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蒙古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古族
ᠮᠣᠩᠭᠣᠯ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
成吉思汗
忽必烈
拔都
雲丹嘉措
僧格林沁
杭達多爾濟
蘇赫巴托爾
烏蘭夫
德穆楚克棟魯普
阿雲嘎
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
席慕蓉
總人口
1,000萬
分佈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5,980,000[1]
 蒙古國3,500,000-3,600,000[2]
 俄羅斯1,000,000-1,100,000[3]
 南韓34,000[4]
 美國18,000[5]
 捷克7,515[6]
 日本5,401[7]
 德國3,852[7]
 英國3,701[7]
 法國2,859[7]
 中華民國446[8]
語言
蒙古語
漢語(中國大陸)、俄語(俄羅斯)
宗教信仰
藏傳佛教薩滿教為主,極少數為東正教伊斯蘭教蒙古回回(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學術界稱為蒙古族穆斯林
相關族群
喀爾喀蒙古人衛拉特人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突厥民族通古斯民族

蒙古族蒙古語ᠮᠣᠩᠭᠣᠯ
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
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東亞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蒙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全球蒙古族人口約1,000萬人,其中600萬人居住在中國大陸境內,350萬-360萬人居住在蒙古國境內,100萬-110萬人居住在俄羅斯聯邦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圖瓦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主要居住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區的各蒙古族自治州、縣[9],而在俄羅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圖瓦,阿爾泰。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原始蒙古人,在經過蒙古帝國擴張與突厥人通古斯人漢人等族群混合後,形成今天的蒙古族。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10]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語蒙古語系

歷史

[編輯]

蒙古人是由古代眾多的游牧民族組成的,主體是講蒙古語的部落,其遠祖為原始蒙古人,歷史可追溯到匈奴東胡。因為長期與突厥民族同居在中亞草原上,成為後世蒙古人的兩大先祖。

東胡被匈奴單于冒頓擊敗後,被併入匈奴之中,其部眾退居烏桓山鮮卑山,分為烏桓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禿髮部宇文部和拓跋部的別支柔然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

北宋時,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居住於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俄羅斯聯邦赤塔州蒙古國東方省地區的室韋部落,包括居住於額爾古納河東岸(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的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號黑韃靼。漠北諸部中,黃金家族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契丹征服阻卜後,黑韃靼自號尼倫部。

13世紀初,合不勒汗鐵木真曾祖)統一尼倫各部,建立蒙兀國,鐵木真(成吉思汗)所領導名為蒙古的集團迅速崛起,統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詞成為各部的共同名稱[11],1206年即位成為成吉思汗,而蒙古大汗則成為蒙古民族君主的稱號。西部蒙古諸部,則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他清楚唯有透過對外征戰,才能讓彼此敵對的游牧民族團結一致,因此他們走上對外征討的旅程。

13世紀末,成吉思汗及其血胤在歐亞大陸急速擴張,實現了人類史上最大的版圖,蒙古的出現串連起了中國、印度、中東和地中海文明圈,其子孫於伊朗建立的政權伊兒汗國,原意為部眾,後轉有國家之意。此時蒙古族多被外界稱為「韃靼」,在俄羅斯亦有「韃靼桎梏」的說法,加深了世界對於蒙古人可怕的印象。忽必烈即位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元朝四大汗國,而四大汗國在14世紀初雖然承認了元朝名義上的宗主地位,但從此各自為政[12][13]

14世紀中葉,明朝建立,元廷退居漠北。同時,在中亞及新疆的突厥化蒙古人逐漸伊斯蘭化,並失去蒙古特性。北元結束後,明朝明代蒙古諸部分稱為韃靼瓦剌明末時,後金崛起,漠南蒙古諸部逐漸臣服於後金政權。終清一代,內屬蒙古清廷所信賴和依仗。蒙古王公清朝皇族之間的滿蒙聯姻政策被歷代清帝忠實的執行,並形成制度化的聯姻。18世紀,清廷徹底征服漠北蒙古準噶爾汗國也隨著清軍入侵而被滅亡殆盡,自此東亞的蒙古領地盡歸清廷管轄。與此同時,在中國西北地區,除了伊斯蘭化、突厥化的蒙兀兒人外,有多個被稱為蒙古回回(蒙回)——的已經皈依伊斯蘭教的蒙古語族群,他們仍保留蒙古習俗,一部分演化為蒙古族穆斯林

清朝滅亡後,外蒙古獨立,成立新的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回回在民族認定時,或劃入回族,或成為新的民族。譬如,東鄉回成為東鄉族,與他類似的有保安族

語言

[編輯]

蒙古族傳統上使用蒙古語。今亦有蒙古族使用漢語官話晉語)或俄語等。

蒙古族分布

[編輯]
蒙古人在今天的聚居區。位於俄羅斯西南方、裏海西北岸的一塊是卡爾梅克人。外圍橙色的輪廓是蒙古帝國鼎盛時的疆域。

中國境內分布

[編輯]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現今中國境內,有約6,290,204人(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國蒙古族聚居區主要分布於華北中國東北地區,還有中國西北地區,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為蒙古族主要集中地(內蒙古蒙古族約425萬人)蒙古族在中國其他省份均有分布(新疆蒙古族超過20萬,青海蒙古族約11萬人)其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占有較大比重。鄂溫克族(3萬5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境內蒙古族部落支系

[編輯]

巴爾虎 · 布里亞特 · 察哈爾 · 扎魯特 · 巴林 · 杜爾伯特 · 科爾沁 · 喀喇沁 · 克什克騰 · 蘇尼特 · 烏拉特 · 烏珠穆沁 · 鄂爾多斯 · 弘吉拉 · 和碩特 · 土爾扈特 · 圖瓦 · 厄魯特 · 土默特· 圖蘭

境內聚居地

[編輯]
蒙古族鄉
蒙古族鄉鎮 所屬省份 所屬市州 所屬縣區
呼吉爾特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特克斯縣
科克浩特爾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尼勒克縣
胡松圖喀爾遜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昭蘇縣
察汗烏蘇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昭蘇縣
塔布勒合特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塔城地區 烏蘇市
吉爾格勒特郭楞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塔城地區 烏蘇市
額瑪勒特郭楞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塔城地區 額敏縣
霍吉爾特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塔城地區 額敏縣
喬木哈納斯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阿勒泰地區 布爾津縣
汗德尕特蒙古族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阿勒泰地區 阿勒泰市
檀營滿族蒙古族鄉 北京市 密雲區
南關蒙古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豐寧滿族自治縣
廟子溝蒙古族滿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隆化縣
偏坡營蒙古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隆化縣
西阿超滿族蒙古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隆化縣
白虎溝蒙古族滿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隆化縣
平房滿族蒙古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平泉市
蒙和烏蘇蒙古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平泉市
茅蘭溝滿族蒙古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平泉市
南五十家蒙古族滿族鄉 河北省 承德市 平泉市
四家子蒙古族鄉 遼寧省 瀋陽市 法庫縣
柳樹屯蒙古族滿族鄉 遼寧省 瀋陽市 康平縣
沙金台蒙古族滿族鄉 遼寧省 瀋陽市 康平縣
東升滿族蒙古族鄉 遼寧省 瀋陽市 康平縣
兩關屯蒙古族滿族鄉 遼寧省 瀋陽市 康平縣
大堡蒙古族鄉 遼寧省 丹東市 鳳城市
東六家子滿族蒙古族鎮 遼寧省 阜新市 彰武縣
西六家子滿族蒙古族鎮 遼寧省 阜新市 彰武縣
二道河子蒙古族鄉 遼寧省 阜新市 彰武縣
葦子溝蒙古族鄉 遼寧省 阜新市 彰武縣
大冷蒙古族鄉 遼寧省 阜新市 彰武縣
長營子蒙古族鎮 遼寧省 阜新市 新邱區
三家蒙古族鄉 遼寧省 朝陽市 建平縣
馬友營蒙古族鄉 遼寧省 朝陽市 北票市
下府蒙古族鄉 遼寧省 朝陽市 北票市
三家子蒙古族鄉 遼寧省 朝陽市 凌源市
四合當蒙古族鎮 遼寧省 朝陽市 凌源市
刀爾登蒙古族鎮 遼寧省 朝陽市 凌源市
松嶺門蒙古族鄉 遼寧省 朝陽市 朝陽縣
烏蘭河碩蒙古族鄉 遼寧省 朝陽市 朝陽縣
那木斯蒙古族鄉 吉林省 四平市 雙遼市
新艾里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大安市
胡力吐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洮南市
呼和車力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洮南市
莫莫格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鎮賚縣
哈吐氣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鎮賚縣
向海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通榆縣
包拉溫都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通榆縣
西艾力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通榆縣
德順蒙古族鄉 吉林省 白城市 洮北區
寧姜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齊齊哈爾市 泰來縣
好新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齊齊哈爾市 泰來縣
勝利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齊齊哈爾市 泰來縣
江橋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齊齊哈爾市 泰來縣
義順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大慶市 肇源縣
浩德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大慶市 肇源縣
超等蒙古族鄉 黑龍江省 大慶市 肇源縣
屋腳蒙古族鄉 四川省 涼山彝族自治州 木里藏族自治縣
項腳蒙古族鄉 四川省 涼山彝族自治州 木里藏族自治縣
大坡蒙古族鄉 四川省 涼山彝族自治州 鹽源縣
鳳山彝族蒙古族鄉 貴州省 畢節地區 大方縣
平山湖蒙古族鄉 甘肅省 張掖市 甘州區
白銀蒙古族鄉 甘肅省 張掖市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皇城蒙古族鄉 青海省 海北藏族自治州 門源回族自治縣
達玉蒙古族鄉 青海省 海北藏族自治州 門源回族自治縣
哈勒景蒙古族鄉 青海省 海北藏族自治州 門源回族自治縣
興蒙蒙古族鄉 雲南省 玉溪市 通海縣

中國蒙古族人口分布

[編輯]
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各地蒙古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14]
排序 地區 總人口 蒙古族 占蒙古族
人口比例(%)
占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占地區
人口比例(%)
合計 1,245,110,826 5,827,808 100 5.53 0.47
31省份合計 1,242,612,226 5,813,947 99.76 5.53 0.47
G1 華北地區 145,896,933 4,223,477 72.47 48.46 2.89
G2 中國東北地區 104,864,179 983,493 16.88 8.99 0.94
G3 西北地區 89,258,221 262,890 4.51 1.51 0.29
G4 中南地區 350,658,477 140,134 2.40 0.47 0.04
G5 西南地區 193,085,172 126,493 2.17 0.35 0.07
G6 華東地區 358,849,244 77,460 1.33 3.10 0.02
1 內蒙古自治區 23,323,347 3,995,349 68.56 82.25 17.13
2 遼寧省 41,824,412 669,972 11.50 9.97 1.60
3 吉林省 26,802,191 172,026 2.95 7.01 0.64
4 河北省 66,684,419 169,887 2.92 5.85 0.25
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8,459,511 200,000 2.57 1.37 0.81
6 黑龍江省 36,237,576 141,495 2.43 7.98 0.39
7 青海省 4,822,963 86,301 1.48 3.89 1.79
8 河南省 91,236,854 82,170 1.41 7.19 0.09
9 貴州省 35,247,695 47,531 0.82 0.36 0.13
10 四川省 82,348,296 42,316 0.73 1.03 0.05
11 北京市 13,569,194 37,464 0.64 6.40 0.28
12 雲南省 42,360,089 28,110 0.48 0.20 0.07
13 山東省 89,971,789 23,743 0.41 3.75 0.03
14 廣東省 85,225,007 20,669 0.35 1.63 0.02
15 湖南省 63,274,173 15,869 0.27 0.25 0.03
16 甘肅省 25,124,282 15,774 0.27 0.72 0.06
17 安徽省 58,999,948 14,354 0.25 3.61 0.02
18 江蘇省 73,043,577 14,167 0.24 5.45 0.02
19 天津市 9,848,731 11,331 0.19 4.24 0.12
20 湖北省 59,508,870 10,887 0.19 0.42 0.02
21 山西省 32,471,242 9,446 0.16 9.16 0.03
22 江西省 40,397,598 9,010 0.15 7.17 0.02
23 廣西壯族自治區 43,854,538 8,651 0.15 0.05 0.02
24 重慶市 30,512,763 7,846 0.13 0.40 0.03
25 上海市 16,407,734 6,468 0.11 6.23 0.04
26 福建省 34,097,947 6,114 0.10 1.05 0.02
27 陝西省 35,365,072 6,060 0.10 3.43 0.02
28 寧夏回族自治區 5,486,393 4,898 0.08 0.26 0.09
29 浙江省 45,930,651 3,604 0.06 0.91 0.01
30 海南省 7,559,035 1,888 0.03 0.14 0.02
31 西藏自治區 2,616,329 690 0.01 0.03 0.03
現役軍人 2,498,600 13,861 0.24 12.41 0.55

蒙古國境內分布

[編輯]
PSM V53 D767 Mongol types

蒙古國目前總人口約350萬-360萬人左右(2024年),其中84%是喀爾喀蒙古人。蒙古國97%以上的人口屬於蒙古族,接近50%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

境內部落

[編輯]

喀爾喀 · 巴爾虎 · 巴岳特 · 布里亞特 · 達爾罕 · 杜爾伯特 · 達里岡愛 · 明阿特 · 扎哈沁 · 額魯特 · 土爾扈特 · 和托輝特 · 烏珠穆沁 · 阿爾泰烏梁海 · 輝特 · 圖瓦烏梁海 · 色楞格察哈爾

各部落人口

[編輯]
蒙古國人口普查數據[15]
部落名稱 1956 1963 1969 1979 1989 2000 2010[16]
喀爾喀蒙古 639,141 775,376 911,079 1,235,806 1,610,424 1,934,674 2,168,141
杜爾伯特 25,667 31,339 34,725 45,053 55,208 66,706 72,403
巴牙惕 15,874 19,891 25,479 31,053 39,233 50,824 56,573
布里亞特 24,625 28,523 29,772 29,802 35,444 40,620 45,087
扎哈沁 15,772 14,399 15,662 18,957 23,478 25,183 32,845
達里甘嘎 16,852 18,587 20,603 24,564 29,040 31,909 27,412
阿爾泰烏梁海 10,833[17] 13,140 15,057 19,475 22,998 29,766 26,654
達爾扈特 8,826 10,174 10,716 14,757 19,019 21,558
和托輝特 ... ... ... ... ... 7,237 15,460
土爾扈特 4,729 6,028 7,119 8,617 10,050 12,628 14,176
和屯人 2,603 2,874 4,056 4,380 6,076 9,014 11,304
明嘎圖 2,518 2,712 3,222 4,173 4,760 6,028 6,592
巴爾虎 2,458 2,343 2,305 1,999 2,130 2,506 2,989
烏珠穆沁 2,046 2,070 2,127 2,030 2,086 2,386 2,577
額勒吉斤英語Eljigin ... ... ... ... ... 151 1,340
撒爾塔兀勒 ... ... ... ... ... 1,540 1,286
纏頭人英語Chantuu ... ... ... ... ... 380 260
喀喇沁 ... ... ... ... ... 266 152
察哈爾 ... ... ... ... ... 123 132
浩齊特[a] ... ... ... ... ... ... ...
巴林[a] ... ... ... ... ... ... ...
科爾沁[a] ... ... ... ... ... ... ...
土默特[a] ... ... ... ... ... ... ...
蒙古國總人口 845,481 1,017,162 1,188,271 1,538,980 1,987,274 2,365,269 2,754,685
  1. ^ 1.0 1.1 1.2 1.3 未計入普查數據

俄羅斯境內部落及分布

[編輯]

俄羅斯有大約100萬-110萬左右的蒙古民族各部落支系,其中西伯利亞布里亞特蒙古人(約50萬人)、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約20萬和杜爾伯特Dörbed)),圖瓦人約30萬人,阿爾泰衛拉特人約12萬人左右。

生活習俗

[編輯]
牧馬的蒙古人。攝影作品《草原追風》作者邱佶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遊藝,起源於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新年(也稱白月)。

那達慕大會

[編輯]
2024年,烏蘭巴托國慶伊赫那達慕大會開幕式

那達慕大會的前身為祭敖包,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意味「遊戲」或「娛樂」,同時也表達豐收的喜悅,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體育競技活動,於每年7月到8月間舉行。過去那達慕大會期間主要在進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並舉辦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能競技活動,主要項目有賽馬、射箭及摔角,被蒙古族稱為「男子三藝」,此外還有武術、騎馬相關項目等體育賽事,發展至現今有的地方還增加了田徑、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在那達慕大會中,亦有非體育的活動,例如蒙古長調馬頭琴的文藝晚會、歌舞等,常被包裝成旅遊活動。[18][19]

男子三藝
[編輯]
  • 賽馬是蒙古族傳統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蒙古賽馬比賽今多在那達慕大會時舉行。蒙古族賽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同時上場,直線賽跑,其距離不等,並且為了減少馬的負荷量,不論老少,大都不備馬鞍,不穿靴襪,只穿著華麗彩衣,配上彩帶。

比賽項目分為比馬的速度的快馬賽,一般為直線賽跑,賽程一般為20、30、40公裏,先達終點為勝;比賽馬步伐的穩健度與輕快的走馬賽;及蒙古族特有的顛馬賽。

  • 射箭為那達慕最早的活動之一,在比賽項目中分為近射、騎射和遠射三項,其中又分別有25步、50步和100步之差。射箭比賽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參加,但凡參賽者都須自備馬匹和弓箭,款式、重量不限。規則是三輪九箭,每人每輪只能射三箭,以中靶數定名次。
  • 摔角為蒙古族特別喜愛的體育活動,蒙古語稱為「博克.巴依勒德呼」,摔角手稱為「博克慶」,蒙古族的摔角有其特殊的服裝「昭德格」、規則和方法,故也稱之為蒙古式摔角。

「昭德格」的坎肩多用香牛皮、鹿皮或駝皮製成,皮坎肩上有鑲包(或稱作泡釘),以銅或銀製作,功能為便於對方抓緊,在皮坎肩的中央飾有精美的圖案。在下著部分,摔角手身著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或各色綢料製成的套褲,寬大且多皺摺,前方雙膝繡有圖案。腳下著有蹬馬靴,腰部纏有寬皮帶或綢腰帶。「江嘎」是摔角手比賽得獎的證明,為繫在脖子上的彩條。

[20]

飲食風俗

[編輯]
奉茶
[編輯]

蒙古人的奉客之茶為一種稱作「史˙特˙次」的蒙古奶茶,當有客人來訪時,蒙古主人必定會端出來招待客人,而客人為了表達對主人的尊敬也必定會飲用奶茶,不然就會被認為有失禮節。「史˙特˙次」以茶磚和動物奶混和而成,並依地區不同加入不同的配料。[21]

蒙古菜
[編輯]

蒙古主食多以羊肉和乳製品為主,羊肉對於蒙古人而言不只為日常食物,在待客禮儀上也佔重要地位,故對於羊肉有特殊的烹飪方式,在禮節上,頭部要讓席上地位最高者食用,此外,為了保存和攜帶,也會將肉品製成肉乾。[22]

衣飾

[編輯]
蒙古族傳統服裝

蒙古人服裝總稱為「德勒」,為右衽、束帶的長袍,男子與女子的服裝樣貌上無太大的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女子多以花布或淺色衣料製衣,也有較多的鑲邊。男女皆會束帶,絲質,與衣袍同色。秋天較厚的夾袍稱作「呼本提˙迪魯」,另外還有稱作「帕坦斯」的背心,絲質,照在袍子外頭,會在背心上做裝飾,「可特魯」為蒙古人的鞋子,外型是無跟馬靴,鞋尖上翹,冬季寒冷時還會加上稱為「奧伊木思」的襪子。[23]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

社會

[編輯]

蒙古族早期為母系社會,採行氏族制度,爾後改行父系社會,至11世紀,由於生產方式從原先的狩獵轉變成為游牧為主的經濟生產方式,各氏族內部出現貧富差距,產生階級上的不同,除了私有制度取代先前的公有制度,個體家庭逐漸成為基本經濟單位外,氏族制度也因此瓦解,轉變成貴族制度,由貴族家族擔任統治者的地位的政治模式。 隨著私有制度的形成,各氏族部落為了壯大其規模開始相互征伐、相互整併,敗北的氏族部落則成為「屬民」,往後非血緣關係的氏族部落形成,產生部落首領選舉制,在轉變為豪門世襲制度,出現階級社會。[24]

社會階級名稱

[編輯]
  • 可汗:氏族部落的最高統治者
  • 那顏:重要官員
  • 奴隸主:階級社會中,舊的氏族貴族成為奴隸主,掌握一定數量的百姓和軍隊
  • 自由民:自由民為本族人,無戰事時從事生產,不具有政治地位
  • 屬民:外族被俘虜者,為屬於其主的財產

[24]

清代時,外蒙古的人口大約分為三種:那顏、阿勒巴圖(平民)和藏傳佛教的僧人。

家庭

[編輯]

父系社會家庭

[編輯]

蒙古族為父系社會的家庭模式,男子地位突出,為家中的支配者,擁有家中的生產要素,都以男子做為家族繼承者,用來計算家世。女子在社會中地位低下,屬從屬地位,需要承擔家中沉重的家務勞動。

蒙古族的家庭大都屬於小家庭,一個家庭中成年後的男子都會分家,只留最小的幼子守家。上層社會階級的可汗和貴族階級的那顏家庭中人數較多,所擁有的財產和奴隸也較多,通常都有三妻四妾,在妻室和子女中也有嫡庶之別。[25]

家庭財產分配與繼承

[編輯]

史集》紀載:「蒙古自古的風俗,在其生時,遣其諸長子居於外,分予財產、牲畜屬眾;其作則盡屬幼子。」

《蒙古法基本原則》紀載:「成吉思汗的大扎薩克規定,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

蒙古族的傳統繼承方式為父親在世時,成年男子結婚後分家搬遷出去居住,並獲得一部份家產、牲畜,女子則是出嫁時會有相當數量的陪嫁品。在父親去世後,由正妻所生的最小的兒子(蒙古語稱之為「斡赤斤」,意為「守灶者」)繼承其父財產,管理家務,被稱作「幼子守灶」。直至現在,蒙古人分家依舊照此方法進行。[25]

親屬關係

[編輯]

蒙古族的親屬關係分為宗親、外親、妻親等,男系血統為宗親,女系血統為外親,妻的本親為妻親。親屬間的稱謂是由歷史形成的,不會隨意更改,血親只有在當事人死亡後自然消除,姻親則是在離婚的狀況下解除。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外親、妻親皆為女系親,如外祖父(哈頓額卜格)、外祖母(哈頓額克)、外孫子(折扣兀)、姨(納哈出額格赤)、舅(納哈出)、岳父(哈敦額赤客)、岳母(哈頓額克)等,並且突出血統的地位,在婚姻、結親、家庭等都很注重血統。[25]

婚姻

[編輯]

蒙古族行外婚制,也就是擁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之間不能相互通婚,僅能和外族通婚。[24]

婚姻制度

[編輯]

蒙古族婚制分為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在古代還有收繼婚)[26]

  • 搶婚:搶婚的制度存在於奴隸社會,公元十三世紀之前蒙古族社會多為搶婚制,在部落戰爭中,搶婚和掠奪婚的情形屢見不鮮。
  • 聘婚:聘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之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普遍施行聘婚制,但仍然有搶婚的婚姻制度。

婚俗習慣

[編輯]

蒙古族人通常在八月論及婚嫁,男方父母委託說親人選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女方家說親。女方家若是看上男方,便收下對方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親事便定下。冬天是舉行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商定日子後,新郎家會於傍晚時分到女方家接親,婚禮開始,婚禮節目接續上演直到天明,接親的隊伍才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出發。在新郎家不遠處停下,迎親隊伍連同新郎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的迎接,在婆婆為新娘揭開蓋頭後,新郎新娘要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在旁唱敬酒歌、跳舞。

文學藝術

[編輯]

13世紀初起,蒙古族開始根據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創製蒙古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民族傳統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

文學

[編輯]

蒙古文學歷史悠久,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鮮明的民族風格,散發出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擁有一種雄渾剛健之美,作品內容多歌頌勇敢和堅強。[27]

  • 古代文學代表著作
英雄史詩 傳記式英雄史詩 史傳文學名著 長篇歷史小說 民間敘事詩 民間故事敘事詩 諷刺笑話
《江格爾》 《格斯爾》 《蒙古密史》(舊稱《元朝密史》) 《青史演義》 《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 《嘎達梅林》 《阿拉根倉的故事》
《勇士古那干》 《一層樓》 《孤兒傳》
《汗青格勒》 《泣紅亭》
  • 古代著名作家:古拉蘭薩、尹湛納希、丹金旺吉拉、噶莫拉、哈斯寶等
  • 現代文學代表著作
長篇小說 小說集 長詩
《茫茫的草原》 《花的草原》 《狂歡之歌》
《遙遠的戈壁》 《生命的禮花》
  • 現代著名作家:納·賽音朝克圖、巴·布林貝赫、瑪拉沁夫、阿·敖德斯爾、安柯沁夫、扎拉嘎胡,劇作家朝克圖納仁、雲照光等

江格爾

[編輯]

江格爾》為蒙古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譽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以口頭流傳的方式在民間流傳至今,經過歷代民間說書人的加工、豐富,如今的《江格爾》成為一部大型的英雄史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目前已採錄到60多部,長達10萬行左右。這部史詩是以英雄江格爾所命名,而關於江格爾一詞的歷史解釋不一,也無明確的來源。此外,江格爾也是《江格爾》中的主角,傳說中江格爾為奔巴地區的首領烏宗·阿達爾汗之子[28]

主要內容
[編輯]

作品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可獨立成篇。其中部分故事情節方面有一定的聯繫,但大多數作品情節不連貫,貫穿《江格爾》的是共同的正面人物形象。《江格爾》故事繁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主要故事情節,結義故事、婚姻故事及征戰故事,其中又以征戰故事在《江格爾》最為常見。內容多具強烈的愛國情懷、英雄主義及大型史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內含蒙古民間創作的藝術傳統和藝術手法,還採錄民間文學的各種韻文樣式,故《江格爾》在蒙古文學發展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 結義的故事敘述的是《江格爾》中英雄們經過戰場上的交鋒、或是各種考驗終於結為情同手足的盟誓兄弟的事跡。例如《阿拉譚策吉歸順江格爾之部》、《洪古爾和薩布爾的戰鬥之部》
  • 婚姻的故事通過江格爾及其他英雄們娶親的經歷,展示出他們非凡的本領和高尚的品德。例如《洪古爾的婚事之部》、《薩里亨.塔布嘎的婚事之部》
  • 征戰的故事描繪的是以江格爾為首的英雄們四處征戰、保家衛國的輝煌事蹟。例如《征服殘暴的西拉.古爾古汗之部》、《戰熟殘暴的芒乃汗之部》

現代文學

[編輯]

現在所指的蒙古文學,一般指由1929年蒙古作家小組成立之後開始計算。在蒙古作家小組成立之後,提出了文學的階級性、新文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提高文學技巧等方面的問題。 而在1956年,內蒙古文學工作會議上,宣布了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正式成立,五十多年來發展之下,一個由蒙、漢、回、鄂溫克等多民族作家組成的文學隊伍已經形成。內蒙古作家協會不定期地召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家和作品研討會,以凸現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來探討創作的得失,尋求文學創作普遍規律與地域文學個性相融合的捷徑。內蒙古作家協會還多次舉辦蒙漢文創作班,並推薦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優秀作品走向全國。 而在蒙古的現代文學出現後,在1920-1970年代湧現大量的文學作品,受到當時的政治社會影響,文學也呈現了各種不同的樣貌:

1920年代至1930年代
[編輯]

此一時期由於尚在革命後的變革階段,出現的文學作品多為控訴封建制度的壓迫以及剝削,接露寺院的罪惡以及喇嘛的偽善、貪婪和荒淫無恥;一方面是頌揚革命後的新生活。通過新舊對比的描寫,顯示新社會的優越性,反映新一代人的覺醒。

1940年代至1950年代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蒙古地理位置接近蘇聯,且位於蘇日對抗的中線防線上,不少從軍的作家寫下了歌頌蘇德戰爭的文學,也有表現蒙古國防題材的作品。

1950年代至1960年代
[編輯]

此一時期二戰結束,戰後文學的內容描寫建設題材的作品,著力刻畫了知識分子的形象,在提倡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運動下,重建起社會制度的文化,描述知識分子對社會改革的貢獻。

1960年代至1970年代
[編輯]

小說創作在此時更進一步發展,革命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工業建設以及農牧業發展等方面都有成長。還出現了科學幻想小說等新形式的長篇小說。受到當時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影響,作品中也出現了大量關於煉鋼、知識份子下鄉還有工業改革的生活變化。

藝術

[編輯]

舞蹈

[編輯]

蒙古多種多樣,著名的傳統舞蹈有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小青馬、盅碗舞等

音樂

[編輯]

蒙古族被稱為「詩歌民族」、「音樂民族」,其音樂表現方式多樣,有讚詞、祝詞、對口唱、說書等形式,而「好力寶」是民間流行最廣的一種演唱形式。

馬頭琴
[編輯]

馬頭琴在蒙古語中稱作「莫林胡耳」(蒙古語ᠮᠥᠷᠢᠨ ᠬᠣᠭᠣᠷ鮑培轉寫Morin Quur西里爾字母морин хуур)或是「綽耳」,是一種飾以馬頭的二絃琴。依文字記載,在13-14世紀的蒙古帝國時期,琴柄上裝飾著馬頭的絃樂器就已出現,馬頭琴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馬頭琴從唐、宋時期的胡琴發展而成,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並且馬頭琴在慶典儀式和日常生活具有超然的象徵意義。

馬頭琴的奇特設計與蒙古民族對馬的崇拜緊密相連。傳說從前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小馬的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作成二弦琴,由於通常在琴桿的頂部按小馬模樣雕有一個馬頭而得名馬頭琴。

馬頭琴中空角形的琴身,承接在無琴衍設計之長頸,末端飾以馬頭雕刻,其正下方的兩個調釘突起,如同兩側的耳朵。琴箱兩面通常覆蓋著獸皮,琴弦與弓一般取自馬鬃。馬頭琴最有特色的音聲來自於弓與弦間滑動與敲擊,一般演奏技法是右手「推拉」琴弓,左手變換各種複雜指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從左向右頂弦,無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從左向右頂弦,小指夠不著裡弦時,它從外弦底下伸過去頂裡弦(奏外弦時直接頂弦)。

故馬頭琴多是獨奏曲目,但也能擔任舞蹈、長調、神話故事、慶典或與馬有關的日常活動伴奏,時至今日,馬頭琴的曲目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馴獸曲調。由於主調和泛音同時出現,馬頭琴音樂一直很難用正式的記譜法記錄,便由師傅向徒弟口傳心授,世代相傳。

馬頭琴的傳統定弦有3種:

  • 正四度A、d。
  • 反四度a、e。
  • 西部地區五度定弦d、a。

過去四十年,大部分的蒙古人已定居在城市,早已遠離滋養馬頭琴的歷史與精神環境,更有甚者,為了迎合舞台表演的需要,馬頭琴的音域被調得更高更大聲,遮蓋了微妙的音色變化。幸運的是,南部的遊牧社群仍然保存了不少馬頭琴表演方式以及相關的儀式與習俗。[29]

宗教與信仰

[編輯]

蒙古早期信仰薩滿教,為蒙古古老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在蒙古族中,他們所崇拜的「長生天」為蒙古薩滿信仰中重要的信仰神靈,尤其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薩滿教蔚為興盛,乃至元朝蒙古族統治中原,薩滿信仰在皇室、王公貴族及民間都有顯著的影響,在國家重要祭儀時,都由薩滿巫師主持祭儀典禮。在成吉思汗在位時期在宗教方面推行兼容並蓄之政策,薩滿教、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皆曾在國家內流行過。直至元朝,忽必烈在位時期,其國師八斯巴曾向忽必烈及皇后、皇子等人宣揚佛教,於是佛教取代薩滿教在皇宮中的地位,但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層,民間仍以薩滿信仰為主。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迎進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達賴喇嘛三世索南嘉措青海仰華寺召開法會舉行入教儀式。在儀式典禮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的稱號也在此時產生。此後在明清兩朝的支持下,藏傳佛教逐漸代替了原先薩滿教的地位,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的祭祀、占卜、治病活動仍有少部分的保留下來。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30]

清代多將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稱為蒙古回回,各地蒙古回回亦有不同稱謂。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有少數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群體,他們在語言、服裝上同其他蒙古族相似,但在宰殺牛羊的方式以及飲食禁忌上,和穆斯林相同而有別於其他蒙古族人。當地俗稱纏頭回回,文獻中稱蒙古回回或蒙古族穆斯林,清朝地方政府稱蒙回。族群來源有多種說法,體貌特徵接近於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1950年代,中國政府將他們歸於蒙古族。2015年的人口數據是1,255人[31]。在青海省,還有信仰伊斯蘭教、說蒙古語方言的托茂人,人口只有數百,原系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南右翼後旗的屬民,但目前其被官方歸為回族。

祭祀

[編輯]

祭騰格里

[編輯]

長生天在蒙古語讀音為「騰格里」,意味蒼天之意,蒙古族以蒼天作為永恆的最高神祇,等同於游牧民族主神的存在,此外也有命運的意思。祭騰格里是蒙古重要的祭典之一,現今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大都在七月初七、初八舉行,在祭天的儀式上分為以傳統奶製品供奉的「白祭」和宰羊血祭的「紅祭」。[30]

祭敖包
[編輯]

敖包為蒙古族流傳下來的傳統薩滿教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神靈的表達方式之一和表達對於祖地、祖先的崇敬,敖包為蒙古語中的堆子或鼓包,大都設置在山丘、高山上,或當地地面開闊、景致優美處,敖包是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裡頭放置神像,頂端繫有經文布條或牲畜角毛所立的柳條、樹枝。

每年農曆五月12、13日為蒙古的祭敖包日,供祭整熟牛羊肉、哈達、奶酒和奶製品等祭品,有條件的地方須請喇嘛法衣、法帽擺陣焚香、誦經,在主祭人致禱告詞後,眾人膜拜敖包祈禱,祈求天帝保佑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最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帆或五色布條。在祭祀儀式結束過後,常舉行騎馬、射箭、摔角等競技活動。[30][32][33]

祭火

[編輯]

蒙古族的牧民、獵民非常崇拜火,因為在薩滿教認為萬物皆有靈的觀念下,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所生,於是對「渥德噶賴汗.額赫」也就是火神母更加的崇敬。火祭分為年祭和月祭。

年祭在陰曆臘月二十三日舉行,在長者主持之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作為感謝火神的祭品,感謝其庇佑,並祈禱來年豐收。月祭通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30]

祭祀禮儀

[編輯]
  • 血祭
  • 火祭
  • 酒祭
  • 玉祭
  • 灑祭

名人

[編輯]

古代

[編輯]

現代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ww.stats.gov.cn 2010)
  2. ^ 存档副本. [201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9). 
  3. ^ 2,656 Mongols proper, 460175 布里亞特人, 173,996 Kalmyk英語Kalmyks (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
  4. ^ 'Korean Dream' fills Korean classrooms in Mongolia, The Chosun Ilbo, 2008-04-24 [200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3) 
  5. ^ Bahrampour, Tara. Mongolians Meld Old, New In Making Arlington Hom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7-03 [2007-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6. ^ Latest numbers show 7,500 Mongolians working in Czech Republic, Mongolia Web, 2008-02-19 [2008-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30) 
  7. ^ 7.0 7.1 7.2 7.3 Mongolia National Census 2010 Provision Results.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Mongol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Mongolian.)
  8. ^ 在臺蒙籍人口數統計表. 蒙藏委員會. [2020-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9. ^ 蒙古族. 中國政府網. [202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10. ^ 《滿洲實錄·卷一·葉赫國》:「葉赫國始祖蒙古人,姓土默特,所居地名曰璋,滅呼倫國內納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納喇,後移居葉赫河,故名葉赫。」
  11.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285–286. ISBN 7-5622-2277-0. 
  12. ^ 禤浩榮. 圖片中國基督教簡史. 天道書樓有限公司. 2011年: 88. ISBN 9789889949167. 
  13. ^ 《視覺天下.探索發現叢書》編委會. 伟大帝王与他的帝国.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3年4月. ISBN 9787514606553. 
  14. ^ 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9). 
  15. ^ "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ястангуудын тоо, байршилд гарч буй өөрчлөлтyyдийн асуудалд" М.Баянтөр, Г.Нямдаваа, З.Баярмаа pp.57-70
  16. ^ Mongolia National Census 2010 Provision Results.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Mongol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Mongolian.)
  17. ^ In the 1956 National Census Darkhad were counted with Uriankhai
  18. ^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19. ^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20. ^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21. ^ 林信雄;世界風俗大觀-飲食衣住篇;184-18;國家圖書館出版
  22. ^ 林信雄;世界風俗大觀-飲食衣住篇;289-290;國家圖書館出版
  23. ^ 林信雄;世界風俗大觀-飲食衣住篇;494-495;國家圖書館出版
  24. ^ 24.0 24.1 24.2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25. ^ 25.0 25.1 25.2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26. ^ 唐凱麟主編.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明清卷.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15.01: 456. ISBN 978-7-5473-0742-7. 
  27. ^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28. ^ 馮驥才總主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史诗卷 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5.05: 527–528. ISBN 978-7-5059-9399-0. 
  29. ^ 存档副本. [201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30. ^ 30.0 30.1 30.2 30.3 存档副本. [2017-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9). 
  31. ^ 靳生瑞. 《走近阿拉善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关于阿拉善盟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 2016, (2016年第3期). ISSN 1674-2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簡體中文). 
  32. ^ 高宇飛;草原牧歌:草原文化特色與型態
  33. ^ 楊素梅;每天一堂非遺文化課(民俗文化卷)--「小橘燈」非遺文化普及讀本

研究書目

[編輯]
  • Boris IA Vladimirtsov 著,張興唐、烏占坤 譯:《蒙古社會制度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
  • Thomas Barfield 著,袁劍 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 和田清 著,潘世憲 譯:《明代蒙古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 田山茂 著,潘世憲 譯:《清代蒙古社會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 若松寬 著,馬大正 等 譯:《清代蒙古的歷史與宗教》(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