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音樂
史前音樂(也稱為原始音樂)是音樂史中的一個術語,指的是在文字出現之前的人類文化(史前時期)中產生的所有音樂,它始於晚近地質時期。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史前音樂逐步被古代音樂所取代,但在一些孤立的地區它們仍持續存在。有時候,人們也將仍然存活的 "史前 "音樂稱為民間、土著或傳統音樂。在音樂考古學中,史前音樂是與其他時期的音樂一同研究的。
人們對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考古表明,史前人類會使用雕刻和穿孔工具來製造樂器。考古學家曾發現來自舊石器時代的骨雕長笛,骨頭上有被刺穿的孔洞。存在爭議的 Divje 貝貝長笛似乎由一隻洞熊的股骨雕刻而成,它被認為至少有4萬年的歷史。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遺址中發現了七孔長笛和各種類型的弦樂器,如 Ravanahatha[1]。印度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音樂傳統之一,在印度教經文《吠陀》中也有關於印度古典音樂(marga)的記載[2]。人們在中國發現了已知最早和最多的史前樂器文物,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至6600年[3]。
起源
[編輯]在史前時期,「音樂」一詞的理解要比現在更為寬泛,正如許多文化中對其作出的定義,音樂不僅包含聲音的協調,更包括舞蹈、宗教和祭祀儀式。其次,史前音樂的發生背景也是人們的關注重點,因為人類在史前時期作出的音樂可能無法在現代精確的還原,所以我們必須參考這些音樂的演出環境。在有些文化中,音樂表現出對自然的刻意模仿。在某些情況下,音樂還可能與薩滿教的信仰與實踐相關[4][5]。音樂也可能作為娛樂(遊戲)或實用的技能(例如在狩獵中引誘動物)[6]。
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可能是他們自己的身體部位,他們能夠歌唱、嘀咕、吹口哨、咂嘴、咳嗽和打哈欠(參見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中對音樂和語言的描述)。已知最早的尼安德特人舌骨距今大約6萬年,它具有與現代人類舌骨一致的形態,這個時間要早於我們已知的任何舊石器時代的古老樂器[7]。
音樂或許在舊石器時代前就已出現。對古人類的考古研究表明,當人類首次使用石器時,音樂就進入了這個世界。遠古人類會用石頭將種子和樹根搗碎成粉,這個工作伴隨着的有節奏的敲擊聲可能為人類帶來了音樂節拍的靈感。早期的節奏和打擊樂器可能是雙手或石頭,古人類可以通過拍手或者敲擊石頭來創造他們希望的節奏。舊石器時代中被認為是有明確的音樂目的的石器是骨笛或管子,目前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樂器包括有人為穿刺痕跡的趾骨(通常認為這是個 「趾骨哨子」)、吼板和粗銼。不過,我們對於哪些舊石器工具可以被解釋為樂器還存在一些模糊性[8]。
音樂的另一個起源可能是母親和嬰兒之間的聲音/姿態交流。這種交流形式會涉及到旋律、節奏和運動的模式,以及由這些模式附帶的意義與意圖,這與音樂行為很相似 [9]。
米勒認為,音樂展示在求偶方面發揮着作用。基於可靠信號和差點理論的觀點,米勒認為音樂和舞蹈作為一項耗費精力的活動,它們的目的是為了向潛在的配偶展示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素質[9]。在澳大利亞和非洲合作繁殖的鳴禽中,例如喜鵲[10]或者白眉雀織鳥[11],它們的雌性和雄性個體會合作歌唱。
聲學考古
[編輯]聲學考古是一種使用聲學技術探究史前時期的人造聲音、聲景和樂器的方法。它包括對遠古人類墓葬或是石陣周圍的發聲石、石板琴的研究,以及使用現代聲學工具對史前樂器進行測試。這些工作包括對考古遺址的現場聲學測試,以獲取並分析這些區域的脈衝響應情況;對石板琴或 "石鑼 "的聲學測試;以及作為一種實驗性的考古學方法,嘗試對當地的聲景進行重建。
非洲
[編輯]埃及
[編輯]在史前埃及,音樂和吟誦是巫術儀式中常用的手法。古埃及人認為是巴特女神創造了音樂,後來,對於巴特的崇拜逐漸和對哈索爾的崇拜融合到了一起,這兩個神祗的形象都被描述為牛的模樣。埃及人認為俄西里斯使用哈索爾的音樂來教化世界。貓首人身的女神芭絲特也被認為是音樂的化身。這一時期的埃及人注重音樂的節奏,他們認為音樂就是用來創造節奏的。人們將小貝殼當作口哨[12]。在埃及王朝建立之前,由鈴舌和笛子伴奏的葬禮聖歌是埃及宗教儀式的重要一部分。儘管缺乏物證,但有些專家推測,埃及古王國時期流行的端吹笛可能就起源於這一時間[12]。
亞洲
[編輯]中國
[編輯]1986年,在河南賈湖出土了大量的骨笛,這些骨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它們由鳥骨(丹頂鶴)製成,每個樂器上都帶有6-9個孔洞。人們發現,直到今天這些樂器都還能吹奏。骨笛的音階階構具有清商音階六聲,也有可能是七聲音階具備的下徵調音階[13]。
印度
[編輯]印度的音樂傳統也十分久遠,在印度教經典《吠陀》中就有關於印度傳統音樂 marga 的記載[2]。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中發現了多種樂器,包括七孔笛以及一些弦樂器,例如印胡(Ravanahatha)[14]。
澳洲
[編輯]有着4萬年歷史的傳統音樂構成了澳大利亞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社會、文化和儀式的一部分[15]。這些音樂傳統體現於部分澳大利亞原住民所特有的表演以及獨特的樂器,但同時也包括與整個澳洲大陸,甚至是世界其它地方共通的音樂要素。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文化與鄰近的新幾內亞地區的文化有關,因此他們的音樂也與此相關。音樂是澳大利亞原住民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部分。[16]
澳大利亞原住民使用的傳統樂器包括:Didgeridoo(一種氣鳴樂器),Clapstick(一種打擊樂器),桉樹葉以及吼板。
歐洲
[編輯]德國
[編輯]2008年,考古學家在德國烏爾姆附近的 Hohle Fels 洞穴發現了一支骨笛[17]。這支五孔笛子的原材料取自禿鷹的翅骨,它有一個 V 形的吹口。相關研究人員在2009年6月的《自然》雜誌上正式宣佈了他們的發現。這支骨笛是在該地區發現的幾件類似的樂器之一,它們的年代至少在3.5萬年前,這使得它成為已知的最古老的樂器之一[18]。Hohle Fels 骨笛是在 一個人造小雕像旁邊發現的,它離已知最古老的人造雕刻不遠[19]。科學家在這個發現的宣告中寫道,「這些發現表明,在現代人類進入歐洲的時候,這裏已經存在着一個完整的音樂傳統[20]。」科學家們還表示,笛子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早期人類能夠生存下來,而尼安德特人卻滅絕了[18]。
希臘
[編輯]19世紀,人們在希臘克羅斯島的一個墓葬中發現了兩座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理石雕像,它們是基克拉澤斯文明(公元前2900-2000年)的產物。這兩座雕像描繪了一個站立的阿夫洛斯管演奏者和一個坐着的里拉琴或豎琴樂手。豎琴手高約23厘米,年代約為公元前2700-2500年。他們仰着頭,神態專注,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些雕像人物的含義尚不清楚;也許它們被用來驅除邪靈,或是具有宗教意義,或作為玩具,或是對神話人物的描繪。
愛爾蘭
[編輯]2003年,在愛爾蘭的威克洛發現了距今最久遠的木笛,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它們的歷史大約為公元前2167±30年。這些笛子由衫木製成,一共6支,長度介於30-50cm之間。笛子的一段呈錐形,但沒有可供手指嵌入的孔洞。也許它們曾經是束在一起演奏的[21]。
斯洛文尼亞
[編輯]人們在斯洛文尼亞發現了已知最早的笛子,它被稱為 Divje 貝貝長笛,它在1995年出土於斯洛文尼亞的切爾克諾山[22]。它的原材料可能來自一隻幼年洞熊的股骨,年代大約可追溯到43000年前[23][24]。對於這個文物,直到現在仍存在有許多爭議,有人認為這支「笛子」可能僅僅是一根被食肉動物啃食過的骨頭[22]。2012年,對於不久前在 Geissenklösterle 洞穴發現的幾支笛子進行的高精度碳測年顯示,它們的年代大約距今42000-43000年之間[25]。
美洲
[編輯]加拿大
[編輯]幾千年來,在加拿大的土地上一直居住着不同文化和語言的原住民,他們都有着各自的音樂傳統,並保留至今。除了歌唱和吟誦,表演者們也使用多種樂器。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前,原住民的樂器製造已經持續了數千年之久[26]。他們把葫蘆和動物的角做成沙鈴,這些沙鈴上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繪[27]。在森林地區,原住民用樺樹皮做角,同時用鹿角和木頭雕刻成鼓槌。鼓一般由雕刻的木頭和動物的皮做成。這些樂器可以為歌曲和舞蹈提供背景[28]。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Reginald Massey; Jamila Massey. The Music of India. p. 11.
- ^ 2.0 2.1 Brown, RE (1971). "India's Music". Readings in Ethnomusicology.
- ^ Wilkinson, Endymion (2000). Chinese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 Kilger, Gerhard; Bundesanstalt für Arbeitsschutz und Arbeitsmedizin; Deutsche Arbeitsschutzausstellung. Macht Musik. Musik als Glück und Nutzen für das Leben. Köln: Wienand. 2005. ISBN 3-87909-865-4. OCLC 64166900.
- ^ Diószegi, Vilmos. Sámánok nyomában Szibéria földjén. Terebess Ázsia E-Tár. Budapest: Terebess Kiadó. [202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 Canada: Inuit games and songs., Smithsonian Folkways Recordings, 2014 [2022-02-20], OCLC 8926474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 ^ Arensburg, B.; Tillier, A. M.; Vandermeersch, B.; Duday, H.; Schepartz, L. A.; Rak, Y. A Middle Palaeolithic human hyoid bone. Nature. 1989-04, 338 (6218): 758–760 [2022-02-20]. ISSN 1476-4687. doi:10.1038/338758a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英語).
- ^ Iain Morley (October 2003).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and Archaeology of Music (PDF) (Report). Darwin College Research Report. DCRR-00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07-07-05.
- ^ 9.0 9.1 Wallin, Nils Lennart; Merker, Björn; Brown, Steven, March 26-. The origins of music.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ISBN 978-0-262-28569-8. OCLC 44963330.
- ^ Brown, Eleanor D. and Farabaugh, Susan M.; 「Song Sharing in a Group-Living Songbird, the Australian Magpie, Gymnorhina tibicen. Part III. Sex Specificity and Individual Specificity of Vocal Parts in Communal Chorus and Duet Songs」 in Behaviour, Vol. 118, No. 3/4 (September 1991), pp. 244–274
- ^ Voigt, Cornelia; Leitner, Stefan; Gahr, Manfred (February 2006). "Repertoire and structure of duet and solo songs in cooperatively breeding white-browed sparrow weavers" (PDF). Behaviour. 143 (2): 159–18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07-06-28.
- ^ 12.0 12.1 Pérez Arroyo, Rafael. Egypt : music in the age of the pyramids. Madrid: Editorial Centro de Estudios Egipcios. 2003. ISBN 84-932796-1-7. OCLC 55149096.
- ^ 贾湖骨笛与中国音乐. web.archive.org. 2011-09-04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4.
- ^ Massey, Reginald; Massey, Jamila. The Music of India.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6 [2022-02-21]. ISBN 978-81-7017-3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英語).
- ^ Singh, Sarina. Aboriginal Australia & the Torres Strait islands : explore indiginous Australia. Hawthorn, Vic.: Lonely Planet. 2001. ISBN 1-86450-114-6. OCLC 46651056.
- ^ Music & Artists. web.archive.org. 2011-10-11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1.
- ^ Conard, Nicholas J. A female figurine from the basal Aurignacian of Hohle Fels Cave in southwestern Germany. Nature. 2009-05, 459 (7244): 248–252 [2022-02-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079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 (英語).
- ^ 18.0 18.1 'Oldest musical instrument' found. 2009-06-25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1) (英國英語).
- ^ Music for cavemen - Cosmic Log - msnbc.com. web.archive.org. 2009-06-26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6).
- ^ Wilford, John Noble. Flutes Offer Clues to Stone-Age Music.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6-24 [2022-02-2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8) (美國英語).
- ^ Goss, Clint. The Development of Flutes in Europe and Asia. flutopedia.com.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 ^ 22.0 22.1 D'Errico, Francesco; Villa, Paola; Llona, Ana C. Pinto; Idarraga, Rosa Ruiz. A Middle Palaeolithic origin of music? Using cave-bear bone accumulations to assess the Divje Babe I bone ‘flute’. Antiquity. 1998-03, 72 (275): 65–79 [2022-02-21]. ISSN 0003-598X. doi:10.1017/S0003598X000862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英語).
- ^ Facing ancient music. whyfiles.org.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
- ^ Neanderthal Bone Flute?. cogweb.ucla.edu.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1).
- ^ Earliest music instruments found. BBC News. 2012-05-25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1) (英國英語).
- ^ Patterson, Nancy-Lou. Canadian native art; arts and crafts of Canadian Indians and Eskimos.. [Don Mills, Ont.]: Collier-Macmillan Canada. 1973. ISBN 0-02-975610-3. OCLC 820959.
- ^ ACC/CCA | FEATURES. web.archive.org. 2008-11-20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 ^ Flanagan, Thomas. First nations? Second thoughts 2nd ed.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7735-7531-8. OCLC 76767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