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出
你還沒有通知

媒體自律

AI writing

李怡志:新聞媒體如何與人工智慧協作?交由AI撰稿可能引發哪些風險?

在媒體數位化的今天,留言引導和管理已成為媒體工作的重要一環。如今媒體可利用留言機器人來引導留言或判斷是否隱藏不當留言。然而,政大傳播學院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表示,數據型報導可以由AI撰寫,但一般性文章最好由人類來撰寫,否則機器學習到的內容將變得僵化,失去多樣性。

shutterstock_286199024

香港考慮制定「假新聞法」,逾9成記者憂不知「紅線」在哪裡,近半考慮離港

中國 TNL 編輯

香港規管假新聞研究雖已進入尾聲,但假新聞的立法與否依舊爭議不斷。許多學者表示,由於「假新聞」的定義模糊不清,而且可能會被政府濫用以打壓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因此更有效的做法應該是透過學術、新聞自由以及提高媒體素養等多方途徑解決根本問題。

photo_sheng_03

【講座】沈昭良:採訪現場會面臨甚麼樣的道德困境?新聞攝影中的知權與倫理

從日軍對上海轟炸後一個嬰兒坐在鐵道邊嚎哭,登陸諾曼地時候美軍士兵的背影,到那張導致攝影師最後自殺的《禿鷹與小女孩》,新聞攝影有著改變事件的力量,但這些經典照片裡,卻各也有著不同的故事......

gljdeaobfap0s5r2nqdxbqiyst8kvj

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動盪時期的新聞業——坦克、TikTok與信任

我們想成為第一,但前提是要正確和安全;我們進行事實查核,包括第一手資訊的時間;我們追求真實而非敷衍草率;我們揭露未知的關鍵事實;我們的目標是中立客觀;我們會盡快且全面地更正錯誤。然而,當記者遭到殘酷、惡意的攻擊時,會發生什麼事?

圖片_1

《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滾吧,你這爛貨!」是奧地利人面對恐怖主義時的態度

國際 精選書摘

德國的報紙《每日報》(taz) 於11月4日專題報導這起恐攻事件時,便在頭版以極醒目標題寫上:Schleich di, du Oaschloch!我們都應該記住這句呈現出維也納人如此直接、帶點粗魯、卻充滿勇氣的方言,這也是世界選擇與維也納團結在一起的方式。

shutterstock_461773729

公眾人物婚變事件:媒體利用孩童取材已踩到社會底線,必將受到公眾唾棄

社會 莊貿捷

如今,新科技挪移了媒體業者的位置,公民團體有更多倡議管道,不再只能透過媒體組織爭取曝光,而民眾亦能透過留言、倒讚甚至拍影片表達不滿,提高了監督媒體的能量。

nm0ve2ti3lthklsm8ryq7g8xoid16y

史上首次「電視台換照」聽證會:中天新聞換照案攻防焦點一次看

社會 李秉芳

中天如何改善違規處分、落實自律機制,以及經營者的適格性、能否維持新聞編輯室專業自主,以及董事長蔡衍明將親自出席與否,是今日聽證會焦點。

螢幕快照_2020-06-04_下午2_39_58

「逼網紅出櫃」不只網友氣炸,律師:「性生活」屬特種個資,《鏡週刊》恐觸法

性別 李修慧

《鏡週刊》昨日報導Youtuber瑋瑋的約炮隱私,引發大量批評後,雖然下架該系列報導,但所發布的聲明卻引起更大憤怒。

AP_638157609664

比較美國與台灣的規範,新聞媒體應該如何呈現「自殺報導」?

衛生福利部於2020年1月10日刊登公報,預告訂定「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其中詳細規範了傳播媒體及網際網路平台遵守自殺新聞報導原則,藉此機會,我們先來看看美國如何建議並研究自殺新聞的報導。

Clickbait, advertising, spam icons on mobile phone screen. Internet and business concept. - 圖片

解析「誘餌式標題」:來自閱聽人的一段獨白

社會 讀者投書

即便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仍舊希望用最緩慢卻堅定的方式,走上街頭向人們一一說明「誘餌式標題」帶來的影響。

RTR30STQ

「謊言無法贏過真相,真實不會沉默」:南韓如何走出「垃圾記者」的深淵

2014年4月16號,世越號慘案發生後,當時被批評消極進行救援工作的朴槿惠政府並沒有虛心接受批評,反而選擇扭曲消息並且隱瞞真相,因為沒有報導出真相,使得記者們被稱爲由記者和垃圾合成詞的「기레기(垃圾記者,或記者是垃圾)」。

RTS1QCHI

揭發名人糗事是「公眾利益」還是「誹謗」?英國法院和媒體的角力

傳統上,若有爭議性的報導,媒體多會以「公眾利益」為名抗辯誹謗罪,但在最新的英國判決中,法院明確表示所謂的「公眾利益」並不是「引起公眾興趣」的意思。

AP_182385950171432

守護媒體獨立是公民義務︰德國全民付費製播公共節目

國際 劉威良

德國憲法法院清楚指出,公共傳播媒體不能受經濟因素影響,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因為它資金來源是全民的費用,必須獨立專業,不為商業機制所影響。

環大西洋小學堂_首圖20190606

守護媒體獨立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德國「全民付費」製播公共節目

國際 劉威良

全民承擔費用而使之獨立製作的目的,是要他們所製播的節目沒有市場營收的壓力,要真相可以毫不被扭曲的被呈現,更不能以駭人聽聞的聳動突顯節目,務必讓多元而專業的意見呈現。

53083460_2197831853879590_47367450422012

《我們與惡的距離》:新聞媒體的困境與難題,不是叫人「學會看新聞」就能解決

社會 讀者投書

提升媒體素養,是個人免疫力的問題;拒看爛媒體,是個人避免去公共場所的問題,然而面對假訊息與劣質內容的氾濫,整體社會的問題需要的是找出病因,發明勤洗手、戴口罩,才能有效地應對流感肆虐。

53083460_2197831853879590_47367450422012

《我們與惡的距離》:新聞媒體的困境與難題,恐怕沒人知道出路在哪裡

社會 讀者投書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宋喬安對於自家「無良」媒體的自嘲與挖苦,恐怕反應的是幾個值得社會深思的問題:若好內容都從大眾媒體當中被「分眾」出去,並且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社會菁英壟斷,那麼一般民眾真的「選擇」了他所見的世界嗎?當有能力選擇好資訊的人,因為他所選擇的媒體而獲得更多的好資訊,對於那些不具備此能力的人來說,這是否可能加深了知識的不對等,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