🎧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分析,肺癌是「無聲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一開始往往是咳嗽、聲音沙啞,若腫瘤靠近肺門,影響神經,便易造成久咳不癒,或腫瘤侵犯喉返神經,便可能造成聲音沙啞,很多人以為咳嗽是感冒、過敏造成,或者聲音沙啞也不以為意,發現病灶常已非常嚴重,因此當咳嗽、聲音沙啞超過兩星期,看醫師一、兩次都沒好,建議盡快安排詳細肺部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從第一期到第四期,都有活命機會「現在,從第一到第四期病患,都可以動手術。」吳青峰指出,過去認為只有早期病患可動手術,但即使進入局部侵犯或第三、四期,病患接受化療、免疫或標靶治療後,還是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以去除殘存腫瘤細胞,避免癌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病患的生命,也出現更多延展的希望。隨著單孔微創胸腔鏡手術、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醫療科技的發展,肺癌手術逐漸走向精準化,手術傷口也可縮小至兩、三公分。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的經驗,在機器人手術平台上,會有三個鏡頭結合,加四支機器手臂與助手的兩隻手臂協助,主刀醫師就能發揮「三頭六臂」功力,不僅下刀較神準、穩定,除了內視鏡鏡頭可將手術影像放大兩到三倍之多,在螢光鏡頭下,沾有螢光染劑的癌細胞更無所遁形,病患的復原時間也大幅縮減。術後36小時出院,病患、家人非常驚訝在吳青峰的臨床經驗中,最年輕的肺癌病患,年僅二十多歲,最年長的病患,年齡則高達九十多歲,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在經過肺癌單孔微創機器人手術後,八小時即可下床行走,住院三十六小時,也就是住院一天半就出院,「感覺和沒動手術差不多」,病患和病患家人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而他們的反應,讓吳青峰印象很深刻。吳青峰提醒,家中若有親人罹患肺癌,或有長期抽菸習慣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部檢查,目前國健署開辦肺癌篩檢服務,上述高風險民眾可多加運用,以守護肺部健康。此外,一旦確診罹患肺癌,病友千萬不要擅自服用偏方、中草藥,這些尚未有大型數據研究做佐證,一定要好好遵守醫師指示、遵循正規治療,配合其它有實證依據的輔助性治療,才不會讓健康更受損害,存活機率也才能大大增加。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吳青峰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突破極限: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奇蹟征程」,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現在的單孔微創手術,是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好的手術成果。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吳青峰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La Coruna university hospital 臨床醫學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2024-03-06 醫療.眼部
名醫分析2024年青光眼手術的最新趨勢:青光眼微創手術有幾類?優點與副作用?治療黃金期?
每年3月第2周是「世界青光眼周」,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據統計指出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台灣有多少人有青光眼的風險?傳統青光眼手術的風險有哪些?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五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加上對3C產品的高依賴性,診斷科技進步,也因此找到更多患者。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視野逐漸縮小。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青光眼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較為複雜,手術時間長、傷口大、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什麼是微創青光眼手術?主要可以分為幾類?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是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來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更低,恢復也更快。近年眼科更發展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切口小、侵入性較低,可與白內障手術一同進行。目前微創導管支架手術分為「無濾過泡式」及「濾過泡式」。無濾過泡式微創青光眼手術切口小,通常無需縫合,使用的微型支架屬永久性,易被人體接受,放置眼球內不影響外觀,也少有不適感,可針對眼球內部結構,植入小樑網或前房角,引流眼球內前房水,加強及恢復眼球內引流系統。術後較少引發眼壓過低,日後若再需青光眼手術也不受影響,且可與白內障手術一同進行。至於濾過泡式微創青光眼手術,可在眼球內部或外部進行,同樣是疏導眼球內的前房水流動,降低眼壓。術後眼白位置會形成一個濾過泡,降壓功能依賴此濾過泡持續運作。名醫提醒青光眼的治療需及時,避免滾雪球增高嚴重度我們常用雪球效應,比喻事件經不斷發展,變得愈來愈危險,青光眼也是如此。青光眼視野缺損的速度就像滾雪球,一開始小球滾得慢,隨著雪球變大,滾動速度加快,嚴重度愈來愈高。因此,青光眼患者若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通常用於早期患者,必須自費。常見併發症包括支架阻塞、錯位和眼球出血等。雖然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手術,但可為早期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8 醫療.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怎麼辦?「攝護腺拉提術」恢復時間短, 只適用攝護腺小於80cc患者
55歲李先生因為排尿困難感到困擾。過去幾個月,他解尿時的尿流變得細而慢,有時需要施力才能順利排尿,因此前往泌尿科門診就醫,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攝護腺是男性特有器官,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大,進而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嚴重時會引起頻尿、尿急甚至無法排尿等症狀,都是攝護腺肥大的典型表現。攝護腺肥大初期,可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停止服藥後,症狀又會再次出現。因此對於藥物效果不佳,或不希望長期服藥的男性來說,一次性改善症狀的手術便成了治療新選擇。在權衡各種治療選項後,李先生決定接受手術。傳統的內視鏡攝護腺手術需住院多日,但李先生生活忙碌,長時間住院治療似乎不適合,尤其他介意攝護腺刮除手術後常出現的逆行性射精的副作用。「攝護腺拉提術」恢復時間短李先生於是採行「攝護腺拉提術」,或稱「前列腺拉開術」。這項微創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恢復時間短,對射精功能的影響極低,減少手術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出院後,李先生發現尿流變得更加順暢,很快就恢復了日常活動。攝護腺拉提術是使用膀胱鏡將微型植入物置入攝護腺,藉此拉開壓迫尿道的攝護腺組織,從而使尿流更順暢。與傳統刮除手術相比,拉提術的傷口如針孔般細小,手術時間短,可採用舒眠麻醉,部分體況不佳的患者甚至可採用局部麻醉,在意識清醒下接受手術;多數人可以在手術當天或隔天出院。此項手術不使用加熱或切割,可完整保留膀胱頸,對射精功能的影響微乎其微。適用攝護腺小於80cc患者攝護腺拉提術適用於攝護腺體積不超過80cc的男性患者,並非適合所有人。由於攝護腺拉提術是一種新式手術,長期追蹤數據尚未完全明確,儘管目前的數據顯示術後5年仍能維持良好效果,但對於體積較大的攝護腺,或是尋求長期療效保證的患者,建議優先考慮傳統的電刀刮除手術或雷射攝護腺汽化剜除手術。目前攝護腺拉提術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負擔耗材和手術費用。考慮到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具體病情不同,此手術需由泌尿科專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檢查,以決定是否適合。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