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專欄
鹿港囝仔張敬業:讓人「願意去消費」,就可以把錢留在地方
鹿港其實不缺工作機會,過去繁盛的小鎮有著豐富的地方產業型態,但鹿港人經常跑到台中這個都會區消費。如果能創造一個空間,讓人願意於在地消費,這樣不就可以把錢留在地方了嗎?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牽起那雙走得比較慢的手,編織在地記憶
2013年時,苗栗居民籌組了「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抗議陸上風電,抗爭結束後,劉育育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想要努力留住溫度與文化,於是協同其他青年、在地居民,在2014年一起成立了「苑裡掀海風」......
如何找到TONE調接近的地方合作夥伴?熟識或熱心的人,不代表就適合共事
無論是地方刊物或創生合作夥伴,終究還是要了解TONE調這件事,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夥伴不是熟悉就好,而是要能夠善意溝通,對於前進方向有一致共識。
日本20個地方創生未來構想(下):人們習慣「新日常」後,如何藉此發展新消費模式?
日本在2020年盤點出的日式在地振興方案中,化危機為轉機,拋出「地方未來20個新型態應對方式」,希望在紓困同時用振興的資源佈局未來。而台、日兩國在對抗疫情乃至於邁向復甦之時,肯定也有許多能相互借鑑及互相學習之處,
日本20個地方創生未來構想(上):面對病毒新日常,如何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日本疫後復興的政策中,整備社會環境目標中有8項:三密對策、發燒篩檢、無現金支付、行政IT化、防災IT化、邁向脫碳社會、超級城市、易於理解的地域經濟系統。透過這八項對策力抗疫情,打造零接觸社會的軟硬體建設。
311大規模的城鎮破壞,反而成為宮城縣災後從復興到創造的新契機
311之後,「宮城縣震災復興計畫」的10年準則,包含硬體設施的重建,以及農林產業與觀光的再興,而在10年計畫結束後,也依舊會著重關注受災地區的社區營造,以及關心受災戶的心理層面議題。
日本「社區營造學校系統」的本質(上):讓學員自我探索並自我揭露,才是有效的課程
「社區營造學校」就是打造一群社會行動的實踐者,創業學校、社會福利單位社群、綠色生活社群都可以算在內,而和單方面講述投影片相比,找到躲在社會成就背後的真我,才能真正營造出積極討論的氛圍。
你認識你的家鄉嗎?你覺得創辦地方刊物屬於「地方創生」嗎?
充滿濃厚地方特色的刊物,其實具有創業市場,也具備難以被取代的價值門檻,更有成為地方自媒體的潛力,但為何2018年台灣的地方刊物累計多達四十幾本,2020年還在繼續出刊的卻已經剩下十本左右呢?
樣板山水 vs. 深度體驗:為何我們需要更多「小鎮文創」而不是「大型遊樂園」?
大型遊樂園和小鎮觀光兩項觀光策略,最大差別在於深度與溫度。很多人會說有了大型遊樂園區,就可以提供當地很多就業機會,但這是一把雙面刃,因為青年返鄉跟青年返鄉創業為家鄉貢獻,完全是兩回事。
台灣鄉村地區面臨「教育不平等」,地方創生是解方嗎?
地方有問題就必須用地方的方法解決,而不是一直用都市的優點去檢視鄉村的缺點,而地方要創生就必須從基礎的教育做起,帶孩子從小開始認識自己的家鄉,讓孩子長大離鄉背井後,仍惦記著故鄉、不忘本。
日本政府大力提倡「關係人口」,能否成為農林漁村人口流出的救命丸?
日本國土交通省於2020年首次針對關係人口進行大盤點,企圖將關係人口分類與數據化,以利於今後研討政策方向性,發現關係人口的人數越多,越能提高移居人口的可能性,尤其是最需要移居人口的「農林漁村」,越能促進關係人口直接參與企劃區域的產業或活動。
踏上創生之路的三個關鍵字:尋找自己、延續羈絆、回應使命感
創生的精神與輪廓,或許就是在世界上,找到一塊屬於你可以發揮的「地方」,回應你心中呼喚許久的理想與使命感,「創」造出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被模仿的彩虹眷村:「拍照打卡」如何讓地方特色長得越來越像?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而在越來越相似的地方「特色」和逐漸被稀釋的地方脈絡,更可能是觀光喧嘩表面底下潛藏著的危機。
歡迎來到美波町!擁有浪花與光纖網路的「衛星辦公室」,能給台灣什麼參考借鏡?
隨著城市的人們越來越想把時間留給自己的興趣或家庭生活,美波町自身豐富的自然環境與當地文化體驗,加上良好的網路環境,成為吸引人吸引人移居到美波町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有超過19間公司在美波町設立「衛星辦公室」。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從水梯田復耕到里山倡議,疫情下感受大自然傳統知識惠益
當原本的生產地景,逐漸因市場價格改變利用型態,充滿民宿及退休人士的養老豪宅,讓他不禁思考:「什麼時候觀看美景、海景,成了特定人士擁有的權利?」於是將象徵著最隱私的元素——床,放到田裡......
從現場到線上,導覽活動在疫情當下該如何轉型突破?
其實線上導覽不算是一種趨勢,而是一種延伸的行銷技能。他無法用來取代原有的導覽品質,卻有機會吸引更多的未來潛力客群,在後疫情時代提早強化與數位轉型,會是地方團隊所需要的思考佈局。
終極的觀光行銷:如果我要為日本島根縣說故事,那會是什麼?
從「規格」上來說,島根並不差,物產豐饒程度不下其他縣市,但島根縣依然是人口外移最嚴重的地方之一,除了大型觀光景點,其他地方都經營得十分辛苦,如果今天我們改用故事來賣島根縣的話,除了「美肌縣」和「和牛」,還能有什麼脈絡呢?
疫情之下面臨觀光客危機:日本地方政府不等中央,靠「轉型三力」超前部署
在日本當地,投入地方創生的人約日本總人口數0.3到1%左右,但台灣地方創生團隊能全盤效仿日本嗎?因為日本的消費習慣、社會價值觀與台灣不同,直接在台灣地方創生套入日本模式,可能會水土不服。
借鏡日本的科技創新看台灣:國家能提供哪些對地方創生有利的IT支援方針?
相較台灣在地方創生做法比較是著重在工具方法使用,日本除了透過政府組織改造、立法、報告外,也每年檢討政策工具能如何創新,以IT科技導入的計畫來說,就是希望透過網路資通訊建構渠道,透過分類和共享連結,真正用新的方法迎向各地創生課題。
回顧「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我們在鄉村學創業,真的想得夠多嗎?
「我們的這些在意,真的是當地人的在意嗎?」「我們該如何去驗證我們的想法是接地氣的?」,或者是身體力行的感受著鄉村的工作機會較少這件事,一邊與它相處,一邊思索著自己為什麼還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