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冠宇
我是姜冠宇醫師,喜歡分享自己對臨床、社會議題、甚至國際政治的觀點,從事基層醫療專業工作這麼些年來,從我人生經驗裡,要改變社會,改變眾人行為,我相信專業需要主動與社會對話,才能創造彼此雙贏的改革。
柯文哲提「長照保險制」重出江湖,會不會重蹈健保總額的覆轍?
「長照保險制」可能重出江湖了,這是八年前被爭論過的事。長照要稅制,還是保險制?成為當時兩大黨的政見焦點。長照,絕對不是只有巴氏量表開放與否的問題而已,它的人力資金缺口,比你想像中還多得多。
食腦變形蟲死亡病例尚未找到源頭,也要小心同樣有啃腦危險的「棘阿米巴」
其實要建立全民的「神經學徵兆覺察」的觀念。通常只要「頭痛」,伴隨「噁心、嘔吐」,寧可先去就醫一下,也不要「觀察一下再看看」,要觀察也先在急診觀察。進階一點就是視覺,有視覺相關異常包含「畏光」也要注意。
請長輩繼續打不要停:研究指COVID-19二價加強疫苗,與老年人重症風險降低有關
根據研究作者的結論,在符合條件的人群當中,二價加強劑疫苗與相關住院率降低81%有關,與死亡率下降86% 有關。這些結果表明,二價加強與老年人患重症的風險較低有關,必須「加大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人群接受二價加強。
確診後「長新冠」症狀會持續多久?法國最新研究給出答案
「醫生,我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後遺症會持續多久?」現在研究有了答案,另外大約10%的患者在1年後仍有症狀,並且指出「症狀延後消退」的指標:高齡、女性、抽菸、肥胖、癌症史。
「白紙運動」背後的公衛決策:中國為何遲遲不敢解封?他們懼怕什麼?
今天我們走過了,其實我們就是暫時笑看接下來的變異株,因為新加坡面對下一波也是挺輕鬆的,這就是與中國走不一樣的路,千萬不要政治凌駕專業。流行病學家Katelyn Jetelina最後表示仍然很擔心中國這一波大規模的感染如果失去控制,以中國人口之大,會對全球的下一波疫情產生什麼意想不到的變數,就不知道了。
台灣兒少自殺防治的基石,不是樓不要蓋高,也不是中秋烤肉別讓孩子買煤炭
台灣被問到青少年自殺率,那個衝動形成原因是什麼?這些都才是民眾需要知道的東西。再說一次,自殺預防的基石,是篩查自殺衝動,那些樓不要蓋高、不要中秋節烤肉讓孩子有機會買煤炭,其實不會抹消自殺的可能。
專家呼籲重視COVID-19後遺症:腦霧、無來由的疲勞不要硬撐,該休息就休息
現在專家開始高度呼籲,不可以忽視這容易被忽視的狀況,我們僅僅只是還沒有發展出適當的工具評估腦霧,所以更不能在診間否定病人的症狀。無論如何,對這項議題有研究的專家都呼籲,如果你為這個症狀所苦,請你好好的休息,直到症狀解除。
COVID-19確診者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免疫力變差?這並不是你的錯覺
只能說拜登總統喊太早了,難怪被佛奇反駁。雖然現在重複感染很常見,但是每一次的感染,如果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這對於脆弱族群都很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原有慢性感染會控制不佳,也可能會造成有其他疾病有機會新興起來。
「爸爸要走了,我們會看到他最後一面嗎?」難以圓滿,是病房隔離措施下的困難之一
這些轉重症的病人,很多都會無法見到家人最後一面,也是快速火化。對於家庭關係比較好的家屬,這確實是蠻殘忍的。以安寧取向來說,我覺得還有改善空間。但是在病人量多時,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吧。
XE重組體現身!Omicron是否將逐漸變異直到流感化?
Omicron繼續變異可能有好(階梯形)、也有壞(非階梯形,也就是非預期突變),雖然清零已經不可能,但是防止大量傳播也許是減少非預期變化的好方法,這也是台灣正在做的方向。
烏克蘭的疫情與醫療系統,在戰爭爆發後發生哪些變化?
看著烏克蘭的情況,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重點:轉送系統的挑戰、醫療設施受迫換與重構、治療中斷、傳染病興盛。這也許是我們可以學習到,戰爭時真正該做的準備。
為了防堵疫情,台灣什麼時候需要對春節返鄉潮縮減航班?
跟施打疫苗一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以避免未來更多損失。設立指標,越早反應,成本就越小。雖然很多緊縮政策,會傷經濟或讓民眾不高興,但是反轉疫情都是兩個禮拜後會見效,大家撐著點!
Long COVID-19症候群對「追求與病毒共存」的威脅大不大?
Long COVID-19是可能當下難以察覺、容易延遲就醫。所以即便感染當下沒有症狀,也真的別太掉以輕心,後面會不會有事也不敢保證。
院內會議推測:疫情恐在1-2個月後捲土重來,而且高峰將會是萬華區經驗的1.5倍
Delta變異病毒株的出現,有點像是戴資穎的第三局。人類疫苗覆蓋率和變異速度一度被拉開了,很挫折。但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還是一樣。先決要件就是透明(be transparency),才能步伐一致(be consistent)。
WHO的聲明除了提及台灣,還有不少暗藏在文字中的陷阱
3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發布了一篇聲明「Information sharing on COVID-19」。其中其實隱含了很多似是而非、或是逕下結論的文字陷阱。
積極治療延長患者壽命,愛滋病正逐步邁入「老年醫學」範疇
每10年人類社會隨著治療方式與人口變化,疾病型態會產生轉變,HIV病友也不例外。在HIV病人轉為慢性病的時代,我們的HIV診斷、治療趨勢、以及推廣政策,又有那些進展呢?
低溫、空汙加上高強度運動,猶如俄羅斯輪盤般的自殺遊戲
在中國境內,當時半夜氣溫9度的耗高體能節目,這些其實都說明這位在中國工作的藝人遭遇到了什麼。不光過勞,在未觀察空氣品質下出來運動,其實跟玩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是一樣的。
「分級醫療」聽起來很理想,為何仍難以解決健保的虧損態勢?
如果下轉病人量不夠,轉診就無法平衡,就不是真正的垂直整合了。所以關鍵是壯大基層社區醫療體系,而且壯大「獨立的」基層社區醫療體系,是需要非常多手腳的。筆者以整合醫療科主治醫師之所見,建議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