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
《紐約時報》:中國收緊稀土開採出口限制,全球供應鏈面臨挑戰
中國加強稀土管控,要求出口商提供產品使用追溯訊息,加大對全球供應鏈的掌控力度。此舉將使中國政府在決定哪些海外公司可獲得稀土產品方面擁有更大權力,並可能對美國等國的科技產業造成衝擊。
【照亮新農村三】「以農為本,光電加值」—永續新農村,讓光電投資地方、同時鞏固台灣企業國際競爭力!
台灣的產業發展,從早期的農業社會逐漸轉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和科技強國,走過大約百年的時間。在1970年代以前,在「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國家政策下,台灣靠著農業穩定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農民種植稻米、水果、茶葉等農產品,一方面滿足國內的需求,同時還對外出口,創造經濟收入。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台灣政府1973年提出「一切為經濟,一切為出口」的政策,1976年則進一步提出了「十大建設」計畫,涵蓋交通、能源、重工業等多個領域,全力促進台灣的工業發展。
2024 台日產業連結橋樑論壇在東京 - 日台合作,共同開創車載市場的新高峰!
此次「台日產業連結橋樑論壇」將專注於日台之間車載電子產品的供應鏈合作,以及智能駕駛艙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相關應用領域的發展趨勢。
Taiwan+1效應發酵,學者:台灣半導體產值增加、市占衰退是必然影響
全球供應鏈重組,國際大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及供應鏈韌性,愈來愈多希望台灣能夠響應「台灣+1(Taiwan+1)」的策略,除了台灣之外,也要有另個生產基地。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增加、市占率衰退將是必然影響。
【專訪】龔明鑫三度出訪捷克:以半導體為軸心深化台歐產業合作
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三度率團出訪捷克,他看好捷克受惠於半導體聚落效應,將成為台廠前進歐洲市場的灘頭堡。隨著台積電在德國設廠,以德國為核心,往鄰國波蘭、捷克延伸,形成的「晶片三角」聚落成為近年最熱門話題。
現在的美國經濟,比川普執政期間變得更好還是更差?
拜登與川普在任時,美國經濟表現有顯著差異。拜登執政期間,美國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實現了強勁增長,然而,高通膨也成為拜登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反觀川普在任期間美國經濟增成長穩定,失業率較低,但通貨膨脹率也曾有所上升。
《紐約時報》:美國藉「晶片外交」重塑供應鏈,降低中國曝險
美國為降低高科技的中國相關曝險,正在施展「晶片外交」來打造全球供應鏈,包括吸引外國公司來美投資晶片製造,並尋求其他國家建廠來完成剩下的工作。更有官員採取更強勢的作法,以阻斷中國跟進研發。主要方式是說服特定國家阻止其企業將某些晶片製造工具賣給中國,尤其是對日本和荷蘭。
工研院總監楊瑞臨:台灣半導體9埃米製程之前領先至2032年,國際合作加強研發安全
楊光磊表示,台灣不是一片藍天、沒有烏雲,在面臨少子化的危機,應加強生產力;此外,在能源與環境方面應尋求平衡。針對補貼政策,楊光磊說,補貼是最糟糕的投資,因為一次性補貼不夠,投資報酬率很差,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前瞻研究,他認為台灣不應錦上添花補貼半導體。
蔡英文執政8年財經回顧:內外都有挑戰,賴政府新內閣接軌沒蜜月期
賴清德在2023年時,曾說到應注意「基層民眾生活實質感受的問題」,這會是台灣經濟的挑戰;如今他即將帶領新內閣執政,但迎面而來的全球供應鏈重組、通膨、高房價等考驗,恐怕沒有蜜月期,如何兌現他選前之夜的承諾,減輕人民的負擔,讓大家可以事業、家庭都兼顧,並落實居住正義,各界翹首以待。
英國《金融時報》:川普、拜登2任政府祭高關稅,中國商品繞道墨西哥輸入美國
Xeneta首席產品和數據主管德塔克(Erik Devetak)說:「對政治人物而言減少對中國依賴這句話只是個簡單的口號,但現實情況卻大相徑庭。」他並表示,全球製造業真正重新調整將是「一個龐大工程,需要多年時間和巨大投資和國家干預,才能夠實現」。中國讓可能最終進入美國的商品先出口到第三國的作法,墨西哥並非唯一受益者。
張忠謀返母校MIT談台灣在半導體業成功關鍵,紐約演說:美中脫鉤不利所有人,合作才能加快創新
張忠謀在活動中分享1980年代從美國返台創辦台積電的經歷,提到製造業「不需要太多天才」,但需要很多有紀律的員工各司其職,台灣技職教育體系是產業優勢之一。此外,他認為半導體產業照「摩爾定律」發展半世紀後接近極限,台積電正在另闢蹊徑,嘗試減少晶片耗能。
美中對立與台海風險升高,中國的外資及富人階級爆「出走潮」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出現了外資撤離潮,以富人階級為中心紛紛避走海外。聽聽中國經濟研究權威專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氏,分析為何中國人要逃離中國?這又與台海危機有何關係?
美媒CNBC:制裁漏洞?美製晶片等先進西方科技,仍透過中國、土耳其等國源源流入助長俄軍
CNA海軍分析中心顧問班迪特(Sam Bendett)說:「要嚴禁民用微電子產品流入全球貿易非常困難,這正是俄國產業、軍隊及情報機構加以利用的一點。」若想防堵這個漏洞,一則有賴西方號召更多國家加入制裁,另一就是祭出「二級制裁」,即針對與俄國有貿易往來的第三方國家與實體,但兩種方式在實施上都有一定難度。
如何思考半導體對台灣的戰略價值?除了「矽盾」,台灣對外需要新論述
所以台灣該怎麼辦?艾西亞建議台灣「不要只靠一個產業」,而是「利用半導體優勢,增加其他相關領域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例如電動車。」也就是說,讓台灣產業的國際連結更擴散,「遍地開花」。
晶片大戰:中國限制出口半導體材料鎵、鍺,「以牙還牙」能否撼動全球供應鏈?
畢諳典認為,由於美國即將進入總統大選階段,不太可能這麼快取消制裁。而當鎵和鍺的替代供應建立起來時,半導體的價格最終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是輸家。」
中美貿易戰開打近五年:從數據看哪些國家經濟受害?哪些又正從中獲益?
考慮到去中化、去美化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疊加全球供應鏈脆弱性的擔憂以及對中短期製造業循環的潛在影響,本文分析美國、台灣、中國,在過去五年的雙邊商品貿易結構變化,並總結三大重點,辨別趨勢底下的相對受惠者與受害者、以及各國之間貿易關係的同盟改變。
《日經亞洲》:全球電子供應鏈台灣具獨特地位,西方若想去台化代價高昂
一位接近鴻海集團的高管表示:「蘋果希望在印度組裝的iPhone零組件價格與在中國相同……但這怎麼可能呢?你需要雇用新人,你可能需要建立一個新工廠,或者至少從國外運送零組件。然後你會有額外物流成本。」報導最後指出:「與中國脫鉤並不便宜,但與台灣斷絕關係的代價更高。有任何人準備好為此付出代價嗎?」
2023全球奴役指數:5000萬人生活在現代奴役情況下,高收入國家成共犯
報告指出,雖然強迫勞動現象在低收入國家較常見,但此事與高收入國家的需求「息息相關」,還說所有強迫勞動的案例中,有2/3與全球供應鏈有關。電子產品仍然是價值最高的強迫勞動風險商品,其次是服飾、棕櫚油和太陽能面板,顯示可再生能源商品的需求很高。
「脫鉤」刺耳, 「去風險」成為各國對中政策熱詞,專家:顯示G7擔心把北京逼過頭
如今,「去風險」用法的變化,凸顯了民主國家面臨的挑戰:即如何與中國保持足夠的距離,以減少遭脅迫的風險,同時又不鼓勵造成不必要傷害的猜疑或任意行為。為實現「去風險」目標,美國及其盟友將需要為一些企業進行更多的考量和監管設計,同時允許另一些企業留在中國。為此,中國自身也在摸索方向,努力實現「自給自足」。
從中國加入WTO到習近平的二十大,美中關係是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在華盛頓,認為中國代表著嚴重威脅的看法,已經成為兩黨有強烈共識的少數議題之一。但找到替代選項或許尚不容易——供應鏈搬遷將要耗時多年、非常昂貴,而中國也有辦法給繼續交往者以獎勵,給不交往者以代價。但是,習近平第三任期開始之際,世界也正處在一個深刻轉變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