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氯化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氯化銣
别名 氯化銣(I)
识别
CAS号 7791-11-9  checkY
ChemSpider 56434
InChI
 
  • 1/ClH.Rb/h1H;/q;+1/p-1
ChEBI 78672
RTECS VL8575000
性质
化学式 RbCl
摩尔质量 120.921 g·mol⁻¹
外观 白色結晶
密度 2.80 g/cm3 (25 °C)
2.088 g/mL (750 °C)
熔点 718 °C
沸点 1390 °C
溶解性 77 g/100mL (0 °C)
91 g/100 mL (20 °C)
130 g/100 mL (100 °C)
危险性
MSDS External MSDS
主要危害 刺激性
NFPA 704
0
1
0
 
相关物质
相关化学品 氟化銣
氫氧化銣
氧化銣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氯化銣是一个鹼金屬鹵化物化学式RbCl。這個无机盐電化學分子生物學等领域中有不同的應用。

結構

[编辑]

氣態時,RbCl为双原子分子鍵長約2.7868 Å[1]。呈立方晶系時鍵長增長為3.285 Å,显示出固態時高的離子配位數[2]

根據這個條件,固態RbCl在全息成像(holographic imaging)中表現出存在三種排列或多晶型形態[3]

氯化鈉八面体型 6:6

[编辑]

NaCl型是最常見的。Cl和Rb+为立方最密堆积,填满其中的八面体洞[4]。在此排列方式中,兩種離子都是六配位。這種晶型的晶格能比一下晶型只低3.2 kJ/mol。[5]

氯化銫立方體型 8:8

[编辑]

在高溫高壓下,RbCl 形成 CsCl 的結構 (在高壓下NaCl 和 KCl 會形成此結構)。氯離子在立方晶系的八個頂點包圍著立方體中央的Rb+。這是RbCl密度最高的結構。因為一個立方體有八個頂點,所以兩種離子的配位數等於8。這是RbCl的最高可能配位數。因此,根據半徑比規則(radius ratio rule),陽離子在這種晶型將達到最大表面半徑,因為陰陽離子的距離是最大的。[4].

閃鋅礦四面體型 4:4

[编辑]

氯化銣的四面體型態在結構的研究結果中是相當罕見的。然而,這個型態的晶格能預測值比以上结构都要小约40.0 kJ/mol[5]

合成[6]

[编辑]
RbOH(aq) + HCl(aq) → RbCl(aq) + H2O(l)
  • 另一個方法利用了高温时Na、NaCl、Rb和RbCl的平衡:
Rb(s) + NaCl(s) RbCl(l) + Na(s)
  • 另一個昂貴的方法是用金屬和氯气反應:
2Rb(s) + Cl2 (g) → 2RbCl(s)

RbCl具有吸溼性,故必須和大氣中的溼氣隔離,例如使用乾燥劑。RbCl主要是在實驗室中使用。因此,許多化学试剂商可提供不同量的氯化铷,以满足各種化學和生化的研究需求。

使用

[编辑]
  • RbCl轉化(transformation)感受態細胞(competent cells)可說是此化合物的應用中最豐富的。細胞用含有RbCl的低滲透壓溶液處理。因此,去除膜蛋白而使帶負電荷的DNA結合[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Lide, D.R.; Cahill, P.; Gold, JL.P. (1963) Cohesion and polymorphism in solid rubidium chlor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40 pp. 156-159
  2. ^ Wells, A.F. (1984)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 410 & 444
  3. ^ Kopecky, M.; Fábry, J.; Kub, J.; Busetto, E.; Lausi, A. (2005) X-ray diffuse scattering holography of a centrosymmetric sampl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7 3p
  4. ^ 4.0 4.1 Shriver, D.F.; Atkins, P.W.; Cooper, H.L. (1990) Inorganic Chemistry, (Freeman), ch. 2 .
  5. ^ 5.0 5.1 Pyper, N.C.; Kirkland, A. I.; Harding, J. H. (2006) Cohesion and polymorphism in solid rubidium chlor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18 pp. 683-702
  6. ^ Winter, Mark, Ph.D. (2006)Compounds of Rubidiu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Elements.
  7. ^ Akutagawa, T.; Ohta, T.; Hasegawa, T.; Nakamura, T.; Christensen, C.A.; Becher, J. (2002) Formation of oriented molecular nanowires on mica surfa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9 pp. 5028-33.
  8. ^ New England Biolabs, Inc. (2006) RbCl Transformation Protocol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3-19.

化学试剂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