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猶太教聖經正典《塔納赫》 及基督教《舊約聖經》 目錄 | |||||||||||||||||||||||||||||||||||||||||||||||||||||||||||||
---|---|---|---|---|---|---|---|---|---|---|---|---|---|---|---|---|---|---|---|---|---|---|---|---|---|---|---|---|---|---|---|---|---|---|---|---|---|---|---|---|---|---|---|---|---|---|---|---|---|---|---|---|---|---|---|---|---|---|---|---|---|
| |||||||||||||||||||||||||||||||||||||||||||||||||||||||||||||
| |||||||||||||||||||||||||||||||||||||||||||||||||||||||||||||
| |||||||||||||||||||||||||||||||||||||||||||||||||||||||||||||
轉到《新約聖經》目錄 → | |||||||||||||||||||||||||||||||||||||||||||||||||||||||||||||
《約書亞記》是《希伯來聖經》的其中一卷,天主教譯為《若蘇厄書》。[1]約書亞記是聖經全書的第六本,記錄了進入以色列人應許之地的過程。其中以色列人由約書亞帶領,並在上帝的授意下以色列人因而征服了數個都城,並得着美地為業以完成神的經綸。
寫作背景
[編輯]猶太教、基督宗教各宗派都接受為正典的書卷 |
---|
創世記 · 出埃及記 · 利未記 · 民數記 · 申命記 · 約書亞記 · 士師記 · 路得記 · 撒母耳記 · 列王紀 · 歷代志 · 以斯拉記 · 尼希米記 · 以斯帖記 · 約伯記 · 詩篇 · 箴言 · 傳道書 · 雅歌 · 以賽亞書 · 耶利米書 · 耶利米哀歌 · 以西結書 · 但以理書 · 小先知書(何西阿書 · 約珥書 · 阿摩司書 · 俄巴底亞書 · 約拿書 · 彌迦書 · 那鴻書 · 哈巴谷書 · 西番雅書 · 哈該書 · 撒迦利亞書 · 瑪拉基書) |
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接受的次經 |
多俾亞傳 · 猶滴傳 · 馬加比一書 · 馬加比二書 · 所羅門智訓 · 便西拉智訓 · 巴錄書(耶利米書信) · 但以理書補編(即比新教的但以理書多出的3個段落) · 以斯帖記補編 |
此外東正教還接受的次經 |
以斯拉續篇上卷 · 詩篇續編(即第151篇和瑪拿西禱詞) · 馬加比三書 · 馬加比四書(附錄) |
主題:聖經 |
公元前1473年。當時的場面扣人心弦,極富戲劇性。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上安營,準備就緒,將要進入應許之地迦南。約旦河對岸有許多小國分佈四境,每個小國都擁兵自重。在埃及腐敗的統治期間,它們四分五裂,國勢日弱。雖然如此,但對以色列國而言,劇戰是勢所難免的。若要攻取應許之地,便先要攻下許多堅固的大城,例如耶利哥城、艾城、夏瑣和拉吉。前路困難重重。他們必須在這些重大的戰役中取得勝利。耶和華親自介入,用大能奇蹟協助他的百姓,幫助他們在該地定居以實現他的應許。 受耶和華任命作摩西繼承者的約書亞是擔當這項任務的最佳人選。[2]
約書亞記所包含的時期超過20年,從公元前1473年以色列人進入迦南至大約公元前1450年。約書亞大概是在該年去世的。 約書亞(希伯來文:יהושע,Yehoh·shu′a`,耶何書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鑑於在征服應許之地期間,約書亞是以色列的顯形領袖,這個名字實在非常貼切。他將一切榮耀全歸給耶和華,視祂為偉大的拯救者。《七十士譯本》把這本書稱為以穌斯(I·e·sous′,耶何書亞的希臘文),耶穌一名便自此演變而來。 由於約書亞表現勇敢、服從、忠誠等傑出品德,他預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極佳先模。[3]
關於作者
[編輯]猶太傳統認為本書的作者是約書亞本人;但學者[誰?]對這方面卻持有不同意見。明顯地,本書部分內容如《約書亞記》第24章第29節至第33節參節並不是出自約書亞手筆。不過,從整卷書看,每件事的記載都栩栩如生;即使作者不是約書亞,也是與約書亞同時代的以色列人。他按自己所目睹的,把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一一記了下來。
揀選約書亞作領袖,並派他記下行將發生的各事無疑是適當的。在曠野流浪的40年間,他一直是摩西非常親密的同伴。他「從青年時代就是摩西的助手」,這表明他具備資格在靈性上和軍事上作百姓的領袖。[4]以色列人於公元前1513年出埃及時,他是在戰敗亞瑪力人一役中的將領。(《出埃及記》第17章第9節至第14節參)約書亞是摩西的忠貞同伴,也是個勇敢無畏的將領。當以色列人從每支派中揀選一人前往迦南擔任探子的危險任務時,約書亞很自然地獲選代表以法蓮支派。由於他的忠信、勇敢的表現,他結果獲准進入應許之地。[5]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他「專心跟從耶和華」,「被智慧的靈充滿」。當「約書亞在世⋯⋯的時候,以色列人繼續事奉耶和華」。[6]
主題特色
[編輯]本書大部分篇幅討論選民如何佔領迦南,以色列國把地抽籤分給十二支派,正強調上帝成就了賜迦南地給以色列為產業的應許: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約書亞記》第21章第45節參)。不過,書中亦指出以色列人還沒有把所有迦南人趕出,上帝亦應許幫助他們(《約書亞記》第23章第5節參)。另一方面,以色列人要專一事奉上帝,忠於與上帝所立的約,否則便會受到違約的懲罰。
預言和引用
[編輯]- 在耶利哥城陷落的時候,約書亞發出一個有關重建這城的預言性咒詛,這個預言在大約500年後,當以色列王亞哈在位時,獲得驚人的應驗。[7]
- 後期的聖經執筆者曾引證約書亞記所載的事情。
在他們的寫作中引用約書亞記的記載。
主要內容
[編輯]全書順序分為四部分:
- 過河進入應許之地
- 征服迦南
- 劃分土地
- 約書亞臨終前的勸勉
全書的記載生動傳神,極富戲劇性。
過河進入應許之地
[編輯](覆蓋《約書亞記》第1章第1節參-《約書亞記》第5章第12節參)鑑於前路考驗重重,耶和華一開始便向約書亞提出保證和健全的忠告:「你務要鼓起勇氣,堅強不屈,⋯⋯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我不是吩咐過你嗎? 你要勇敢堅強,⋯⋯因為無論你到哪裏去,你的上帝耶和華都與你同在。」(《約書亞記》第1章第7節至第9節參)約書亞歸榮耀給耶和華,視祂為真正的領袖及統帥,然後立即遵囑預備一切,準備過河。以色列人接納他為摩西的繼承者,並矢誓予以支持。於是他們向迦南進發。
首先兩個探子奉派前往窺探耶利哥。妓女喇合把握機會表明她對耶和華的信心,冒生命危險幫助探子躲藏起來。探子起誓保證,當耶利哥城陷落時,她必安然無恙。探子回報,指出當地居民聽見以色列人要來,都聞風喪膽。既然報告十分有利,約書亞遂下令立即渡過約旦河,那時河水正漲溢兩岸。於是耶和華以明確的證據表明他支持約書亞。正如摩西的日子一樣,在以色列人中間有「永生的上帝」。(《約書亞記》第3章第10節至第11節參)扛抬約櫃的祭司一起步踏進約旦河,從上往下流的水便突然斷絕,立起成壘,讓以色列人從乾地上步過。約書亞命人從河中取了12塊石頭立為記念,且另把12塊石頭立在約旦河中央,在祭司站腳的地方。祭司甫從河裏上來,河水便馬上漲溢起來。
百姓過了河之後便在約旦河與耶利哥之間的吉甲安營,約書亞把那些富於紀念意義的石頭立在該處,對後世的人作個見證,「要使地上萬民都知道,耶和華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們永遠敬畏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約書亞記》第4章第24節參)(《約書亞記》第10章第15節參表明此後有一段時期,百姓可能以吉甲作安營的基地。)以色列人就在當地行割禮,因為在曠野路上他們一直沒有施行割禮。以色列人守逾越節,嗎哪停止降下,他們終於開始吃當地的出產。
征服迦南
[編輯](覆蓋《約書亞記》第5章第13節參-《約書亞記》第12章第24節參)當時第一個攻佔目標已近在咫尺。但怎樣才可以把城門「關得嚴緊」的耶利哥城攻破?(《約書亞記》第6章第1節參)耶和華差遣「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向約書亞發出詳細的行軍指示。(《約書亞記》第5章第14節參)以色列的軍隊要繞着那城而行,一日繞行一次,六日都要這樣行;帶兵器的走在吹羊角的祭司面前,扛抬約櫃的則跟在後面。第七日,他們必須繞城七次。約書亞遵照指示吩咐百姓。軍隊完全跟從所指示的方式圍繞耶利哥城而行。他們不發一言。所聽到的只有操步及祭司吹號的聲音。接着在最後一天,繞城到了第七次,約書亞下令他們大聲呼喊。百姓於是「大聲呼喊」,耶利哥的城牆就應聲塌陷了!(《約書亞記》第6章第20節參) 以色列人一齊往前直上,將城奪取,然後把城付諸一炬。唯獨忠信的喇合和她的家人才能逃出。
下一步是向西攻取艾城。他們以為可以照樣輕取敵軍,但結果卻慘遭挫敗,艾城的人出來把三千名以色列兵擊潰。約書亞懇切地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回答時表示有人違背了他的命令,沒有把耶利哥當滅的物毀掉,反而把當滅的物偷了,收藏起來。以色列人必須把這惡從營中除掉,才能復得耶和華的祝福,繼續亨通。在上帝的指引下,行惡的亞干終於被揭發出來,百姓便用石頭打死他和他的家人。此後以色列人復得耶和華的嘉許,於是他們再度攻打艾城。耶和華指示他們當用的策略。艾城的人被誘離城,中了以色列兵的伏擊。結果艾城失守,其中的居民全數覆滅。[13]以色列人不與敵人妥協。
約書亞遵照耶和華吩咐摩西的話在以巴路山上築了一座壇,並且把「律法抄寫」在石頭上。(《約書亞記》第8章第32節參)全會衆都站着,一半對着基利心山,一半對着以巴路山,留心聆聽約書亞將律法書上祝福和咒詛的話都宣讀了一遍。[14]
迦南地的各小國懼怕以色列人的進攻勢如破竹,於是聯手試圖阻擋約書亞前進。但「基遍的居民聽說約書亞處置了耶利哥城和艾城,就決定用精明的策略應變」。(《約書亞記》第9章第3節至第4節參)他們假裝來自距離迦南甚遠的地方,要跟約書亞立約,「容他們活着」。後來以色列人識破了這個計謀,他們仍緊守自己所起的誓,但卻派基遍人「作劈柴挑水的人」,像「最卑下的奴僕」一般,因而部分應驗了挪亞在感示之下對含的兒子迦南所作的咒詛。[15]
基遍人的投誠實在非同小可,因為「基遍是一座大城,⋯⋯比艾城更大,並且城內的人都是勇士。」(《約書亞記》第10章第2節參)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深感此事對自己及迦南諸國構成重大威脅,因此非要殺一儆百以防再有別國投靠敵人不可。於是亞多尼·洗德聯同其他四王(就是希伯崙、耶末、拉吉及伊磯倫城的諸王)合攻基遍。 為了履行與基遍人所立的約,約書亞徹夜行軍,趕往營救他們,結果把五王擊潰。耶和華再度為他的百姓作戰,用神跡大能施行毀滅。天上降下大冰雹,被冰雹打死的敵人比以色列人用刀殺死的還多。接着有更大的奇蹟出現,「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約書亞記》第10章第13節參)這樣,以色列人便有足夠時間進行徹底的掃蕩。事實上,「耶和華為以色列爭戰。」——《約書亞記》第10章第14節參。
約書亞把五個王殺掉之後,接着將瑪基大夷平。然後大軍迅速南下,把位於鹽海和大海之間的山區立拿、拉吉、伊磯倫、希伯崙與底璧諸城完全摧毀。當時迦南全境都知道以色列人進侵的消息。北部的夏瑣王耶賓如臨大敵。他打發人走遍約旦河兩岸,促請諸王聯手對付以色列人。他們在黑門山下的米倫水邊結集大軍,「人數多如海邊的沙」。(《約書亞記》第11章第4節參)耶和華再次保證他會幫助約書亞贏得勝利,並且教他應戰的策略。耶和華百姓的仇敵以慘敗收場。以色列人用火焚燒夏瑣,此外也把結盟的敵城徹底夷平。因此約書亞把以色列的國境伸展到迦南全地。他們一共擊敗了31個王。
劃分土地
[編輯](覆蓋《約書亞記》第13章第1節參-《約書亞記》第22章第34節參)雖然以色列人節節勝利,並且攻克了許多堅固大城,瓦解了當時有組織的頑抗,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約書亞記》第13章第1節參)然而約書亞已接近80高齡,他尚須處理另一件重大的工作——把那地分給9個支派和瑪拿西半個支派為業。呂便、迦得及瑪拿西的半個支派已分配了約旦以東的土地,利未支派則沒有得着任何土地,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他們的產業。(《約書亞記》第13章第33節參)在祭司以利亞撒的協助下,約書亞把約旦以西的土地加以分配。已屆85高齡的迦勒仍渴望殺敵至最後一口氣,他請求並獲准以亞衲族人橫行出沒的希伯崙地為業。(《約書亞記》第14章第12節至第15節參)在各支派拈鬮把地分完了之後,以色列人就「照耶和華的吩咐」將約書亞所求,就是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給了他。(《約書亞記》第19章第50節參)他們在位於以法蓮山區的示羅設立會幕。
以色列人在約旦河兩岸為誤殺人者設立六座逃城,每岸三座。位於約旦西岸的逃城有加利利的基低斯,以法蓮的示劍及猶大山地的希伯崙。在東部則有呂便地區的比悉,基列的拉末及巴珊的哥蘭。這些城邑均被「立為聖」。(《約書亞記》第20章第7節參,) 他們從各支派中分出四十八座城及城邑的郊野歸給利未人為業。這些城包括六座逃城在內。 這樣以色列人「就得了那地為業,住在其中」。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一切「都應驗了」。(《約書亞記》第21章第43節參,《約書亞記》第21章第45節參)
呂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戰士一直追隨約書亞,但最後他們要渡過約旦河回到自己的產業去。約書亞訓勉他們要保持忠貞,並且祝福他們。在路上,當他們行近約旦河時,他們造了一座大壇。這觸發了一個危機。既然供崇拜耶和華之用的會幕設於示羅,居於西岸的各支派遂恐怕這兩個半支派詭詐不忠,故此準備出兵討伐叛民。但後來真相大白,以色列人獲悉他們建壇非因要獻別的祭物,而是要「在我們約旦河東西兩岸的以色列人中間證明耶和華是上帝」,結果避免了一場流血衝突。——《約書亞記》第22章第34節參。
約書亞臨終前的勸勉
[編輯](覆蓋《約書亞記》第23章第1節參-《約書亞記》第24章第33節參)。「此後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安靜,不與四圍的一切仇敵爭戰已經多日,約書亞年紀老邁。」於是召集以色列全會衆前來,在臨終前向他們作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演講。(《約書亞記》第23章第1節參)他謙卑自抑,將戰勝列國的功勞全部歸給耶和華。願所有人都繼續保持忠貞!「所以你們要格外勇敢,謹守遵行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一切話,不可偏離左右。」(《約書亞記》第23章第6節參)他們務要棄絕所有假神,要「時刻警惕自己,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約書亞記》第23章第11節參)他們絕不可跟剩下的迦南人妥協,彼此結親,因為這樣行會招惹耶和華的烈怒。
約書亞將以色列的衆支派聚集在示劍,召了以色列的長老和首領來到上帝面前。他接着複述耶和華怎樣對待他的百姓,如何召亞伯拉罕,把他帶到迦南,直至攻佔應許之地的各項發展。約書亞再三警告百姓務要提防偽宗教,並敦促以色列人「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他。」然後他明確地指出問題的關鍵:「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他的堅強信念與摩西所表現的如出一轍,他提醒以色列人耶和華「是聖潔的上帝,是要求專一效忠的上帝」。因此他們務要遠避外邦的諸神!百姓深受感動,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必事奉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聽從他的話。」[16]在吩咐他們離去之前,約書亞與衆民立約,將那些話寫在上帝的律法書上,又立一塊大石頭作見證。 約書亞享年110歲,死後葬在亭拿·西拉。
參考文獻
[編輯]- ^ 聖經名稱對照表. catholic.org.tw.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1).
- ^ 參看《民數記》第27章第15節至第23節參。
- ^ 參看《羅馬書》第5章第1節參。
- ^ 參看《民數記》第11章第28節參,《現代聖經譯本》;《出埃及記》第24章第13節參;《出埃及記》第33章第11節參;《約書亞記》第1章第1節參
- ^ 參看《民數記》第13章第8節參;《民數記》第14章第6節至第9節參,《民數記》第14章第6節至第30節參,《民數記》第14章第6節至第38節參
- ^ 參看《民數記》第27章第18節參;《民數記》第32章第12節參;《申命記》第34章第9節參;《約書亞記》第24章第31節參。
- ^ 參看《約書亞記》第6章第26節參;《列王紀上》第16章第33節至第34節參
- ^ 參看《詩篇》第44篇至第1篇參;《詩篇》第78篇至第54篇參;《詩篇》第105篇至第42篇參;《詩篇》第135篇至第10篇參;《詩篇》第136篇至第17篇參
- ^ 參看《尼希米記》第9章第22節至第25節參
- ^ 參看《以賽亞書》第28章第21節參
- ^ 參看《使徒行傳》第13章第19節參;《希伯來書》第11章第30節至第31節參
- ^ 參看《雅各書》第2章第25節參
- ^ 參看《約書亞記》第8章第26節至第28節參
- ^ 參看《申命記》第11章第29節參;《申命記》第27章第1節至第13節參。
- ^ 參看《約書亞記》第9章第15節參,《約書亞記》第9章第27節參;《創世記》第9章第25節參。
- ^ 參看《約書亞記》第24章第14節至第15節參,《約書亞記》第24章第19節參,《約書亞記》第24章第24節參
延伸閱讀
[編輯]介紹
[編輯]- Ed Noort: Das Buch Josua. Forschungsgeschichte und Problemfelder. Erträge der Forschung 292. Wiss. Buchges., Darmstadt 1998 ISBN 3-534-02827-9 (gute wiss. Einführung)
評論
[編輯]- Manfred Görg: Josua. Die neue Echter-Bibel 26. Echter Verl., Würzburg 1991 ISBN 3-429-01398-4
- Volkmar Fritz: Das Buch Josua. Handbuch zum Alten Testament 1/7. Mohr, Tübingen 1994 ISBN 3-16-146089-8
- Martin Holland: Das Buch Josua. Wuppertaler Studienbibel.AT. 1993. 2. Aufl. Brockhaus, Wuppertal 1997 ISBN 3-417-25223-7 (allgemeinverständlich, anwendungsbezogen)
- David M. Howard: Joshua.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5. Broadman & Holman Publ., Nashville 1998 ISBN 0-8054-0105-9
專項研究
[編輯]- Enzo Cortese: Josua 13 - 21. Ein priesterschriftlicher Abschnitt im deuteronomistischen Geschichtswerk. Orbis biblicus et orientalis 94. Univ.-Verl., Freiburg (CH) u.a. 1990 ISBN 3-7278-0661-3
- Gordon Mitchell: Together in the Land. A Reading of the Book of Joshua. JSOTSup 134. JSOT Press, Sheffield 1993 ISBN 1-85075-409-8
- Christa Schäfer-Lichtenberger: Josua und Salomo. Eine Studie zu Autorität und Legitimität des Nachfolgers im Alten Testament. VT.S 58. Brill, Leiden u.a. 1995 ISBN 90-04-10064-4
- Kari Latvus: God, Anger and Ideology. The Anger of God in Joshua and Judges in Relation to Deuteronomy and the Priestly Writings. JSOTSup 279. Academic Press, Sheffield 1998 ISBN 1-85075-922-7
- Hartmut N. Rösel: Von Josua bis Jojachin. Untersuchungen zu den deuteronomistischen Geschichtsbüchern des Alten Testaments. VT.S 75. Brill, Leiden u.a. 1999 ISBN 90-04-11352-5
- Jacobus Cornelis de Vos: Das Los Judas. Über Entstehung und Ziele der Landbeschreibung in Josua 15. VT.S 95. Brill, Leiden u.a. 2003 ISBN 90-04-12953-7
- Michaël N. van der Meer: Formation and reformulation. The Redaction of the Book of Joshua in the Light of the Oldest Textual Witnesses. VT.S 102. Brill, Leiden u.a. 2004 ISBN 90-04-13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