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名化
《原神》也超級成功我們不放在眼裡,唯獨《黑神話:悟空》為何戳到台灣人的自卑感?
每逢全球出現什麼遊戲大作,例如《艾爾登法環》,遊戲圈與次文化圈就會討論一次。都會問為什麼台灣明明有人才,卻打造不出紅遍全球的遊戲?然而,面對民族自尊,大眾只想看到結果,不去解決問題,就變成每次都被他國作品刺激,然後誘發自己做不到的自卑感。
農夫山泉鍾睒睒:首富頭銜在中國意義負面,無形壓力讓我失去自由
先前陷入網路輿論風暴的前中國首富、農夫山泉董事長兼總經理鍾睒睒10日接受《央視》專訪時直言,成為首富對他的人生沒有改變,但「首富說句老實話,在我們這個國家是有負面性的」,且讓他失去了自由。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像他這樣希望有私人空間的人。
「性別不安」是心理疾病嗎?青春期性徵發育所帶來的憂鬱,才是跨性別者的壓力來源
有時性別認同障礙會與年齡相關,但多數時候會與個體的第一、第二性徵發育有所關聯。患有性別功能障礙者,通常會亟欲擺脫第一與第二性徵,或想要擁有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性徵,且會想擁有或經歷與他們的生理性別較少關聯的玩具、衣物、社交活動等。
「一日流浪漢」讓孩子魔鬼變天使?體驗教育,留下的不能只是「害怕」
當孩子不乖在哭鬧,有些家長會說:「你再不乖就送你睡公園」,或「叫警察過來管教你」,背後是讓孩子對挨餓遊民生活的恐懼,以及對警察執行公權力的害怕。然而,體驗教育的目標是引發學習者反⾝性的思考力,非為體驗而體驗,反而引發出「為什麼無家者/遊民/街友不找更好的工作?」的想法。
世衛公開徵求猴痘新名稱盼去汙名化:除了TRUMP-22、Mpox,還有哪些命名建議?
較受歡迎的命名建議是「Mpox」,是由一間位在加拿大蒙特婁關注男性健康組織的負責人米列羅(Samuel Miriello)所提出的。米列羅向《路透社》表示,「當你將猴子的形象從疾病名中移除時,人們似乎就會很快理解到有件緊急的事情需要被嚴正以待。」
《危殆生活》導論:「好吃懶做、拋家棄子、孤離悲慘」等刻板迷思外,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壞女人又是壞公民」的指責,加劇了茶室小姐等邊緣女性的噤聲與困境
處在邊緣位置的萬華茶館小姐們,她們或許因耗費大量時間、心力長期進行情/慾勞動,既難以拒絕親密互動,也很難從工作中隨時獲得疫情資訊;而即使有所擔憂,也可能因自身工作性質對追求健康有所質疑。
回應「隱藏在動漫文化中的保守價值觀」:去脈絡、貼標籤,你批評時帶了多少偏見?
ACG本來就是小眾次文化,但許多批評在刻板印象標籤底下,常是經不起推敲的論述與對次文化的赤裸裸歧視,當下雖然好像只淪為笑柄,但許多佳作甚至整體產業,卻因此遭受不白之冤。
《當我們一起》:如何消除助長「孤獨」被汙名化的自卑感、責備和批評?
孤獨的惡性循環看起來棘手,卻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我們學習盡早辨識與處理警訊,就能在孤獨侵襲時用人際連結對抗,而不是任憑它成為生命中的常客。首要之務,便是承認社交連結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的媽媽是精神疾病患者:「小鬱亂入」的家庭療癒之路
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黃金期。這個因為「家醜不外揚」而造成的遺憾,成了妤恒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與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不知足、想不開、抗壓性太低?「小鬱亂入」用設計破除憂鬱症汙名
「如果要解決憂鬱症的汙名化,我們可以怎麼做?」這是「小鬱亂入」作者妤恒五年前便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他用設計專業實踐出了一套心得與成果,這些作品後來甚至協助了陷入憂鬱症的自己。
首爾瘋狂自尊大遊行:傾聽全世界因為疫情、精神障礙與汙名化而受苦的心靈
「我們要透過瘋狂自尊大遊行,找回我們的語言,改變大眾的意識。我們將帶來一場慶典,讓(精神障礙)當事者和支持者都能享受,開心地表達自己。」
「防疫」中國・對話劉紹華(下):「武漢病毒肺炎」最早是中國政府和媒體自己在用,它們是始作俑者
這是一個歷史教訓問題。一開始在公共衛生上做命名和指涉的時候,就不應該這樣做。全世界,媒體、政府、NGO、公眾,都應該有約束。就算後來更名,這個汙名也不太可能去除。
《肥胖的真相》:運動在減重初期效果有限,但預防體重復胖卻極為重要
事實上,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減重。那是簡單的部分,只需要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吃少一點。困難的是維持減掉的體重不復胖,而運動似乎是唯一可以提升這個機率的方法。
躁鬱症作家X臨床心理師對談: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如何阻礙治療?
初診確診躁鬱症後。我打電話給爸爸,爸爸說:「我不會傷害人,你沒有躁鬱症。」我對他大吼,說我會傷害自己,就把手機丟了開始哭。當年我很無助,沒有家庭支持,也不敢跟同儕說。
《終結憂鬱症》:21世紀污名化憂鬱症的方式不再是野蠻對待,而是無所作為和保持緘默
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精神病患做出許多不人道的事,但我們還是不喜歡談論它,也還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如果這全是他們自己的心理作用,難道這些可憐蟲不應該怪自己嗎?
《屋簷下的交會》:當一個人被診斷有精神疾病,其職業專長及技藝也會被視而不見
很多人對精神病人的汙名化,也會擴散為全面否定他們的其他社會角色。但生病其實只是他們漫長人生的一部分經驗,即便某些人不得不終生帶著症狀干擾的經驗生活,但帶病生活仍然是生活。
專訪《邊緣人格》作者李訓維:找出加害者的問題,社會才有被治癒的一天
「這幾年關於情緒勒索的書會對大家有些幫助:認出情緒勒索、並且知道如何在關係中保護自己。」李訓維解釋,「但是加害者也是有問題的,他們可能也需要被幫助。」
那些「笨到餓死」、「靠裝可愛生存」的動物,其實只是些被妄下的標籤
簡短搞笑的網路影片不會告訴我們大貓熊這個類群,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數百萬年,經歷過冰河期等環境劇變,適應環境的能力堪稱頂級,甚至在以食肉目的身體硬是將飲食轉換成竹子後,仍頑強的生存了下來。要不是人類在地球上胡搞瞎搞,牠們根本犯不著我們操心。
「笨到餓死」、「靠裝可愛生存」的動物?這其實是人類妄下的標籤
喜歡動物、覺得牠們可愛是好事,但要從適當的態度來看待瀕危動物。網絡上有人會調侃某些物種「笨到餓死」、「難怪會瀕危」,但其實牠們瀕臨絕種的原因,可能是人類破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