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銳利的眼神、嚴厲的口吻,或許就是來自他的思想。訴說該重視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態度,他簡直就像一名武士。
作者:原田MARIRU
十七歲高中女生亞里莎失戀了,因為在推特誤讀了一句尼采的哲學名句,在心中許下心願,因而引發采尼穿越時空來到京都,教她如何讀對哲學、生命因此強大。
以下為故事裡叔本華與女主角亞里莎的對話。
「光從外在來看,每個人都光芒耀眼。不論是社長、精英社員或影星,都擁有財富和名聲。但是至於他們幸不幸福,無法從外觀決定,而是由其中的人決定。」
「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有錢、有名聲、外表看起來是否風光,這些都不是直接幸福,而是間接因素。金錢、名譽無法直接帶給人們幸福,得到金錢或名譽,會覺得開心而產生幸福的氣氛。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意味著,覺得幸福或快樂是一半主體。也就是說取決於自身的感性,一半客體則是職業、金錢......等等表象因素,無法直接作用。」
「取決於自身的感性?」
「沒錯。人類必須小心不要過度尋求表象事物來獲得幸福。妳知道為什麼嗎?例如,和男朋友約會去Wolfgang's享用美味的頂級牛排。兩人沉浸在幸福的氣氛下吃,以及男朋友一張臭臉提出要分手邊吃頂級牛排,妳認為哪一種情況下會覺得牛排好吃?」
「哦,一邊談分手一邊用餐會覺得很討厭吧?再美味也吃不出來了,或者說心情沉重......都沒胃口了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唔,因為自己的心情很低落?」
「是的,這就接近我剛剛說的自身感性,也就是說,現在說的美味牛排,只不過是表象因素。即使在不愉快的心情下用餐,或許某種程度上,仍然會覺得美味的牛排好吃。但是,可能感受不到至高的幸福或快樂吧?因為表象因素在幸福的感受上只有間接影響。或許美味的牛排有它的價值,但是吃了以後是否能感覺到幸福,最終的判斷還是在自身。因此,這才是我認為重要的『一半主體』。」
「結果,無論吃多麼奢華或是多麼美味的食物,在心情低落的情況下吃,就感覺不到幸福?」
「是的。不是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嗎?現實生活中大家都羨慕不已的明星或成功人士,因為心情低落,最後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從外人來看,或許會覺得納悶,『他不是很成功嗎?為什麼會自殺呢?』這是從『一半客體』來看,看起來幸福。但是從當事人才瞭解的『一半主體』來看,根本不覺得幸福,而是受苦惱所折磨!換句話說,人類雖然無止境地追求財富、名聲,但若是真的如願以償時,真的幸福嗎?卻又不是如此,因為這些畢竟都是間接的。比起自己擁有的事物,在他人眼中看起來是什麼模樣,內心健康更能直接帶來幸福。」
「是嗎?內心健康......這才是重要的?」
「我說的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用理性邏輯的觀點。追求一半客體,也就是說追求財富或名聲,與其順從他人的價值觀而活,不如磨鍊一半主體,也就是磨鍊自己內在的感性,能夠更有效地感受到幸福。『健康的乞丐比病篤的國王更幸福』。」
「原來如此。不過,有件事我很在意,照這個想法來看,不就變成叫大家不要追求成功或名聲了嗎?」
「為了避免妳誤會,我先聲明。我並不是指:為了生活,連必要的事物也可以不要。我想說的是,財富或名譽的多寡高低,和幸福的比例沒有關係。即使坐擁鉅額財富,要維持、也必須花費許多心思及顧慮,這些心思及顧慮,也就表示需要操心的事很多。換句話說,擁有鉅大財富,就有可能在精神上操更多的心。另外還有一件案例,經常可以在有錢的大少爺身上看到。有錢卻缺乏精神上的充實,即使家財萬貫,往往只會將財富耗費在短期的快樂上......妳有辦法想像這樣的人嗎?」
「嗯,這個嘛!即使很有錢卻覺得寂寞,或者無法滿足時,為了填補寂寞空虛,而把錢花在購物或花天酒地?」
「確實如此。例如父母過世而繼承龐大遺產的大少爺,或是突然中了彩券的人,如果心靈匱乏,就算擁有一筆鉅財,很快地也會散盡家產......這是有原因的。」
「有原因?」
「這是心靈匱乏和空虛,所引起的無聊最後造成的。為了彌補空虛,追求短期的快樂。花天酒地、滿足虛榮心的購物,有如轉瞬即逝的泡沫......」
「人類總是傾向追求容易瞭解的表象事物,也就是金錢、名聲、奢侈品等等,缺乏精神層面思考的結果,終將因此而自我毀滅。」
「自我毀滅?似乎是很沉重的話題呢!」
「『精神上的貧乏,將吸引表象的貧乏』。試圖以表象的事物填補內心的空虛,是癡人說夢。例如,想要以買醉來發洩空虛的心情,最後將造成金錢上的負擔。精神貧乏的人,透過購物來填補不滿足的心情,最後只會留下一身卡債。以暴飲暴食來消除壓力的人,健康會亮紅燈。吸毒也是一樣。依賴表象事物來發洩內在空虛,最後將造成一切貧乏而殘破不堪。結論就是,唯有保持健全的內在,才能幸福。」
「原來如此,再怎麼追求表象的幸福,還是無法從根本獲得滿足。」
「介意他人眼中的自己,過度重視他人的意見,是人類的一種瘋狂。我們平時所擔憂、勞苦的事情,一半以上是對他人的顧慮、過度在意他人意見而產生的。受到虛榮心、名譽、自尊心束縛,就是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的表現。透過他人的眼光,讓自己知道自己具有更高的價值,這並不是自己內在的意見。
妳不覺得很奇怪嗎?自己的內在,對自己沒有自信、真憑實據,但是受到他人稱讚,就認定自己『我很厲害』,『我很厲害』是奠基在他人認定的基礎上。因此,人類為了滿足虛榮心,拚命裝模作樣。『虛榮使人健談,驕傲卻讓人沉默(註:Vanity talkative, but let a person quiet pride,一句出自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所謂的驕傲,是對自己有自信、感到自豪。充分擁有自信的人,不會受到他人的目光或意見左右,但是,無法對自己引以為傲,內心沒有餘裕的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讚許,只好拚命地矯飾偽裝。到頭來,內心沒有餘裕,一昧地強調自己有多厲害,自讚自誇。人們必須內心有餘裕才能保持沉默。」
「原來如此。但是我有一個疑問,在沒有他人肯定的情況下,對自己充滿自信,不就是自戀嗎?沒人說你很厲害,但是卻自信滿滿地說:『我很厲害!』與其說這很難做到,不如說會這麼想的人,根本就超級自戀......」
「妳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妳太過在意別人對妳的觀點。的確,有時候會造成誤解,即使如此又如何呢?這世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判斷標準。即使有人批評擁有自信的人,『那傢伙是自戀狂』,也不能因此讓自信心受到左右。批評的人是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才批評,只要這麼想就好了。有自信的人,不會依賴他人的肯定。不被他人是否肯定所影響,能夠自信、自豪,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而挫折。因為他人的肯定而建立了自信,冷靜地想一想,妳不覺得這個思考模式很奇怪嗎?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而一喜一憂被耍得團團轉,我認為內心先確立自信是第一要件,這也符合我剛剛說的,一半客體和一半主體。一昧地追求表象,重要的內在卻空蕩蕩的,完全沒有意義。首先要穩固基本盤的內在,其次再追求表象事物,我認為這才是上策。」
「總而言之,一昧在意他人的評價或眼光,是不可能幸福的。」
「是的,就是這樣。」尼采聽著我們的對話,頻頻點頭稱是。「也對,就像是完成沒有自信的APP,擔心上架之後風評好不好,不如推出絕對有自信的APP再上架吧!」
尼采口中唸唸有詞像是說給自己聽。
叔本華銳利的眼神、嚴厲的口吻,或許就是來自他的思想。訴說該重視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態度,他簡直就像一名武士。正因為叔本華禁欲而嚴苛的思考,所以才會有這麼嚴肅的神情,我一邊想一邊看著正在喝咖啡的叔本華皺著的眉間。
尼采說,「不要抑制欲望,應該積極地活下去。」
齊克果說,「我為真的真理才是最重要的。」
叔本華則說,「人生充滿痛苦,感性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三個人面對生存都殫精竭力地思考,抱持著獨樹一格的思想。對我而言,生存又是什麼呢?我是不是也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抱持著屬於我自己、能夠堅定對他人闡述的堅毅信念呢?
相關書摘 ►與沙特聊存在主義:感到羞恥時,就是認可他人眼中的我
書籍介紹
《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采實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原田MARIRU
譯者:卓惠娟
當人生來到谷底,只有哲學,能夠帶你超越。
跟著十七歲失戀少女,用六個哲學真理,重新喜歡上這個複雜的世界。如果走在京都哲學之道上,哲學家美男突然現身。親自為你解說哲學的意義……
尼采、齊克果、叔本華、沙特、海德格、雅士德,史上最夢幻的哲學師資,期間限定京都開課。把難懂的哲學,變成輕鬆好閱讀的小說。以京都為舞台,由美男哲學家領路,帶你遊京都、上「存在主義」哲學課。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