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搜尋
偏頭痛
共找到
221
筆 文章
-
-
2024-09-30 醫療.中醫
肝變差會出現哪些症狀?中醫教居家保健3秘訣,這樣做讓身體順利排毒!
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中醫師說明如何維持肝臟健康,讓身體能夠順利將毒素排出去。中醫的肝與西醫肝臟的異同之處 西醫「肝臟」是實際的器官,有著儲存血液、製造膽汁、凝血功能、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等功能;而肝臟內的「膽囊」則是有分泌膽汁的功能。中醫「肝」的範圍比西醫「肝臟」要廣,除了上述西醫肝臟、膽囊的功能之外,還有「肝經」和「膽經」。這兩條經絡經過人體的部位出問題,都與「肝經」和「膽經」有關係。相對的,若肝出問題,則肝膽經絡上的部位也會有其表現;例如「肝經」經過乳腺,就和乳腺增生、經前乳脹痛、乳房腫瘤...等不適有關;「肝經」經過下腹部,與月經和痛經有關;「膽經」經過頭部側面,就和偏頭痛有關。《黃帝內經》「肝臟血、主疏泄、肝開竅於目、肝主筋、其華在爪。」 說明中醫的肝能影響儲存調節血液、消化腺分泌代謝、情緒變化,也和人體的眼睛開合及視力、肌肉筋膜、指甲有關。肝變差會有什麼症狀?肝累積毒素的身體表現所以當肝變差時,出現肝膽疾病、血液疾病、情緒緊張、焦慮、憂鬱、抑鬱、煩躁、不思飲食、脹氣、眼白血絲、睡眠障礙、抽筋、指甲表面有凸起稜線、黑線、或凹陷…等,都是肝的問題。肝是人體最大排毒器官,當肝臟代謝越差,毒素就累積越多,人體肝臟排毒功能不佳,導致疲勞倦怠、噁心、胃口不好、皮膚癢、黑斑、還可能躁鬱、失眠、乳房腫瘤。肝臟也是代謝人體脂肪和膽固醇的器官,若代謝變差,則有可能眼周出現膽固醇沉積的黃色瘤、脂肪瘤、面皰、粉刺、毛囊炎…等症狀。另外,當人體內的膽紅素無法順利從肝代謝,沉積在體內導致黃疸,就可能進而刺激皮膚發癢、皮膚變黃或眼白變黃,所以像是有膽結石、肝硬化、肝癌…等膽道阻塞的患者,的確可能會有著全身皮膚癢的症狀。養肝居家保健方式1.勤按太衝穴位於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用手指輕揉按壓,有感覺酸脹即可,每次3~5分鐘,就能幫助疏肝利膽、清熱排毒、明目、解鬱。2.作息調整養好肝熬夜傷肝,容易肝發炎,也就是「肝火」,而影響肝的排毒。「膽經」在晚上11點至凌晨1點,「肝經」在凌晨1點至3點,在這4小時的黃金時段肝臟氣血最為旺盛。所以建議在晚上11點就要入睡,讓肝修復,為身體排毒。3.養肝茶飲這樣喝.牛樟芝、靈芝或靈芝子實體:幫助抗自由基損傷,提升肝臟細胞排毒功能。.絞股藍:別名七葉膽、五葉參,降血脂、降總膽固醇、降三酸甘油酯。.薑黃:降血脂、增加膽汁生成分泌,薑黃素對肝臟損傷有保護作用。.枸杞: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保肝護眼抗衰老。.菊花、決明子:清泄肝火、解毒明目。.玫瑰花:行氣疏肝解鬱,有促進膽汁分秘作用。【杞菊玫瑰飲】功效:疏肝解鬱,養肝解毒。材料:枸杞1錢(一小把)、菊花1錢、絞股藍2錢、炙甘草1錢、玫瑰花1錢。沖泡方法:將上述藥材加水充分浸泡5分鐘,加水至600毫升煮沸,轉小火約30分鐘煮至300毫升,關火,趁熱加入玫瑰花,加蓋悶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
-
2024-09-25 醫療.婦產科
月經來容易偏頭痛?藥師建議可多攝取5種營養品有助緩解
女性生理期來之前,易有心情低落、易怒的情緒反應,以及胸部脹痛、腹痛、腹瀉、嗜睡等生理症狀。藥師李昱興表示,「偏頭痛」是女性最常抱怨的困擾,關鍵就在於荷爾蒙變化,建議多補充鎂、鈣、B群、魚油、薑黃這5種營養品,有助於緩解疼痛。為什麼女性頭痛總是愛在生理期來報到?李昱興說,當女性經期來之前,荷爾蒙濃度急降,包括黃體素、雌激素以及血清素減少,會讓腦部血管收縮而導致頭痛。另外,若因經期前頭痛而累積焦慮及壓力,則可能加劇頭痛症狀。通常在月經來的前2天至月經來後第3天,偏頭痛狀況最為明顯,又稱為「月經偏頭痛」。根據台灣頭痛學會資料顯示,女性偏頭痛患者人數是男性的三倍,20至40歲的女性,平均每5人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李昱興提醒,服用止痛藥能有效緩解不適,但是要適量使用,若每次一痛就吃止痛藥,長期下來可能對藥物產生依賴性。李昱興強調,「該吃止痛藥還是要吃」,不需要過度忍耐,除了藥物之外,建議多攝取5種保健品調節血流、放鬆肌肉。搭配多做舒緩肩頸的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可遠離惱人的偏頭痛。1.鎂:研究顯示,生理期偏頭痛與缺鎂有關,每天額外補充鎂,可舒緩神經並調節肌肉收縮、減輕經前症候群與經痛,也能改善停經後的不適。建議多吃腰果、杏仁、香蕉等。2.鈣:適當的鈣質補充,有助於放鬆肌肉、協調神經系統、改善情緒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小魚乾、黑芝麻、牛奶、深綠色蔬菜等。3.維生素B群:尤其是B6,能調節血管收縮,減少子宮過度收縮所引起的經痛。研究發現,每日補充200毫克鎂與50毫克B6,連續一個月可顯著減少與焦慮相關的經前症狀。4.魚油:富含Omega-3,能減少經期的發炎反應,並促進腦部循環。食藥署建議,成人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0毫克。5.薑黃:薑黃含有薑黃素,具強大的抗發炎效果,能減輕經前症候群,但每日建議攝取量不宜過多。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日建議量不超過180毫克。
-
2024-08-02 醫療.腦部.神經
常常偏頭痛,止痛藥可以一直吃嗎?頭痛到什麼程度需就醫?
頭痛,是許多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睡不好、壓力大、緊張、過勞、天氣變化等,都會引起偏頭痛,影響心情及工作表現。台灣頭痛學會今天公布偏頭痛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全球導致50歲以下民眾失能的主要原因,而且會造成經濟產值損失。女性比男性更易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表示,台灣目前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偏頭痛。許多人剛開始發病時,以為忍過去就好,或是直接服用止痛藥,國人尤其喜愛服用日本暢銷的止痛藥系列。但市面上的止痛藥成分大多是針對所有身體的疼痛,很容易服藥過量,反而傷肝傷腎。女性因為荷爾蒙波動,更容易誘發偏頭痛發作,台灣的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三倍,又以18至50歲的青壯年族群最常見。統計所有因疾病請假或工作效率不佳的數字分析,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因病失能達3.6天,台灣頭痛學會推出全台第一個「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呼籲企業為病友打造更友善的辦公環境。楊鈞百提到,頭痛是很主觀的症狀,但有客觀的診斷標準,民眾如果頭痛持續發作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或怕吵等症狀,建議就診神經內科或疼痛專科,過於頻繁服用止痛藥會造成肝、腎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的慢性頭痛。每周頭痛超過1次需就醫偏頭痛雖然不會致命,但痛起來要人命,楊鈞百提到,如果每周頭痛超過1次就要尋求醫師協助,每周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可透過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減少發作頻率。運動可以釋放多巴胺,有助於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呼應「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除了理解疾病,企業也應鼓勵員工參與健康活動。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吳致緯指出,依據台灣「偏頭痛病友生活調查」,大多數病人最初都先到一般診所就診,僅一成患者選擇神經內科,平均花費約3.3年才能診斷出偏頭痛。有病友分享,以為偏頭痛是常態,吃止痛藥或多休息就會改善,結果自行亂服藥,許多患者未被妥善診斷與治療。止痛藥過量反而會讓頭更痛吳致緯強調,止痛藥過量反而會讓頭更痛,若每周吃止痛藥的天數超過3天以上,或一個月使用藥物超過10至15天以上,就表示藥物使用量過多,肝臟可能無法正常代謝。止痛藥只是治標,要從預防性著手治本,調整生活方式、規律治療和回診才能預防偏頭痛發作時「痛不欲生」。
-
2024-07-09 焦點.健康知識+
極端溫度加劇失智、中風惡化,研究說明夜間溫度為何關鍵!夜跑也要當心中暑
極端氣候愈趨明顯,全球各地溫度是一年比一年還熱,不止中暑、熱傷害等問題暴增,因高溫而引起的疾病也愈來愈多。根據近期一項研究指出,極端高溫會加劇阿茲海默症、偏頭痛和中風等腦部疾病的惡化。極端溫度對中風和神經系統方面影響巨大根據5月發表於《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影響相當巨大,包括偏頭痛、中風、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癲癇等多種大腦疾病,都會因酷熱而惡化。研究來自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調查了過去相關332份報告,發現極端高溫會對多種大腦狀況產生「廣泛而複雜的不利影響」,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學家Sanjay Sisodiya表示,氣候變遷包括極端溫度(低溫和高溫)已被證明對腦部疾病有影響,特別是中風和神經系統方面。而失智相關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也會增加,因為認知障礙限制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的能力,他們不知道要多喝水或減少衣物以降低身體溫度。Sisodiya更指出,「夜間溫度也特別重要」,因為夜間較高的溫度會擾亂睡眠,而睡眠不足會加劇許多大腦疾病。此外,對於一些癲癇患者來說,可能也會增加他們癲癇發作的次數。夜跑也會中暑 切記先降溫才能保命端午過後天氣愈來愈熱,台灣各地高溫屢創紀錄,中暑、熱傷害案例頻傳。但有些人較節儉,天熱還捨不得開冷氣,但若是獨居的長者,或是家中有失智患者,建議千萬不要省冷氣費。三總中暑防治中心顧問朱柏齡曾受訪指出,中暑與溫度和濕度都有關,室內悶熱,散熱不足都是危險因子。朱柏齡指出,醫學上定義的中暑,是指因為熱傷害導致核心體溫大於40度C,且神智不清、行為異常、抽搐、昏迷。而面對熱傷害,切記降溫是最重要的動作,送醫前降溫可保住一命。而根據三總急診部及中暑防治中心治療中暑病人多年降溫經驗,使用傳導蒸發法(泡10至15度C冷水,加上灑水電扇吹),大部分病人在半小時內可降至38.5度C以下,只要病人在院外高溫時間勿持續太久,全數都能救活。根據文獻測試,不同降溫法降溫速度如下:1. 傳導法(泡冷水): 每分鐘約降溫0.2度C2. 循環式冰毛巾法:每分鐘約降溫0.1度C3. 蒸發法(灑水加電扇吹): 每分鐘約降溫0.1度C一般民眾外出也最好撐傘或戴帽,避免陽光直射,還要補充水分。戶外運動者,建議不要在上午10時到下午4時運動,連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的中暑。有些人以為晚上不會中暑,但其實夏天夜晚溫度也都還有30度,加上濕度高、散熱不易,醫師提醒以往也有夜跑中暑者,盛夏較建議的運動時間以清晨5至7點前的時間最適當。【參考資料】.《UCL》Climate change likely to aggravate brain conditions .朱柏齡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01 醫療.皮膚
痣有4種顏色,出現在「手腳這邊」的痣可能是皮膚癌!「ABCDE檢查法」判斷是否癌變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的痣,且痣和「皮膚癌(Skin cancer)」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但並非所有的痣都會演變成皮膚癌。到底痣是如何生成?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又有哪些?就由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醫師告訴你。 皮膚癌的早期症狀包括一些慢性不癒、反覆出現的腫瘤或傷口,這些腫瘤可能會出現潰瘍、流血或不正常的增生。如果一個痣或腫瘤突然快速變大或有異常變化,應該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痣是如何生成?痣的形成通常與皮膚表皮中的黑色素細胞有關。這些細胞在表皮內增生、聚集,成為我們所見的痣,且通常大多數痣都是良性的,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痣的成因多種多樣,可能與遺傳、陽光曝曬、荷爾蒙變化(如懷孕前後,荷爾蒙的變化會使痣變得更多或更深)有關。 至於痣的顏色,其顏色變化取決於其所在的皮膚層次: 黑色痣:痣位於較淺層,由於上面沒有表皮覆蓋,我們看到的就是黑色細胞,因此痣顯得黑色。 藍色、咖啡色痣:若痣深入到真皮層,黑色素透過皮膚厚度和光線折射後,顏色可能會從黑色變為藍色,甚至咖啡色 紅色痣:通常是由血管腫瘤引起的,而非黑色素所致。例如,櫻桃狀血管瘤或老化性血管瘤就較為常見,通常出現在手臂或身體上,特別是陽光常曝曬的地方。什麼樣的痣可能懷疑是皮膚癌?許多民眾可能擔心皮膚上的黑色斑點或痣是否為皮膚癌,因此了解皮膚癌的基本判斷方法「ABCDE五點檢查法」很重要。 A(Asymmetry,對稱性):健康的痣通常是對稱的,若痣呈不對稱形狀,如多邊形或三角形,應引起注意。B(Border,邊界):健康的痣邊界清晰,若邊緣模糊或凹凸不平,需小心。C(Colour,顏色):健康的痣顏色均勻,若顏色不均或有多種顏色,需警惕。D(Diameter,直徑):健康痣直徑通常小於0.6公分(約四分之一英寸),若超過此尺寸需觀察。E(Evolution,變化):若痣在短期內快速變大或有顯著變化,需特別注意。 若懷疑皮膚上的痣有問題,可以使用手機拍照並配合尺寸記錄,定期觀察變化。雖然ABCDE檢查法主要針對黑色素瘤,但對於其他皮膚腫瘤也有一定參考價值。綜合考慮痣的對稱性、邊界、顏色、直徑和變化,可以初步判斷其良惡性。若有疑慮,及時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皮膚癌的類型與症狀皮膚癌主要分為三大類,分為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又稱扁平細胞癌)、黑色素癌(melanoma)。其中「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是最常見的一種,早期可能僅表現為黑色腫塊,容易被誤診。因此,早期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 基底細胞癌行為相對良性,通常局部侵犯,較少轉移,主要透過局部治療即可解決。但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患者常忽視其存在,但若發現持續數年的異常皮膚變化,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如臉部、鼻子等,應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建議。 鱗狀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的早期形態包括日光角化症和波紋氏症,這些原位癌變化輕微,但若發現臉部、特別是老人家的臉上有紅斑、脫屑、流血等現象,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鱗狀細胞癌的進展通常較慢,但長期未癒的皮膚異常應要注意。 黑色素癌黑色素癌是最惡性的皮膚癌,雖然發病率低,但其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後影響重大。診斷黑色素癌時,可以運用ABCDE法則判斷:不對稱(Asymmetry)、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多樣(Color)、直徑超過0.6公分(Diameter)和變化性(Evolution)。典型特徵包括顏色深淺不一、形狀不規則、邊緣模糊、顏色多樣等。若發現這些特徵,應立即就醫。 另外,使用免疫抑制劑也是一個風險因素,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使用免疫抑制劑,雖然能控制疾病,但也可能降低對癌症的偵測能力;此外,曾經接觸過輻射,或有慢性不良傷口、嚴重疤痕或燙傷病史的人,特別是鱗狀細胞癌患者,風險也會增加。對於黑色素癌,急性曬傷尤其危險。如果曾經曬傷到起水泡,黑色素癌的風險會顯著上升。此外,使用日曬機(如健身房中的日曬設備)也會增加黑色素癌的風險。平時如何預防皮膚癌?皮膚癌的主要風險因子,都可能與陽光曝曬有密切關係。因此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曬工作非常重要。 1.陰天也要防曬:防曬要積極且謹慎,即使在陰天也不能忽視防曬。對於不喜歡使用防曬乳、覺得黏膩的族群,可以選擇戴帽子、穿袖套等。此外,去海邊玩時也要注意防曬,避免曬傷起水泡,因為這會增加罹患黑色素癌的風險。 2.防曬乳的選擇:建議民眾選擇「物理性防曬」,並確保SPF值至少為30,建議選擇PA++以上的防曬產品。 物理性防曬乳的成分通常包括二氧化碳或氧化鋅,它們能直接阻擋、反射或折射陽光。相比之下,化學性防曬乳會吸收紫外線,然後被代謝成其他物質,但這些物質可能殘留在皮膚上,對健康有潛在風險。儘管物理性防曬乳較為黏膩,因此市場上的防曬乳通常混合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但建議優先選擇物理性防曬乳,並挑選質地不黏膩的產品。 3.防曬乳的使用厚度:一般來說,臉部應塗抹相當於十塊硬幣大小的防曬乳。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或去海邊時,需要經常補擦,因為水或汗水會沖掉防曬乳。即使在室內,通常每四個小時補一次;若有運動或流汗,則每兩個小時補一次。在高山或雪地等紫外線特別強的環境中,需更加頻繁地補擦。 4.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包括脖子、後頸部、肩膀和耳朵。髮量較少的人也應注意頭頂的防曬。 5.防曬乳的使用時間:過去建議出門前30分鐘塗抹,但現在大部分防曬乳的成分即時有效,因此可以在出門時攜帶防曬乳隨時補擦。 關於防曬乳的形式,無論是噴霧型還是乳液型,都需根據個人偏好和使用感受來選擇。重要的是選擇成分以物理性防曬為主的產品。對於嬰幼兒,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小孩,建議使用物理性遮蔽如帽子、袖套,而避免使用防曬乳。使用噴霧型防曬乳時,應注意避免吸入,特別是對小朋友。 延伸閱讀: 月經來就頭痛怎麼辦?竟是「這激素」過低導致!醫點名「經期偏頭痛」7大改善法:先待在涼爽、黑暗房間內
-
2024-06-16 名人.黃斌洋
牙痛不處理會怎樣嗎?8種常見原因及預防與護理方法一次看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其實充滿誤導。牙痛經常屬於神經痛,醫學上疼痛指數分類,甚至將「牙痛」列為僅次於分娩的「劇痛」等級。此外牙齒發炎病灶非常靠近頭頸,周邊又有緻密血管與全身重要臟器相通,嚴重牙疾甚至會包含:蜂窩組織炎、呼吸道阻塞、腦膜炎、失明甚至致命等風險,不可不慎。牙痛常見原因、如何自我檢視?1.蛀牙細菌透過蛀牙侵入或靠近牙神經引起發炎疼痛。疼痛聚焦在單顆至數顆,落差明顯。通常對於輕敲與酸食有反應。2.牙齒敏感因牙齦萎縮或琺瑯質磨損,牙齒受刺激產生酸痛感。通常在牙根與牙齦交叉處對冰冷有反應。3.牙周病牙齒周圍的組織發生細菌感染,破壞齒槽骨、牙齦等組織,造成牙齒搖動或脫落。疼痛通常會伴隨牙齦紅腫與刷牙流血的發炎反應。4.磨牙牙齒長期承受過大咬力,導致磨損甚至斷裂。牙面中央特定凹點酸軟咬合平面變平。5.牙齒斷裂跌倒、車禍、咬到硬物等突發事故造成。會有像骨折一樣碰不得的刺痛,伴隨牙齒明顯搖晃。6.顳顎關節症候群(MPDS)除外傷、肌炎、風濕關節炎與腫瘤等,更常見因齒列不整、缺牙導致單側咀嚼等問題都會造成MPDS。通常在「張口」時發生疼痛。口腔活動因而受限,伴隨偏頭痛等肌肉痛。7.三叉神經痛除了有些是三叉神經與頭部血管間的排列變異外,壓力、過勞、細菌感染都可能是誘發因素。電源開關般的閃電痛,沿著單側顏面三叉神經遊走。8.齒源性鼻竇炎鼻竇炎感染牙根 ,或牙疾逆行引起鼻竇發炎。上顎後牙痛伴隨惡臭、濃黃鼻涕倒流、異物感等。牙痛預防與護理1.牙齒本體相關(蛀牙╱牙根敏感╱牙周病)選用適當大小與軟硬的牙刷、正確潔牙、善用含氟牙膏漱口水與減敏牙膏、牙齒缺損盡快治療以避免塞牙縫、定期洗牙及檢查等,以上老生常談是維持牙齒健康的重要基本功。2.牙齒磨耗相關(磨牙、顳顎關節痛)食物避免「無堅不歡」,並紓解壓力以避免磨牙傷害。嚴重磨牙患者須請牙醫師做咬合評估與咬合板治療。合併顳顎關節痛者避免張口過大,並適度熱敷按摩或使用肌肉鬆弛劑。3.牙齒劇痛相關(牙齒斷裂、牙齒脫位、三叉神經痛、齒源性鼻竇炎)請牙醫師盡快依照狀況評估與緊急處理,會診相關科別。4.緊急牙痛處理當不幸遭遇牙痛,但是刷牙、漱口水、冰敷、避免咬合等都作了還是劇痛無比,又暫時無法看牙醫師時怎麼辦?廚房就有救命藥。調味料中例如肉桂、花椒與丁香油等,具有輕微麻醉與疼痛舒緩效果。此外,也可以考慮透過刺激穴道產生內生性嗎啡(endorphine),藉此暫時緩解疼痛。.合谷穴:食指與大拇指合攏後虎口肌肉最高處。.內關穴:心包經手腕與前臂交接線中央往上推三指處。.下關穴:開口閉口時,耳前感覺關節滑動的凹陷處。.頰車穴:當嘴巴用力咬,臉頰側咀嚼肌隆起最高點附近凹陷處。(內容摘錄自YT「柏登微笑牙醫黃斌洋之笑談口腔54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生理痛、偏頭痛...長期吃止痛藥會傷身嗎? 醫師提醒:小心洗腎
你有疼痛的困擾嗎?頭痛、牙痛、生理痛、肌肉拉傷、關節疼痛......民眾常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或是聽到親友要去日本,必託買藥妝店的止痛藥清單。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分享,一名女性因長期偏頭痛,服用止痛藥10多年,不幸腎衰竭必須洗腎治療。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說,過量或長期使用止痛藥確實會對腎臟造成損害,不同類型的止痛藥對腎臟影響程度不同,例如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使腎臟的血管收縮,增加腎臟負擔。 有些止痛藥雖然比較不傷胃,卻會對腎臟造成傷害,李孟鴻表示,止痛藥可分成四類: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鴉片類藥物(Opioids)、COX-2抑制劑,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風險: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風險:長期或高劑量使用NSAIDs會減少腎血流量,導致腎灌流減少,並可能引起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一般健康人短期使用大多沒問題,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腎乳頭壞死和慢性腎衰竭。機制:NSAIDs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減少炎症和疼痛,但前列腺素在維持腎臟血流中扮演重要腳色,血流減少會導致腎臟灌注不足。使用建議: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這類藥物對腎臟的影響最為顯著,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宜長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風險:相對於NSAIDs, 對乙酰氨基酚對腎臟的影響較小,但過量使用仍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乙醯氨基酚經由肝臟代謝,過量使用主要會引起肝毒性,造成急性肝臟衰竭。機制:主要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前列腺素合成來減少疼痛和發熱,過量使用時會增加代謝負擔,導致器官損傷。使用建議:對乙酰氨基酚相對安全,但需注意不超過服用劑量。鴉片類藥物(Opioids)風險:是臨床上最常用於強效止痛的止痛藥,例如嗎啡;鴉片類藥物不會直接損害腎臟,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其他副作用,如耐藥性及成癮,間接影響腎臟健康。某些鴉片類藥物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會造成代謝減慢,增加毒性風險。機制: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特定受體產生作用,改變對疼痛的感覺。使用建議:鴉片類藥物需醫生監控,這類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指示使用,避免成癮和其他副作用。COX-2抑制劑風險:這類藥物對胃腸道副作用較少,但仍可能對腎臟造成影響,特別是在長期或高劑量使用時。機制:選擇性抑制COX-2酶,減少炎症和疼痛,但對腎臟血流量的影響仍需謹慎考慮。使用建議:需定期監測,使用任何止痛藥時,尤其是對已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和其他相關指標。李孟鴻提醒,選擇止痛藥時需與醫生討論,包括個人病史、用藥情況,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避免加劇損傷。另外,對於國人喜愛購買日本藥妝店的止痛藥,李孟鴻以EVE止痛藥為例,主成分是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雖然是非處方藥銷售,有些成分可能會有副作用或造成腸胃不適,不要自己亂買藥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李懿軒:善用社區藥局資源,守護大家用藥安全健康
藥師小檔案姓名:李懿軒執業地點:出雲藥局(新北市三重)年齡:35歲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平時善用社區藥局資源,需要時可以守護大家用藥安全及健康眾多藥師另擔任外送員,送藥到府疫情期間,眾多藥師肩負著發放口服抗病毒藥物任務,另擔任外送員,送藥到府,仔細講解藥物服用方式,還需留意是否有用藥禁忌。出雲藥局負責人李懿軒表示,當時一名確診者服用抗病毒藥「倍拉維」、偏頭痛藥物後,突然低血壓,情況危急,但急診壅塞,無法就醫。他只能用電話與家屬聯繫,那時閃過一個念頭「我的職業生涯會不會就斷在這!」。「倍拉維」早晚有別,一次需服用兩種錠劑,如果錯誤服用,成效不彰,甚至讓身體不適。 李懿軒指出,「倍拉維」禁忌太多,而健保雲端藥歷僅能得知西醫開藥紀錄,難以得知確診者服用清冠一號或是紅麴等保健食品。再者,確診者在家隔離,家人領藥時,也很難清楚說出當事人正在服用哪些藥物。李懿軒表示,該名案例讓人印象深刻,確診後分別拿到長期服用的偏頭痛藥物以及「倍拉維」,但受時間差影響,他在調劑時,還無法從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得知之前的藥物記錄。不料,一兩個小時後,接到家屬求救電話,確診者服藥後意識不清,癱軟在地,出現低血壓,以及疑似麥角鹼中毒的症狀。當時疫情嚴峻,急診壅塞,找不到醫院收治,李懿軒只能遠端支援,請家人每兩小時量一次血壓,並服用症狀治療藥物,所幸患者逐漸清醒,度過難關。除了指導確診者正確服用抗病毒藥物,位於新北市三重的出雲藥局是藥物配送的核心藥局,收到抗病毒藥物後,必須轉送至衛星藥局、分區藥局。李懿軒指出,藥品配送初期,新北市僅2家核心藥局,大概以大漢溪南北作為區分,他負責配送範圍遼闊,遠至三峽、三芝,都得親自開車運送這些昂貴藥物。隨著感染人數暴增,送藥到府的任務量愈來愈大,李懿軒表示,為了兼顧門市營業,只能透過中午離峰空檔,或晚上打烊後配送,有時一晚得幫6至7名病人送藥,一天下來,必須跑10、20趟,等於藥師兼外送員。不少北漂青年在三重地區租房,大部分住在公寓頂樓加蓋房間,因未與家人同住,一旦確診,只能靠藥師負起送藥任務。李懿軒說,光是爬樓梯到五樓,就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不過,運動量一多,體重變輕,算是意外收穫。送藥到府的任務比想像中還要複雜送藥到府的任務比想像中還要複雜,李懿軒表示,除了必須花時間配送,還得花時間「調藥」,因為藥局存備藥物種類有限,不見得會有大醫院醫師習慣開立的藥物,這讓許多藥師在調劑時,相當困擾,還需跟病患解釋為何藥物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出雲藥局屬於愛滋指定藥局,李懿軒那時也幫不少愛滋感染者送藥,因為大部分愛滋感染者並未讓家人、室友瞭解自身感染狀況,如何成功送藥(抗愛滋病毒藥物),又不會被發現,也需要一些技巧。李懿軒說,感染者不能出門拿藥,這違反防疫規定;至於直接按門鈴,送藥到府,這又太危險,因為同住家人可能先拿到藥物。一名年輕愛滋感染者事先告知用藥需求,他在送藥時,將抗愛滋病毒藥物裝在保健食品盒子,假裝探視生病的朋友,這才順利送藥。開業前,李懿軒多次為愛滋感染族群發聲,擔任年輕藥師學會理事長,致力愛滋友善,希望讓更多藥師了解該愛滋族群需求,願意投入愛滋指定藥局。2018年全國愛滋指定藥局僅17間,在政府推動性平、持續教育訓練下,2021年他卸任理事長時,各縣市均有指定藥局,已有59家,目前全國共有111家指定藥局。新冠疫情漸趨流感化,藥局功能也隨之轉換。李懿軒笑稱,如此為了響應衛福部國健署「長者量六力」,宣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延緩失能的關鍵,需要管理六大面向的內在能力:「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他幫長者做身體檢測,也在藥局添購了許多健身器材與玩具,持續發揮專業,服務社區民眾。
-
2024-05-2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單側手腳無力...等危險因子別輕忽!最快2天恐成「大中風」
小中風原來有2種 醫師與民眾用法大不同根據醫學診斷定義,小中風是指「小範圍的中風」。一般民眾所說的「小中風」應是「暫時性腦缺血(TIA)」,是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代表身體發出警訊,應盡速就醫治療並服藥控制,若置之不理,高風險者在未來2至7天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大中風,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被定義為「因腦部缺血造成的突發、局部性神經功能喪失,通常不超過24小時」。2009年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中風協會重新定義,TIA為「因局部大腦、脊髓或視網膜缺血造成的暫時性神經功能失常,未見急性梗塞」。影像學上是否能找到結構異常即「梗塞」,成為TIA與中風(stroke)主要的區別。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指出,中風屬於血管結構問題,即使血流恢復,也連帶有結構性受損,透過影像檢查清楚可見,但暫時性腦缺血恢復後,通常神經與血管並未受損。醫學上的小中風與暫時性腦缺血的差別?與中風有關嗎?「暫時性腦缺血與中風不同。」劉一宏說,醫學上的小中風專指「小範圍的中風」,有時小到不在神經感測區,甚至是「無症狀」中風,難以監測,有時則是失智、記憶方面表現,不一定會在運動腦區造成手腳無力等症狀,所以症狀不明顯,但仍屬於中風。劉一宏表示,為了和患者溝通時方便,對於「暫時性腦缺血」有時會以小中風代稱。暫時性腦缺血會出現單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手麻腳麻、複視或暫時性單眼失明等症狀,如果曾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及言語障礙,之後再中風的風險較高。劉一宏解釋道:有時民眾因慢性疾病,例如高血糖導致單側手腳、臉部發麻,但血糖降下來就會恢復。暫時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成因相當多,並非都是中風前兆。有些疾病的表現和TIA類似而易混淆,包括癲癇發作、偏頭痛、代謝障礙或暈厥等症狀,也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及早區別有助於治療。TIA與其他疾病鑑別診斷如果暫時性腦缺血未妥善接受治療,後續也可能出現腦中風。劉一宏分享,曾遇過一名60歲男性患者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就醫,一開始單側手腳無力,一小時後即恢復正常,經檢查後判斷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並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住院治療1、2周後,幾乎完全恢復而出院。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如何做才能有效預防未來中風?患者返家後並未依照醫囑服藥,血糖、膽固醇數據都沒有控制下來,二、三個月後又到急診報到,這次「臉歪嘴斜、右側癱瘓、不省人事」,經過檢查發現嚴重血管狹窄,連帶三分之一的腦區損傷,屬於大面積中風。劉一宏說,這是臨床常見且十分令人遺憾的狀況。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TIA)與高血糖、高血脂息息相關,可能因頸動脈或其他血管內斑塊剝落,流到較遠端的腦血管導致阻塞,治療上必須用藥穩定住斑塊,也要控制三高,如果用藥效果不佳,可以進一步考慮用血管支架治療,穩定血管內的斑塊。暫時性腦缺血(TIA)是造成未來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及早處置對預防中風有很大幫助。劉一宏說,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配合實驗室檢驗及影像學評估,可排除疑似疾病,並針對危險因子加以矯正,包括注意患者血壓及血脂控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要時施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放置動脈支架。劉一宏指出,暫時性腦缺血導致後續中風的風險,可透過「ABCD²風險自評表」評估。中風最大風險的就是三高與抽菸,建議民眾注意日常飲食,戒除菸酒,並控制三高,避免中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2 醫療.腦部.神經
慢性偏頭痛狂吃止痛藥,藥效愈來愈差!這樣治療「像換了一顆腦袋般輕鬆」
38歲張姓理專長年看盤追蹤飆股,身心壓力大,她20歲出頭就經常偏頭痛,10年前開始惡化,發作次數變多,出現惡心嘔吐、畏光等症狀,頻繁吃止痛藥,但效果愈來愈差,幾乎每天都頭痛發作,就醫檢查診斷為「慢性偏頭痛合併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經採口服預防藥物合併注射肉毒桿菌素後,症狀大幅改善。亞洲大學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敖瑀表示,國內約有兩百萬名偏頭痛患者,其中不少患者每個月頭痛達15天以上,合併出現單側、博動性、惡心嘔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屬於「慢性偏頭痛」。偏頭痛初次發作通常在15至24歲之間,35至45歲時發作頻率最高,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二至三倍。偏頭痛過度使用止痛藥 效果愈來愈差由於止痛藥物取得方便,敖瑀指出,有許多偏頭痛患者有過度使用止痛藥物情況,使得偏頭痛症狀更趨惡化,出現「止痛藥不吃不行,愈吃愈痛」的惡性循環。張姓理專說,每當她壓力大、沒睡好、天氣驟變或是經期前後,偏頭痛都會發作,若不趕快吃止痛藥,便會痛上好幾小時,伴隨頭暈、惡心想吐及嚴重的肩頸緊繃疼痛,非得嘔吐或是睡上一覺才能慢慢恢復,有時嚴重發作時,甚至需要請假回家休息。她都會買整箱止痛藥在家備用,但止痛藥愈吃愈多,感覺頭痛變得更頻繁,且止痛效果愈來愈差,幾乎天天都發作。藥物合併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 頭痛天數下降敖瑀說,患者經診斷為慢性偏頭痛,先開立口服預防藥物使用,並建議記錄頭痛日誌,一個月後頭痛天數明顯改善,但每個月還是超過15天,三個月後符合健保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條件治療。在接受藥物合併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之後,患者頭痛天數持續下降,生活品質大為改善,她笑說「像換了一顆腦袋般的輕鬆」。 肉毒桿菌素具有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的效果,敖瑀指出,能藉由降低偏頭痛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釋放,抑制頭痛訊號傳遞,國內外研究已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治療時,在患者前額、頭皮以及肩頸等31個位置注射,每三個月注射一次,在三次治療之後,約七成能達到每個月頭痛天數降低一半的效果,若持續接受注射,頭痛天數能持續減少。 敖瑀提醒,目前除了口服預防藥物之外,亦有許多新型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包含肉毒桿菌素、抑鈣激素相關肽單株抗體,都能讓頭痛頻率有效下降,呼籲偏頭痛患者若每個月頭痛超過4天,都可到神經內科門診諮詢,尋求有效治療。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9 醫療.腦部.神經
偏頭痛發生率女性高於男性 醫籲若爆痛到吐屬危險症狀快就醫
每個人多少都有頭痛經驗,醫師指出,頭痛最常見雙側太陽穴的偏頭痛,還伴隨頭暈、惡心,甚至意識模糊、噴射性嘔吐等,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從10多歲到50幾歲都有可能,建議高風險族群,應維持正常作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馨方說,偏頭痛常伴隨頭暈、惡心、想吐症狀,有些患者有嚴重耳鳴、看到閃光等。若以1至10分區分的話,如果患者自評5至6分為中度、高於7分則為重度,通常疼痛程度達到中度或重度,且症狀持續1至2周、用藥未改善,患者會就醫。張馨方提醒,如果出現非常嚴重頭痛,痛到彷彿頭要爆開;單側手腳無力或說話不清楚,可能有中風狀況;持續嚴重噴射性嘔吐等,都屬於危險症狀。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感冒也會出現頭痛症狀,整體而言,女性每5人就有1人,男性每7人有1人,最可怕的是腦內真的有危險病灶,如果覺得「爆痛」,甚至痛到嘔吐,要趕快就醫,如合併意識模糊、視力模糊等,甚至出現高燒、腦膜炎等症狀表現,都屬於有潛在生命危險的急症。張馨方說,一般頭痛可使用簡單止痛藥,如普拿疼或消炎藥物改善,但患者有明確誘發因子,如特定食物,或身心勞累,就應避免,這類患者透過休息、平躺或喝溫開水可以改善;偏頭痛患者則不要熬夜、維持正常作息,要避開醃漬類或太油、太鹹或太辣等刺激性食物。張馨方表示,大部分偏頭痛或其他類型頭痛,門診可處理,若是腦部出血或長不好的東西,可能需要住院處理;若對口服藥物反應差,頭痛影響日常生活,少數情況下會建議患者住院治療。近年除口服藥物,偏頭痛治療也發展針對特定神經傳導物質的針劑;因為肌肉發炎或姿勢不良,導致肩頸痠痛誘發的頭痛,可透過按摩或熱敷緩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1 醫療.腦部.神經
台灣約有200萬偏頭痛的病人,該如何治療?如何避免走上每月頭痛15天的「慢性偏頭痛」?
偏頭痛在台灣族群有多大?病人因此請多少病假,你知道嗎?台灣頭痛醫學會統計,國內約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9.1%。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公布最新「偏頭痛認知大調查」顯示,逾7成受訪者會不定期頭痛,15%每月頭痛超過15天;近7成患者每月請假在家休息至少3天,推估平均每年短少6萬元收入。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根據最新「偏頭痛認知大調查」發現,3分之1民眾不知道自己偏頭痛,73%患者會不定時頭痛,67%患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每月病假3.22天,推估每年減少6萬1879元;90.2%患者認為偏頭痛已影響生活。偏頭痛是症狀還是疾病?聽聽專業醫師解說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頭痛視為失能疾病第二位,年輕族群失能疾病首位,足見偏頭痛影響人類健康的嚴重性。偏頭痛是一項「疾病」,成因為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發炎,有單側、脈動性、中至重度疼痛、運動走路會加劇疼痛、惡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偏頭痛該如何治療?如何避免成為難纏的「慢性偏頭痛」?林志豪說,偏頭痛治療分急性止痛藥與預防性治療2大類,急性止痛藥包括乙醯胺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血清張力素接受器活化體等,但長期頻繁使用止痛藥,恐會出現「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尤其每月使用超過8天者,會導致頭痛愈來愈難控制。預防性治療包括口服預防性藥物如乙型交感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劑等,還有注射肉毒桿菌治療,可注射也可口服的CGRP拮抗劑等藥物。臨床上多以口服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但仍有2成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出現嗜睡、體重增加等副作用,須尋求其他治療。林志豪說,偏頭痛若不妥善控制,易演變成每月痛逾15天的「慢性偏頭痛」,疼痛更嚴重,治療棘手,建議患者至神經內科就診,幫助了解偏頭痛誘發因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01 醫療.眼部
幾歲開始會有白內障?高金素梅緊急手術 執刀眼科醫:遇4症狀快就醫
58歲的立委高金素梅日前在立法院質詢時,戴著黃色透明護目鏡問政,她在臉書上分享「獨眼照」,並說最近視力愈來愈模糊,眼科醫師排了開刀,一切平安。高金素梅的眼睛怎麼了?為她動手術的奧斯卡眼科診所院長張正忠揭曉,原來她因白內障合併乾眼症,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及相關治療。負責執刀的張正忠指出,高金素梅半年前回診時,被診斷出患有輕微白內障,當下她很驚訝:「這不是老年人才會有的眼疾嗎?」後來忙於2024大選,疏於追蹤檢查視力,以為是老花眼的度數加深,但戴上新的眼鏡也沒有改善視力模糊、視野失焦,不自覺用力瞇眼想看清東西,甚至導致偏頭痛。白內障提早出現的原因張正忠指出,白內障不是老年人專利,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用眼過度、熬夜晚睡,再加上高度近視、忽略眼睛防曬,加速白內障產生。高金素梅平時喜歡戶外活動,但因工作需要大量閱讀文件資料,且時常盯著螢幕,屬於白內障高風險族群。檢查後發現,高金素梅白內障惡化,水晶體混濁且已有過熟跡象,建議接受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困擾高金素梅許久的問題還有乾眼症,她經常會感覺到眼睛乾澀、疲勞、畏光、有異物感,有時候會因搔癢而忍不住用手揉,造成更嚴重的角膜破皮。白內障、乾眼症部分症狀相似 遇4症狀快就醫張正忠說,白內障與乾眼症部分症狀相似,例如視力模糊、容易畏光,且皆有年輕化趨勢,也有些人會同時罹患這二種眼疾。張正忠提醒,白內障與乾眼症嚴重時危及視力健康,如果覺得視力模糊、眼睛發癢、乾澀不適,出現異物感,需就醫鑑別診斷,千萬別自行點眼藥水。白內障VS.乾眼症 症狀比一比白內障:水晶體變得混濁,不論遠近都看不清楚,東西看起來有疊層、殘影,眼睛容易疲勞、容易畏光。乾眼症:視力模糊,症狀時好時壞,早上起床時視力模糊、張不開眼睛;有些人感覺晚上視力比較差,偶爾有刺痛感、異物感和乾癢等症狀。張正忠表示,經討論後,高金素梅接受微創白內障手術,結合3D立體手術影像及導航系統,讓人工水晶體植入位置及散光度數調整更精準;也考量她日常用眼習慣,植入三焦人工水晶體,符合看清楚遠、中、近距離的視力要求,術後也不用再戴老花眼鏡;也同步使用自體血清生長修復受損角膜,並透過「眼科脈衝光」治療乾眼症。「三多三少」消除眼睛疲勞張正忠強調,鑑別診斷眼睛問題後,依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除了用藥、手術,要讓眼睛多休息,日常掌握「三多與三少」原則,多看遠、多看綠、多閉眼;少看3C、少看電視、少熬夜,適度熱敷眼睛,對消除眼睛疲勞有幫助。
-
2024-04-09 醫療.牙科
男性牙口好不好竟影響性功能!國際口腔學專家謝天渝曝:找女婿先看他「這顆牙」
精專中醫醫理的國際口腔癌專家謝天渝醫師研究發現,牙齒的穴位經絡對應人體五臟六腑,男性牙口好不好,除影響健康,也關係到泌尿、生殖等性功能,應了俗諺「找女婿,要先看門牙」的說法,口腔健康不可輕忽。找女婿,要先看門牙!40年前第1位主張嚼檳榔恐致癌而聞名的謝天渝,自小熱愛鑽研中醫,口腔外科專業外,也致力研究口腔經絡學。他發現牙齒周遭布滿經絡穴位,與全身五臟六腑密切相關,其中前牙穴位與肝、腎、脾有關,換言之就是和生殖、泌尿系統相關連。他指男人腎臟好不好,關乎泌尿系統健康,甚至關乎性功能,因此大家曾開玩笑,「要找女婿,就先檢查他的門牙牢不牢固,以免影響女性的性福」。謝天渝將口腔經絡的研究,寫成「口腔經絡與身心健康」一書發表,內容巨細靡遺分析牙齒與身體個別的關係。更說,從牙舌的狀況不只能看出一個人的健康情形,也看得出性格,像刷牙時牙肉易流血,常發炎、紅腫,表示這個人做事不夠積極或較懶散。容易蛀牙或發炎腫脹 易產生精神方面問題另指第3大臼齒和心經有關, 如果容易蛀牙或發炎腫脹,會產生精神方面問題,而醫學研究報告指出,一定比例的偏頭痛、三叉神經痛或全身性疾病,都是因為口腔病灶引起,「口腔鄰近大腦、延髓、脊椎、腦幹等生命中樞,牙口不好的人,可能百病叢生」。謝天渝說,口腔經絡的理論,傳承自數百年老中醫的心血結晶,人體的經絡系統像一張巨大的網,包括口腔、舌頭、上下唇、面頰黏膜,甚至每顆牙齒,都有特定的穴道和經絡。「8020」觀念:80歲長者有20顆健康牙齒就是勇健研究發現,齒源性刺激與扁朓體和器官及組織系統的能量有關係,因此主張「8020」健齒觀念,即80歲的長者,如能保有20顆健康的牙齒,身體相對勇健。他建議民眾,平日潔淨雙手後,可刺激口腔內穴位經絡,或勤動舌頭,相對也能健腦。謝天渝畢業於高雄牙醫學系,畢業後赴日本愛知大學進修口腔外科,取得齒學博士學位,先後又獲得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及中醫學博士。學成歸國後,發現南台灣吃檳榔人口眾多,轉而從事口腔癌研究,當過高醫大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期間研究團隊對於嚼食檳榔與口腔癌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越,引起國際注目,曾登世界名醫錄。
-
2024-04-06 焦點.科普好健康
常常夢到從高處墜落是警訊!醫曝「5原因」讓人睡覺時有墜落感
在暈眩門診中,大約半數患者有睡眠障礙問題,大多是抱怨難以入睡、睡覺容易醒或是多夢,尤其特別的是,有些人卻是在快睡著前,感覺「滑倒跌一跤」、「不慎踩空掉進萬丈深淵」、「翻一個大筋斗」、「全身突然大抖一下,好像觸電」、「從懸崖滾下去」等,再再描述的是一種「突然墜落感」,這是怎麼了?正常嗎?該注意什麼?5原因讓人睡覺時有墜落感1.快睡著前突然抽搐正常人在快要睡著前,軀體、手腳或頭部都會跟著突然抽搐一下,速度大約0.075至0.25秒,很像癲癇發作,這其實是生理性肌陣攣。大多數人動作不明顯,可以繼續睡,但少數人動作誇張,會驚醒,爬起來看看床是不是垮了,擔心是否有國家地震警報。處置:不必治療,純屬正常現象,更會頻頻出現於年紀大或睡眠不規律者。2.入睡前有清醒幻覺躺在床上,一閉眼,人還清醒,卻可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身歷其境地宛如在爬山、飛翔於高空、漂浮於懸崖或奔跑於高原,卻意外掉落,雖然只是幻覺,卻要注意是否出現肢體癱瘓或情緒紊亂,要小心是否是小腦腳 (小腦跟大腦連接處) 出現梗塞。處置: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否有腦病變。3.橢圓囊耳石斑崩落好發生於過敏體質者,耳石膠生成品質不良,在患者晚上睡覺時,一躺下,橢圓囊豎立起來,耳石斑平面呈現垂直,耳石因重力作用突然崩落,在脫離耳石膠時,瞬間觸動下面的立體感知纖毛,產生靜態平衡感覺,患者會感覺身體突然向一側傾斜,身體、頭部及眼球也會反射性地扭轉以保護身體,產生「眼偏斜反應」。處置:建議規則服用抗組織胺或消炎藥物一段時日,穩定耳石膠。4.半規管耳石栓塞症滑動半規管發育障礙,管腔扭曲或狹窄,攔住自橢圓囊移位的耳石顆粒,愈積愈多。當患者躺下時,這些耳石因重力,克服靜摩擦力,突然開始滑動,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迴流,患者會突然感到身體在旋轉。處置:先以高解析度電腦斷層確定半規管變異處,調整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建議患者平常要有規律的運動,利用內淋巴液迴流,避免耳石沉積。5.上半規管裂作祟患者上半規管之上方骨性外殼,因慢性發炎脫鈣而破裂,柔軟的膜性半規管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患者躺下時,該處膜性半規管突然向外膨出,再向內凹陷,造成內淋巴液多餘的擾動,患者突然覺得身體在翻滾。處置:建議平衡訓練,利用腦部代償作用,抑制不當的內耳平衡輸入,病症可減至可忽略地步,頂多在失眠、偏頭痛發作、飲酒宿醉、感染時變得較為明顯。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5 醫療.耳鼻喉
地震後感覺晃不停?頭暈不適竟跌落高鐵軌道!醫師解析:6種狀況常有頭暈問題,有一症狀要小心是中風前兆
規模7.2的大地震,許多人震到心驚恐慌,後續出現大大小小的餘震,讓人覺得「好晃」,甚至旁人說地震停了,還始終覺得持續在搖,直呼是不是該吃止暈藥?高鐵板橋車站在2024年4月5日下午2時18分發生民眾掉下月台的意外事故,高鐵公司表示,落軌旅客自述因身體不適、頭暈跌倒,掉下月台,獲救後意識清楚,未被撞擊。此事件造成受影響時段內的3班次列車緊急停車,目前高鐵已恢復正常營運。「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與疾病有關嗎?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地震後仍感覺搖不停,可能跟睡眠不佳、過度操勞、心理因素、自律神經系統或其他其病有關。平常沒有頭暈問題的人,地震停止後,很快就沒有搖晃感,但平常就有頭暈目眩、偏頭痛的人,易產生「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暈眩」可分為哪幾種類型?與那些問題有關?有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兆?「暈」是感覺到身體不平衡,像是站不穩快失去平衡;「眩」會有一種天旋地轉感,甚至想吐。康宏銘說,暈眩主要可分為二種類型:中樞型及周邊型,中樞型指的是跟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即為中風、腦出血、腦腫瘤、基底動脈循環不良等腦部的問題。康宏銘強調,有三高、動脈硬化、心臟病疾病的人,若暈眩感不止,要小心急性腦中風的前兆,盡快依「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檢查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話有困難,只要三症狀符合其一,有72%的可能性是急性腦中風,要趕緊撥打119送醫。周邊型的暈眩指腦部之外的原因,主要跟內耳有關,常見四種狀況:1.前庭神經炎: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病毒或細菌誘發平衡失調,暈眩感可能會持續數天,可用止暈藥物治療改善。2.前庭性偏頭痛:被喻為「文明病」,當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太熱太冷時易發生,上述原因讓血管脹縮引發頭痛、眩暈、平衡障礙等。3.耳石脫落:主因為年紀大、頭部外傷、長期噪音傷害、慢性中耳炎等,當頭部姿勢改變時,耳石掉進半規管內而有眩暈感。4.焦慮情緒:「知覺性頭暈」易發生在焦慮患者身上,急性眩暈過後,暈的記憶暫留在腦海裡,可服用抗焦慮藥物來穩定情緒。有暈眩狀況的族群該如何就醫?如何避免復發?康宏銘提醒平常就有暈眩毛病的族群,可諮詢神經內科、耳鼻喉科,現在還有暈眩的專門門診,查出致病的原因。另外,低血壓也會使人頭暈眼花,嚴重時有休克、致命危險;經常頭暈者,亦要留意低血壓、注意血壓監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6 醫療.眼部
滑手機、看電視,眼壓高怎麼辦?眼壓高有什麼症狀?這些方法讓你快速降眼壓
眼壓高是青光眼的警訊嗎?眼壓上升會對視神經造成傷害,除了青光眼、乾眼症等等疾病因素,眼壓也會受外在環境與身體內在因素影響,像是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以及熬夜等都可能刺激眼部肌肉,導致眼壓上升。眼壓高的原因及症狀有哪些?眼壓高熱敷有用嗎?一文看懂快速降眼壓解決辦法。眼壓高的原因眼壓指的是為維持眼球一定形狀,以保持眼睛的光學功能及新陳代謝,存在於眼睛內的壓力,需仰賴睫狀體分泌房水,當房水產生過多或排出的通路受阻,而使房水聚積於眼球內,就會造成眼壓升高。多數人的眼壓會維持在10~20mmHg之間,當眼壓上升至一定程度會壓迫到視神經,使其萎縮,進而造成視力減退甚至有失明風險。諾貝爾眼科總院長張朝凱表示,眼壓會隨時間而改變,但是眼壓變動太大,如一天之內變動大於10毫米汞柱,或兩眼差異大於4毫米汞柱,就有可能是青光眼。以下根據嘉義長庚醫院眼科衛教資料,整理眼壓升高的4種常見因素: 隨晝夜浮動:多數人早晨眼壓最高,晚上會降到最低,約有2~5毫米汞柱的波動。 姿勢改變:眼壓會隨著姿勢而有些許變化,如:站立時眼壓會最低、倒立時眼壓會變高,由坐姿換成平躺時,眼壓也有可能上升。 水分攝取過多:短時間內喝大量水,尤其是一次超過500cc以上,就會造成眼壓大伏動變化。 用眼習慣:熬夜、情緒起伏過大、近距離閱讀、長時間看電腦電視或手機,都可能造成睫狀肌持續收縮,進而引起眼壓上升。眼壓高的症狀長期眼壓高,可能導致視神經受損影響視力,因此,不可不慎。嘉義長庚醫院眼科說明以下眼壓高的症狀包括以下9點: 眼睛輕微不舒服 眼睛酸澀 看到燈泡周圍有彩虹圈(光暈) 眼球脹痛 眼窩疼痛 看東西模糊不清 偏頭痛 劇烈頭痛 嘔吐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的無形殺手」,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發現時,往往已對視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受訪表示,青光眼會從眼角餘光開始影響視力,初期8成都沒有症狀,中心視力可能仍達1.0,偶爾會看見彩虹光暈或視力模糊、偏頭痛,最後才波及視野中心。眼壓高雖是青光眼的症狀表現之一,但是呂大文提醒,有青光眼的人不一定有高眼壓,但維持低眼壓,仍能幫助有效預防或減緩,建議平日要避免增加眼壓的高危險習慣,減少讓瞳孔常常處於需要放大的狀態,並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葉黃素、綜合維他命等。(推薦閱讀:為什麼「青光眼」好發在冬天?四十萬台灣人都有的眼疾,小心「視力小偷」悄悄上門)居家一方法自測眼壓如果眼睛已有不舒服症狀以及上述眼壓高症狀,建議可至眼科檢查治療。仁有堂中醫診所院長羅瑞陽曾於節目受訪指出,民眾也可居家做以下眼壓檢測,不過還是建議應到診所或醫院做專業檢查評估,以免耽誤治療。居家自測眼壓法:先將雙手洗淨、眼睛閉著以食指按壓眼球,看軟硬度。眼球柔軟度=鼻頭→正常眼壓眼球柔軟度=嘴唇→眼壓略低眼球柔軟度=額頭→眼壓略高 如何減輕眼壓?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充分睡眠、情緒穩定,看電視/電腦/手機的時間物過長,以及需長時間用眼者,建議每15~30分鐘看看遠方、讓眼睛休息,對於減輕眼壓及預防眼壓升高皆有助益。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也指出,每天早晚以50度溫濕毛巾熱敷10分鐘,可透過溼氣幫助血管擴張、促進循環,舒緩眼睛的緊繃與乾澀;沾黏性體質也可以透過熱敷增加血液循環,促進房水流動及排出。以下根據宜陞中醫診所說明整理快速降眼壓,緩解眼睛脹痛的方法,眼壓高者不妨參考看看:穴道按摩,重複下列步驟1至3次,有助於眼壓降低: 以雙手食指柔按雙側攢竹穴至痠脹,每邊各30次。 以雙手拇指揉按兩側太陽穴或壓痛點至痠脹30次。 以右腳跟滑按左腳太衝穴,以左腳跟滑按右腳太衝穴,方向從近心到遠心每邊各30次。 右腳跟滑按左腳足臨泣穴,以左腳跟滑按右腳足臨泣穴,方向從近心到遠心每邊各30次。藥膳茶飲,日常飲用:用15克到20克生決明子,以1500cc的水煮開,當茶飲用;或用5克~10克的菊花,5克~10克的枸杞,以1500cc的水煮開,當茶飲用。參考資料:嘉義長庚醫院眼科、諾貝爾眼科、健康零距離、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宜陞中醫診所延伸閱讀:天啊!原來「生癌的胃」長這樣,長期脹氣打嗝、消化不良...你還只是吃胃藥打發嗎?
-
2024-02-13 醫療.新陳代謝
22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肝臟、腎臟之外還有一個意想不到器官,3大天然排毒器官必保養
我們經常從報章雜誌或網路資訊中看到「排毒」兩個字,但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不論是西醫或傳統醫學中,並沒有現代所講的「排毒」這個名詞,在傳統醫學上稱之為「解毒」,而一般中醫師所說的解毒中藥,是指具「清熱解毒」作用的藥材。 中醫對於「毒」的定義很廣泛,舉凡對身體有害的都稱為「毒」,例如火氣大、發炎、過敏等症狀,或中醫常說的熱毒、寒毒、濕毒等,甚至化學毒素、魚蟹毒、蟲蛇毒等都是。就現代醫學來說,導致身體老化、致癌的自由基,也是毒物的一種,這些所謂的毒物若長期積聚在體內,將會造成身體負擔而引發疾病。 毒素累積五臟的表現 22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陳潮宗指出,在中醫診療上,當患者出現口臭、便祕、青春痘、舌苔黃、牙齦腫脹、嘴破、眼睛通紅等症狀時,就代表體內累積了過多的毒素,身體便以這些症狀來告訴主人,需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了,倘若總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的發生,而毒素累積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表現。.累積在心臟(1) 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的時候,舌頭容易出現潰瘍,也就是嘴破的現象。(2) 額頭部位狂長青春痘。(3) 睡眠時不安穩,容易發生失眠的狀況。(4) 常有胸悶或是胸部有刺痛的感覺。.累積在肝臟(5)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稜線,或是指甲有向下凹陷的痕跡。(6) 因乳腺增生的關係,導致月經週期之前,有明顯的脹痛感。(7) 情緒常常容易感覺抑鬱。(8) 經常性的偏頭痛。(9) 每個月都會發生經痛。(10) 臉部兩側的部位,會長青春痘。.累積在脾臟(11) 臉部出現色斑,通常女性臉上有斑點的時候,就代表消化系統變差。(12) 女性朋友容易有白帶過多的狀況發生。(13) 脂肪容易堆積在體內,脂肪在中醫稱為「痰濕」,主要是因為脾臟消化功能減弱,導致毒素無法排出而堆積。(14) 容易有口臭情況發生。(15) 嘴唇週圍容易長青春痘或是發生潰瘍。.累積在肺臟(16) 皮膚呈現黯淡、沒有光澤的狀態。(17) 常常有便祕情況發生。(18) 比較常有情緒化的狀況發生,或容易多愁善感且常常感覺悲傷。.累積在腎臟(19) 女性月經量會減少、經期變短,經血的顏色偏暗。(20) 身體容易有水腫狀況發生。(21) 臉部下頜部位容易長青春痘。(22) 常常感覺疲倦、想睡覺,且四肢常會有無力感。必保養!3大天然排毒器官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 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 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這些毒物(廢物)一直停留在體內。所以,每天尿液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要提醒的是,現在正值炎熱夏天,很多人會以含糖飲料來取代白開水,應該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外另外的負擔。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名中醫師盤點泡澡後必按摩5大排毒穴位 。針灸後有這些狀況,恐蜂窩性組織炎、癱瘓、死亡,找對醫師很重要
-
2024-02-10 醫療.腦部.神經
過年出遊暈車怎麼辦?為什麼會暈車?醫師傳授5招緩解、6招預防
坐車、搭船或搭飛機引起的頭暈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症狀包括反胃、冒冷汗、噁心或嘔吐等,12歲以下孩童及孕婦較容易發生暈車的體質。暈車怎麼辦?暈車貼片有用嗎?容易暈車的體質有哪些?出遊不想因暈車而掃興?本文一次解析暈車原因及暈車緩解方式。為什麼會暈車?暈車原因暈車、暈船、暈機指的是對於乘坐載具晃動而產生的反應。食藥署表示,動暈症是因視覺、內耳中前庭與半規管之間不協調所造成,依每個人敏感程度差異,而有不同承受範圍以及出現不同程度暈眩反應。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楊智超說明,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與協調,需仰賴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及其感應構造、眼睛,以及皮膚、關節、肌肉中的神經,當乘坐載具時,內耳中傳入的訊號是身體在晃動,而眼睛所傳入的畫面是靜止狀態;或是身處車內或船艙時,較不易用肢體去因應晃動訊號,當身體感應器感受到的訊號不相配,會刺激神經構造,進而產生暈眩症狀。暈車症狀有哪些?容易暈車的體質至於暈車症狀有哪些?羅東博愛醫院藥師林芳吟說明,動暈症症狀通常是漸進式的,包括臉色發白、頭痛、暈眩、喪失胃口、唾液分泌增加、打嗝、噁心、反胃、嘔吐、冷汗直流、坐立不安等。以下根據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衛教資料,整理5類容易暈車的體質:.2到12歲的孩童.孕婦.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偏頭痛患者.感冒而身體不舒服者暈車怎麼辦?5招緩解若已出現動暈症症狀,該怎麼緩解?暈車想吐可以吃什麼?建議可以選擇以下這幾種舒緩方式,或是透過穴道按摩改善不適感。.塗抹精油:適量塗抹綠油精、薄荷油或薰衣草精油,有助於緩解動暈症之症狀。.吃薄荷或口服薑片:好食課營養師楊婷貽表示,薄荷及生薑有助於緩解反胃、噁心感,可改善暈車症狀,但是薄荷可能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進而引起胃食道逆流,建議含一點薄荷錠即可,切勿過量食用。.穴道按摩:上璽中醫診所醫師余雅雯建議,位於手上腕橫紋三指幅處的「內關穴」,對於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氣機逆亂、打膈脹氣或心情煩悶,想吐時,用力揉捏會有立即緩解的效果,對於治療孕婦孕吐問題也有幫助。.躺下休息、閉上眼睛:若能躺下休息或是把眼睛閉上,對於減緩動暈症症狀皆有幫助,若無法躺下,也可以嘗試注視窗外遠方的水平線,或許也能緩解。.補充水分:楊婷貽建議,多喝水可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也能沖淡噁心感,但切勿一次飲大量水,以免造成胃脹不適。如何預防暈車?若你曾有過暈車經驗者,建議在旅途出發前,留意以下6要點,有助於預防動暈症的發生。.避免油炸、辛辣食物、過酸食物、高糖量食物、飲酒及易脹氣食物。.睡眠充足.行前24小時避免吃大餐,飲食需清淡易消化,避免飲酒.選擇較不會晃動的位置,如搭乘汽車或大型巴士時,盡量往前坐;搭船時應待在船中間;搭飛機則建議選擇靠近機翼附近的位置。.途中避免閱讀字跡太小的書報雜誌、滑手機.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暈車藥;搭車前4小時使用暈車貼片。暈車藥何時吃?暈車貼片怎麼用?想要預防暈車,建議出發前30~60分鐘就應該服用暈車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陳怡晏於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指出,暈車藥主要成分,多為第一代抗組織胺(first-generation antihistamine) 與東莨菪鹼(scopolamine)兩大類:第一代抗組織胺.作用:抑制前庭活性,能預防或緩解動暈症。.用法:出發前30~60分鐘服用,視需要間隔4~6小時服用一次。.副作用:嗜睡為最常見的副作用,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需專注力及警覺性的工作。.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東莨菪鹼(口服).作用:緩解腸胃道收縮、抗暈眩、鎮靜,緩解暈車動暈症不適症狀。.用法:多為複方,搭乘交通工具前30 ~60分鐘服藥。.副作用: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東莨菪鹼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東莨菪鹼(貼片).作用:緩解腸胃道收縮、抗暈眩、鎮靜,緩解暈車動暈症不適症狀。.用法:出發前至少4小時使用,於旅途結束後除去,藥效可維持72小時,貼於耳後沒有毛髮的皮膚上,一次只能貼一片。.副作用:東莨菪鹼具抗膽鹼作用,使用過當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口乾、便祕、視覺模糊、頭痛、心悸等,若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即停止使用。此外,東莨菪鹼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若併用鎮靜劑或安眠藥,可能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抑制情形。.使用注意事項:兒童、孕婦或患有氣喘、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慢性病患,服用前應先請醫師評估後開立處方,並遵醫囑使用。 參考資料:食藥闢謠專區、台大醫院神經部、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好食課、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蒟蒻吃多恐腸胃道阻塞…年節必吃7大類零食 熱量、食用禁忌總整理
農曆年節總是少不了吃吃喝喝,而常見的零食多具有高油脂、高鹽、高糖特性,重點是,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但可能對某些族群有其危險性,如蒟蒻、果凍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堅果類有嗆食、噎到的可能。《元氣網》整理春節常見零嘴熱量及禁食族群,讓大家過年放心吃喝。第一類:蒟蒻、果凍特色: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地雷:1.蒟蒻不容易消化,必須要充分咀嚼再吞下去,才能從胃部進入小腸,是整塊誤吞,可能造成腸胃道阻塞。2.千萬別以為蒟蒻熱量低就可以狂吃,蒟蒻被加工製零食時,如蒟蒻果凍,因蒟蒻本身沒味道,所以會加入大量糖份,因此仍要注意別吃多。禁食族群:老人與小孩吃的時候要特別當心,若吞嚥功能不佳則不建議吃。第二類:加工肉品類魷魚絲、肉乾、肉紙、牛肉乾、鮪魚糖特色:魷魚絲、肉乾、肉紙等加工肉品類零食,口感及風味都讓人很「涮嘴」吃個不停,不止過年,平常也很多人愛吃。地雷:1.魷魚絲需要一直嚼,如果一直不停吃不停嚼,可能出現張口困難、臉部痛、偏頭痛等症狀,造成顳顎關節炎。2.加工肉品零嘴會添加大量的油脂、糖及鹽等調味料來提升口感,含較多蛋白質,鈉含量不低。熱量預估:.豬肉乾:81大卡(25克,一片約手掌大小).牛肉乾:64大卡(20克).魷魚絲:43大卡(15克)禁食族群:腎臟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飲食需要限制蛋白質患者需小心食用。第三類:堅果類開心果、堅果、腰果、瓜子、花生等…特色:堅果富含維生素E及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地雷:堅果種子屬油脂類,也算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攝取過多容易造成肥胖。熱量預估:45大卡(3顆核桃或10顆開心果)。以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一天一份堅果約45大卡來討算,一般大小的堅果/杏仁大約5顆=核桃3顆=開心果/花生10顆。市售堅果類零食,多添加鹽、糖,建議優先選擇無調味的堅果。禁食族群:1.不要讓5歲以下幼兒及老人吃花生、堅果、核桃、開心果、瓜子等核果類零食,易發生氣管異物阻塞、嗆食的危險。2.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選吃無調味堅果。第四類:海苔特色:日語稱紫菜為海苔,富含維生素A、E、B1、B2及菸鹼酸含量。當零嘴吃的海苔,就是以紫菜為原料,經烘烤、調味後製成。地雷:加工後含有較多糖、鹽和鮮味劑,鉀、磷、碘含量偏高,建議食用量一天吃4~5片。禁食族群:1.腎臟病患食用時要節制。2.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也要避免。3.高血壓患者可以吃原味海苔,要避免食用過鹹的海苔。第五類:麻荖(芝麻、花生)特色:麻荖是台灣傳統年節拜天公的甜食供品,有各種不同口味,有特殊香氣及口感。地雷:屬油炸類零食,且麻荖外皮沾有糖粉、芝麻、花生、又裹上麥芽糖,容易吃進過多熱量。熱量預估:2顆約100大卡。禁食族群: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第六類:芝麻糖、花生糖、牛軋糖、核桃糕地雷:這類風味極佳的糕點,都是高糖、高油、高熱量、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熱量預估:牛軋糖一顆的熱量就有50多大卡。芝麻糖 、花生糖等,3小塊約有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第七類:果乾(乾燥蔬果)特色:脫水蔬果乾類雖標榜由天然食材脫水製成,但製作過程通常經過油炸及加工調味,實則在製程中已流失大量營養。地雷:果乾體積小且常會額外加糖,成了隱形高熱量零嘴。熱量預估:蔬菜片 20克╱100大卡香蕉片 19克╱100大卡芭樂乾 30克╱100大卡芒果乾 30克╱100大卡禁食族群:糖尿病患、減重者。【註】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女性一天約需1450至1900大卡熱量,男性一天需攝取1800至2400大卡熱量,一天攝取零食的熱量不要超過一天應攝取總熱量的10%。成人每日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建議控制在每日2000毫克(當於5公克鹽)較健康。【資料來源】.吃飯嘴巴張不開、臉頰兩側發出喀喀聲 顳顎關節卡住了.零嘴解饞 高尿酸者 肉乾豆干要忌口.營養師提醒:這方式吃堅果,等同喝下600毫升沙拉油.少鹽少油 專家建議四大類健康零食.紫菜/相傳可催乳 鐵營養豐富.衛福部國健署-熱量來源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會下船才暈船? 原來是「上岸症候群」,3原因對症下藥
在暈眩門診中,常會遇到病症持續數月或數年患者,某些人卻是起自於輪船航程結束後。他們的視力很好卻覺得模糊,一轉頭或改變姿勢,眼前景物還會晃一下;明明走在平坦的路面,卻感覺是走在泥濘地上,彷彿身體浮起來。奇怪的是,只要再回到船上,所有病症就緩解或消失,此狀況特別稱為「登陸不適症」或「上岸症候群」(Mal de Debarquement syndrome),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下船才暈船?原因1:耳石沉積 轉動頭部身體復位耳石一旦大量脫離橢圓囊耳石斑,會隨著內淋巴液迴流,散落於半規管各處。搭船時,人體搖晃,耳石得以均勻地散布於內淋巴液中。等到下船上陸,耳石因重力下沉,聚集成團,就會在患者轉頭或改變姿勢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迴流,產生暈眩。返回船上,耳石又被搖散,暈眩消失。→治療:以耳石復位術為主,醫師轉動患者身體及頭部,根據眼震,把耳石逐一歸回橢圓囊內。原因2:耳石卡住 搖晃患者解放栓塞顳骨經歷長期反覆的發炎、脫鈣及骨質再生,半規管不再是圓弧形,而是方形或其他形狀。若耳石掉入,卡在狹窄或轉角處,就會阻礙內淋巴液流動,當患者轉頭或改變姿勢時,無法即時調整眼球轉向,影像在視網膜上出現多餘的擾動,就會感到暈眩,儼然前庭神經炎。搭船時,人體搖晃,耳石得以均勻地散布在內淋巴液中,等到患者下船上陸,耳石又聚集栓塞,暈眩復發。→治療:須先適度搖晃患者身體及頭部,先「解放」耳石栓塞,再進行復位。原因3:前庭錯覺 矯正中樞神經改善在船上,兩側大腦顳葉、小腦小葉及腦幹前庭神經核,已經習慣於時時調控前庭平衡訊號,使人不暈。上岸後,前庭訊號突然減少,中樞神經依舊繼續,因錯覺產生暈眩,就像我們正在使用跑步機時,突然跳到地上,會覺得身體還在持續前進一樣。→治療:以口服或靜脈注射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為主,搭配平衡訓練,矯正中樞神經的錯誤認知,並解除焦慮。上岸後如有不適 再上船會加重症狀有人搭船時沒事,上岸後,開始惡心嘔吐,持續數小時至數日,只能臥床休息,其實是暈船時,腦幹為了調節前庭訊號,加強做功,局部需氧大增,動脈壁釋放出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 (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卻也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這時若再送回船上,只會加重病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醫聲.Podcast
🎧|不同體質冬令如何吃?中醫教你「養生3招」提高進補效果
「為什麼天氣一變就偏頭痛、乾咳不斷?」近年氣候極端變化,隨著季節的更迭,不少人的舊疾就跟著發作,在寒冷的冬季,國人也習慣利用傳統中醫來養生、進補,國家考試用書《中醫養生學》作者、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醫師指出,冬季是進行中醫養生的關鍵時刻,容易手腳冰冷且體質惡寒者,可適度進補像是燒酒雞、羊肉爐和麻油雞等養生鍋物來增強體質,提高對寒冷的抵抗力,一般人可以選擇平性藥材,例如四神湯即可。🎧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寒冬養生密技公開 懂進補才能過好年國人習慣冬令進補,利用溫補滋養的藥材袪除寒氣暖身,陳麒方強調,補養方式要正確才安全,冬令進補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和需求,挑選合適的補品建議先尋求中醫師的專業意見,確認適合自己的進補食材。而進補可依據體質分為涼補與溫補。熱底的人應該多食用涼補的食材,像蓮藕、銀耳或木耳等比較平性、有膠質的食材,儘量不要喝四物湯、八珍湯和十全大補湯,可改喝平性的四神湯;涼底的人則可適度攝入溫補性食物,如:羊肉和薑。至於呼吸道比較敏感的人,有寒熱體質之分,在辨別身體狀況後,可喝薑茶保養,或食用枇杷膏、梨膏和水梨燉貝母。陳麒方也引用《黃帝內經》內容提到,除了借助中藥材的滋補,養生3招依舊不脫離「少吃多動、睡眠充足和攝取足夠水分」,才能達到內外兼治,提高進補效果,而任何的食療輔助皆是適量即可。中醫強調「以人為本」 客製化調理是主流除了民眾會利用冬令進補來養身外,像是呼吸道感染和關節炎等冬季常見疾病該如何利用中醫來治療,陳麒方指出,民眾可透過服用處方、針灸和推拿等醫療方式,改善自身血液循環,減輕關節痛等症狀,這些方法不僅能提升身體的抵抗力,還能有效預防冬季常見的疾病。陳麒方強調,中醫治療是以人為本,針對個體的狀況進行調理,包括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和情緒狀況,能提供了客製化的治療選項,追求身心的和諧與平衡;他自己,在工作疲累的時候,會採用針灸,並搭配中藥材進行調理。照護自己的身與心,就是養生。陳麒方小檔案現職: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10屆)理事長國際東洋醫學會(第20屆)學術顧問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碩士、博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博士後訪問學者經歷:中華民國考選部中醫典試命審題委員中華民國教育部定助理教授、副教授馬偕紀念醫院肺癌團隊、中醫部主治醫師《中西整合醫學雜誌》總編輯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黃琬淑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蔡怡真、黃琬淑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
-
2023-12-20 醫療.腦部.神經
季節變化導致偏頭痛發作 藥物治療之外還有這5招能改善
現代人常見的「頭痛」,除了疼痛帶來不適,不免也產生一股「腦部是不是長了什麼東西」的焦慮與不安。隨著醫學發展迅捷,對於頭痛研究更深入,已可以將籠統的頭痛分類出各種頭痛疾病,給予針對性治療。其中最常使女性困擾的「偏頭痛」,輕則噁心不適,重則影響生活,遇到天氣變化,求診民眾也增加。偏頭痛症狀有哪些?根據台大醫院資料,偏頭痛並非頭部一側疼痛就叫偏頭痛,醫學上指的偏頭痛(migraine)具有許多特徵,而頭痛一邊只是其特徵之一而已。偏頭痛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的規律性。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地方。患者經常有惡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也可能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像某些人在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的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這些比較嚴重的併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部的梗塞。根據國際頭痛學會的國際頭痛分類第三版,偏頭痛屬於「原發型頭痛」,有數種特有症狀與固定發作模式。豐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洪朝賢建議,民眾若不熟悉較為詳細的診斷標準,可先考慮下列三點自我篩檢:一、頭痛時,有噁心或胃部不適感嗎?二、頭痛時,光線會讓頭痛更加劇烈嗎?三、頭痛造成一整天做不了事,例如工作,學習等。若近3個月頭痛都符合至少2項,應盡早尋求神經科醫師協助,診斷是否為偏頭痛,及早治療。洪朝賢表示,治療偏頭痛藥物與非藥物的介入都十分重要,除了接受醫師建議服用急性解除疼痛藥物合併預防性藥物外,也可利用美國頭痛學會S-M-A-R-T要訣來協助個人做生活調整,減少偏頭痛發生,主要分5個項目:.S(Sleep睡眠):有限度的午休、睡前1-2個小時減少接觸螢幕、以擁有每晚9至11小時的睡眠為目標。.M(Meals, nutrition and water飲食):三餐定時定量,手邊準備可隨時補充能量的點心、確保水分攝取充足、飲用高糖分電解質飲料時須加水稀釋。.A(Activities運動):減少螢幕接觸時間,提升心率活動。目標:每周3到5天,每次30分鐘的活動。.R(Relaxation放鬆):從事有助紓壓及降低焦慮的活動,如:深呼吸技巧、瑜伽等。.T(Triggers 減少刺激物):發現並減少生活中各種會激發頭痛的因素,記錄頭痛時機點,釐清惡化因子並確認成效。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許多偏頭痛的藥物與治療方法也引進台灣,更多偏頭痛患者受惠。洪朝賢呼籲,盡早找出偏頭痛的誘因、調整生活方式、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有助重回正常生活。【資料來源】.台大醫院神經部:偏頭痛
-
2023-12-19 養生.運動健身
時常頭暈腦脹、腳痙攣抽筋嗎?小心是缺「鎂」警訊 醫師教你飲食四招補好補滿!
經常覺得頭暈腦脹、偏頭痛、失眠嗎?如果這些症狀經過醫生診斷卻找不到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缺乏鎂。鎂在身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營養素。編輯推薦手搖新品點點名!12月必喝八曜和茶X一沐日粉粿系列、五桐號超萌聯名、麥吉玉米濃湯奶茶 收穫一筐糖份快樂穿越任意門來台灣!日本《THE哆啦A夢展》12/16強勢登台 展覽6大亮點一次看今天吳榛槿醫師就要和大家分享,鎂的重要性、流失的原因,以及缺鎂可能導致的各種症狀,如何透過調整飲食補充鎂等等。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報告,有高達70%的國人鎂攝取量不足,而女性相較於男性更為嚴重,缺乏鎂成為礦物質攝取不足的第二名,僅次於鈣。吳榛槿醫師指出,現代人缺乏鎂的原因主要來自環境因素,包括碳酸鉀肥料、農藥、除草劑的使用,導致植物缺乏礦物質。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如飲用咖啡、濃茶、酒精,或者過度依賴精緻飲食和高鹽高糖的食物,都可能影響鎂的吸收。為了攝取足夠的鎂以保持身體最佳機能,吳榛槿醫師建議從深色蔬菜、堅果類和全穀類食物中攝取鎂。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狂抖辣跳電臀舞風行!女大生跳電臀舞走出憂鬱:不用害怕別人眼光,勇敢做自己!金世正、孝淵擔任導師!女團選秀節目《Universe Ticket》混血美少女Gabi引爆話題 被譽為SOMI接班人「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3-12-08 醫療.腦部.神經
研究指經常頭痛是「這部位」疼痛發炎引起,專家教不用吃藥2招緩解!
偏頭痛是很多人經常會發生的病症之一,我們常以為是腦部神經出了問題。一項研究指出,原發性頭痛包括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都可能是由頸部疼痛引起的。專家還指出這類型頭痛不用吃藥,可藉由按摩或針灸緩解。研究:經常頭痛與頸部發炎有關有些人一緊張就會頭痛,或是長期有偏頭痛問題,但就醫一時可能也找不出病因。根據11月底於北美放射學會 ( RSNA )年會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德國的研究團隊已經找到頸部肌肉與原發性頭痛有關的客觀證據。根據研究小組對50名患者進行磁振造影 (MRI) ,分析頭痛頻率、頸部疼痛和臉部肌肉激痛點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同時患有緊張型頭痛和偏頭痛的人頸部肌肉壓力較大、肌肉發炎。也就是說,頭痛是由頸部疼痛引起的。專家認為,頸部發炎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不良姿勢、睡眠不足、受傷和壓力,而這可能與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有關。對此,Nico Sollmann博士還提出可同時緩解頸部疼痛和頭痛的方法,他建議採用按摩或針灸治療,可能比藥物更有效且更安全。【編註】提醒大家,針灸需請合格中醫師治療,按摩也需由專業人員協助。千萬不要自行進行,以免加重病情。頭痛光靠吃藥恐成癮 運動與睡眠很有幫助頭痛分「原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兩大類型,而原發性又以「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最常見。別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事實上偏頭痛屬於疾病,台灣頭痛學會指出,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緊張型頭痛,則常見因姿勢不良、疲勞、緊張、外部壓力及等,造成頭、頸、肩處肌肉緊繃而引起。而大部分人在頭痛發作時,都是自行買止痛藥吃一吃就算了,醫師提醒,過量用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長期還是要就醫治療才能治標。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曾受訪建議,「規律運動」與「睡眠」,對大部分的頭痛都有幫助。運動的部份,選擇有氧運動與瑜伽,可有效緩解壓力、伸展緊繃的筋骨。【資料來源】.《NEW YORK POST》What causes common headaches and migraines? Experts think they finally know.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防便秘、控血糖...藜麥好處超級多!一表看懂藜麥、紅藜差異
藜麥(Quinoa)因含有豐富營養素、纖維及蛋白質,被稱為「超級食物」。藜麥功效與禁忌有哪些?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怎麼煮?本篇一次看懂藜麥功效以及2道食譜分享。藜麥是什麼?藜麥為莧科植物的種子而非全穀雜糧類(與莧菜是親戚),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和乾燥地方,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俗稱奎藜、印地安麥、灰米,因外觀及營養成分與米、麥相似,被歸為「偽穀類」的種子。藜麥營養功效與禁忌藜麥不含麩質,具豐富維生素及高纖維且是少數含有完整必需胺基酸的植物。根據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指出,藜麥營養價值如下: 蛋白質含量高:藜麥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並含有人體完整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國際糧農組織建議攝取之標準,且蛋白質含量及品質也優於許多傳統蛋白質食物,可作為取代部分肉類及豆類的蛋白質選擇。 含好油抗發炎:適量的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好的油脂有助於維持心血管、降低壞膽固醇。藜麥每100公克的脂肪含量高於豆類、玉米、小麥及稻米,其脂肪總量中約有50%以上為Omega-3、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油酸及亞麻酸。 促消化、控血糖: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有助於預防便秘,且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可延緩吸收,有助於避免血糖急速上升,膳食纖維越高,其升糖指數(GI值)越低,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藜麥每100公克膳食纖維含量雖不比豆類植物但仍高於多數穀物,其升糖指數約為35 ,屬低升糖食物。 豐富礦物質及維生素:藜麥鐵、鎂、鋅含量均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相較其他穀物而言,藜麥是更好的礦物質來源,也是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良好來源。此外,根據營養師姜藹倫素於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指出,藜麥含有豐富的錳(Manganese),錳有血管放鬆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偏頭痛。 抗氧化:藜麥含有類黃酮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有助於減少人體自由基、抗氧化,降低慢性發炎之危害。雖然藜麥營養價值豐富,但以下兩類人在食用上需特別留意: 腎功能不佳者:藜麥的鉀含量高,腎臟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應謹慎食用量。 腸道功能不佳、易脹氣者:藜麥膳食纖維含量高,不易消化,容易消化不良及易脹氣者,應避免多食。藜麥與台灣藜有何不同?常見的藜麥有白、紅、黑三種顏色,以白藜最為常見、黑藜最少見。相較於進口藜麥,台灣也有本土藜麥俗稱紅藜又稱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與南美洲產的紅藜不太相同,台灣藜為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作物,是原住民釀小米酒的原料之一,主要產於臺東縣及屏東縣,有「穀類中的紅寶石」之稱。據農糧署發文指出,進口藜麥與台灣藜分辨如下: 就營養成分而言,台灣藜的營養價值不輸進口藜麥,台灣藜的鈉、鉀及鈣等礦物質含量高於藜麥,而藜麥的鋅含量則高於台灣藜。根據國健署指出,台灣藜其蛋白質含量將近白米的兩倍且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其膳食纖維含量則為地瓜的七倍,有助於腸道消化,並富含礦物質。減肥適合吃藜麥嗎?藜麥雖與白飯熱量差不多,但白飯的升糖指數(GI值)較高,在進食後易使血糖快速升高,來不及被胰島素分解的糖分會轉換成脂肪,而藜麥的膳食纖維含量高、升糖指數低,有助血糖與體重控制。藜麥怎麼煮?藜麥、台灣藜簡易食譜藜麥沙拉,適合素食者和蛋奶素者▲藜麥沙拉。(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食材:1杯藜麥、2杯水、黃瓜、紅甜椒與黃甜椒各一,切成小丁、1/2杯聖女番茄,切半、1/4杯紫洋蔥,切成細絲、1/4杯新鮮薄荷葉,切碎、1/4杯新鮮的香菜葉,切碎沙拉醬料:1/4杯橄欖油、2湯匙新鮮檸檬汁、1湯匙細砂糖或蜂蜜、1茶匙鹽、1/2茶匙黑胡椒、1/2茶匙蒜末、1/2茶匙巴薩米克醋。作法: 將藜麥沖洗乾净後放入鍋中,加入2杯水煮滾,轉小火蓋上鍋蓋,繼續煮約15~20分鐘,直到藜麥變軟且吸收大部分水分後,熄火蓋上鍋蓋靜置5分鐘後,用叉子鬆散。 製作沙拉醬,混合橄欖油、檸檬汁、細砂糖、鹽、黑胡椒、蒜末和巴薩米克醋,拌均勻。 將切好的蔬菜和新鮮草本葉加入藜麥中,倒入沙拉醬,輕輕攪拌確保所有成分均勻混合,放入冰箱冷藏至少30分鐘。臺灣藜紫米紅豆粥(參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食材:前紫米1杯、紅豆1杯、臺灣藜1杯、水適量、牛奶適量、黑糖適量作法:將紫米和紅豆泡水約4~5小時,將臺灣藜洗淨後加入水中,與紅豆、紫米一起燉煮到軟,最後加入適量的牛奶和牛奶增添口感。參考資料:高雄榮總醫訊營養專欄、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124期、農糧署、healthline、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臺延伸閱讀: 一點小事就爆炸?生氣,是因為心太累!精神科醫師:終結壞脾氣的8個方法
-
2023-10-06 醫療.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要小心!危險的次發性頭痛 「5觀察指標」助早期發現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時不時就頭痛,很多人擔心經常性頭痛,是否會發生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一宏表示,不用過度擔憂頭痛是中風的前兆,卻是一項健康警訊。頭痛兩大類型 9成以上為原發性頭痛頭痛分「原發性頭痛」、「次發性頭痛」兩大類型,9成以上的頭痛為原發性頭痛,其中最常見「偏頭痛」,台灣盛行率9.1%,約200萬人飽受偏頭痛之苦。原發性頭痛是單純的頭痛,常見「偏頭痛」和「緊縮性頭痛」。劉一宏說,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原因為「偏頭痛」,高達6成以上,偏頭痛是單側、中重度、脈搏般跳動的頭痛,可能會受到某些日常活動而誘發,並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也可能以雙側疼痛形式表現,但以單側疼痛為主;緊縮性頭痛發作時,則是整個頭部會出現僵硬、壓迫的感覺。次發性頭痛的發生,可能是因為感染、藥物、外傷、中風、腦瘤等因素引發。劉一宏指出,雖然次發性頭痛不常見,一旦診斷出來,不少是重大疾病,症狀可能非常輕微,很容易被忽略,5大觀察指標可檢查出次發性頭痛臨床診斷上有五大觀察指標,若符合其中一項,就要小心是次發性頭痛。1.伴隨症狀:頭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或帶有一些全身系統性疾病,如癌症、免疫不全等情況引發的頭痛。2.神經學症狀:如臉歪嘴斜、單側手腳無力、意識錯亂、昏睡、癲癇等。3.發作型態:像被雷劈到、數秒之內突然痛到極點的劇烈頭痛,亦稱雷擊式頭痛。4.年紀大:年屆50歲以上的病患,過往從未有頭痛史,但突然發生了新的頭痛症狀。5.模式改變:有頭痛史但型態出現變化。例如過往整個頭同時痛起來,突然出現單一側頭痛症狀;或者原本都是悶悶脹脹的痛,突然轉變成針刺的痛感。「頭痛方式呈現的中風個案僅占少數。」劉一宏指出,要遠離相關重大疾病,若有頭痛症狀,務必適時尋求醫療協助,也可根據五大觀察指標自我判斷,及早辨識出次發性頭痛,並對症治療。頭痛吃止痛藥有風險嗎?2方式可應用在非藥物性頭痛治療?許多人頭痛就吃止痛藥,但過量使用有其風險。劉一宏表示,過度使用止痛藥,也可能造成頭痛,即為「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唯一治療方式就是停藥,並詢問醫師正確用藥的時機。在非藥物性的頭痛治療上,劉一宏建議,「規律運動」與「睡眠」,對大部分的頭痛都有幫助,從事有氧運動與瑜伽,可有效緩解壓力、伸展緊繃的筋骨;睡眠上毋須執著於睡眠時間長短,避免睡眠也成為壓力來源,反讓頭痛又找上身。(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