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慢性腎臟病(慢腎)
-
英文名稱:Chronic kidney disease
-
別名:慢性腎臟病,或稱為慢性腎衰竭、CKD
慢性腎臟病(慢腎)是什麼?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 有腎臟移植病史。
慢性腎臟病(慢腎)有哪些症狀?
慢性腎臟病是一個長期發展的疾病,早期不太容易有明顯的症狀
- 泡泡尿:「泡泡尿」是腎臟功能異常時,身體會出現的症狀之一。如何分辨是蛋白尿或是尿液快速衝擊馬桶水面產生的泡泡?先觀察泡沫至少1分鐘以上,蛋白尿所引起的泡泡不易消散,可持續3~5分鐘,若持續數天都未改善,考慮進一步就醫。
- 水腫:主因是血液中的白蛋白降低和水分和鹽分的累積,水分會在身體的局部位置導致水腫,尤其容易發生在下肢,眼皮偶爾也會發生。
- 排尿相關的問題:腎臟病的病人較容易會出現尿液相關的異常,包括血尿(尿液呈現血紅色)、少尿(尿液少於400毫升)或無尿(尿液少於100毫升)、多尿(尿液多於2500毫升)、夜尿(入睡至起床間的尿量,當超過白天的尿量),此外還容易有頻尿(次數很多,但每次尿一點)、尿急(憋不住尿)、痛(排尿時小腹疼痛或有下墜感)等問題發生。
- 腰痛:容易與肌肉引起的腰痛相混淆,但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腰痛不會因姿勢變動而改善,主要特徵是間斷發作的劇烈腰痛,常沿側腹部向會陰部放射,偶爾會伴隨嘔吐症狀。
- 貧血:因為腎功能低下會導致紅血球生成素分泌量減少,會使是身體容易出現貧血的問題,容易有疲倦、嗜睡和注意力減退等問題。因為紅血球減少,也會讓止血變為較為不易。
- 其他伴隨的全身症狀有:容易有噁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問題,皮膚可能較為灰暗且容易出現搔癢,肌肉容易出現痙攣等症狀。
腎臟病初期其實不易發現,除了靠健檢揪出紅字,平常還要注意若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五大症狀就要小心,避免腎病變:
- 是否時常出現泡泡尿,特別注意小便產生泡泡是正常現象,正常泡泡會在10~12秒後慢慢散開消失,如果十秒後泡泡還沒散去,才要擔心是否出有可能腎臟發生問題。
- 水腫可以觀察是否小腿脛骨前方按下卻不回彈的現象。
- 平常量血壓是否有持續偏高的問題。
- 體檢是否持續有出現血紅素偏低的問題。
- 是否總是伴隨著身體疲累。
慢性腎臟病是如何發展呢?
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能反應腎臟的受損程度,目前主要透過「腎絲球過濾率」(eGFR),代表腎臟清除體內毒素的能力,正常人通常在80~120ml/min/1.73m2為正常,60ml/min/1.73m2以上為及格。隨著年齡增長,腎絲球過濾率也會下降,根據eGFR 數值將慢性腎臟疾病分為五期。
- 第1期:eGFR > 90,腎功能正常會稍低,伴隨中重度以上的持續微白蛋白尿(中度30~300 mg/g,重度>300 mg/g)。
- 第2期:eGFR = 60~90,腎功能輕度降低,,腎臟輕度受損,伴隨中重度以上的持續微白蛋白尿(中度30~300 mg/g,重度>300 mg/g)。
- 第3期:分為3a和3b兩種亞期,進入第3期多半都有持續白蛋白尿的問題。第3a期,eGFR = 45~89,腎臟功能中輕度降低,腎臟中輕度受損。第3b期,eGFR = 30~44,腎臟功能已經有中重度的降低,腎臟中輕度受損,進入第3期後,容易合併有疲累、虛弱、水腫、易喘等症狀,如果病人尚未進入3b期,建議此時病人應遵守控制飲食,避免進入3b期,持續惡化成中重度的慢性腎臟病。
- 第4期:eGFR = 15~29,腎臟功能嚴重受損,患者常見有疲累、虛弱、水腫、易喘等症狀,建議能要遵照醫囑,不要讓腎功能持續惡化,避免進入第5期後,無可避免要進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治療。
- 第5期:eGFR < 15,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出現尿毒症狀,可能需要洗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者必須要腎臟移植才有辦法治癒。
如何檢查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可以使用傳統尿液、血液篩檢或影像醫學等直接方法偵測:
- 尿液檢查:簡單快速,檢測主要目的在於是否有「蛋白尿」的發生。當尿中蛋白質排出量大於150 毫克(mg/g),就會稱為蛋白尿(proteinuria)。健康成人每天尿中蛋白質排出量應≦150 毫克(mg/g),所以每天的白蛋白每天排出量應為≦30 毫克(mg/g)。當超過30 毫克(mg/g)就必須注意是否是慢性腎臟病的前期階段所引起。
- 單次尿液檢查:以早上起床第一泡尿最好,除可測得尿中的蛋白質(蛋白尿)還可檢測是否有紅血球(血尿),和其他的尿沉渣物質。
- 24小時尿液檢查:以此測出一天蛋白尿排出的量或計算腎絲球過濾率,數據較為精準,但對病人來說較難配合收集。
-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目標是尿素氮和肌酸酐(正常值0.7~1.4mg/dl),還有其他生化數值,可供腎臟科醫師釐清病人的病情,或者是其他共病的病況。其中尿素氮和肌酸酐都可以作為腎功能的參考數據,但尿素氮的影響因素較多,肌酸酐相比較少受到影響。
- 其他檢查:目的主要在偵測腎臟是否有實質的損傷,有結構性的傷害發生,常見可以透過腎臟超音波、靜脈注射腎盂X光攝影、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等醫學影像方法更精準的檢測。或者也可用侵入性的腎臟穿刺,以探針取出腎臟的切片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可以了解腎臟病變的嚴重程度、用藥治療情況等,是診斷腎臟疾病的重要檢查之一。
慢性腎臟病該如何治療?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方式會因 患者的致病原因、慢性腎臟病期數和症狀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
- 藥物治療:
- 降血壓的藥物:主要是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英文簡稱ACEi )或)和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拮抗劑(英文簡稱ARB),常用在慢性腎臟病初期合併蛋白尿的患者,降低體內排出的尿蛋白,有效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但這類型藥物本身具有血壓降低的效果,如果患者的腎功能較差,有併發發高血鉀和急性腎衰竭的風險。 一般遵照醫師指示使用時,該藥物的風險並不大。
- 第二型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抑制劑(英文簡稱SGLT2 inhibitor):新型降血糖藥,又稱排糖藥,促進糖份從尿中排出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對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蛋白尿的患者,證實具有延緩腎功能惡化和降低日後需要透析治療(洗腎)的風險。有部分的族群可能不適合使用,
- 三高控制的藥物:因為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都會讓腎功能持續惡化,所以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三高控制情況,開出合適的藥物,來減緩患者腎功能惡化的情況。
- 重碳酸鹽:這類藥物可以控制代謝性酸血症的情況,改善慢性腎臟病病人營養的情況,也能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醫師必須隨時監測,少數族群可能會引起較強烈的藥物副作用。
- 維生素D:可以視病人情況,初期補充維生素D可以協助改善初期蛋白尿的情況。
- 控制鉀的藥物:慢性腎臟病中後期,腎臟功能無法正常排除鉀的時候,可能會使用藥物協助控制。
- 改善貧血的藥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第3期以後,會開始出現貧血的情況,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情況,使用合適的藥物。到了第5期慢性腎臟病,健保有給付紅血球生成素,協助改善這時期腎臟病的病人嚴重貧血的問題。
- 改善水腫的藥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第3期,腎臟已經開始退化、排除水分的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水腫、喘等問題,醫師會開出利尿劑協助改善,但需要遵守醫師指示,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 控制鈣、磷的藥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第4期之後,會逐漸出現血鈣下降、血磷上升及骨骼病變的情形,此時醫師也會開出藥物,協助控制體內的鈣、磷,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 其他藥物:慢性腎臟病的藥物種類繁多,醫師還會根據不同的期數或症狀,開立符合患者病情需要的藥物。
- 第5期慢性腎臟病:進入慢性腎臟病第5期(或稱為末期腎臟病和尿毒症)時,腎臟已無法為身體排除廢棄物和多餘水分,患者此時需要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透析治療,俗稱洗腎,包含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類型。此時會搭配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治療,藥物類型與早期慢性腎臟病所用的藥物不見得相同,可以參考疾病百科中尿毒症的介紹。
- 飲食相關的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病人需要接受醫療團隊完整的衛教,健康飲食衛教,包括低鹽、低飽和脂肪酸、高纖維和足夠的熱量,並且可以讓病人適應低蛋白飲食。下面的原則僅是通則,慢腎患者需以醫療團隊的說明為主:
- 低蛋白飲食:一般說來,進入第3期但還沒開始進入洗腎前,醫師會建議病人採用低蛋白飲食,降低生成過多需要腎臟排泄的廢物,減少腎臟的工作壓力。但進入洗腎後,不再採用低蛋白飲食,會適量補充蛋白質。
- 低飽和脂肪酸:控制脂肪的攝取,不可佔到全部熱量的30%,建議油品使用低飽和脂肪酸為主。
- 低鹽飲食:3~4期的病人開始需要控制鈉的攝取,限制鹽份的攝取在 60-80 mmol 鈉含量(約3.5-4.7 g 的食鹽),飲食上需要低鹽。之後各期仍要持續控制言的攝取量。
- 低鉀飲食:第3期的病人也需要控制鉀的攝取,避免併發高血鉀的危機,所以飲食上也需要低鉀。建議每天鉀離子攝取量維持 2~4 g,開始透析(洗腎)病人一般限制每天 2~3 g。
- 低磷飲食:進如第 5 期後,無法由降低飲食磷的攝取量來維持血中磷的濃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控制。
- 酮酸療法:酮酸是將胺基酸(蛋白質最小單元)結構中的胺基(-NH2)以氧基(=O)取代而成的物質,因此酮酸在代謝時不會產生含氮廢物。目前建議可在第3期時開始採用輔助治療,建議第4~5期應該搭配使用,減低腎臟的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