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掃墓: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50行: 第50行:


==== 辯正 ====
==== 辯正 ====
有江湖術士稱「掃墓途中,絕對不能踩踏他人墳墓」;公墓墓區,墳塚鄰近,如何能不踩踏?其實閩南習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墳墓,但必須[[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過」即可。
有江湖術士稱「掃墓途中,絕對不能踩踏他人墳墓」;公墓墓區,墳塚鄰近,如何能不踩踏?其實閩南習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墳墓,但必須[[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過」即可。<ref name=慎終>[http://www.taiwanartedu.com/archives/632 慎終追遠 清明節掃墓民俗]</ref>


亦有江湖術士稱「掃墓前必須[[禁食]]」;但是,清理[[土葬]]墳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費大量體力,不喫飽了如何上山掃墓?其實是古時清明有[[寒食]]的遺風,一般當天不開火煮飯,掃墓者食用[[草粿]]、[[潤餅]]等現成食品;直到掃墓完才開火煮飯,喫熟食。
亦有江湖術士稱「掃墓前必須[[禁食]]」;但是,清理[[土葬]]墳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費大量體力,不喫飽了如何上山掃墓?其實是古時清明有[[寒食]]的遺風,一般當天不開火煮飯,掃墓者食用[[草粿]]、[[潤餅]]等現成食品;直到掃墓完才開火煮飯,喫熟食。<ref name=慎終/>


=== 客家後裔 ===
=== 客家後裔 ===

2021年3月15日 (一) 16:08的版本

掃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拜祭或敬禮,閩南人掃墓sàu-bōng)、掛紙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才稱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則呼為掛紙koa-chṳ́)、福州民系云為硩紙軋紙dák-cāi,dák為壓之意)、廣東人言為拜山baai3-saan1)、行青hong4-cing1)。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部份地區亦有在春分上巳(小清明)和秋分重陽冬至掃墓者,臺灣早期農業時代,還有「猜墓粿」的習俗,是一種類似西洋萬聖節trick or treat的遊戲,孩子們會拿到零錢或食物,拿到的食物,多半是大戶人家祭拜祖先時,所準備的糕餅或粿,1990年代,臺灣進入商業時代以後,人民生活較為富裕,小孩子不愛吃傳統的糕餅、粿,「猜墓粿」的習俗遂逐漸絕跡。

華人掃墓時間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祭祖的四大節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節,古時都有可能是掃墓佳辰,尤其寒食節更是掃墓、祭祖、踏青、出遊的好日子。不過時至今日,現代人大多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理、除草。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 小清明農曆三月初三,遵循舊曆的社會是固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所以又稱「死清明」,當日是古代專門驅逐晦氣的「上巳」節,故又稱「古清明」或「小清明」,有些人會在這時候掃墓,兼具有踏青、拔除不祥的意思。
  • 清明:又稱「正清明」、「活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日,陽曆的四月五日前後,在遵循舊曆的社會中是可變動的日期,不一定是舊曆的哪一天,故稱「活清明」。
  • 大清明:明溪將樂上巳節為「小清明」、清明節為「正清明」、八月初八為「大清明」,最晚可以到延續到中秋,中秋節前沒掃墓,將會遭到祖先的責罰。今幾無此俗。
  • 重阳:有些潮汕人家族会在重陽節掃墓,順便踏青;重陽節是香港法定假日,當天休假,利於人民進行拜山掃墓。
  • 寒衣:華北地區常在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掃墓。有「不重寒食,重寒衣」的說法,認為寒衣節比寒食節(此處的寒食節指的是清明節)重要。
  • 冬至:對於有些閩南人潮汕人來說,冬至是與春節相當的大節日,有許多家族會在冬至前后上山掃墓,稱“過冬纸”。不過,這個時候掃墓燒紙錢,由于风高物燥,容易引發山火,許多家族已经不再堅持這個習俗。

閩南後裔

閩南人並不一定要在哪一個日子掃墓,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小清明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通常分為「清明附近」與「小清明附近」兩種,連雅堂臺灣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謂之嘗墓。」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半數以上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小清明附近掃墓,其他族群則在清明節。因中華民國政府清明節國定假日,為了配合假期,逐漸以清明節當日,成為臺灣閩南人掃墓的主流日期。

閩南習俗,掃墓只攜帶不攜帶供品,只帶鎚子鐮刀油漆線香紙錢燒酒,如果帶了祭品,稱為「培墓」,如果是「培墓」或者有準備白煮蛋或鹹鴨蛋祭祖者,會將蛋殼丟在墓碑或墓丘之上,象徵脫殼重生、生生不息,其他擲龍眼殼、殼、蛤蜊殼、殼等,亦為同樣寓意。

沿途不得已而踩踏他人墳塚,邊走邊說「借過」,並不視為得罪。找到祖墳時,先徒手禮拜,告知土地神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隨即用鐮刀清除墳墓附近的雜草,也可以趁機修復墓園的裂縫,或是補漆墓碑字跡,當清理完畢後,在墳墓壓上墓紙,代表為祖先修繕房舍。

新加坡閩南華人在祖先墳上壓上泉州式樣的五色紙

一般來說,墓紙有兩種款式,皆為長方形,邊緣或平直,鋸齒,或有剪紙圖案。一種是泉州款式:有紅黃青白靛等各種顏色的,稱為「五色紙」。一種是純粹黃色的「黃嘏紙」(黃色墓紙)。泉州人使用的是有紅(火)、黃(土)、白(金)、綠(木)、靛(水)等色的,稱為「五色紙」,象徵五行,現在已加上粉紅、淡綠、淺藍、鵝黃等,甚至還有橙色、棕色、金色、銀色,多的可達十數種顏色。有說法原本泉州同安只用「金白錢」中的「金錢」,三邑只用「金白錢」中的「白錢」,後來合併使用「金白錢」壓於墳墓,但安溪永春等其他地方用新春剩下的春聯紙、紅包袋等紙壓墳墓,逐漸變為紅色墓紙,最後演變成泉州的「五色紙」。另一說法稱,泉漳地區本無固定形式的墓紙,各地習俗歧異。漳州地區的民眾會去金紙店購買被裁切的金紙邊緣,或者道士用剩的紙灑在墓上。而泉州人以各種色紙灑在墓上,或者直接灑出婆姐等女神用的「婆姐衣」;最後演變成兩種類別,一是純黃紙,二是五色紙,五色紙亦可以燒給七娘媽臨水夫人註生娘娘鳥母女神,當作布疋

壓完墓紙後,點香祭拜,首先祭拜守墳的土地神(宜蘭等地區會一併祭拜龍神),焚燒金紙。臺灣北部地區使用「三色金」(壽金、福金、刈金),或者四色金(大百壽金、壽金、福金、刈金);南部使用「壽金」與「九金」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焚燒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銀紙。

早年流行「揖墓粿」,「揖」是閩南語「猜」之意,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尤其是「紅龜粿」或「草仔粿」,稱為「墓粿」。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此風流行甚早,戰國時代孟子》書中就有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早期泉漳臺灣盛行此俗,相鄰的墳墓都會盡量發放「墓粿」,以多者稱雄。

禁忌

各地閩南人掃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須掃完墳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間,則必須攜帶淨符,或者以紅紙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榕樹樹葉等避邪植物葉片,避免煞氣。

通常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鮮花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重修墳墓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現代則是考取知名大學留學或考上律師公務員等)或家族內有人結婚添丁,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或鹹鴨蛋)、香菸等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4]通常水果不用蕃茄番石榴釋迦,如同祭祀神靈。

一般都必須先祭拜土地神才祭拜祖先,但先祖如為高官或生前有爵位,則先祭祖,並可燒壽金。再祭拜土地神。依慣例,去世三年以上的死者就可以燒化刈金、四方金或九金,有些地方還會加燒金白錢,去世未滿三年的死者,只能使用銀類紙錢(大銀、小銀等),不能燒金類紙錢。異姓親屬(外孫、外曾孫,已嫁出去的女兒或孫女)掃墓時,通常只燒刈金、四方金或九金,南臺灣則燒蓮花金,稱為「查某子金」,不燒銀類紙錢。有些地區是死者過世未滿三年,就讓外孫改燒銀紙,有些地區是直接破例燒金類紙錢。

大致上長輩不掃晚輩墳墓,也有破例的方法,長輩只掃墓、除草、隨意灑上墓紙,並插香,說:「今日途經此地,你的後生晚輩(兒子、女兒,或直接稱「世細」,晚輩之意)託我帶一枝給你。」然後焚燒冥紙即離去,一般是不設供品,更不可以作揖禮拜。但如同行中有輩份較低者,長輩站在一旁觀禮,直接請輩份較低者向死者上香設供、作揖、叩首亦可。

一座合葬的墳墓,以其中輩份最高者為墓主。燒紙錢或是祭祀,皆以墓主為準。比如某甲去掃家族墓(佳城),墓中有某甲之父、某甲之子的遺骨,某甲之父為墓主,故此次掃墓視為某甲祭父,完全可以行禮、叩首。又假設某甲之子死亡十年,撿骨後置入,某甲之父死亡一年(火化後置入家族墓),則某甲只燒大銀等銀紙。

如犯了禁忌,就採一株青草,或者以自己攜帶的榕樹樹葉,含在口中(或者嚼一嚼),說:「不識代誌,無禁無忌」(不懂事,不犯禁忌),然後吐掉。

辯正

有江湖術士稱「掃墓途中,絕對不能踩踏他人墳墓」;公墓墓區,墳塚鄰近,如何能不踩踏?其實閩南習俗,沿途因攀爬而不得已,可以踩踏他人墳墓,但必須合掌道歉,或者呼喊「借過」即可。[5]

亦有江湖術士稱「掃墓前必須禁食」;但是,清理土葬墳墓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耗費大量體力,不喫飽了如何上山掃墓?其實是古時清明有寒食的遺風,一般當天不開火煮飯,掃墓者食用草粿潤餅等現成食品;直到掃墓完才開火煮飯,喫熟食。[5]

客家後裔

客家語中稱掃墓活動為掛紙(發音亦同),這是因為依漢人掃墓的習俗,閩客皆然,會在墓碑上壓上一張張長方形的黃嘏墓紙,並貼上紅色的五福符(早期是用滴有雞血的銀紙或黃墓紙,現代則用五福符或者有硃砂印的黃墓紙來取代),表示修繕之意。

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時間很不固定。從除夕中秋節都有客家人掃墓,亦有不少人在春分後祭祖,清明達到最盛。如臺灣北部汀州客家人則流行在八月初一至中秋節期間掃墓,稱為「大清明」,現在的北海岸淡水三芝一帶的福佬客,仍偶從此俗。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次日就開始掃墓,而南臺灣一帶的客家人,則由春節上巳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甚至是除夕大年初一[6]

掃墓祭品為鮮花、水果、牲禮等。先燒經衣後燒壽金(若族譜記載先祖曾任高官者,視為神明,則可燒壽金)、刈金(或者四方金、九金)、大銀、小銀等。

客家有「新地不過社,舊地掛到年底下。[7]的說法:新墳在社日[8]就要掛紙祭掃,最起碼要在清明節前;否則剛逝世的祖先、親人可能會搶不過七月半鬼門大開時的眾好兄弟前輩,或是被當作孤墳。舊地到年底才掛紙,都無所謂。

由於客家人常遷徙,有「撿骨」風俗,早期某些地方仕紳長老,可能會將看起來是無主孤墳的墳墓,併為「萬應公[9]統一作清明。為了避免祖墳被併入「萬應公」,因此客家人很重視掃墓、掛紙。

日本本土掃墓時間

日本人掃墓的日子主要有:盂蘭盆節お盆)、春分秋分及逝者的忌日。
盂蘭盆節(新曆8月12-15日)是日人必須回家鄉掃墓的大日子。若祖墓在住家附近,則除「お盆」外,春分及秋分也會進行春、秋兩祭。

琉球掃墓時間

琉球民眾多於清明節元宵節元宵次日春祭,首里士族多在春分秋分附近掃墓。自從歸為日本沖繩縣之後,也有部份人依照日本人習俗,尤其是長期在縣外工作者因遷就假期而依照日本本土的掃墓日期。

韓國掃墓時間

  • 朝鮮半島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空間配置

一個墓牌,上面的清河表示這個張家為清河堂,顯考表示墓中人是男性,故為張公。

以下以墓碑正面為基準(非參拜人的方向),由左至右(非必然)陳列。

臺灣客家人於開墾有成後,宗族會集資興建公廳(祠堂)及祖塔(即納骨塔,又稱佳城),以利宗族共同掛紙(掃墓)。例如已成為古蹟新屋范姜祖堂旁附有祖塔,而新屋區葉五美公祖塔更是齊聚數千名子孫祭祖[10]

台灣傳統土葬掃墓祭祀儀程

清掃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除非是新一代有專人定期清掃管理的花園公墓,不然祖先墳墓會雜草叢生,甚至林蔭茂盛,有必要好好除草、清掃、整理。

掛紙

掛紙
掛紙客語gwa5[永久失效連結]zhi3[永久失效連結][11])又稱跪紙,即為掃墓拜祭,壓上墓紙之意;是離開祖墳前,幫祖墳修繕的象徵,亦表示這座墳墓有人祭掃。

由來

傳某位古代君王返鄉後[12],欲祭拜父母墳(一說618年李淵祭母[13]),卻因為連年戰亂,眾人翻遍墓碑,至黃昏仍無法辨識。這位君王取出一紙,撕碎拋向空中,祈願請父母指引所在。部分紙片落於一墳,風吹不動,果為父母墳。於是後人每年清明掃墓,皆行掛墳墓紙之儀。

實行方法

泉州人用紅黃青白靛等五色紙,漳州人、客家人用黃嘏紙(黃色墓紙),如無墓紙則使用金白錢(黃色、白色的長條狀紙錢),掃墓時將邊緣直順的墓紙用小石頭或土塊壓在祖墳的周遭。而邊緣有鋸齒、中間有裂縫的墓紙則正面朝上,用小石頭整疊壓在墓碑上。

擺放祭品

若有準備經衣,需要在先人用膳前就先燒。
  • 鮮花
  • 清水
  • 點紅蠟燭:左右各一。
  • 食物:一般是不設供品,如果有攜帶供品的話,基於寒食節的傳統,為了紀念介之推,這天,人民一般不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可能會擺出下列食物:
潤餅:又叫春捲,祭祀的時候,放置好作潤餅的餅皮和內餡材料,內餡都是蔬菜,但近年來也有人放少許肉片或肉塊等。
草仔粿艾粄)(南臺灣又稱為刺殼粿)
刈包
水果(不用番石榴蕃茄,據說古時此二果常於如廁時生長。不用代表「旺來」的鳳梨。不用貌似釋迦佛頭的釋迦。)
金紙
先燒土地公用金紙:北臺灣多用四色金福金刈金壽金大百壽金);南臺灣九金壽金福金
銀紙
次燒先人用紙錢:燒給祖先,若有經衣的話,需要先燒。一般為銀紙。去世三年以上者可用刈金南臺灣蓮花金

祭祀

拜龍神
拜土地公
祭祖

祭祀時每人手持三炷香。祭祀也是掃墓最大用意。中國傳統世族家庭觀念重,為了維繫長久家族的優良傳統,來承先啟後,祖先去世後仍於九泉監看子孫的表現,透過清明掃墓,後代子孫藉禱詞向祖先報告自己成就,確實不辱祖先教誨,祖先也才能保佑後代子孫。

  1. 先拜土地神(后土):請求土地神保護祖墳的安全完好,俗信土地神保護墓主的安全,故拜土地神是掃墓中相當重要的事。
  2. 再拜龍神:有少數人會拜龍神,請求龍神保護祖墳風水地脈的吉祥,此風盛行於臺灣宜蘭一帶。
  3. 最後祭祖:跟祖先溝通。

共進午膳

有些人會敬三次酒,大約十到二十分鐘,表酒過三巡,這是神靈們的用膳時間。

神靈完膳後,才是人類用餐的時間,這時就是拿潤餅、草粿喫。

燒紙錢

燒紙錢之前都要作折紙錢的動作,這是為了避免發生不完全燃燒,圖中白色煙霧即未完全燃燒之碳氫化合物

土地公:

  1. 先拿著金紙唱拜(閩南語稱為唱 jya)告知土地公準備要燒紙錢。
  2. 化寶給土地公金紙)。上面紅紙與綑綁用的藺草(鹹草)、橡皮筋等皆須取下來,不能燒。
  3. 燒差不多後(閩南語稱為「gan4錢」,將清水或酒、茶圍澆香爐一圈),表示燒到這(一說圍起來避免爭搶),使圓圓滿滿。
  4. 收祭品。


先人:

  1. 拿著金銀紙錢唱拜告知先人。
  2. 化寶給祖先(銀紙,或者用九金、刈金)。
  3. 酹。
  4. 最後禮成收祭品。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注釋

  1. ^ 易守華. 掃墓新風尚墓前獻鮮花 春節期間40萬人祭拜親人. 重慶晚報 (新華網重慶頻道). 2009-01-31 [2009-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6) (中文). 
  2. ^ 陳章采. 春節掃墓 瀘州增開加班公車. 華西都市報. 2009-01-25 [2009-10-08] (中文). 
  3. ^ 楊艾青. 春節期間提倡文明祭祀. 呼和浩特晚報. 2007-02-15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4. ^ 2015清明節勞動局放假時間,勞動局清明節放假安排時間表[永久失效連結]
  5. ^ 5.0 5.1 慎終追遠 清明節掃墓民俗
  6. ^ 大年初一,告訴祖先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極少數會在除夕,告訴祖先是本年最後一天
  7. ^ 劉美芝 六堆地區客家掛紙文化之研究 (PDF). [2011-0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7). 
  8. ^ 一般是指二月初二春社日;或說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9. ^ 因遷徙不知墓地在哪,或是小時夭折,沒有進入家塚或神主牌,掃墓時遺漏沒有祭拜到等,撿骨完聚在一起。
  10. ^ 清明祭祖 葉家千名兒孫掃墓[永久失效連結]
  11. ^ 寶安新安)、香港一帶之客語gwa5當中之細圓唇半響音半元音[w]多已失落而變為ga5之發音)ga5([ka]55)ga5[永久失效連結]
  12. ^ 必定不是劉邦掃父母墓,依照史記記載,劉邦稱帝時其父親仍在世
  13. ^ 清明掛紙. [2013-02-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