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
歐美指控中國「產能過剩」是否確有其事?這場爭端是否會延燒到政治領域?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分析師李子謙向《BBC中文》表示,中國工業部門的某些領域存在產能過剩,並將持續下去。然而貿易緊張局勢不僅源於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也源於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戰略」領域。
中國經濟不景氣許多勞工無法開心過年,經濟學者:成長率5.2%不可靠,可能在0和1%之間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中心教授許成鋼解釋,中國失業率大幅上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率,官方報告已經超過20%;另有北京大學的經濟學家調查(失業率)甚至是超過40%。失業率如此之大,與5%的經濟成長率是直接衝突的。
《海關中國》:新海關變成「一個國家的經濟大門」,鑰匙由人民政府自己掌握
本書以時序性敘述筆法,說明間接代理制用於中國海關,以及晚清以來中國政府企圖解決中央政府、總稅務司署及華籍關員之間的海關問題。在一個由外籍人士掌管的政府單位中,透過稅收養活晚清以來凋敝的經濟,如何透過外國人所主導的中國海關改造,達成增進收入及產業革新的效果。
《英格蘭的史詩》:從「有機」經濟到「礦物」經濟,工業革命為何誕生在英格蘭?
劃時代的技術創新,乃是把煤所產生的能量拿來利用。於是,經濟形態開始從後人所謂的「有機經濟」(以木頭、風、水或獸力為動力的經濟)轉變為「礦物經濟」。這項轉變使英格蘭得以在富裕程度上超越荷蘭,在製造業上超越印度。
《典藏台灣史》(六):從驅逐外國資本到壟斷資本,日治時期米糖經濟與貿易活動發展
由此可知,台灣產業資本完全受到日本資本勢力之壟斷,這種「地方性」的獨佔,也進一步鞏固各企業在日本帝國中的壟斷地位。
高雄國際機場的蛻變:見證台灣對外經貿與南北發展衡平歷程
高雄國際機場是今日南台灣航空運輸門戶,在日本統治時期及台灣光復初期係屬軍事基地性質,也因其位於高雄小港,而被稱為小港機場。之後,隨著台灣航空事業發達,歷經整建而成為台灣第二大民用國際機場。以下就讓我們隨著國家檔案的介紹,回顧高雄國際機場重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