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紐約市長:選後無大規模遣返 華人走線客仍憂

遭美調查 日媒:台積電將暫停為部分中國客戶生產AI晶片

養生/大腦+情緒飢餓 導致肥胖

當進熱量攝取大於能量消耗,體重就會上升。(圖/123RF)
當進熱量攝取大於能量消耗,體重就會上升。(圖/123RF)

肥胖是許多疾病危險因子,根據最新研究發現,五成肥胖的人是因為「飢餓大腦」、「情緒飢餓」所致,因此難以單靠意志力達成減重成效。

認識肥胖型態 有利減重

面對肥胖問題節節上升,台灣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表示,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能量消耗,體重就會上升。建議肥胖者首要認知自己的肥胖型態,進而可透過醫療、飲食、運動等方式改善,才能遠離慢性病危機。

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最新研究將肥胖分為四種型態:

1.飢餓大腦:

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

2.情緒飢餓:

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肥胖的主因。

3.飢餓腸道:

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

4.代謝異常:

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

2種食欲怪獸 誘你狂吃

此項研究顯示,飢餓大腦肥胖者約占三成、情緒飢餓肥胖者約占兩成,兩者重疊超過五成,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

蔡明劼指出,合併此兩種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欲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飢餓大腦類型的人,容易受到外在刺激,例如吃到飽要吃得比別人多,才會覺得飽;情緒飢餓類型的人,經常依賴吃東西來獲得滿足、愉悅,釋放負面情緒。若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者,很難靠意志力、克服食欲進行減重。

30多歲上班族李小姐,在辦公室長期久坐,常跟著團購蛋糕、飲料等下午茶,晚上回家後邊追劇邊吃洋芋片,160公分的她胖到70公斤,衣服穿不下,原先透過節食減重,沒想到一周就破功,甚至引發報復性進食,後續求助減重門診,在醫療團隊協助下,經過5個月時間,搭配藥物、運動及日常行為改變,成功瘦下15公斤。

血糖高者 需訂更高目標

「減肥的路很孤獨,」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有人透過飲食、運動減掉3%至5%體重,但屬於少數,多數想要減重者都失敗,因為容易被美食等外在因素誘惑,即使知道要運動、控制飲食,但遵從性仍然不高。根據美國研究,減重至少要減去10%體重,才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尤其有高血糖等問題者,需要訂更高的減重目標。

林文元說,服減重藥物,須經醫師門診評估,BMI≧27肥胖者才可使用,整體療程約12周,前2至4周會有初步效果,但可能有副作用、甚至效果有限,須按照病人實際情況定期追蹤了解。

台灣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減重除了醫療協助,最重要是「改變行為」,可透過生活型態、飲食、居家運動調整改善,讓飽受焦慮、壓力的民眾,不必再靠吃來紓壓。建議飲食以低碳為主,選擇食用低脂海鮮、豆腐,澱粉選擇地瓜、南瓜、全穀類等,透過「211餐盤」掌握分量,把餐盤分成4等份:2份蔬菜、1份優質蛋白質、1份優質澱粉質;運動應每周150分鐘,包括居家肌力訓練、高強度間歇式有氧運動,輕鬆在家就能完成。

減重

上一則

移民專頁/申請工作許可證 遇2情況

下一則

移民專頁/國外申請EB-1A 可指定計畫居住州為工作場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