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白飯一碗280大卡…」不論是為了養生或減肥,很多人買食物之前,一定會先看看包裝上的熱量標示再下手。政府也經常要求廠商把營養標示得更清楚,供消費者參考。但你知道嗎?包裝上的熱量標示其實不準!DNews用影片跟你說清楚、講明白。

食物包裝上的卡路里數字是怎麼來的?一般採用100年前的艾特瓦特系統(Atwater System),計算食物中每公克成分的熱量有多少再加總。問題是,真正進到人體的熱量,還得看腸胃的「吸收率」。
122

影響吸收率的關鍵之一是烹調方式。例如,馬鈴薯經過水煮之後,澱粉會膠化(gelatinize)變成糊狀,比較容易消化,所以儘管是同一顆馬鈴薯,「理論上」的熱量不變,但水煮後身體吸收的熱量就會比較多!
122222

另一方面,咀嚼和消化食物的動作本身,也會消耗熱量。像芹菜就是一個極端例子,因為吃芹菜消耗的熱量,比芹菜本身的熱量還高,被稱為「負熱量食品」。
12

總之,從食物吃進嘴巴到消化成熱量,供人體使用的整段過程,其實有很多變因,包裝上的卡路里數字只是大致參考。
6262

正因為變數太多,學界也認為很難提出一套完美的卡路里計算法則。但至少消費者可以記住一個原則:「加工」食品的實際卡路里往往被「低估」,而「未加工食品」的實際卡路里則是經常被「高估」。想吃清淡一點,未加工食品搭配少油的烹調方式,應該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延伸閱讀:
卡路里不能這樣算!(科學人)
Calorie Detective: The Real Math Behind Food Labels(紐約時報影片)

實習編輯:陳柏勳
核稿編輯:李漢威

別忘了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唷!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