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 Related Tags: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 紀實攝影
- 攝影
- 攝影師
- Henri Cartier-Bresson
- 布列松
- 報導攝影
- 街頭攝影
- Magnum Photos
- 中國
《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在加拉巴戈斯群島,大多數動物都不怕人,象龜卻不在此列
他帶著相機和底片走遍全世界,走過森林、沙漠、非洲、南美洲、南極洲,拍攝了工人、移民、原住民、戰亂、飢荒、種族大屠殺。薩爾加多的黑白攝影作品在歐洲各大媒體上刊登,他透過影像,將這個世界的所有面貌展現給世人。
《卡提耶-布列松》導讀:他用「光學和機械的速寫本」,留下強大的影像資產
慶幸的是,這本書釐清了關於他的偏見及神話,展現他開拓黑白紀實攝影的廣闊路徑。只要有人願意像他一樣,將攝影看作困難重重的深刻樂趣,真切表達對外界和自我的觀點和情感,那麼攝影的未來將有繁茂的生命,足以抵抗遺忘和虛無。
《卡提耶-布列松》:歷時整整十二天十二夜,他見證了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瓦解
身為一個外國人,身處一個未知的城市,並正好處在眾人皆知、即將到來的歷史性革命前夕。處於如此亢奮的時刻,人們很容易被集體的瘋狂情緒席捲。這時候最重要的是不僅要身在現場,還要知道什麼時候該離去。你必須藏好底片,也得藏好自己。
引人誤解的「決定性瞬間」(下):布列松發現,相機是捉住「客觀偶然」的絕佳工具
布列松著名的「決定性瞬間」一說,卻常引人誤解。究竟他如何看待攝影?他和現代藝術之間有什麼淵源和對話?
引人誤解的「決定性瞬間」(上):《世紀一瞬間》點出布列松的「視網膜裡內建了構圖機制」
布列松著名的「決定性瞬間」一說,卻常引人誤解。究竟他如何看待攝影?他和現代藝術之間有什麼淵源和對話?
「布列松在中國」特展:城市漫步者布列松,打開世界看見中國人文地景的窗口
不管這批照片是不是以人為本的人道關懷,或是以報導為出發點的捕捉時代亮點,布列松的作品,如他所說,捕捉了中國在這些年間的生活樣態,人民對受政治波及的生活所展現的情緒。
拍下「刺刀前的獻花女孩」成經典 法攝影師Marc Riboud辭世
「我對於世上的美善事物,向來比暴力與醜怪更為敏感。我著迷於在生命最熱烈的當下,盡可能用最熱切、最深入的方式將之紀錄下來。」
拍下「刺刀前的獻花女孩」 法國攝影師馬克・呂布辭世
呂布足跡遍及歐、亞、非、北美,他是首先獲准進入中國及蘇聯拍攝的西方攝影師之一,並紀錄中國文革與40年來的發展巨變;越戰期間更是少數能在南北越間自由穿梭的記者。著名作品「獻花女孩」照片則是1973年在美國的反越戰遊行中拍下。
2015 iPhone攝影獎揭曉,旅美台裔女攝影師奪年度最佳照片季軍
呂宜潔在專訪中透露,她在街頭拍攝時大多使用手機拍照,建議攝影師應隨身帶iPhone,「別把它放在袋子裡,如此便能隨手以手機捕捉美麗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