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科學家

GettyImages-2148695293

讀《終止病毒浩劫的女力英雄》:被同事稱為「瘋狂的mRNA女士」,她的疫苗研究最終拯救了全世界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卡塔琳・卡里科,其回憶錄《終止病毒浩劫的女力英雄:極權迫害的勞工之女,到拯救數億人的醫學教母,卡塔琳・卡里科的掙扎與榮耀》出版,講述了她從匈牙利小農村到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家的非凡旅程。

2000x840_wmkn_18221312440424_0

人工智慧加快考古學發現!日本科學家用AI探索秘魯納斯卡沙漠,6個月內發現303幅新地畫

拉美 中央通訊社

日本科學家使用人工智慧 (AI) 在秘魯納斯卡沙漠中發現了303幅新的地畫,使已知的地畫數量增加了一倍。這些發現是山形大學納斯卡研究所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 研究部門合作的成果。

SLEEP shutterstock_757983331

如何避免被「第一印象」誤導做錯決策?科學家:先睡一覺再說

科學 科學人

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欺騙。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初始效應,會讓人們高估某些物品的價值。當涉及長期利益的判斷時,該如何避免自己因為第一印象就衝動做出錯誤決策呢?

shutterstock_2493183477

《系統思考實作篇》:如果整個地球是一個系統,當你推動「這裡」的時候,「那裡」就會發生一些事情

職場 精選書摘

本書作者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是系統思考的專家,擔任許多企業的顧問,指導他們如何以系統思考建構競爭優勢。書中詳述如何以精確的常識應用在組織的策略思考中。舍伍德以有趣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使用「系統循環圖表」和系統思考技術,將我們熟悉的常識加以精確化、結構化,以一種易於管理和理解的方式來解決複雜的策略問題。

shutterstock_1952222938

《新物理學和宇宙學》科學家與達賴喇嘛對談:龍樹菩薩描述「因果依賴」,是在演員和劇本之間同時發生的

科學 精選書摘

透過與達賴喇嘛的對話,讀者有難得的機會可以學習新物理學和宇宙學,也能學到亞洲最深刻的哲學思想家在這方面的思想。本書記錄的這場對話發生在1997年10月27日至31日,為兩年一次的心智和生命研討會的第六場。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會議桌旁,不同學科和不同傳統的五位科學家、一位哲學家和達賴喇嘛坐在一起,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就是佛教哲學和現代物理學,展開了獨特的交流和對話。

shutterstock_1406950301

《居禮夫人》:晚年「對生活已無知覺」的她,投身到全球科學家的整合大業

科學 精選書摘

瑪麗.居禮不囿於傳統,更不願接受命運的安排,只隨著自我意志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但她也非聖人,同樣有軟弱、不理性等不輕易顯露的一面。她一生受困於貧窮,仍一心想為人類貢獻力量,而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堅持與無私,讓愛因斯坦讚許她為「本世紀唯一未受盛名腐化的人」。

rketbmofut1zcxapwc2vi0x0yh48og

《三體》的宇宙社會學想像:反智、反建制、反道德,應和中國現實的犬儒病毒

中國 歪脑|WHYNOT

《三體》中的擔憂,是一種對社會和政治完全缺乏瞭解的幼稚擔憂。這一點當然無需苛責劉慈欣,作為一個有充分時代侷限的中國作家,寫出這種虛構作品本身並不是罪過。但其中的話題,社會學和政治學想像被嚴肅討論,成為很多人構想社會的基礎,卻反而體現出我們這個社會積累的貧瘠。

MV5BMGEyNDJmYTctMTg5Ny00MmVmLTg5YzAtYzM1

哥吉拉誕生70年:日本人在電影中示範正確擁有核武的心態,那就是「根本不應該擁有」

影劇 《思想坦克》

芹澤不願意出面解決哥吉拉,不是小氣,不是膽怯,而是他看到更深遠的未來。拿出「氧氣破壞裝置」殺死哥吉拉結束災難是小事,正如同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結束戰爭尚是小事,「人類掌握足以毀滅世界的終極兵器」才是大事。芹澤示範如果日本人拿到核武之後會怎麼幹。

GettyImages-526519546

聲學研究:與世隔絕6個月,南極科學家發展出特有「南極口音」與俚語

TNL+ 國際 TNL國際編譯

除了口音產生變化之外,這群在南極大陸一起生活半年的科學家們,在日常對話中也發展出了只有他們才能夠理解的俚語。像是當今天天氣很好、天空很藍時,他們會說Dingle day;「撿垃圾」他們會說Fod plod,因為Fod是foreign object debris的縮寫,而在雪地撿垃圾時的步伐通常沈重且緩慢;Smoko指的是喝茶的休息時間(tea/coffee break),而Gonk指的則是睡覺。

shutterstock_1060485977

《科學的假象》:在所有不良獎勵制度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現金獎勵發表計畫

科學 精選書摘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這種對生產力的獎勵措施確實有其意義。期刊的品質控制仍會保有一定的水準,而科學家也會維持他們固有的誠信,儘管發表的論文數量愈來愈多,品質也永遠不會被犧牲。但是在現實世界裡卻必須有所妥協。

shutterstock_569228725

《進化思考》:IQ高低跟創造力無關,「秀才式狂人」才是劃時代發明的締造者

人文 精選書摘

有時候我們會用「瘋狂的點子」、「破天荒的想法」等來形容創造性發想,這些形容也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痴狂。狂人特質和創造性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成為天才或許沒那麼簡單,不過要成為蠢材的話,或許還有點機會。前方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

photo

【專訪】台籍廚師謝伽欣隨澳洲團隊前進南極:花2個月研究菜單,「台式炒米粉」也將在餐桌上

印太 中央通訊社

謝伽欣預計在南極洲營地待上12週,提供包括27名科學家共42人的飲食。其中,約有一半的科學家吃素、2人是全素者,還有人只吃海鮮不吃紅肉,飲食需求複雜,必須分別處理。一位冰川學家還有諸多過敏情形,得避開堅果、奶製品、含麩食物,甚至不能吃洋蔥、生的蔬菜及水果,謝伽欣坦言這非常具有挑戰,「我大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研究他可以吃什麼,而且是要可以放乾燥的」。

shutterstock_1194152041

《關於宇宙,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人類只知道5%的宇宙,有為數可觀的探索工作正等待我們

科學 精選書摘

也許你以為我們人類對整個宇宙的理解和掌握已經達到了極致(天啊!我們甚至發明了會自動打掃的機器人)。其實,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能讓你探索、學習並且培養洞察力的機會。就如同你發現我們只探索了地球上百分之五的土地,或只嘗過世界上百分之五的冰淇淋的味道那樣,你心裡身為科學家的一面將要求徹底解釋,並對可能的新發現感到興奮。

GettyImages-1255040491

悲劇來自科學家的妄為,抨擊朱敬一評《馬斯克傳》的人先想想科學怪人、周處除三害的故事

TNL+ 商業 莊貿捷

許多一連串的悲劇的源頭都來自於科學家的自大和狂妄,朱院士以周處除三害為體比喻馬斯克,說明他有周處的凶蠻強橫,是好逞強生事的人,也有如《科學怪人》維克多般偏執獨斷的特質。只是在周處故事中,他最後是自省改正的,但馬斯克似乎還不曾為自己反省過。

截圖_2023-11-01_上午9_43_31

台籍女主廚前進南極滿足科研隊42張嘴,最大挑戰「不是備餐,而是洗碗」

生活 中央通訊社

來自台灣的主廚雅基.謝說,約有一半的科學家吃素,其中包括4名海鮮素食者和2名純素食主義者,因此將會有大量使用豆科植物、蔬菜和豆腐的植物性膳食。還有1名科學家有些食物過敏問題,雖然不嚴重,「但我還是必須小心準備她的食物」。

2000x1089_wmkn_10643135985948_0

【專訪】方慈瑋拚入美國大氣總署,「比別人更認真」心法成掌握星鏈資料第一人

科技 中央通訊社

已取得美國公民身份的方慈瑋始終認為自己是外人,「雖然說我是吃鐵飯碗的公務員,但是我一直都是很認真的人」。她卯起來不分日夜回應SpaceX所有疑慮,也因為雙邊高強度互動,SpaceX放手讓方慈瑋閱覽所有衛星的即時機敏數據,供她的團隊研究衛星失控主因。方慈瑋沒有輕放這份信任,寫出一份扎實報告,提供美國政府和商業衛星公司更精準的參考資料。

hn348wkns1uy0hinqiqrgmk2o0bvwp

202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中研院陳建仁、翁啟惠等63人入列,1447名台灣學者進終身影響力排行

科學 中央通訊社

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受訪時表示,台灣的癌症治療與相關研究成果早已獲世界肯定,不需要靠排名來彰顯,再入選最大意義在於讓更多人知道臨床醫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若沒有經過縝密程序,怎麼可能應用在病人身上。

1630x1630_wmkn_428556271012_0

2023諾貝爾化學獎:3得主發現「量子點」為奈米科技奠基礎,布魯斯曾來台演講,巴汶帝自曝大學首次化學考試不及格

科學 中央通訊社

陳培菱也提到,奈米科技在二十幾年前是新興領域,當時就有預期奈米科技會得獎,其中量子點是已經「開花結果」的研究。奈米顆粒和量子點的應用範圍包括LED燈、電視螢幕,以及在切除癌症組織時指引外科醫師。周必泰也說,若以學術來看,量子點可以應用在很多範圍,現在也有將量子點運用在太陽能電池上,雖然效率不好但便宜,另外也有人用於催化反應。

GettyImages-75279164

「中國行動計劃」的寒蟬效應:美中交惡殃及學術環境,華裔學者離美將成趨勢?

國際 德國之聲

有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華裔研究人員在中美緊張的政治氣候下日漸擔憂,更多人選擇離開美國、前往中國等地任職。一位資深華裔學者在不久前離開了華盛頓智庫、赴港大任職,他認為,麥卡錫主義正在美國捲土重來。

未命名

扮演媒體與學界的溝通橋樑,隱身在科學報導身後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科學 julia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話我們沒少聽過,「這位教授在寫什麼最好有人看得懂」的批評學界也沒有少聽。在許多時候,科學家發現自己的研究發表被誤植、自己的話語被沒有相關背景的記者誤會成完全不同的意思,因而對媒體爆有負面的觀感,甚至害怕出面受訪,這時,「SMC」的價值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