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經濟成長率

shutterstock_2395519945

韓國人口結構斷崖式下降,美學者籲台灣借鏡增加移民

印太 中央通訊社

除經濟危機外,韓國國安也面臨考驗。斯坦格隆說,目前韓國軍隊約有50萬人,10年內將無法招募足夠年輕男性維持該規模;但根據統計,若北韓政權倒台,韓國將需要約100萬軍力來維持穩定局勢,人口減少將對南北韓間的潛在衝突產生影響。

6al9i4ddgexs2ub8wu2hfoelxtryfq

【專訪】卓榮泰提「2上1下1平衡」4年國家發展目標,人均GDP逾4萬美元

政治 中央通訊社

卓榮泰14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聽取國發會報告後,他訂出未來4年的關鍵目標為「2上、1下、1平衡」,「2上」是指經濟成長率未來4年平均要在3%以上、人均GDP盼逾4萬美元以上,「1下」是指失業率要壓到3.5%以下、甚至更低,而「1平衡」則是要將消費者物價指數維持在2%。

GettyImages-2161514972

中國上半年16省經濟成長率低於年度目標;三中全會承認股市低迷,研究開徵地方附加稅

中國 中央通訊社

今年中國過半省份上半年度的經濟成長率低於年度目標,分析認為內需不足是一大因素。20屆三中全會於18日落幕,為解決地方財政困難,中國政府正研究整合一個全新的地方稅種,理論上收入規模可增加近人民幣1兆元......

shutterstock_1479425495

瑞銀:若川普上任課60%關稅,中國GDP恐腰斬人民幣重貶;第2季GDP僅年增4.7%,專家憂經濟仍有下行壓力

中國 中央通訊社

報告強調,中國若採取報復行動,可能加劇關稅影響,從而推升進口成本上揚。若再次爆發貿易戰,即使關稅最後降低,光是風險和不確定性就可能讓美國進口商敬而遠之。瑞銀預估,中國2025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4.6%,2026年則為4.2%。不過,瑞銀經濟學家認為,即使中國推出一些刺激措施反制任何關稅造成的影響,但明、後2年的成長率可能降至3%。

GettyImages-1711283275

失落的2030年:中國不會走向日本式的泡沫經濟——情況會比那更加惡劣

中國 nippon.com 繁體字

距今12年前,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的報告〈2030年中國〉預測「中國將在30年內超越美國,成為經濟規模最大的高收入國家」。然而,中國經濟泡沫破裂,此藍圖恐將無法實現。

GettyImages-2059999385

《華爾街日報》:李強記者會取消,「中國總理」一職退入習近平的陰影深處

中國 中央通訊社

文章指出,中國總理以政府首腦身分被賦予經濟決策權,中共總書記則負責意識形態和政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總理職位已完全從屬於中共最高領導人。而中國經濟陷入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最高領導人一手造成的。

_131717775_gettyimages-180927635

中國兩會關鍵字「新質生產力」獲關注,習近平先進製造大國目標重於刺激經濟

中國 中央通訊社

紐約大學教授李淯(Ann Lee)認為,「新質生產力」這個詞彙的使用將有重要意義,因為其表明在中國房地產行業受挫以及與西方貿易關係持續緊張的環境中,習近平決心重振中國經濟,這可能預示著一個新的轉折點。

GettyImages-1796582877

中國兩會將登場,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仍在經濟成長之上;習近平承諾經濟新常態,成長放緩卻未能提振消費

中國 中央通訊社

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白提斯(Michael Pettis)表示,無論是想透過股市上漲還是穩定房價來提振信心,試圖透過提振信心來扭轉經濟頹勢的想法,基本上是一廂情願,這些做法不足以恢復健康的經濟成長。白提斯認為,中國政府應實施向家庭直接發放現金等措施。

shutterstock_2242490911

中國經濟不景氣許多勞工無法開心過年,經濟學者:成長率5.2%不可靠,可能在0和1%之間

中國 中央通訊社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中心教授許成鋼解釋,中國失業率大幅上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率,官方報告已經超過20%;另有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調查(失業率)甚至是超過40%。失業率如此之大,與5%的經濟成長率是直接衝突的。

eecctpv6vh9t1cz2bj447irbw8f4su

疫後「報復性出國」助攻,2023年台灣民間消費成長率衝8.41%創近30年新高

經濟 中央通訊社

2023年台灣經濟靠消費獨撐大樑,展望2024年,主計總處及國內智庫普遍認為,成長模式轉為內外需並進,經濟成長率應可回升至3%以上。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也說,觀察今年1月未季調的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已連續15個月擴張,可見台灣內需表現穩健,「今年內需不會差」。

shutterstock_1975821002

瑞銀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2024年將減緩,台灣經濟加速反彈,半導體產業溫和復甦

經濟 中央通訊社

瑞銀預估今(2024)年底台股指數上看18450點,區間則在16000多點到19920點,美國大選結果牽動綠能相關題材走勢。瑞銀團隊認為,相對看好成長型類股、週期循環股、高殖利率股,且要在4%左右才具吸引力,類股方面可觀察先進製程半導體、記憶體、後端封測、AI應用、電信、壽險、服裝製造業等。

fjesf4v0hzow7xlwrcf1wrfs7b9mit

中經院估2024經濟成長3.1%呈「內外皆溫」,但須面臨戰爭與美國大選變數

經濟 中央通訊社

中經院上調今(2024)年經濟成長率至3.10%,較去(2023)年10月的預測值增加0.07個百分點,估2025年經濟成長率為3.35%。儘管今年景氣脫離谷底,成長率重回3%之上,中經院列出4大不確定性,分別是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動向、中國大陸長期經濟走勢及兩岸關係發展、國內投資支出與庫存去化進程,以及地緣政治風險與干擾。

shutterstock_1789303019

中國GDP成長率按美元計年減0.5%,29年來首衰退,學者:中共集權施政難重演日本失落30年

中國 中央通訊社

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邱志昌認為,中國中央集權領政,政策推動具備一貫性、落實到底,例如房地產「三道紅線」監管徹底執行,中國經濟問題會有其解決方法,或許用「切香腸」或其他方式,可逐漸地排除風險。

qntxjgt2ifahiqjxg7n1m1cnvvpsii

中國2024經濟將走低恐陷入長期停滯,專家:多數房企將消失或被併購重組,需政策支持才能軟著陸

中國 中央通訊社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上週在上海接受採訪時表示,所謂長期儲蓄過剩導致的增長緩慢、通貨緊縮、資產泡沫和金融壓力造成的「長期停滯」,已從西半球轉移到了中國。薩默斯表示,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說服中國家庭不要再將大部分收入存入銀行,並重新開始消費。「儲蓄長期過剩恐將成為中國未來10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決定性挑戰」。

shutterstock_2132089019

世界銀行:2024全球經濟成長連3年放緩,恐步入「30年來最疲軟5年」

TNL+ 經濟 TNL國際編譯

放眼全球經濟中期發展,由於全球貿易表現依舊低迷以及眾多國家金融狀況欠佳,這些因素將持續阻礙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此趨勢會對發展中經濟體造成最嚴峻的打擊,因為美國等全球大型經濟體在不斷調升利率後,將使較貧窮國家的借貸成本飆高。

shutterstock_1471807013

波士頓顧問公司報告:美中貿易十年後減少1970億美元,東協獲益最大

印太 中央通訊社

波士頓顧問分析東協得益於大量年輕勞動力、經濟多元、在地緣競爭下相對保持中立。與東協享有類似優勢的印度也成為分散地緣政治風險的受益國。預估印度與西方貿易至2032年將增加1800億美元,其中與歐盟的貿易將增780億美元,增幅達66%;印度與中國貿易也將增加1240億美元。

9jp6gm47qc12txcnu3fqf3iujptiyr

國民黨批台灣經濟差,國發會、經濟部提數據澄清:GDP七年來成長逾3成,物價指數低於美日韓新加坡

經濟 中央通訊社

台灣7年來平均經濟成長率3.4%,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也較2008至2015年的2.9%更佳。近年受國際疫情及俄烏戰爭衝擊,造成全球通膨及國內物價上漲,但已透過各項措施穩回穩,2023年12月台灣為2.71%,低於新加坡3.6%、南韓3.2%、美國3.1%及日本2.8%等主要國家。

shutterstock_1969586473

學者估中國2024經濟成長率至少4.8%、上看5%也不意外,專家:明年將是振興關鍵年

中國 中央通訊社

相較於中國學者的樂觀評估,國際機構則相對保守。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雖然預測中國2024年經濟成長率為4.6%,但也強調仍需端看房地產業的復甦與後續表現。

shutterstock_2243370787

楊金龍:房價居高不下,選擇性信用管制不退場;專家:央行不升息提高潛在買方購屋意願

房市 中央通訊社

央行總裁楊金龍強調,央行希望房市軟著陸,並密切關注兩件事,一是信用資源不要過度集中房地產,第二,房市有沒有泡沫的可能,現在逾放比很低,不過逾放比被認為是落後指標,央行會與金管會密切合作,協調再做一次壓力測試。

m8hdhqequ5h5kfre62isd0iqlyhr78

央行利率連3凍,楊金龍:2024年上半年持續貨幣緊縮,10大關鍵問答一次看

經濟 中央通訊社

外界關注的降息時程,台灣央行是否跟進美國聯準會降息腳步,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單看目前經濟情勢,台灣經濟成長不錯、通膨還高,沒有降息的必要性,但若美國聯準會快速降息,影響資金流動,台灣也不得不考慮此因素,進行適當處理。楊金龍直言,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政策很難關起門來、走自己的路,必須隨國際變化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