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 to Popo

编辑

親愛的婆婆,

來信晚了一點,實在不好意思,請婆婆见谅。

轉眼間新的一年又来临了。想起来,我跟全家人經已离开香港接近七年。儘管偶然會有点聯想,但不能不相信眼前现实:时间過得非常快。今天的我將會在兩年後大学毕业。届时希望能流利八種语言及找到心中喜愛的事業,增進知識、为家人帶来幸福、又为自己帶来滿足感。終生学習是一件多麼愉快美好的事情呀!

希望您最近別來無恙。然而很久沒有通訊,非常掛念婆婆。過去這個學期實在很忙



入门 从来没学过这门语言 初级1 能理解和使用一些词和短语 初级2 能旅游,购物,谈论熟悉的话题 中级1 能基本应付日常工作的交流需要 中级2 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应付自如,有时还不能完全控制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而身为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便是世界客家人心中响当当的人物。

  这位年近七旬,纵横台湾政坛30多年的客家大佬,正是直接率领国民党在2008年台湾选战中获胜的领军人物,也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密友。赫赫的战功与深厚的人脉,奠定了他在台湾政界的分量。然而,在他的心中,却有一份深深的客家情结。

  时隔8年,吴伯雄借赴北京观礼北京奥运会之机,8月14日再度回到祖籍地——福建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祭祖,并前往参观一个月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此间,他接受了本刊记者和东南卫视主持人的联合采访。

  

  拯救客家语言

  《南风窗》:一直以来,吴主席都为客家事务尽心尽力,现在有个问题是,客家话逐年衰落。有人作过统计,客家话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这种状况,该如何面对?

  吴伯雄:现实的确如此,近20年,全球会说客家话的人由6000多万减少到不足3000万,流失速度惊人啊。保留全人类多元语言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客家话值得保留。我一直都呼吁客家乡亲在全球各地要努力合作,加强交流,运用影响力使客家语言不要失传。

  有一回,我的儿子带了个新竹关西籍的同学来家里,我就问他是不是客家人,会不会讲客家话,那个年轻人竟回答说:“我父母是,我不知算不算,我不会讲客家话。”

  根据“台湾客家事务公共协会”所做的“大台北地区客家认同与母语使用调查”数据,客家话已退缩为家庭使用的语言。新一代的客家人,客语使用率与流利程度不断降低;不同语群的通婚家庭,也只有夫妻皆为客家人的家里才有较高的客语使用率。至于工作场所中,则客语几乎已完全丧失了其社会功能,客家族群确实面临语言危机。

  《南风窗》:是不是客家人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度不高?

  吴伯雄:有这个问题,在公开场合不敢大声讲出自己的客家话,哪怕是同一地方的也常常用普通话交谈。口音稍有差异,就不愿说客家话。方言至今不能在电视上稳定存在,学校里也不以客家话为荣。难怪客家话会面临今天的生存危机,不要总是以为客家话不会消失,我们要有危机感。应当共同努力让客属的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客家文化。

  

  感受土楼魅力

  《南风窗》:都说你对家乡的土楼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7月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你还特地致电祝贺。

  吴伯雄:我真切地感受到土楼的魅力。土楼是客家人独特的建筑形式,凝聚着客家人的文化精髓。它不仅仅在于建筑,它所代表的伦理、文化才是最珍贵的,几百个人住在一个楼里面,必然有很深的相处之道,很多的伦理,很多的规矩,才能够使大家和平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所以,它代表着客家人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

  上个月,家乡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就想来福建看看。但因为同时受邀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才把两次行程并成一次。为此,我还亲拟电文,祝贺家乡。我说的意思是:“回顾永定为使我客家祖先的文化遗产受到世界肯定,自1998年启动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历经十年的努力,终能有此成果,令人欣慰!”在福建举办土楼文化节之际,我也发了贺电,并题“弘扬客家精神、开拓传统文化”。

  《南风窗》:实地游览土楼时,您夫人戴美玉女士还在土楼里唱起了客家山歌?

  吴伯雄:(开心大笑)我们参观承启楼和侨福楼时,乡亲们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82岁的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演唱了客家竹板山歌《阿哥出门往南洋》,熟悉的乡音让我们感动。兴之所至,夫人就现场清唱了一首平板调客家山歌,乡亲报以热烈的掌声啊。

  看完这两座楼,我也应乡亲所愿,题写“福建土楼王”,并在土楼前栽下一株香樟树,寓意我们的客家文化“根深叶茂,兴旺发达”。

  

   推崇“晴耕雨读”

  《南风窗》:返乡行程短促,可您还是去了村里的思贤小学,还向学校捐钢琴、小提琴以及10万元人民币。您勉励在场的师生说:我们客家乡亲有一句名言叫“晴耕雨读”,我们客家人有耕读为本的传统,两岸的前途寄托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您说在这次奥运会开幕式上听到孩子的歌声,让您更有这样的感触。

  吴伯雄:真有这种心情。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唯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

  重视宗族观念,对祖先和土地充满感恩之心,且在学有所成后,不忘回馈哺育他们的土地。客家人这种“忠孝传家”的见证就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耕读传家”、“茅寮出状元”之谚。客家人“尊天敬祖”的质朴精神一直得到华裔社区及其它族裔社区人士的敬仰。

  《南风窗》:8年前您首次回到永定县祖地寻根,说是实现您父亲生前的夙愿,可以说自然地流露出你们家族对祖先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和客家人的宗族观念。

  吴伯雄:也有这个因素。我那97岁高龄辞世的父亲在生前一直对回乡谒祖念念不忘。2000年11月,我趁在龙岩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之机,返回永定县首次谒祖,终偿父亲所愿。这次回来,又看到乡亲发自内心的欢迎,真有种回家的感觉,依然是很感动。或许,这就是祖地宗亲宗族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寻根的想法,这是客家文化敦亲睦邻和不忘本的体现。我虽然已是迁居岛内第四代,但吴家在台湾的族谱对接上永定的族谱,这让我兴奋,也有归属感。下一回,我要带我儿子孙子回来,让他们都不要忘掉他们的祖先之地。

  

  彰显客属性格

  《南风窗》:有人说,从你的身上反映出典型的客家人性格,这性格包含了什么?

  吴伯雄:这我没有认真想过,但我是觉得,在客家人的性格中,蕴含着坚毅、团结、务实和灵活这些成分。

  客家人的这种性格,在海外最出名的就是李光耀了,李光耀的祖先也是客家人,早年从福建去的。在南洋华侨中,客家人很多。他们身处逆境,首先要生存,然后要发展,所以他们都坚韧不拔,但也务实灵活。

  《南风窗》:当年在你的劝说下马英九点头答应参选台北市长,2007年2月,马英九因特别费案辞去党主席职务,在国民党最紧急的关头,虽然你已经远离政治专心理佛,但你还是重出江湖,参加国民党主席选举,带领国民党在今年赢得了立委选举和台湾领导人大选。你成了马英九的“贵人”,不过,也只有以你的人格和能力,才能成就这些大事,但我们关心的是,客家人的性格对你的人生历程有何影响?

  吴伯雄:应该是老天对我很厚吧,本来在我生涯规划中没有这一段,这是因缘际会碰上了,我也全力以赴,总算在大家全力协助之下,我们达到超过预期的目标。我本来是已经学佛,很多人说我好像快出家的人,我能够把国民党团结起来,我自己觉得我跟任何人没有竞争关系,结果大家都乐意帮忙我。

  《南风窗》:台湾媒体,包括很多不分老幼尊卑的人,都喜欢尊称您伯公伯老,这是为什么呢?

  吴伯雄:这个是好意吧,我这人比较旷达、豪爽、平易近人的,又因为我是客家人,客家人伯公的意思,就是土地公的意思,他们是一个尊称,也有一种客家情结吧。

  (责编/赵义)

光復中華革命黨

编辑

中評社香港3月21日電/台北市長馬英九正在展開美國行,20日和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提問式的座談會。馬英九重提九二共識認為,因為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才會有隨後舉行的辜汪會談。馬英九說,兩岸可以用這種模式重拾對話,「而臺灣也有權做詮釋」。

  據東森新聞報道,馬英九強調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因此,馬英九表示,他支持臺海兩岸應該維持現狀,但雙方必須要重拾對話,以免陷入僵局與對抗。

  馬英九訪美行程滿檔,首場座談會就直接切入外界關切的兩岸關係和美台互動。對於馬英九訪美言行異常關注的北京當局,也正密切地觀察馬英九對於兩岸關係的有關談話。

  此行預計有將近十場公開座談或演講行程的馬英九,首場與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座談會,在台北時間21日凌晨舉行。面對美國最重要的美中台關係二軌,馬英九強調,支持臺海兩岸維持現狀,但他認為雙方應該要重拾對話,以免臺海陷入僵持及對抗。

  中央社發自紐約的報導指出,這項座談系由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孔傑榮(Jerome Cohen)主持,出席人士包括美國學者、財經界人士及媒體。座談進行的程序,是由主持人以提問的方式,請馬英九針對臺灣地位和臺海現狀發表看法,也旁及有關臺海經貿和美台軍售等問題。

  報導說,馬英九從二次戰後國際情勢的演變說明臺灣的地位。對於一個中國,馬英九指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The one China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

  馬英九也重提九二共識認為,因為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才會有隨後舉行的辜汪會談。馬英九說,兩岸可以用這種模式重拾對話,「而臺灣也有權做詮釋」。

  「外交關係委員會」對於美台軍購問題也相當關切,馬英九強調,國民黨認為臺灣應自我防衛,也支持合理的軍購,但他對於美方軍購價格過高頗有微詞,並指出臺灣民意多數反對軍購。

  此外,有關兩岸經貿互動,馬英九則認為,臺灣在區域經濟中,絕對不能被邊緣化,但對於臺灣現行兩岸經貿政策的限縮,馬英九感嘆,徒然讓業者無從著力,無法及早佈局卡位。

光复中华革命党

编辑

「聯合國」這一名稱是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設想出來的。該名稱於1942年1月1日發佈《聯合國宣言》時首次使用。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期間,當時26個國家派出的代表承諾其政府將繼續共同對軸心國作戰。最初,有關國家為了在具體事務上開展合作而成立國際組織。例如,1865年成立了國際電報聯盟,後改稱國際電信聯盟;萬國郵政聯盟則成立於1874年。如今,這兩個組織都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1899年,第一次國際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召開。此次會議的目的是制訂旨在和平解決危機和防止戰爭的文件及編撰戰爭規則。會上通過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並依據該公約成立了常設仲裁法院。常設仲裁法院於1902年開始工作。聯合國的前身是「國際聯盟」。該組織是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情況類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構想出來的。「國際聯盟」是根據《凡爾賽和約》於1919年成立的,其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和安全」。同樣根據《凡爾賽和約》於1919年成立的國際勞工組織是國際聯盟的一個附屬機構。由於未能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聯盟隨後停止了其一切活動。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來自50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會議的目的是起草《聯合國憲章》。代表們在中國、蘇聯、聯合王國和美國四國代表於1944年8月-10月在美國頓巴頓橡樹園會議上提出的提案基礎上進行了討論。1945年6月26日,50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當時波蘭沒有派代表參加此次會議,但後來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因而成為聯合國51個創始會員國之一。在中國、法國、蘇聯、聯合王國和美國以及大多數其他簽字國批准《聯合國憲章》之後,聯合國組織與1945 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從此,10月24日成為每年都要慶祝的聯合國日。

嗨!你還記得我們在哈佛模擬聯合國見過面嗎?

但願你萬事成功, 吳子言

韩国为什么‘恢复’汉字?

编辑

韩国、朝鲜人使用中国汉字有1000多年的历史,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后裔,可是为什么后来废除了中国汉字呢?首先因为朝鲜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但是古代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但是汉字还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鲜平民根本不识汉字,只有朝鲜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称为“吏读文字”,而普通朝鲜平民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

到了1446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比较强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国民的处境,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家独立的朝鲜君王,世宗开始苦思冥想,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让普通的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世宗在发明朝鲜文字时,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了解到简单的音乐符号(1234567)就能够记录世界上所有的音乐,那么,相对简单的拼音字符也应该可以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从而拼写出朝鲜的文字。所以世宗组织起当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还特意派遣一位朝鲜知名学者,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习、研究汉字精髓,历时达三十年之久,才最终在1446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于是朝鲜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学问,极力提倡儒学价值观念以外的哲学观念,博学多闻,政治手段高明,能够对付朝鲜的两班学者(两班:指的是集‘贵族’与‘官吏’于一身的朝鲜学者们,他们享有极高的政治文化权利,甚至可以藐视朝鲜国王)。他在统治期间,对国家管理、语音学、民族文字、经济学、科学、音乐、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贤殿,以促进传统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创立了韩文字母。

《训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写道:“中国文字是基于中国历史应运而生的,因此无法清楚的表达朝鲜韩语特有的语境,无法充分表现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虑到我国子民的实际情况,我创立了这28个字母(注:经过字母的演化与合并,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24个字母,比26个英文字母还少2个,是欧美学者比较公认的简化拼音),这些文字简单易学,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鲜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世宗大王对朝鲜文化的独立、国民的繁荣所持的执着和献身精神。这24个朝鲜拼音字母如下:

  辅音:

  (g,k),(n),(d,t),(rorl),(m),(b,p),(s),(ng),(j),(ch),(k),(t),(p),(h)

  元音:

  (a),(ya),(eo),(yeo),(o),(yo),(u),(yu),(eu),(i)

创造韩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认为人类的发音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还有一股虽然人们看不到,但实际上更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发音和文字的笔画,以及所有的宇宙现象均与中国道教的阴阳、五行密不可分,并由此推测声音与季节变化以及音乐是必然相通的。韩语的音节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辅音、元音、尾音,这是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创造韩文字的基础。尾音不是单独创建的,而是根据辅音的重复而创,因此韩语是充分有效地结合元音和辅音而成的,应该说是不错的拼音文字。

朝鲜的“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文字,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谚文属于二流文字。只有贵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读文字”属于朝鲜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鲜拼音文字就是“谚文”,而现在的“谚文”却是中国汉字了。古代朝鲜的文字实际上有三种:1、纯汉字: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2、吏读文字: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但是保留汉字的意义与基本文法。3、纯朝鲜字: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鲜的“谚文”。

虽然1446年意味着朝鲜韩文的正式诞生,但是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于中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而存在,被朝鲜妇女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朝鲜人使用,被称为二流文字的“谚文”,而朝鲜的贵族、官员还是继续使用汉字“吏读文字”。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比世宗颁布“训民正音”晚了450年,为什么?

汉语是否将成"世界第一语言"?

编辑

第一个问题:汉语在21世纪是否即将成为流通范围最广的使用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语言”(国际共同语)?

计算一下使用汉语的人口, 如果把只能说方言、不能说普通话的都包括在内, 那么, 如今汉语人口有12亿多;过去我国人口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汉语千百年来早已一直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语言”了。

但如果按照口语的严格定义,只计算能在社会交际中说“普通话”的, 那么, 现在只有全世界12亿多华人的三分之一, 就是四亿多人, 这比全世界能说英语(口语)的十亿人口少许多。

世界的语言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际共同语。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 法语可以算作第二位的国际共同语,但俄罗斯语的竞争(随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前苏联的解体)已经失败了。

第二层次:多国共同语。西班牙语是拉丁美洲20几个国家和西班牙国的多国共同语;阿拉伯语是西亚、北非20几个国家的多国共同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新加坡等国共同使用标准马来语;德语是德国和奥地利、瑞士的多国共同语;葡语是巴西、葡萄牙国和非洲某些国家的多国共同语;等等。

第三层次:一国共同语。例如中国的普通话;印度的印地语。其他很多民族国家的语言只在本国使用。

第四层次:各地的民间语言。例如印度就有许多“邦”的地方语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情况类似、各种部族语言很复杂。

目前汉语还是一国共同语。中国是人口最大国, 改革开放的经济又在向上发展, 普通话将在全世界华人中间普及开来, 迟早要成为世界各国里面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但是, 这不等于说, 普通话将代替英语、法语成为国际共同语。

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 除有语言优势外, 还有英美等国的实力作为后盾;法语也有“前法兰西共同体”的后盾。汉语若想成为国际共同语, 除要进行语文现代化改革外, 还要扩展长期而全面的改革开放, 大大增强国力。这是远大的系统工程。

第二个问题:“汉字是创造最早的文字, 又是使用最久的文字”。这话对不对?

实事求是、严格地说来,恐怕不对。

西亚两河流域的丁头字 (楔形字), 成熟于公元前3500年前 (华夏文明尚未成型); 现存最晚的一块有丁头字的泥板是公元后75年的遗物 (中国东汉初年); 丁头字的使用时期超过3500年。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 也成熟于公元前3500年前, 可能比丁头字略晚, 结束于公元后5世纪之末 (中国东晋末年), 这时候晚期的人民体停止使用了; 圣书字的使用时期长达4000年。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汉字, 成熟于公元前1400年的殷代(甲骨文), 比丁头字和圣书字都晚两千年, 不是成熟最早的文字,也不是使用最久的文字。

这里比较文字的最早成熟时期, 而不是开始创造时期, 因为最早成熟时期有大量文献可以证明, 开始创造时期没有足够的实物可以证明。

第三个问题:拼音字母是欧洲人创造的吗?字母的创造是晚于汉字甲骨文吗?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是误解。

历史告诉我们, 字母是亚洲人创造的, 不是欧洲人创造的。最早的字母创造者,是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北方闪米特人, 创造以后一千多年才流行于欧洲。最古的字母文字残片属于公元前17-15世纪 (中国商代早期), 所以说:字母的创造早于汉字甲骨文。

第四个问题:“语言的特点决定文字的类型”,英语有曲折变化, 所以适合用字母; 汉语没有曲折变化, 所以适合用汉字。这种说法对不对?

语言特点不能决定文字类型。

例如汉语和藏语是汉藏语系的两种主要语言, 语言的特点基本相同。可是, 汉语用汉字, 藏语用字母, 语言特点相同而文字类型不同。拉丁字母书写一百多种语言, 语言特点彼此大相径庭, 可是都用相同的字母。

有的民族自创文字, 称为自源文字; 有的民族借入文字, 称为借源文字。自源文字为自己而创造, 当然适合当时自己的需要。自源文字都是从表形开始, 后来演变成为表意和表音。借源文字的类型决定于文化 (包括宗教) 的传播, 输出民族的文字和输入民族的文字必然同一类型。例如, 汉字文化圈都用汉字, 印度文化圈都用印度字母 (西藏字母来自印度)。二次战后, 打破传统, 重视效率, 新创文字一律用拉丁字母。

第五个问题:汉字是不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汉字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

没有听说任何国家把文字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文字是文化的承载体, 文字能记录文化, 传播文化, 有利于保存和发展文化。有的民族把文字作为图腾, 当作神灵, 加以膜拜, 那是原始社会的遗风, 这种“文字崇拜意识”在我国早已淡化了。两千年来, 儒学一向被中国统治阶级认为是华夏文化的中流砥柱, 因为儒学是稳定和发展封建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儒学是发展的,是可以演变的。后来, 儒学受到歪曲和反对、压制。儒学本来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今后,如果儒学经过现代化改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也许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发挥作用。

如何翻译“方言”这个词?(司佳)

编辑

能否用 dialect 来对译汉语中“方言”这个概念?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梅维恒(Victor H. Mair)教授于1991年发表的 What Is a Chinese“Dialect/Topolect”? 一文中认为如果按照现在通行的一般观点,即用英语中的 dialect 来指称汉语中的七大“方言”的话,汉藏语系中的层级划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请看下面的对照:


印欧语系

日耳曼语族 ……
英语、荷兰语、德语 ……
Dialect:波士顿、多伦多、德克萨斯、墨尔本、剑桥


汉藏语系

汉语 ……
官话、吴、粤、赣、湘、客家、闽
Dialect:上海话、苏州话、长沙话、双峰话


将这两大语系中的语族和语支的划分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汉语的七大“方言”的地位等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通用语言。而英语中的 dialect 一词表示的恰恰是这些国家语言中的地方方言,这就与汉语中的“方言”所表示的内涵有所分异。比如,英语的dialects 有波士顿、多伦多、德克萨斯、墨尔本、剑桥等;同样,官话也可分北京话、南京话、山东话、四川话等,吴语有上海话和苏州话的不同,湘语有长沙、双峰等方言。这样的话,一般我们称作“吴方言”、“粤方言”的“方言”概念显然不是英语中的波士顿、多伦多、德克萨斯等 dialects 这一概念了。

这种不当译法的原因可以从汉语中“方言”一词的来源中找寻:

  • 一、现代汉语中的“方言”是一个“旧词新义”的新词。“方言”二字最早可上溯到扬雄的《方言》一书。扬雄在书中记载了汉时各种事物名称的地域通行范围以及同一事物在各地的不同称呼,而这种“方言”的概念却不是指“某一种语言内部以词汇、习惯用语、发音方法等的不同而再次区分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通用语言”,所以也不是英语中的 dialect 的意思。
  • 二、“方言”在中国历史上常用作称呼除汉语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语言。朝鲜语、蒙古语、满语、越南语、日本语等亦被清廷官员称作“方言”,并编入到词汇对照书中。更有晚清学者将西方语言视作“方言”。这不仅不是英语中 dialect 的意思,还跨出了汉藏语系的范围。

汉语的“方言”一词被误译作 dialect 导致西方对“汉语”本身的误解更趋严重。1985年牛津出版的一本语言学专门字典的作者在书中提醒人们应注意汉语中 language 和 dialect 两个概念的关系:“一般认为当人们不能相互理解对方所说的话时,他们在说两种不同的语言(language)。但汉语中很多所谓的‘方言’(so-called dialect)在口语形式(spoken form)上是不能互通的,但却使用同一种书面语(written language),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称它们为‘汉语方言’(dialects of Chinese)的主要原因了。”这本字典的作者其实已经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因而在dialect 前添加了‘so-called’(所谓)一词。但对于“现代汉语方言乃使用同一种书面语”这一判断梅教授持不同意见:“就我看到的一些材料足可以证明,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中的大部分在音系、词素、正字法、语法上分歧甚大,以致操某种方言的人对其它方言的书面语并不能读得通。”关于这点他还特别指出,中国现行的书面语是一种“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各个方言区的人如果要学习读写这种“标准语”,必需与他们各自所操的本土话分开。当然他们也可以用各自的本土话的发音来念“标准语”,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平时所说的方言的一整套词汇和语法。

因而有必要用一个合适的英语词来对应现代汉语中“七大方言”的“方言”概念。1984年,美国的德范克(John DeFrancis)教授在其一本汉学著作中发明了用 regionalect 一词对译汉语的“方言”一词,即英语中指“区域”、“地方”的 region 一词与-lect 的组合。梅教授在其1991年发表的这篇论文中则建议用希腊词根topo-与-lect 组成 topolect 一词。这个词的含义就是“某一个地方的语言”(language or speech form of a place)。这个“地方”可大可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个地方的语言可分为一系列具有相似于“dialect”特征的次一级语言。比如官话是一种 topolect,有北京话和南京话之别,这两者便是 dialect 的关系,与官话相并行的有客家、闽、吴、粤、湘、赣等 topolect(方言)。有意思的是,在1996年初版的由德范克先生主编的《ABC 汉英词典》中,也改而使用梅维恒先生建议的 topolect 这个词了。

Topolect一词在2000年出版的第四版美语字典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中已有收录。梅维恒先生认为这是他多年来从事汉语研究的一项成绩。

  • 司佳先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

[1]. 论文全名为What Is a Chinese “Dialect / Topolect”? Reflection on Some Key Sino-English Linguistic Terms, 载于 Sino-Platonic Papers (29, 1991),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vania.

[2]. 孙让(1848-1908),《周礼正义》。台北:1970年重印本。

[3]. Crystal, David.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 association with André Deutsch, 1985.

[4]. DeFrancis, John.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4.

[5]. DeFrancis, John ed. ABC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齊亞德·法扎赫

编辑

齊亞德·法扎赫阿剌伯話:زياد فصاح;英文:Ziad Youssef Fazah;1954年6月10號)係一個利比里亞籍嘅黎巴嫩人,喺利比里亞蒙羅維亞出世。法扎赫話佢自己識講59種話同埋喺幾個電視節目喥表演佢嘅語言天分,重表明佢「成功咁」同好多講唔同母語嘅人溝通過嚟[1]

直到喺1998年出版嘅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法扎赫一直都被列為識講同睇58種話,但係唯一嘅證據就係佢响1991年7月喺雅典做過嘅一個訪問[2]

但係,法扎赫喺一個叫《星期一萬歲》(Viva el lunes)嘅智利電視節目喥徹徹底底咁爆咗煲,暴露咗佢連初級嘅芬蘭語俄語中文波斯語希臘語印度語都一無所知。當佢畀人用俄文問「今日係禮拜幾吖?」(俄語:Какой сегодня день недели?),法扎赫唔單止口啞啞唔識答,之後自我辯護嗰陣重將俄文同克羅地亞話撈亂,話人哋用克羅地亞話問佢呢個問題唔公平。

法扎赫話佢自己識講同睇下面呢58種話:

阿爾巴尼亞話阿姆哈拉話阿剌伯話亞美尼亞語阿塞拜疆語俾路支語孟加拉語保加利亞話緬甸話廣府話捷克話丹麥話荷蘭話宗喀語英文芬蘭語法國話、Fuchin、德文希臘語匈牙利語冰島語印尼語意大利話日文高棉語韓文柯爾克孜語老撾語馬來話官話蒙古語尼泊爾語挪威語普什圖語帕皮阿門托語波斯語波蘭話葡萄牙話羅馬尼亞話俄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話吳語僧伽羅語西班牙話藏語斯瓦希里語瑞典話塔吉克話泰文土耳其話烏爾都話烏茲別克語越南話[1]

參考

编辑
  1. ^ 1.0 1.1 Scapin, Rafael. Ziad Youssef Fazah: o Maior Poliglota do Mundo. [200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葡萄牙文) - An article adapted from Fazah's "Ensinando a Aprender Espanhol".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capin fazah”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2. ^ Norris McWhirter.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1997. Random House. 1997: 249. 

出面網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