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1)日早晨,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ncipe)和我國斷交了。

我們的邦交國總是在斷交的時候才會被國內注意到,一般民眾不熟悉這個國家的名字還會把他們簡稱為聖多美,把普林西比給忘在一旁。不過這個國家究竟在非洲的哪邊、講一種語言,從以前到現在都只是機智問答的備用題目而已。依據我國的教育方式,在斷交之後你只需要記得「目前剩下21個邦交國」這個正確答案就是個滿分的好學生。

作為台灣19年來的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由於我國被斷交的經驗豐富,斷交之後接下來的流程也幾乎是可與預測到,這次首先是中國方面宣布「歡迎回到一個中國的正確軌道」,我國外交部也發布新聞稿表示遺憾,並且表示「基於維護國家尊嚴,我國決定自即日起終止與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之外交關係,並撤離大使館、技術團人員及停止一切雙邊合作計畫」,外交部次長在受質詢的時候也加碼要取消聖普籍學生領取我國獎學金的資格;反正感情遭受背叛的一方可以做得出來的行為,我們一項都不會少。

2013年時甘比亞(Gambia)的賈梅(Yahya Jammeh)總統向我國索取巨額款項不成後與我們斷交,但是並未與中國馬上建交,聖普和這樣的模式與之前甘比亞頗為類似,未來是否有邦交國尋求同一模式,值得觀察。

外交部表示聖普的財政缺口非常大,向我國要求2億美金的款項,然而聖普在2013年的國民生產毛額也不過美金4.21億,2億美金(64億台幣)大概是這國家一半的GDP,而我國外交部的預算一年也不過230億台幣左右,聖普要求的金額已經是我國一整年外交預算的四分之一。由於不搞金錢外交已經是朝野共識,政府決定不接受聖普的要求,而聖普也決定與我們斷交。

對於邦交國與我國之間的關係,一般民眾大多認為與金錢緊密連結,認為邦交國一定因為常用的提款機壞掉了,才會想要換下一台提款機試試看。不過有別於以前兩岸相互搶奪客戶都是馬上發現金卡的過去榮景,現在對岸可能也開始謹慎審查新客戶的信用狀況了。

邦交國對我國的意義

我國目前跟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都有往來,然而其中只有21國是我們的邦交國,而這些為數不多的邦交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情感上,都跟台灣距離遙遠。

回顧過去我國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建交的歷史,依據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外交年鑑的資料:

1997年5月6日,聖國主動要求與我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外交部章部長孝嚴與聖國外長薩瓦德拉代表雙方政府在台北簽屬建交協定、備忘錄及醫療合作協定。……中、聖建交之後,中共曾以利誘、脅迫之手段煽動聖國反對派抵制我案,一度困擾兩國關係之推動,惟經我方積極運作,已化解中共之阻饒與破壞,迫使中共於同年7月11日宣布與聖國終止外交關係;中、聖兩國間各項合作計畫已地次開展。

從上面那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邦交國對於我們的意義,其實是在於維持國際上對中華民國的承認。

所謂對於中華民國的承認,在過去將近50年間,也有不一樣的內涵,而邦交國對我們的意義,也有所改變。

1971年聯合國大會做出2758號決議後,中華民國失去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權利,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邦交」的意義就是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一種承認。從國際法的角度而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爭執的是哪個政府能夠代表中國,屬於政府繼承的層次而非國家繼承,在那個時候的外交核心是「中華民國=中國」。邦交國在聯合國中支持我們並且投票贊成我們維持代表權。

2758號決議後,中華民國陸續與眾多國家斷交,那些國家接受了「一個中國」的見解,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各國對於第三部分有不同程度上的表示,一些國家在與中國的建交公報中用了「承認」(recognize)一詞,表示毫無保留地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主張;而有些國家保留了一些空間,用了「認知」(acknowledge)一詞,表示我知道你有這樣的說法了。

不過隨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如雪崩般越來越多,即便各國對於台灣的見解不同,然而在「一個中國」的說法之下,我國勢必要有新的外交核心與之對抗,「中華民國是個主權國家」就是在2758號決議後30年間慢慢形成的新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務實外交」。

民國85年,當時的外交部長章孝嚴在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中提到:

創造一個有利於國家生存與發展乃是全體外交工作人員無可推卸的職責。目前政府拓展國際空間的最大阻力來自中共,惟政府推動「務實外交」係根植於中華民國為一主權國家的基礎,因此不但不會因為中共在國際社會對我進行打壓而有所退縮,反而會愈挫愈勇,在有利國家與人民福祉的前提下,加強推展國際關係,務使中共接受中華民國係一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破除中共在國際舞臺妄稱它『代表全中國』的迷思,以免積非成是,否定我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

在這個時空背景下,邦交國的存在證明了我國有與其他國家交往的能力,構成主權國家的要件。我國與聖多美普林西比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建交,證明我國是個主權國家的意涵大過於承認我國代表中國的意義。

自陳水扁總統執政後,中華民國的概念漸漸被台灣給取代掉,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漸漸從Republic of China變成Republic of China (Taiwan),再變成Taiwan (R.O.C)。在那八年,「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我國外交的核心思想,邦交國是我們在國際組織中的最好朋友,無論是要提入聯公投或是要在聯大會期中發言提到台灣對國際的貢獻,我們仰賴著這些國家的協助。不過在外交環境的限制之下,邦交國並無法成為證明台灣獨立性的一種存在,兩岸之間仍然是政府承認的關係。

馬英九總統上台之後,「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再度成為我國的外交核心,我們鎖定了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作為我們參與國際活動的目標,這時候邦交國除了提供一些報名上的協助之外,也在兩個組織或會議中發言支持我們。整體而言,邦交國仍然作為我們屬於主權國家的證明,並且配合我們擬定的外交政策提供協助。

為什麼我們沒有感覺?

過去我們的邦交國包含美國、日本等與我們關係密切而且互動頻繁的國家,與這些國家斷交對國家整體士氣打擊沈重,漸漸的,我們的邦交國變成了冷知識的考題,與這些國家維繫關係的工作落到了少數外交人員身上,努力為兩國牽線,將台灣的技術及資源帶進邦交國。

我們為了穩固與邦交國間的友誼,對大多數的邦交國提供了農業協助、職業訓練以及技術移轉等計畫,在聖多美普林西比,甚至降低了當地的瘧疾發生率,大大協助邦交國人民改善生活。

然而對於台灣的人民來說,我們與邦交國人民間語言不通、距離遙遠,大部分國家的網路基礎設施不全,缺乏兩國平民階層的相互瞭解,大部分的互動皆僅止於國家高層或是外交人員。由於我們的高層對於邦交國的需求有別於一般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邦交國的高層對我們當然也會有特別的期待。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帶有明確的目的,這也是在國際社會中少見的現象。

我們既然能從邦交國身上得到「主權獨立」的意涵,中國當然也就能從削減我們邦交國數量來達成他們「同屬一中」的目的。不過也由於邦交國的維繫長年都由外交人員在付出,斷交的時候對於民眾在經濟或旅遊便捷度的實質影響反而不深,再加上斷交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導致民眾感受度不高,可能不用三天,任何一則社會新聞點越率都會超過斷交新聞的紀錄。

未來該怎麼走

最近兩次的斷交都是由我們的邦交國主動宣布,而中國也沒有過多的動作,其實也顯示出中國在這議題上的克制。然而,挖中國現有邦交國來補被斷交邦交國數量作為我們對抗手段的作法應該不會再次出現,一般民眾不會接受政府用國家預算來去拼邦交國的帳面數字。可以顯見我們的邦交國在最好的狀況下只有持平,長遠看來可能會慢慢減少。

中甘建交是「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其實是對蔡英文「溫柔的暗示」

過去我國在斷交後,外交部的聲明總是痛斥中國打壓我國國際空間,本次的聲明則只有譴責聖普,對中國表達不滿的說詞則留到總統府的聲明,顯見我國對於兩岸議題的謹慎度。在現任政府的執政思維之下,不可能將目前的邦交做本質上的改變——即要求邦交國實質承認台灣取代承認中華民國。無論如何,不激怒對岸已經成為我國目前外交的指導原則,邦交國的維繫仍然將落在外交人員的肩上。

不過某方面而言,聖多美普林西比對外公告的內容表示要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無論他們是否搞清楚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的差異性,這用詞某方面也顯示了我們在他們眼中的真實模樣吧。

民進黨上台會引發「骨牌式斷交」?現階段與教廷建交,中國不會是最大的贏家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