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根據統計,抗腫瘤藥物在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前,就有三到四成失敗,主要原因為缺乏體外模擬的結果運用在人體上的療效評估。但部分癌症病程很快,如胰臟癌,可能在短時間內便惡化擴散,醫師篩選治療藥物並拿捏劑量,讓病人獲得合適治療成為挑戰,因此縮短藥效驗證時間便是一大重點。
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實驗室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攜手打造的「MedSelect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臨床用藥指引平台」,即是透過生物晶片的概念,將生物體內的環境縮小到奈米的尺度放置於晶片上,將每個晶片當作一個生物體,能在藥物進行動物實驗或人體測試之前,先測試藥物治療的效果。
計畫主持人黃振煌分享,平台建立的契機因是他具有化工輔修的背景,在一次就醫過程中他了解到每位病人會因個體差異,使用同樣的藥物的效果都不一樣,為協助讓病人更快獲得適切的治療,故投入此創新計畫。也因符合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精神,獲得本年度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支持。
模擬腫瘤環境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黃振煌說,團隊與台大、中國附醫、台中榮總等醫院合作,在病人同意後,取得腫瘤檢體後,將其放在生物晶片上,模擬和體內腫瘤高度相似的環境,搭配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得以執行準確及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輔助醫師用藥的判斷,拿捏所需劑量。應用在新藥開發上,倘若治療前皆能先篩選或評估有效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著實對現有的治療是一大躍進,此計畫也獲得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及跨國團隊的青睞,並從89件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中脫穎而出,期待能透過數位健康技術為全球人民創造健康福祉。
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新藥研發的領域,這就像是把「2D」的平面設計圖「3D化」,先把縮小的人體組織建構出來,黃振煌解釋,藥物開發傳統從平面2D的細胞培養開始,然而人體組織是立體3D,運用將流體微小化以精確控制的微流體技術模擬人體的血液循環,搭配晶片讓藥物由外逐漸擴散至腫瘤細胞內,得以模擬藥物運用在實體腫瘤的情況,達到最真實的測試效果。
化工結合生醫 推進可能
MedSelect平台整合了生物環境、環境模擬以及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具有使用者友善的控制介面,可以控制或維持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於培養的同時進行影像記錄,即時觀察腫瘤細胞對藥物的局部反應,黃振煌比喻,有如「將每個晶片當作一隻實驗動物」,運用於新藥開發時,實驗動物能減量到傳統方式的8%用量。
然而,將體外模擬的結果,應用於臨床治療上,還有許多挑戰要克服。例如,腫瘤內部為缺氧的環境,有些藥物在有氧的環境較有效、有些則在缺氧環境較有效。
結合臨床資源 期待正向改變
黃振煌也說,和醫療單位的合作也是很大的挑戰,由於每位病患的檢體情況各異,各醫師手術過程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接到病人要開刀的通知後,為了確保檢體的「新鮮」程度,團隊成員必須馬上迅速帶回處理,因此需要和臨床持續溝通,並建立標準化程序。
「我們的學生很優秀,他們其實去台積電工作,第一年、第二年的薪水都比我高!」黃振煌笑道,語中帶有後生可畏的驕傲,「不過,我們團隊成員對技術研發抱持著熱情,並有興趣創業,我們團隊開發的起因,是為病人與醫師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夠帶來改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
團隊介紹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黃振煌副教授所率領,研發團隊成員有穆宣佑、林雅慧等人,臨床顧問包括台中榮民總醫院腫瘤科周政緯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文寄銘主任等。曾獲選國科會萌芽計畫、2023年未來科技獎。
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
【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
📍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
📍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