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
翁曉玲擬修法提高大法官釋憲門檻,柯建銘:摧毀憲政體制
如果翁曉玲所提的修正草案都可順利經立法院會三讀通過的話,未來至少要有10位以上的大法官參與評議,且至少要有7位以上同意才能作成判決。柯建銘認為這是在操作對立。
國民黨「藍鷹行動」:被製造出來的「民意」 和「假草根運動」的必要
民主總是與各種形形色色的抗議活動連結在一樣,因為公民通常享有完整的政治與言論自由;儘管如此,由上而下的群眾行動仍是威權或半民主的國家之常見現象。為了轉移民眾注意力、正當化對外的領土擴張等理由,獨裁者們往往會透過其盟友或政府動員民眾、製造民意。
揭開中國假帳號對台滲透實例:河北秦皇島公司控制香港帳號,介入2024台灣總統大選
綜合本文羅列的資料來看,可以看出這家位在河北秦皇島的公司,旗下有好幾個員工也住在河北,這些員工的工作都是控制這些粉專、社團、以及推廣內容農場賺錢,但同時也經營台灣政治、影響台灣的民意、支持郭台銘、影響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攻擊民進黨。
死刑存廢爭論不休:是否違憲?與犯罪率真的有關嗎?學界與實務的看法又是什麼?
我認為多數的殺人案件大都出自於加害人不得已或其他原因,若今天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加害者其實沒必要選擇以極端的手段和以犯罪方式解決。以鄭捷案為例,在我翻閱判決書後認為,就算他死刑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死刑違憲嗎?】言詞辯論今登場聚焦民意、生命權和酷刑,雙方攻防4大焦點一次看
死刑透過剝奪一個人的生命權,是否違反憲法所保障的人性尊嚴?死刑作為嚇阻和懲罰極端犯罪的手段,是否違反憲法的比例原則?有學者指出,死刑的存廢在兩種價值觀的衝突縫隙處,人性尊嚴跟殘酷刑罰的概念,主觀感受跟文化價值的衝突,沒辦法透過大法官解釋得到結論。
【死刑違憲嗎?】法務部主張「多數民意反廢死」,詹森林大法官:同婚釋憲時也說違反民意
詹森林問,法務部一再訴諸民意,但憲法法庭過去對許多爭議如同婚、通姦罪解釋時,法務部也都說違反多數民意應尊重立法和行政權。宣告違憲後,行政院也提修法讓同性可結婚、通姦除罪化,「為什麼現在死刑就一直要用民意希望憲法法庭讓步?」
台灣死刑存廢之爭,4/23憲法法庭辯論:大法官何時做出宣示?反廢死的聲音說了什麼?
今年初,總統蔡英文受訪時強調台灣目前並未廢除死刑:「目前的死刑犯都仍在釋憲的法律程序中,相關議題也顯示預防犯罪是民眾心中最大期待。」有分析稱,此刻大法官釋憲,無論結果如何,或能協助未來執政的賴清德政府在此議題上「掃雷」,在法律上給予明確的指示。
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北京不樂見台零邦交,但中國在520後必須面對台灣新的民意現實
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今(20)日受訪,談及兩岸關係。李大維指出,隨著5月20日我國新政府上任,中國必須尊重台灣民意,兩岸才能恢復交流。他將兩岸關係類比為兩個人跳探戈舞,認為兩岸對話不能只靠台灣釋出善意,希望中國在5月20日後能面對現實。
藍白合民主初選可行嗎?民眾黨點出3問題、黃士修:初選成本至少2億,唯郭辦能執行
民眾黨認為,開放式民主初選實為封閉式選舉,可能出現被動員的區區幾萬人,決定上千萬人的意願情境。民眾黨也點出代表性不足、名冊建置問題、準備時間倉促3大問題。而黃士修認為,目前全台唯一有能力執行能力的只有郭台銘辦公室,郭辦在全台已部署逾300個連署站點,隨時可轉成類黨部的功能。
全世界僅剩不到兩成國家仍有死刑,台灣的死刑存廢問題為何一直懸而未決?
前不久,台灣百合公義協會的理事長徐紹展就提出「死刑應於判決確定後6月內執行完畢」全國性公投提案。雖然中選會的反饋是「照目前時程看來,應該是趕不上今年法定公投舉行時間」,但是這也説明中選會明白這個公投提案代表了台灣很大一部分的民意。
認為民調起起伏伏,郭台銘稱要找回「隱性選民」當面溝通
高雄市區24日出現1面郭台銘與國民黨提名的5名高市立委參選人同框看板,引發議論。郭台銘受訪表示,主流民意希望國民黨立委能贏,若看板掛在一起,能夠當選有何不好?
【2022九合一選舉】外媒分析:台灣民意對權力獨大求取平衡,形同進入「後蔡英文」時代
專精台灣政治的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小笠原欣幸說,台灣民眾對政治權力獨大抱持警戒,由於民進黨相對看來正走向獨大,所以讓選民意識到求取平衡。王業立分析,民進黨這次輸了九合一選舉,形同宣告進入「後小英」時代,未來由誰接任黨主席還要看黨內派系協調的過程。
反對修憲因為會讓18歲就能選立委和議員?學者和立委:還是要看後續配套修法,但「有何不可」
學這指出,不同民代職位年齡如何限制立法院未來仍有討論空間,但是就算立委們最後通過「最激進」的版本,讓18歲可以投票也可參選除了總統外的選舉,「又有何不可?」,選舉本來就是種檢視,假如認為一個候選人不夠格,「就不要投給他」。
俄烏戰爭已經超過兩個月了,對台灣民眾自我防衛的態度有什麼影響?
財團法人國家安全研究院釋出了一系列關於台灣民眾戰爭態度的民意調查,由政治大學委託執行。其中兩波電話民調正好於戰爭前的2021年9月、以及戰爭爆發後的2022年3月執行,因此可以仔細比較台灣民眾在真的觀察到烏俄戰爭之後,是否有影響到台灣民眾的看法。
全民公投作為一種「直接民主」,我們可以更好的實踐民主、決定公共事務嗎?
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李昌麟直言,台灣的公投目前仍然停在「選舉」,多數的政黨、媒體和人民都沒有搞清楚這兩者的差別為何,所以在這次公投,依然看到政黨動員而多數中間選民面對專業議題無所適從,因此對公民的教育和公投制度改革完善,都是未來非常重要任務。
國民黨考慮用「超級黨代表」拉近民意,最好先看看美國民主黨1968年的慘痛教訓
在最撕裂的社會、最對立的族群、最痛苦的年代,選出了一個最不適合的候選人,貫徹黨意不惜違背民意,這就是1968年民主黨超級黨代表們的傑作。
主張「H漫無碼化」的日本議員成功勝選,但台灣的「少數聲音」可沒這麼幸運
反對動漫和遊戲打馬賽克的日本議員參選人山田太郎在日本勝選,但同樣具有「少數人意見」的候選人,在台灣想要選上的難度卻大大提升,除了倡議常常不在「選民服務」原因之外,不分區的門檻限制也是一大原因。
史上最戲劇性美國總統大選:腹背受敵的杜魯門,如何從民調落後兩位數反勝?
從人人不看好的弱勢總統,選前民調落後兩位數的窘境,到華麗逆轉。杜魯門的1948選戰,堪稱是民主政治史上最振奮人心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