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體的變動,不僅讓音樂創作變成廣泛的興趣,也讓聽音樂從私密的體驗,轉為主動公開分享的選擇。
編按:2017年金曲獎第28屆主視覺由設計師顏伯駿操刀設計,將以「載體萬變,音樂永存」為命題,專為5種音樂載體(黑膠、卡帶、CD、數位、未來)設計專屬封面,藉以呈現音樂載體的歷史脈絡和文化。關鍵評論網藝文版非常榮幸與設計師顏伯駿團隊合作,邀約5位樂評人,以5種載體為題,探討音樂文化和載體的發展關係。本篇文章為樂評人咪咪大師所撰寫,也請讀者欣賞顏伯駿所設計的「O1年代」。
文:咪咪大師
2002年夏天,我的第一台Apple iPod與隔年第一台Sony T1數位相機,相繼中斷了我關於CD與膠卷底片的記憶。雖然不記得怎麼開始MP3下載,卻依舊記得第一次MP3下載時不可置信的雀躍與矛盾,第一次用簽有自己名字的信用卡,購買iTunes音樂時的成就感,伴隨著台北東區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一夕間蕭條落沒、更名易主的印象,一切都像是底片機才有的失真,如今回想起來,口袋放著厚實iPod的瀟灑青年,如今你們都在哪呢?
你有用iTunes download mp3?
回想朋友當年的隨口一問,隔年Apple就以4台CD隨身聽價碼的新型數位隨身播放器iPod席捲而來,雪白時髦的身影遍佈在各種關乎生活品味的傳統媒體上,也一併洗劫了男大學生微薄的存款與年節紅包。MP3隨身聽以一種大量、沒有邊際、沒有預算,甚至沒有時空的姿態,成了愛聽音樂的男孩無法離身的精神食糧。我不用在出門前選好10片CD,不用在顛簸的公車上忍受CD隨身聽惱人的跳片與中斷,數千首從CD轉成mp3、從線上音樂商店下載的音檔在自己歸檔排列的iPod明細中一覽無遺,單指滑動選單伴隨而來的是清脆明亮的內建「波波聲」,成就了我最美麗的音樂成績單。
也許用iPod歸納關於「數位」的一切過於偏頗,但iPod的確在當年各種強調原音重現、絕不失真的播放器選項中,總結了數位時代裡必要的特質;你的收藏也能是我的收藏(P2P)、你的首播就是我的新歌(iTunes零時差發行),歌單讓專輯失色、單曲就是主打歌,人機合體的過程,讓我們跟黑膠、卡帶、CD紛紛暫別。哈囉MP3!你是我如今最親密的愛人。
自此之後,實體唱片彷彿成了多餘又不耐的累贅,聽音樂在數位化的過程裡,也有了新頁。
2005年,U2樂團代言新款iPod G5,推出黑色機身紅色觸控版的新一代iPod,數位音樂隨身聽不僅是種載體的進化,更成了與時並進的同義詞;而約莫同年,KKBOX在同儕間成了另外一種聽音樂的選項,省去耗時下載的時間,便宜的月費就享有隨選隨聽的優勢,兩三年間聽音樂的方式,媲美幾千萬年來的生物演化,音樂在網際網路與數位化時代下,從一種極度個人的喜好,變成一種普及廣泛的興趣,「你喜歡聽音樂嗎?」成了當年同好、同學間最直接的自我介紹,喜歡音樂不再是私密的臥房樂趣,更是一種方便的音樂共享態度。
音樂,一路從音符的標註、到特定的聚會演出、留聲的收藏、唱片的錄音。數位時代的音樂,廣闊如海,它不再是獨享或某些社經地位累積而成的象徵,它從P2P的電腦硬碟聯外散播,從CD隨身聽移轉到iPod播放器,最後與手機合而為一。音樂從譜寫在膠捲、光碟上,數位化後我們得以用一種橫跨時空記憶的方式讀取它,再也沒有絕版完售、暢銷大賣的市場,下載之後的記憶體,我們可以永遠留存,也可以一筆勾消,既能擁有一整面牆的唱片收藏,也能在心情歌單裡忙裡偷閒。
2013年,瑞典的國際串流平台Spotify進入台灣,記者會現場展開一幅串流服務的世界地圖,也秀出了音樂串流的野心與未來,四年光景後,音樂市場巨大的變化像是溫室效應下的極地與五大洲,流動重組、堆積崩解。當這幾年與年輕的同好聊起「買唱片」或「下載音樂」,都顯得自己像是走不出帝國王朝的忠心老臣,不論當年為了閱讀唱片側標上的介紹文字決定把錢花在唱片刀口上,在唱片行耗費整個週末下午;還是線上刷卡購買MP3時,深怕信用卡被盜刷、誤植卡號的新奇未來感,再對應學弟口中「我蠻喜歡聽音樂」時,下載、串流再清空、移除的一派輕鬆,音樂啊音樂,你仍依舊熱血奔放嗎?
- 全球最大BT種子網站海盜灣(The Pirate Bay),是各類音頻、視頻、電子遊戲、應用軟體下載的經典重鎮;這是一個不談版權的世界,讓所有人在網路、數位時代下共享資源。2013年賽門.克羅斯(Simon Klose)將海盜灣三位創始人對抗各國政府並創建海盜國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
回顧這15年的數位音樂光景,我們像是卡在時空中的小人物,對於實體唱片,始終有人留念著那種難以捨棄的癖好,音樂與聽音樂的方式幾乎在每10年間劇烈變動一回。載體的變動,不僅讓音樂創作變成廣泛的興趣,也讓聽音樂從私密的體驗,轉為主動公開分享的選擇。
倒是音樂的本質依舊,無論載體如何更迭、如何復刻,未來又會如何變動演變,我們都像在茫茫如海的音符與節奏中,找到跟自己有所共鳴的律動,喜歡音樂的原因百樣,怎麼聽音樂的方式各異;我倒期待人們都能縱入看似平緩的音樂海面,在暗流與看不見的底層洋流間碰撞翻滾。
而如今我們有這麼多種聽音樂的方式,你又是怎麼聽音樂的呢?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