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
共和黨法律戰受挫,學者:有助提高投票率並加快計票;各州現提前投票熱潮,分析:積極選民無法代表未決選票
美國總統大選倒數,共和黨的法律戰接連受挫。專家認為,這可能提高投票率,並有助於加速計票和確認選舉結果。由於選情激烈,非搖擺州也出現排隊熱潮,全美預計超過5000萬張選票將在投票日前進入票箱,不過提早進入票箱的選票無法代表整體選民。
基隆市長罷免案未通過,謝國樑現身國民黨基隆市黨部,哽咽提「榮耀歸信仰」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投票今日登場,投票率 50.44%,同意罷免票數為6萬9934票,不同意罷免票數8萬 6014 票,有效票中,不同意罷免票數多於同意罷免票數,投票結果為否決。
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山陀兒颱風產生四種效應,可能使投票率激增成為勝負關鍵
本週日基隆市將舉行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在颱風侵襲基隆造成大規模災情後,罷免案情勢產生明顯轉變。基隆市長罷免案出現四種效應:聚旗效應、民主課責、意外連結和返鄉探親。這四種效應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更高的投票率,這也將會影響最終的選舉結果。
瑞典智庫《全球民主狀況》報告:45%國家民主倒退,全球2成選舉有爭議
根據瑞典國際民主與選舉協助研究所(International IDEA)發表的最新《全球民主狀況》(GSoD)報告指出,全球的民主狀況已經自2017年開始,連續8年民主倒退的國家比進步的國家還多,其中退步的項目集中在「代表權」與「權利」兩項指標。
阿爾及利亞總統近95%得票率連任,挑戰者譴責灌票
阿爾及利亞選務當局8日宣布,現任總統塔布納以近95%得票率連任成功。挑戰陣營則就企圖「灌票」問題予以譴責。阿爾及利亞7日晚間將投票時間延長一小時,希望讓更多選民能夠投票。
談選罷法爭議(下):國民黨提出的身分證和罷免票數修法,會造成什麼問題?
國民黨想修的6條選罷法條,問題最大的部分是「要求連署要附身分證影本」,以及「罷免同意票要超過當選票數」——要求連署要檢附身分證影本,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求罷免同意票要高於當選票,就是在閹割罷免權。為什麼這樣說?讓我解釋給你聽。
只顧同溫層,不爭取社會共識最大化——為何藍綠都愛「負面鬥爭」?
台灣大選期間平均投票率約在60%到70%,而補選期間只有40%到50%,低參與度,意味著政黨只要用「仇恨值」催出自己基本盤拉高支持度,在中間選民參與度不高的情況下,就會極大提升當選幾率,這比展開積極辯論說服各自陣營之外的人獲得支持,要方便許多......
韓國會選舉投票率創32年新高,在野黨估「壓倒性勝利」,外媒:尹錫悅恐成跛腳總統
明知大學政治系教授申律指出,這次投票率創下32年來國會選舉新高紀錄,可能是「憤怒投票」的結果。因執政黨國民力量與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都以「審判論」做為攻擊對方的策略,引起無黨派傾向的中立選民關注。
全球年過7旬「嬰兒潮世代」國家領導人漸增,政治學家憂年輕人政治冷感
政治學家擔心,如果年輕人覺得自己無法擺脫祖父母那一代的政治人物,就會對政治冷感。瑞典哥特堡大學政治學副教授桑德斯特羅姆(Aksel Sundstrom)表示,這種風險堪稱「冷感循環」,年長的候選人會導致年輕選民投票率下降,進而讓政治人物沒有動力去關注年輕人關心的議題。
外界意外台灣大選結果:意識形態之爭進入「統獨疲勞」,選民回歸理性了嗎?
今年的選舉有個明顯變化,就是統獨議題已經失去過去的熱度,因為沒有太陽花學運、香港反修例風波等重大議題刺激台灣人的危機感。雖然在裴洛西訪台、蔡英文訪美時,中國都會環台軍演,但是長期處於軍事威嚇下的台灣人對此已經疲勞。
【圖表分析】近五屆「第三勢力」政黨票如何變化?民眾黨真的把其他小黨的票都吸走了嗎?
從政黨票的票數來看,雖然總統得票都變少,但本屆藍綠政黨票得票率和2020相比反而皆有增加,整體來說投給「第三勢力」的比例減少了,這些選票是如何流動的? 為什麼民眾黨在第三勢力中「一黨獨大」了?
返鄉投票潮:東部幹線售票7成、週五南下高鐵最熱銷,台商今年較「慢熱」10日後湧現返台潮
明(13)日就是2024總統、立委大選投票日。因應返鄉投票需求,台鐵東部幹線加開20班次,花東售票率高達7成。另外,高鐵票也很搶手,投票前後賣出超過42萬張票,尤其以南下列車最為熱銷。台商則觀察,本屆選舉較為「慢熱」,10日後才開始湧現返台潮,逾9成班機滿座。
賴清德同額競選當選民進黨主席,投票率17.59%是高還是低?
本次民進黨主席選舉,是2005年至今首次只有一位參選人的狀況,最終賴清德在23萬8664的選舉人數中,拿下4萬1840票、投票率為17.59%。不過細看各縣市結果,賴清德本命區台南投票率為15.5%,高雄的投票率甚至只有10.21%。回顧近期幾場民進黨主席選舉,這算高還是低?
王鴻薇勝出立委補選,吳怡農打正面選戰得票率較2020成長,藍營人士:綠營基本盤未潰散無樂觀本錢
地方人士說,這次補選,國民黨從高層至執政縣市長都力挺王鴻薇,顯示藍營看重此次補選,也可能視為2024年的總統大選前哨戰,後續是否成為藍營政治人物要中途投入選舉的仿效模式,值得觀察。
【2022九合一選舉】18歲公民權未過關,同意大於不同意票,但距離門檻仍差400萬票
面對961萬同意票的高門檻,這次18歲公民權修憲公投的同意票559萬,大於不同意票496萬,但距離門檻仍有400萬的距離。支持團體「18歲公民權推動聯盟」 表示,雖獲台灣主要政黨表態支持,但仍然無法跨越修憲高牆。
【關鍵眼中盯】為什麼城市選民越來越不想投票?是不是真的「誰上都一樣」?
對政治疲乏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一票有意義,投票對自己也沒有直接的好處,對政治的參與感越來越低,更覺得「誰上都一樣」。但某方面他們也沒錯:如果完全用功利的視角來看,城市的選舉好像真的是「投爽的」。
BBC看台北市長選舉:金句指揮官、國民黨儲君、前任副市長,還有哪些你應該了解的看點?
台灣政治人物通常以台北市市長為參選總統的踏腳石。《BBC中文》盤點目前浮出檯面,已經正式登記參選的三位候選人,了解他們的背景以及從政經歷,以及目前民調的結果。
台法選戰大不同:巴黎選民冷靜低調、沒宣傳車滿街跑,很難感覺到有總統大選正在進行
法國不僅少了無限發送的候選人面紙,更不會有掛在建築物上宣傳的巨型大臉對選民微笑。此外,候選人的海報必須依照一定尺寸,整齊貼在選委會架設的指定地點。
【圖表分析】林昶佐罷免案「驚險未過」,但綠營全體動員的催票力暗藏隱憂
從投票結果可以看出中正區部分里是全都同意罷免高於不同意罷免,萬華則有約半數里同意罷免、半數不同意罷免,但同意罷免在部分里催出較高的票,而不同意罷免則沒有任何一區表現特別突出。
大學生看公投:「只因不了解而不去投,形同支持不同意」,這只是再次陷入選舉的萬年泥濘
公投結果並不代表人民絕對的同意或否決,也不是立即的亡國或走向國際。對人民來說,不論公投通過與否,生活還是照平常那樣子過,現在討論該投同意或不同意已無意義,但切勿忘記,這些議題還沒有正式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