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帝汶经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帝汶,被世界银行列为低收入经济体。人类发展指数排在第158位,表明人类发展水平较低。20%的人口失业,52.9%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25美元。大约一半的人口是文盲。

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87.7%,农村18.9%的家庭拥有电力,总体平均水平为36.7%。因与印度尼西亚进行长达三十多年的独立斗争的后果,这种斗争破坏了基础设施,使数千平民流离失所。2007年,因收成不利导致东帝汶部分地区人口死亡。2007年11月,十一个分区仍然需要国际援助提供食物。

目前东帝汶没有专利法。

历史

[编辑]

在葡萄牙人殖民之前和殖民时期,帝汶岛因其檀香木而闻名于世。葡萄牙殖民地政府给予海洋勘探公司开发矿床的让步。但是,这一点在1976年被印度尼西亚的入侵所遏制。1989年,根据“东帝汶差距条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之间进行资源分配。该条约。制定了联合开发海底资源的准则“联合”地区的收入分成50%-50%。伍德赛德石油公司和康菲石油公司于1992年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在帝汶峡谷开发一些资源。

1999年年底,东帝汶经济基础设施中约有70%被印度尼西亚军队和反独立民兵摧毁,260000人逃往西部。从2002年到2005年,由联合国领导的一个由文职顾问,5000名维和人员(高峰时期8000名)和1300名警务人员组成的国际方案大大地重建了基础设施。到2002年中,除了大约50000名难民之外,所有难民都已经返回东帝汶。

发展计划

[编辑]

一个很有希望的长期项目是在东帝汶东南部海域与澳大利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联合开发。

东帝汶在独立时没有获得永久的海上边界,否认“帝汶峡谷条约”是非法的。 临时协议(东帝汶于2002年5月20日独立时签署的“帝汶海洋条约”)确定了联合石油开发区(JPDA),并将该地区现有项目的收入的90%分给东帝汶,10%分给澳大利亚。自东帝汶独立以来,JPDA的第一个重大新发展是帝汶海上的大日出气田。它的开采是2003年和2005年协议的主题。只有20%的油田位于JPDA范围内,其馀的在不受该条约约束的水域。临时协议给了澳大利亚82%的收入,而东帝汶只有18%的收入。

尽管如此,在公共和外交的压力下,澳大利亚政府却提出了让步。 2005年7月7日,两国签署了一项协议,搁置海上争端,东帝汶将获得50%的收入。不过,在东帝汶声称的水域内但在JPDA之外的水域内的其他发展利益继续由澳大利亚单方面利用。

东帝汶石油税的一些收益成为东帝汶石油基金的一部分来源。

电讯

[编辑]

参考

[编辑]

East Timor".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