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就是你討厭,但卻也不得不面對。逃避雖可恥,但面對寫作業卻沒有用。到底該怎麼辦?面對這問題,請先試著釐清孩子是不能?還是不願?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書桌前,阿哲不斷地轉著筆。技術雖不賴,但轉久了,終究也失誤了幾次。筆掉了,他也懶得撿。索性從筆袋裡,再抽出另一支鉛筆,繼續轉。阿哲眼神空洞地望著數學評量,很似陌生。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想到要與它熟悉。有那幾題,因為媽媽不時地來到跟前數落「阿哲,你在發什麼呆?還不趕快寫作業。」而勉為其難地動起筆來。至於答案對不對?這也非阿哲所在乎。因為,他自己根本無從判斷正確與否。
「煩死了,寫這些作業到底要幹嘛?真的是浪費時間,討厭死了。」阿哲不時喃喃自語抱怨著。
媽媽看得出來,阿哲對於寫作業這件事情,非常的不愛。她把自己這份疑慮拋給先生「這孩子討厭寫作業,到底該怎麼辦?」「話說,有哪個小朋友會喜歡啊!玩都來不及了。」爸爸這句話,說的倒是中肯。「但作業仍然得寫啊!」媽媽回了這句話,倒也實際。
因為作業非寫不可這現實因素的存在,讓一家三口總是陷入「寫不寫」的拉扯與衝突。
一、釐清問題的癥結點
有些事情就是你討厭,但卻也不得不面對。逃避雖可恥,但面對寫作業卻沒有用。到底該怎麼辦?面對這問題,請先試著釐清孩子是「不能」?還是「不願」?
所謂「不能」,這和孩子的能力、程度有關。例如孩子在聽說讀寫算,在國英數社自的基礎上,可能相對薄弱。因此,面對眼前作業因為有難度,就容易選擇逃避與放棄。
所謂不願,是指孩子具備寫作業的能力,但是在心態上,他就是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寫作業就像是一種嫌惡的刺激,避之唯恐不及。
有時,孩子抱怨「我對數學沒有興趣」話裡所隱藏的是,他真正在數學概念上出現一些問題。無法理解,因此也很難產生該有的興趣。
找到癥結點,以破解寫作業的困難點,將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二、啟動自信的外掛程式
要讓孩子喜歡寫作業,多少要讓孩子激發出他的成就感。一種我可以,我做得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掌握,我可以把我最好的表現呈現出來。因為我會,所以我的能力可以被看見。因為我會,所以我相對會有自信。這是一種驅動力,讓孩子主動去接近,去碰觸這件事情。
當孩子可以優游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投入在眼前這件事情。
另外,營造出寫作業的愉快的氛圍。有些孩子會漸漸投入寫作業,主要在於他處在一個讓自己產生愉快的情境。例如有許多好朋友共同參與,或兄弟姐妹共同進行。
三、把孩子教會
當孩子如果是因為不會,而不想要寫作業。這時,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孩子教會。當然,如何教,這也牽涉到爸媽對於眼前作業的熟悉度。當父母不熟悉,真的要讓你來教,你會發現其實是滿挫折的。因此,我們多少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來同理他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道理。
適度的放手,讓老師、安親班、補習班、家教來引導,或許是另一種選擇的方式。當然,如果爸媽可以親自下場,更是能夠有機會清楚了解孩子的能力狀況。
四、聆聽孩子的聲音
當孩子討厭寫作業,我們可以試著引導他練習面對問題的癥結所在。你可以試著問他「你認為爸媽應該怎麼做,你才會想要寫作業?」孩子是否很清楚告訴你「媽媽,你可不可以跟老師講,作業不要出那麼多。」「爸爸,數學的因素、質數我不懂,你來教我。」「到底英文單字要怎麼背?」「讓我休息,讓我玩一玩,我再來寫功課。」讓孩子把心裡面的想法說出來,彼此找到一個可以平衡的問題解決模式。
五、同理厭惡的感受
我們不需要強迫孩子喜歡寫作業。但是至少我們需要同理孩子厭惡寫作業這種感覺。當然,接納這種感覺,並不等同於我們就認同他這種感覺。但是,我們可以協助孩子解決眼前這種厭惡感。如果他終究得要面對的話。
我們可以讓孩子來述說,這種討厭寫作業的感覺。就像他先前經歷什麼樣的事情,在過去面對這些事情。除了逃避之外,是否曾經有哪一種,讓他從討厭,慢慢轉變為喜歡,或至少不至於排斥的經驗。
六、非做不可的責任
當討厭寫作業是心態上的問題,這時,非做不可的責任也就呼之欲出。
孩子必須要了解,有些事情對自己來說,其實是一種「必要」的責任。除非超出能力範圍,否則面對「責任」是不分什麼喜歡或討厭的。非做不可的責任,這是孩子必須接受的現實。認命,其實也是一種壓力因應與調適能力。
既然討厭,那就乾脆快刀斬亂麻,先苦後甘吧!
請提醒自己,不要任意開啟「你把功課寫完,我就讓你OO」的倒裝模式。為什麼是「倒裝」?當你任意開啟這種看似獎勵的模式,是很容易讓孩子對於寫作業的責任,倒過來,變成可寫可不寫的態度。例如我不想要OO(獎勵),所以我就不需要寫。
獎勵不是不能給。但寧可在孩子負起責任,自發性的把作業寫完,再主動釋放這些OO(獎勵)。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